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时调

4.9万

天津时调是中国天津曲艺中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曲种之一,它用天津地方语的字音演唱,内容通俗易懂,腔调高亢爽朗,具有浓郁的天津乡土气息。其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执节子板站唱,另有人操大三弦和四胡等伴奏。除少数曲目二人对唱外,多为一人独唱,伴奏乐器为大三弦、四胡、节子板。唱腔有靠山调、老鸳鸯调、喇哈调、落尺时调等。句式以7字句为主,有长短句相间;板式有慢板、中板、二六板和垛子板等。初为船夫、搬运工人、人力车夫等人的业余演唱,其曲调非常丰富,包含许多天津地方民歌小调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调。

1王毓宝(1926- ),著名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为天津市艺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工党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曲艺家协会理事。曾任天津市政协委员。

她博采众长,不断从前辈艺人的演唱中汲取营养,从内容到形式创立了“天津时调”,并形成了自己质朴、爽朗、甜润的风格。她既唱新节目,又改编传统剧目。她经常演出的代表节目:传统的有《放风筝》、《踢毽》、《七月七》和《拷红》等;现代的有《翻江倒海》、《军民鱼水情》和《梦回神州》等。

2 二毓宝,原名刘惠云,女,天津时调演员,1937年生人。

1950年拜师时调名票王振清(王毓宝之父)学唱天津时调,1956参加和平区曲艺杂技团。文革后落实政策,重新回到以原和平区曲艺杂技团为曲艺班底组建的天津市实验曲艺杂技团,并在该团退休,晚年曾任教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她一直坚持“说新唱新”,对天津时调的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与王毓宝、魏毓环并称天津时调的“三块玉”。

她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创编和上演了大量的时调节目,其中有《王杰》、《南京路上好八连》、《焦裕禄》、《人能胜天》、《胖嫂回娘家》、《海河行》、《金色的黎明》、《民兵女英雄蔡玉霜》、《张海迪》等。改编的节目有《岳母刺字》、《断桥》、《花木兰》、《咏梅》、《满江红》等。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保存有她演唱的《断桥》、《岳母刺字》、《金色的黎明》等节目的录音。

3 魏毓环,女,天津时调演员,1936年生人,主攻【靠山调】 。

她自幼拜时调老票友王振清(王毓宝之父)为师 ,与王毓宝、二毓宝等人同出一门。建国后参加了天津市南开区曲艺团,“文革”前转业到工厂,后未再参加专业演出团体,但她一直坚持演出于天津各大剧场,直至本世纪初才因眼疾不得不中断业务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