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杰夫·贝索斯(1):创业从“小一号”理想起步

2018-03-09 14:28:27 37万
声音简介

课程文稿 


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这档节目的主播凌云,也是一个干了一辈子新闻的老记者。30多年前,我第一次接触电脑,用的是苹果机,但那时候根本不知道乔布斯。这些年,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苹果、亚马逊、希尔顿等国际巨头走进中国,我和大家一样,逐渐习惯了在沃尔玛买啤酒,去星巴克喝咖啡,捧起kindle看书,掏出iPhone聊天。这些品牌已经变得家喻户晓,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但品牌背后的关键人物到底赢在哪里,我们还是挺想知道的。所以,我们就来品读他们的传记。


这第一期,我们要读的,就是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的传记《一网打尽:贝索斯与亚马逊时代》。

在我们读这本书的时候,贝索斯的身家,其实已经达到了1000亿美元,超过了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亚马逊的市值,也仅仅排在苹果和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以及微软后面,被认为是下一个万亿美元企业。


但是,我们选择贝索斯来讲述,不是因为他功成名就、富可敌国,而是因为他披荆斩棘、九死一生。直到今天,亚马逊仍然是一个充满着创业气息的巨无霸,贝索斯仍然在为新的冒险而激动。他在2016年写给股东的信中说,要“永远保持第一天的活力”。他甚至把自己的办公楼主楼,也命名为“第一天”。《一网打尽》的作者布拉德·斯通,曾经对贝索斯和亚马逊的很多高管进行过深入的采访。他没有把贝索斯写成一个商业神话,而是把他写成了一个不断经历挫折、不断战胜失败的探索者。这也正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贝索斯曾经是一个理科学霸,在华尔街干得风生水起,后来却转型,创办了一家科技企业,自己当起了老总。他的这一系列经历,本身就足以说明,挑战千变万化,赢家密码,却是普遍适用的。


【专家点评】

那么贝索斯的赢家密码是什么呢?很简单,一个关键词就能解开。我先卖个关子,有请知名科技评论人闫跃龙先生来揭开谜底。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况贝索斯和他的亚马逊,那就是“用户中心主义”

每一个加入亚马逊的新员工呢,都会在第一时间收到一个叫做亚马逊领导原则的短信。在这个短信的最显要的位置,写着亚马逊第一位的领导准则,就是用户为中心。在亚马逊开产品立项会时,在会议室呢,时常会放一个空着的椅子,这个就提醒大家呢,有一个最重要的人没有在会议现场,这个最重要的人,就是用户,就是消费者。产品经理们被挑战最多的问题,也往往是新的产品怎么能够提升客户对于公司的信任。


贝索斯还有一个公开的电子邮件的地址。他不仅会阅读众多的顾客投诉,还把这些邮件转发给相关的亚马逊员工,只加上一个英文字符,就是一个问号。


用户中心主义包含了三大理念:第一呢,是以用户为出发点向上追溯;第二个呢,是开展创造和革命,争取成为先行者;第三是站在长远角度考虑问题。


贝索斯说过,他的理想是让亚马逊成为“地球上最以用户为中心的公司”,为了这样的一个理想,贝索斯非常注重三点:产品要充实、便利性、还有就是低的价格。


从贝索斯的经历,我们很容易看到他坚持的用户中心观,其中有“三个不怕”:第一呢,不怕得罪员工:客户说的每一件事都很重要;第二,不怕得罪供应商──消费者与我同在;第三,不怕得罪用户──如果我们推荐错了,就送给用户得了。


其实,还有一个不怕,那就是贝索斯不怕华尔街的质疑。亚马逊是一个很奇特的公司,它曾经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不怎么赚钱,很多时候还有比较大的亏损,但是这不妨碍亚马逊的股价迭创新高。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因为从上市的第一天开始,贝索斯就给资本市场讲了一个关于长远的故事,他告诉所有的投资人:未来所有的一切都要围绕长远的价值展开。这个长期的持续的投资,都是为了用户。


