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cn http://www.ximalaya.com <![CDATA[文汇讲堂2016]]> 高端讲座,历史,文汇讲堂      

东方讲坛· 文汇讲堂推出历史演讲季

——历史与我们的未来


     甲午年的哲学之春、文学金秋与君同享思辨的智慧与人生的意义,而乙未年的“历史季”,将以博古通今的大历史观纵览全局、前瞻远景。由 葛剑雄    陈  兼     姜义华   苏智良   熊月之  王家范 7位著名学者带领大家溯游史海,在“东方讲坛·文汇讲堂”宏议民族与世界的未来。届时,文汇讲堂微电台也将在讲座结束的第一时间把精彩的演讲与知识的细流汇成音波,传递给更多人群,传播历史与人文。

      历史可能兴衰起伏,但永远折射规律,遍索中外历史,可知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从中学规律、知现状、向未来;而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历史当有所知,并附随一种“温情与敬意”。因此,全球视野里的中国,需要以史为鉴,在复兴路上知己知彼,从而兼济天下。


地点:威海路755 上海报业大厦二楼报告厅(凭票入场)

报名、话题网页:文汇网http://www.whb.cn/zhuzhan/jiangtang/

(演讲前10-5天接受实名制报名,额满为止)

公众微信:文汇讲堂  东方讲坛

音频:文汇微电台【APP喜马拉雅·听-(搜寻)文汇讲堂2015


主办单位: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文汇报社

承办单位:东方讲坛办公室  文汇讲堂工作室

协办单位:东方青年学社

]]>
false <![CDATA[88期 历史季总预告:哪些史学大佬会来?他们准备说啥?]]> http://audio.xmcdn.com/group12/M04/1E/BF/wKgDW1V594GwJL9wAGc_sBn_bsA696.m4a Fri, 10 Apr 2015 09:13:48 GMT 13:55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6213444 主播

李念:文汇讲堂负责人


演讲嘉宾预告

4月25日  下午2:00-5:00

葛剑雄        《13亿中国人来历》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全国政协常委)

5月16日  下午2:00-5:00

陈  兼      《中美关系的情仇恩怨》     (上海纽约大学全球体系杰出历史学教授、康尔大学中美关系史讲座教授)

5月23日  下午2:00-5:00

姜义华 中华文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



6月27日  下午2:00-5:00

苏智良    《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复兴》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

7月11日  下午2:00-5:00

熊月之   《全球化视野下的百年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历史学会会长)

7月25日  下午2:00-5:00

王家范   《从知县形象看明清基层政治生态》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江南区域史研究中心主任)


地点:威海路755号 上海报业大厦二楼报告厅(凭票入场) 
报名、话题网页:文汇网 http://www.whb.cn/zhuzhan/jiangtang/
(演讲前10天-5天接受实名制报名,额满为止) 
公众微信:文汇讲堂 东方讲坛 
音频:文汇微电台【APP喜马拉雅·听-(搜寻)文汇讲堂2015】 



]]>
1
<![CDATA[88-1期:“13亿中国人的来历” 葛剑雄 介绍]]> http://audio.xmcdn.com/group7/M01/28/F7/wKgDX1WE7lfyRuLqAD14CHNrqrI019.m4a Mon, 27 Apr 2015 05:25:50 GMT 08:17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6565645
主讲:葛剑雄
1945年生。现任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全国政协常委。
1965年当中学教师。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师从谭其骧教授。1981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5年任副教授,1991年任教授,1996年至2007年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至2007年兼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至2014年3月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点评嘉宾:丁金宏
华东师大人口所教授、全国政协委员。1963年生,江苏涟水人,1983年南京大学地理系本科毕业,1986年南京大学地理系硕士,1989年华东师范大学人口所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人口研究所教授,教育部社科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主要从事人口迁移、城市化以及人文地理学研究、教学工作。著有《人口空间过程》、《理论地理学》等专著,在人口研究、地理学报等发表论文100余篇。


