叶辛-知青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命运

2023-10-06 10:17:4320:57 5.5万
所属专辑:名人演讲
声音简介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下乡知青通过各种途径大规模回城,一时间形成一股大潮,这对知青个人、农村、城市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尤有回响。
     叶辛:疲劳倒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真正踏进山区、踏进山寨,面临和我们的想象完全不一样的农村时,内心的巨大落差。当我们到达修文县久长时,一些知青,尤其是女知青,不愿意下卡车,她们就在卡车上跺着脚叫:我们是听毛主席话来的,是来建设新农村的,怎么跑到这些寸草不生的山区来了。现实从一开始就残酷地颠覆了我们以前的一切美好想法。
      回忆这段难忘的岁月,对我个人来说,第一,在上山下乡10年7个月的日子里,我思考了我们这一代知青的命运,我们经历了三个思想阶段:最早比较虔诚、比较狂热、比较盲目;到了农村这个比较严酷的现实中,产生了困惑,无所适从,想离开;最后开始觉醒,想真正从乡间小路上一步步走出来。第二,10年7个月的插队生活教会我用农民的眼光看待都市、看待省城、看待上海,这是我人生经历中最大的一笔财富。正是在这些日子里,我思考了上山下乡知青这一代人的命运,了解到中国农民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没有更多的需求,希望有一顿饱饭吃,希望在天寒地冻时有一件棉衣御寒。我觉得这段经历对我来说非常珍贵,影响了我的世界观、价值观。第三,因为经历过上山下乡,我由衷地感觉到,我们改革开放这30年来,中国人开始聪明起来,开始灵活起来,开始选择了一条比较正确的道路。改革开放这30年来,中国不是没有风雨,不是没有波澜,但是紧紧抓住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人在追赶世界的步伐,要发展经济,要使13亿人口的日子过得好起来,没有解决温饱的解决温饱,解决了温饱的要奔小康,进入了小康的日子,我们现在要建设和谐生活,要让每一个中国人过上体面的生活,所以我觉得这30年是中华民族,或者说是我经历的60年中最好的30年。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王艺嘉love

小时候看电视剧《孽债》印象很深很喜欢,2016年,和家人去西双版纳玩,当时公交车并不多,有些偏僻地区的车还属于几十年前那种比较原始,在公交车上,很巧合的遇到个阿姨是上海知青,只是她说她没有回上海,多年一直在西双版纳。几句话简单直接,但表情很淡然,很淳朴~说在哪都一样,因为之前下乡就留在那了。 当时那几句话记忆印象很深,今天听作者的音频,又想起那个对话的场景。 上海,西双版纳,经济发展完全不同的城市,但从那个阿姨嘴里说出两个名字却很自然,淳朴的让人感慨,她本人带着西双版纳云南特有的实在和人文性格。

萝卜加糖就是梨

谢谢叶新老师!你模仿的重庆话好亲切!!!!!

彩虹_中华

特别感动,命运的安排

彩虹_中华

特别感动,命运的安排

春雨沐风

配乐,你为什么给蛇添上嗅脚丫子?

猜你喜欢
我们这一代|肖全

这是一本“新时期文化艺术界人物影像集”,作者肖全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1980-1990年代一线文艺工作者群像。书中百余位人物都生于五六十年代,成长于八九十年代,...

by:听友470263731

知青文学|作家叶辛长篇小说——家教

《家教》是一部反映家庭、婚姻、教育问题的经典之作。倪院长和老伴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一个是家庭“煮”妇。倪院长的家教在邻里,甚至在医院、学界都是很有名的,他们有三个...

by:海纳鲲瑛

蒋方舟:我们这一代

1989年10月27日出生于湖北襄阳,7岁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2008年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并引起了较大争议;2009年10月在由《人民文...

by:博雅人文

我们要回家,云南知青返城全记录

刘晓航教授走访当年云南知青返城事件的多位亲历者,历时数载写出来的著作,少有的全面真实记录1978年云南知青返城的始末,非常珍贵的专著。

by:涓涓细流的私房课

边芹:我们是怎么落到这一步的

作者:边芹当一只看不见的悄悄伸进了中华文明的心脏,当一个摧毁中国人精神的家园的阴谋布下天罗地网,当我们欢天喜地,拱手奉上掌管民族未来的钥匙,终于有人,梦中惊觉醒...

by:阿曜石

中国知青/知青口述实录

这本纪实小说源自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作者康雪培在美国读“英美文学”硕士学位时用英语写的一篇毕业论文,内容是其插队年代沉淀下来的那些抹不去的记忆。作者试用的写...

by:华人开放大学

70男知青

(第一次录书,不是专业的。能听你就听,不能听的你就不听,别评论我看见了会怼人。)算命师文泽才一觉醒来便成了七零年代的一枚男知青;该枚男知青好吃软饭不说,还喜欢...

by:熊猫P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