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伟大钢琴家Vol.034

949

自然的天性--Emil Gilels(一)

Emil Gilels
埃米尔.吉列尔斯(一)


1916年出生于乌克兰敖德萨的音乐家庭,1985年在莫斯科逝世。吉利尔斯五岁由特卡奇启蒙学习钢琴,l929年首度登台演出,193O到35年间在敖德萨莱因巴尔德的班上学习,1933年以一曲李斯特《费加洛幻想曲》在莫斯科全苏联钢琴比赛中获奖,1936年得到维也纳国际钢琴大赛第二名。吉利尔斯从1935年到38年在莫斯科师从涅高兹,1938年得到布鲁塞尔易沙意大赛第一名,1946年获得苏联国家奖。吉利尔斯的足迹广及全苏联各地,1947年到欧洲演出,1955年在美国首演。吉利尔斯从1951年起担任莫斯科音乐院教授并得到「人民艺术家」称号1962年得到列宁奖。除了钢琴独奏,吉利尔斯也是个出色的室内乐演奏家,最常合作的搭档包括他的连襟,也就是小提琴家列奥尼德.柯冈。吉利尔斯的唱片数量极多,曲目广从巴哈到史特拉汶斯基的作品,也的音乐是相当典型的俄罗斯传统学派,音色变化丰富而且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倾向于以内在表达作品深刻的内容无一不是受到老师涅高兹的影响。

自然的天性

  和叶米雨.吉利尔斯见面是我相当难忘的经验。1972年6月,这位当时五十五岁的钢琴家来到柏林与约夫姆、柏林爱乐排练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他的德国制作人为我们安排一次访谈。吉利尔斯像风一样悄悄走进来,回答每一个问题都是考虑再三而且这样回答:「就我所知以及从良心上来说……」  我对他回答诠释,以及演奏家应该扮演角色等问题的搪塞态度印象很深。「对音乐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我们所演奏的音乐,」他说。考虑了几秒钟,吉利尔斯盯着我,最后终于挥着右手说道:「你知道的,我们所看到、想到、经历到的事物都应该融为诠释的一部份。」我听到的似乎只是个泛泛的说法,但如果从吉利尔斯的角度来看,你会发现这是个很有意义的说法,吉利尔斯生长任一个唯物与充满现代音乐的环境,而这个环境反对浪漫主义已经到了矫枉过正的地步。音乐家往往只扮演媒介的角色,所以音乐冰冷没有情感、冷淡到就像机械在演奏的情形并不罕见,这和吉利尔斯的艺术完全背道而驰。

  对他而言,音乐家最重要的就是用生活来填满与表达音乐,对事业「忠诚」,以及绝不怀疑地忠于原谱,这正是吉利尔斯艺术的理念与坚持。如果要用简单的一句话来形容吉利尔斯的音乐,他结合灿烂精准的技巧与鲜明生动的音色,会「呼吸」的触键让音符不只是音符,过去五十年来,吉利尔斯一些值得发行的录音曲目常被认学究气息太浓,而他在十九岁第一次与乐团排练的时候,就展现出对乐曲结构的掌握的功力以及严谨精进的情感。然而数十年来,吉利尔斯的音乐却仍然保有真诚的声音与自然的天性,这些要素在音乐里以各种不同的面貌出现,而时间也当然会影响他的诠释方法。  吉利尔斯是从年轻气盛的钢琴好手崛起,也能在音乐注入凶猛的火力,就像五○年录制的拉威尔《库普兰之墓》中〈触技曲〉。和八○年代的录音相比,晚期的吉利尔斯更加内敛,音色也比较保守。吉利尔斯的音乐虽然因年纪与经验增长而有变化,但是自始至终都有外放的力量、内在的稳重沉着以及庄重的古典色彩,甚至在晚年的演奏中,你都可以在吉利尔斯的音乐里听到钢琴震耳的声音与令人目眩的音乐色彩,而从另一方面来说,1956年与柯冈、罗斯特罗波维奇合作的贝多芬《大公》三重奏录音里,你可以听到吉利尔斯内敛的一面。  这一套选辑是吉利尔斯兼具力度与内涵诠释方法的最佳见证。由布梭尼改编的巴哈《D大调前奏曲与赋格》是吉利尔斯在六○年代晚期独奏会中经常选用的开场曲,本辑是1968年1月18日在列宁格勒的音乐会实况录音。从这儿可以听到吉利尔斯非常强调音色与力度,而乐曲一开始的八度音,几乎可说是再也听不到比它更宏伟、更具气魄的演奏了。不过,吉利尔斯在诠释韦伯《大奏鸣曲》(同一场独奏会的曲目)的方法就和前一首不同。他在这首乐曲展现的是细腻与内省,以浪漫的最弱音展开整首乐曲。顺带一提,从这套录音也可以听到吉利尔斯如何掌握复杂的乐曲结构,以及如何清楚的表达乐曲每一个细节与内涵。