友情主持:林牧茵
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夜线》主持。1994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8年毕业来到上海电视台。2005年开始了在职读书生涯,复旦大学成为她的第二个母校,国际关系成为她的第二专业,2008年硕士毕业,2009年又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曾主持《上海早晨》、《新闻报道》等节目。
]]>
2
<![CDATA[88-1期葛剑雄:13亿中国人的来历(上):中国人迁出和迁入有几多?]]> http://audio.xmcdn.com/group10/M0B/28/32/wKgDaVWD8O3x8Xy2AIePVvi9E7U899.m4a Wed, 29 Apr 2015 01:00:00 GMT 18:18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6591393 主讲:葛剑雄
1945年生。现任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全国政协常委。
1965年当中学教师。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师从谭其骧教授。1981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5年任副教授,1991年任教授,1996年至2007年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至2007年兼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至2014年3月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3
<![CDATA[88-1期葛剑雄:13亿中国人的来历(中):古代人口增长历经九难]]> http://audio.xmcdn.com/group9/M03/51/5E/wKgDYlW1j0XA0fraAVP56BfmkFE176.m4a Thu, 30 Apr 2015 08:29:51 GMT 45:55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6617436 主讲:葛剑雄
1945年生。现任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全国政协常委。
1965年当中学教师。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师从谭其骧教授。1981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5年任副教授,1991年任教授,1996年至2007年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至2007年兼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至2014年3月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4
<![CDATA[88-1期葛剑雄:13亿中国人的来历(下)从“一孩化”到特殊多胎]]> http://audio.xmcdn.com/group14/M08/52/53/wKgDY1W10cvSfSknAOUpEGTYtUE757.m4a Mon, 04 May 2015 03:04:41 GMT 30:57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6667941 主讲:葛剑雄
1945年生。现任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全国政协常委。
1965年当中学教师。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师从谭其骧教授。1981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5年任副教授,1991年任教授,1996年至2007年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至2007年兼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至2014年3月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5
<![CDATA[88-1期“13亿中国人的来历” 葛剑雄 提问环节 丁金宏 点评]]> http://audio.xmcdn.com/group16/M09/2E/43/wKgDbFWK-vyBiY8PARpaUSfqw9s220.m4a Wed, 06 May 2015 03:07:43 GMT 38:08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6702983 1945年生。现任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全国政协常委。
1965年当中学教师。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师从谭其骧教授。1981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5年任副教授,1991年任教授,1996年至2007年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至2007年兼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至2014年3月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点评嘉宾:丁金宏
华东师大人口所教授、全国政协委员。1963年生,江苏涟水人,1983年南京大学地理系本科毕业,1986年南京大学地理系硕士,1989年华东师范大学人口所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人口研究所教授,教育部社科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主要从事人口迁移、城市化以及人文地理学研究、教学工作。著有《人口空间过程》、《理论地理学》等专著,在人口研究、地理学报等发表论文100余篇。
]]>
6
<![CDATA[88-1期“13亿中国人的来历” 葛剑雄 微信提问真声回答]]> http://audio.xmcdn.com/group16/M07/2C/B1/wKgDbFWJoifjwpdDANN7BFYX2_w023.m4a Fri, 08 May 2015 02:00:00 GMT 28:32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6730799 采访、主播:李念
文汇讲堂负责人

主讲、回答:葛剑雄  
文汇讲堂历史季第一期嘉宾
1945年生。现任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全国政协常委。
1965年当中学教师。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师从谭其骧教授。1981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5年任副教授,1991年任教授,1996年至2007年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至2007年兼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至2014年3月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7
<![CDATA[ 88-2期 陈兼:中美关系的情仇恩怨 主讲(下)]]> http://audio.xmcdn.com/group10/M08/23/53/wKgDaVV-3IeANFB-AKKm-AUALwU225.m4a Fri, 22 May 2015 02:00:00 GMT 21:58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6889608 陈兼
享有世界声誉的的国际关系学家和历史学家 。1978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1982年华东师大历史系研究生毕业,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南伊利诺州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为纽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全球体系杰出讲座教授,康奈尔大学中美关系史讲座教授,并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美国华盛顿威尔逊中心全球研究学者(Global Fellow)。曾任弗吉尼亚大学中美关系讲座教授(2000-2005)、香港大学杰出访问研究教授(2009-2013)、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历史及国际事务讲座教授(2008-2009)。
最主要的英文著作包括: 《中国走向朝鲜战争之路:中美对抗之形成》(China’s Road to the Korean War: The Making of Chinese-American Confrontation);《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挑战》(The China’s Challenge of 21st –Century);《毛泽东的中国与冷战》(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现正完成的专著为 《周恩来和中国的革命时代》(Zhou Enlai: The Man and His Times )(哈佛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主要译著包括:孔飞力著《叫魂:19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发表中英文论文数百篇。