我们说,认识来源于实践,又上升到理论,再指导实践。贝索斯在实践中摸索出这套“用户中心主义”以后,就用来指导他的创业实践,演出了精彩的赢家故事。

首先,当创业无从下手的时候,可以从“小一号”的理想开始

很多人都说,今天的中国,“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创业时刻”,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创业公司诞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创业之初,很多人都会立下很宏达的愿景,可是真正行动起来,不是资源跟不上,就是能力还有欠缺。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不妨来学学贝索斯,从“小一号”的理想开始。


上世纪90年代,贝索斯在一家对冲基金公司——德劭公司工作。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叫戴维·萧,是哥伦比亚大学的计算机教授,也是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拓展金融业务的先锋级人物。早在1994年,他就和贝佐斯以及其他几个小伙伴一起,讨论了几个商业计划,其中包括带有广告性质的免费电子邮件、在网上进行股票交易,等等。这些点子,后来都衍生出了成功的企业。而在当时,大家讨论得最热烈的,还是把所有商品一网打尽的万货商店。大家都认为,中间商是可以赢利的,而互联网公司,完全可以成为顾客和制造商之间的、最好的桥梁。


贝索斯十分认同这个理念,但是他觉得,一开始就做“万货商店”,这个想法不太现实,更可行的做法,其实是找一个小一点的门类,然后在这个门类里面提供海量的选择。这个门类的产品应该标准化程度要很高,消费者不必在实体店试用,就可以直接在网上下单;体积要很小,便于运输;种类还要很多,这样,才能够胜过无法包罗万象的实体店,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贝索斯开了一张单子,列出了包括软件、家具、服装在内的20类产品,最终,他把眼光定格在图书上——因为这是最标准化的产品,而且种类多达300万种,运输起来也很轻便。再加上很多高精尖的图书只有少数人买,这样盘算下来,网络书店几乎可以满足前面提到的所有要求。


有了这种“小一号”的理想,探路就变得比较容易。针对自己的构想,贝索斯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当时,其实已经有一些网上书店在经营了,比如“书库无限”等等,但开店归开店,大家其实还不太知道,应该怎么在网上卖书。贝索斯接连下了好几个订单,结果,等他拿到手,书已经在运输途中变得破破烂烂了。


这种事情换做你我,估计当时只会一拍大腿:我要投诉!但贝索斯不是,他静下心来慢慢琢磨,反而觉得,卖书这个点子其实可行,对手只是失败在没有把客户服务做好。他于是下定了决心要搞网络书店,并且要把客户服务当作致胜路径。


这个点子、路子都有了,就需要下决心。贝索斯当时刚看完石黑一雄的《长日将尽》,他对人生的意义充满感慨。他后来说,如何在关键时刻进行人生决断?有一个“后悔最小化模式”。他想象自己到80岁的时候,不会因为放弃华尔街的奖金而后悔,但是,他一定会因为错过了创业的机会而后悔。


这就是亚马逊帝国的开始——有远大的理想,然后,从小的突破口起步


第二件事情,创业难免遭遇失败:关键是研究“为什么不行”

创业是艰难的。麦克思研究院联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显示,即使在创业环境比较好的浙江等地,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也只有5%。所以,要创业,就一定要做好失败的准备。


贝索斯也是这样。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他父母给了他10万美元作为投资,他很坦率地说,这些钱70%的可能要赔掉。到了1995年,他为了募集资金四处见投资商,每一次,他还是会说,我的公司70%的可能要失败了。


贝索斯后来也确实遭遇到很多失败,不过,和那些失败后一蹶不振的人相比,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非常善于反省,总是在努力找出失败的原因,想明白自己“为什么不行”。