吉利尔斯(特别是晚年)的音乐包容性很高,《法兰克福公共报》在1985年10月的讣告就以「强且雅致」的标题来形容吉利尔斯。吉利尔斯惊人的技巧就像一头弹奏钢琴的猛狮,例如:1979年在纽约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实况录音、1980年在柏林录下的贝多芬《英雄》主题变奏,或者是1984年在日本灌录的舒曼《交响练习曲》。  不过,吉利尔斯晚年愈来愈少以这种方法来诠释作品,而是偏重在音色的平稳度与抒情的灵性,1968年与塞尔、克里夫兰管弦乐团合作的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就是很好的例子;七○年代录制的葛利格《抒情小品》、普罗高菲夫第八号钢琴奏鸣曲、莫扎特二十七钢琴协奏曲(贝姆指挥维也纳爱乐)……都是这种诠释方法的代表录音。

 吉利尔斯经常强调的「自然」并不是光指音乐的自发性而已。在固定的节奏之外,谨慎的思考可以为乐曲增添不同的效果,就像本套专辑的贝多芬第四号钢琴协奏曲。他把崇高威严的气势带进这首协奏曲。  吉利尔斯录过三次贝多芬钢琴协奏曲,而在1969与79年,吉利尔斯分别以两个晚上弹奏这五首协奏曲,指挥都是沙瓦利许。尽管如此,吉利尔斯在当时流行录制「全集」的风气下却表示不同的意见:「品质,」他说:「比数量更重要。」因此吉利尔斯七○年代才录完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而他并没有录完奏鸣曲全集。  吉利尔斯演奏的现代曲目包括普罗高菲夫、萧斯塔科维奇、弗拉基格罗夫、梅特纳等人的作品,巴洛克时期则有史卡拉第与巴哈。他在1960年录制的第五号法国组曲是唯一使用的原始版本的录音,表现出「旧式学派」的「浪漫」。  俄罗斯音乐、维也纳古典乐派与德国浪漫派的作品之外,法国音乐也是吉利尔斯相当重要的曲目,吉利尔斯早年经常弹奏圣桑的钢琴协奏曲,1949年到五四年间录制过三次,成为现今同一曲目的经典版本。德布西与浦朗克的作品是他第一张独奏专辑的曲目,本套录音选出其中的三首(莫斯科音乐会实况),另一首则是在纽约的现场实况录音。从这四首作品可以领教吉利尔斯那一双骇人的手;虽然是印象派作品,但是音乐却一点儿也不含糊,有时甚至有些粗糙,而最后又以完美洗练的音色结束全曲,《小丑的晨歌》应该是结合技巧与音乐性的极致表现。这首乐曲选自吉利尔斯1961年10月10日著名的莫斯科独奏会。在这场音乐会里,吉利尔斯还弹奏了令人难忘的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肖邦第二号钢琴奏鸣曲与舒曼第一号钢琴奏鸣曲。全然精准严谨的音乐性让这一首《小丑的晨歌》成为二十世纪最美丽的遗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