亚马逊起步之初,他搞了一个拍卖网,允许包括个人在内的第三方,在这个平台上销售二手货。不过,这个新平台啊,人气很差,第三方出售的货物压根儿就得不到顾客的关注。后来,亚马逊开发了一个软件,叫Crosslinks,翻译成中文,大概可以叫做交叉链。通过这个软件,第三方可以把自己的商品链接到相关的产品网页上,比如,卖鱼竿的第三方卖家,可以链接到卖钓鱼书的网页上。亚马逊呢,还开发了一种算法,让不同的商品能够自动链接起来。不过,机器显然没有人脑那么聪明、灵活,甚至还惹出了不少麻烦。有一次,销售儿童小说《精工小刀》的网页,就被链接上了卖弹簧刀,甚至是卖纳粹军刀的卖家网页,这个事情就引来了儿童书商家的愤怒的投诉。


面对这么多的批评的声音,是不是就应该果断放弃Crosslinks呢?贝索斯把公司的高管团队叫到了自己的别墅,在地下室开了一整天会。大家对数据进行了翻来覆去的分析,最后发现Crosslinks虽然是有缺点,但是它的确给第三方卖家带来了很大的流量。大家还比较了亚马逊和竞争对手eBay的特点。当顾客搜索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时候,eBay会列出一大堆的二手卖家,提供不同的价格。而亚马逊会显示一个网页,对这本小说进行详细的介绍。相比之下,正是亚马逊的详细介绍吸引了顾客。


亚马逊用自己的高质量的网页吸引流量,解决了人气问题;同时,又通过链接第三方卖家,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格选择,而因为这个第三方卖家必须和亚马逊的产品链接在一起,所以最后,亚马逊还是成为了消费者网购的第一入口。贝索斯认为,这样的Crosslinks虽然是有着明显的不足,但是它展示了如何做好第三方销售的关键,对亚马逊来说,还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一年秋天,亚马逊启动了经营二手书的Marketplace。这个思路,和以前的Crosslinks基本一致,那就是:允许其他书商在亚马逊的图书网页上进行链接,这样,如果亚马逊的自营商品已经卖完,或者其他书商卖得更便宜,顾客就可以在他们那里进行购买,亚马逊则从中抽取佣金。这样,虽然亚马逊少做了一些生意,但是,只要消费者在网购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亚马逊这个渠道,他就控制住了龙头。最终,第三方卖家的价格竞争,并不会对亚马逊的业务构成实质性的冲击。


面对失败,贝索斯并没有轻易地否定自己,反而更关注,这当中有没有隐藏着成功的种子。如果他在受到批评以后马上就放弃Crosslinks,也就没有后来的Marketplace平台了。


第三,担忧强敌竞争,那就干脆做自己的未来之敌

中国的商业环境是高度竞争的。李开复曾经半开玩笑地说,如果一个犹太人开了一家加油站,那么其他犹太人就会在周围开超市、开餐馆,而如果一个中国人开了加油站,那么其他中国人就会在周围再开几个加油站。这个很形象,是不是?,实际上,正是这种短兵相接的竞争环境,逼迫着每一个创业者都必须时刻想着你的竞争对手,不仅要看到今天的竞争,更要看到未来的竞争。


贝索斯就是这种人。他是靠卖书起家的,却早早就看到了电子出版对传统纸媒的冲击。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他就说:“我坚信,将来,绝大多数书籍将以电子形式出版。”这一天的到来,对传统图书的销售来说,绝对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与其等着被别人打垮,不如及早从长远角度来考虑问题,让自己取代自己,最终成为某个领域的先行者。这也就是我们节目开篇闫跃龙老师在点评当中提到的,贝索斯的用户中心主义三大核心理念之一。


2004年,亚马逊的年收入当中,还有四分之三都是来自书籍、唱片、电影影碟的销售。但是很快,苹果公司就凭借着他数字音乐销售的优势,成为音乐销售的霸主。眼看着iPod对亚马逊的唱片销售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贝索斯就开始担心了,未来某一天,我的图书销售业务是不是也会这样被抢走呢?他开始觉得,要在数字时代继续当书商,就得有自己的电子书业务。


事实上,市场上当时已经有电子书在销售了,亚马逊也已经有了自己的电子书店,只不过,店里销售的图书都是Adobe或者是微软的格式,客户首先要把电子书下载到电脑上,或者是PAD上才能够阅读,再加上选择少、价格高,所以整体的销量并不高,亚马逊的高管当时正在琢磨要不要把这个电子书店关掉。


但是贝索斯觉得,电子书是图书销售的未来,这个先机一定要抓牢了。当时,他很痴迷哈佛大学教授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这本书里提到,大公司的失败,往往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接受有前途的新市场,担心新市场可能会破坏他们的传统业务。


贝索斯就决心要避开这个陷阱。他宣布,亚马逊要开发专用的、适合长时间阅读的电子书阅读器。这个决定让大家非常吃惊!开发硬件?亚马逊可从来没干过这事儿!但是贝索斯说干就干,他在硅谷组建了一支秘密团队,设立了一个126实验室,任务就是要开发出一种电子书阅读器,破坏亚马逊自己的图书销售业务。这就是后来的kindle126这个代号,表达了贝索斯的理想:1代表字母A26代表字母Z,他要让读者能够在kindle上买到全部26个字母打头的所有图书的电子版。同时,他还告诉负责这个业务的凯塞尔说:你的目标,就是要让卖纸质书的人失业!


为了让Kindle成为传统图书的真正强敌,贝索斯用尽了心机。他授权业务人员可以向出版商秘密展示Kindle的原型机,并且还下达了提供10万本电子书的指标,他放话要把“挣扎着的出版商拖进21世纪”。他警告出版商,如果他们对数字化不积极,他们的图书就会失去在亚马逊搜索结果当中的好位置,也不会被推荐给顾客。亚马逊甚至越过了出版商,直接和作家、经纪人谈判。不难想象,这些做法,简直让当时的出版界是一片混乱。


贝索斯也真的把电子书变成了亚马逊传统图书业务的劲敌。他相信消费者一定希望电子书能够比印刷版便宜,他就决定,把最畅销的和最新的电子书全部定价为9.99美元。要知道,当时亚马逊从出版商那里拿到的电子书的批发价,和印刷版是一样的,每本大概是15美元,零售价大概是30美元。这样一来,每卖出一本电子书,亚马逊最少要亏5美元!但是贝索斯宁可亏钱。他认为,只有这样做,他才能够最终逼出版商降低电子书的批发价。


他也的确做到了。2007年,Kindle终于上市,并且一炮打响,很快就脱销了。因为亚马逊的低价售书破坏了“规矩”,一时间,出版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弹,甚至还引发了一系列的诉讼。不过,亚马逊依旧是慢慢占据了上风。因为人们不得不承认,电子书的成本,的确是远远低于纸质书。


好了,关于贝索斯的创业传奇和赢家密码,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选择好突破口,从失败中得分,为自己创造敌人,贝索斯的三板斧很厉害。不过,他还有更厉害的三招。他怎么样抓到客户,怎么样血拼市场,又怎么样留住客户?更多精彩的内容,我们下次再讲。

猜你喜欢
杰夫 · 贝佐斯/贝索斯致股东信

杰夫·贝索斯致股东的信(全收录)...

by:知识新贵

一周一书

旨在成为一个有温度的读书社群,汇集起正能量,注重个人发展,养成早起,不拖延在内的良好习惯,和自律的人在一起共同成长!

by:听友118658807

河上一周

这是梭罗回忆和亡兄约翰在康科德河和梅里马克河上泛舟的纪念之作。读者可随梭罗一路畅游一路畅想,去近观其如数家珍的河中鱼类家族,去攀登山巅俯瞰山谷中的村庄美景,去夜...

by:泛若舟

我的世界探索指南一周年

我的世界知识,本作品已完结。本作品讲了玩家如何生存,如何种植农作,养殖动物,战斗,怪物等方面

by:机智的太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