黄仁伟
(评论嘉宾)
现任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
1982年1月延边大学汉语专业毕业,1998年6月在延边大学朝文专业获得博士学位,1998年1月晋升为教授。先后担任中文核心期刊《汉语学习》杂志主编、《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常务理事、吉林省语言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社科规划专家组成员。2004年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
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与国际经济,其中包括中国国际战略、中美关系(含台湾问题)、国际关系理论、国际经济关系,是国内首创“中国和平崛起”研究的学者之一。

林牧茵
(友情主持)
现任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夜线》主持。
1994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8年进入上海电视台;2008和2012年分别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2012年9月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与政治、中美新闻教育发展与中美关系研究、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李普曼思想研究、新闻节目主持人相关研究等。

曾主持《上海早晨》、《新闻报道》等节目。

]]>
8
<![CDATA[88-3期:姜义华:“中华文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主讲(上)]]> http://audio.xmcdn.com/group9/M02/13/5D/wKgDZlVrUuOjDdDFAH86RC3iijg419.m4a Mon, 01 Jun 2015 01:40:02 GMT 17:10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7109855
姜义华
1939年出生,江苏扬州人。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史学理论及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代表作有《章太炎思想研究》、《百年蹒跚——小农中国的现代觉醒》、《理性缺位的启蒙》、《现代性:中国重撰》、《章炳麟评传》、《天下为公——孙中山思想家剪影》、《中华文明的根柢》、《史学导论》,主编《康有为全集》、《胡适学术文集》,策划编撰百卷本《中华文化通志》。


章清(评论嘉宾)
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系主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创新基地“文史研究院”学术委员,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99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获2003年上海市教学名师,2005年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主要研究领域:(1)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学理探讨。(2)揭示近代中国“亚文化圈世界”的构成及其意义。(3)研究“西学东渐”与中国现代学科形成的问题。承担“国家社科”、“教育部‘十五’规划”及“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专著《“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获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史学导论”获2007年上海市精品课程。


林牧茵(友情主持)

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上海广播电视台《道•理》《新闻夜线》主持。
1994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8年进入上海电视台;2008和2012年分别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2012年9月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与政治、中美新闻教育发展与中美关系研究、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李普曼思想研究、新闻节目主持人相关研究等。

曾主持《上海早晨》、《新闻报道》等节目。

]]>
9
<![CDATA[88-3期:姜义华:“中华文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主讲(下)]]> http://audio.xmcdn.com/group14/M0B/14/A4/wKgDZFVtfT2BYtnOAIzq87mIBj4383.m4a Fri, 05 Jun 2015 01:00:02 GMT 19:01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7168520 姜义华
1939年出生,江苏扬州人。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史学理论及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代表作有《章太炎思想研究》、《百年蹒跚——小农中国的现代觉醒》、《理性缺位的启蒙》、《现代性:中国重撰》、《章炳麟评传》、《天下为公——孙中山思想家剪影》、《中华文明的根柢》、《史学导论》,主编《康有为全集》、《胡适学术文集》,策划编撰百卷本《中华文化通志》。


章清(评论嘉宾)
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系主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创新基地“文史研究院”学术委员,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99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获2003年上海市教学名师,2005年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主要研究领域:(1)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学理探讨。(2)揭示近代中国“亚文化圈世界”的构成及其意义。(3)研究“西学东渐”与中国现代学科形成的问题。承担“国家社科”、“教育部‘十五’规划”及“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专著《“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获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史学导论”获2007年上海市精品课程。


林牧茵(友情主持)

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上海广播电视台《道•理》《新闻夜线》主持。
1994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8年进入上海电视台;2008和2012年分别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2012年9月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与政治、中美新闻教育发展与中美关系研究、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李普曼思想研究、新闻节目主持人相关研究等。

曾主持《上海早晨》、《新闻报道》等节目。

]]>
10
<![CDATA[ 88-3期 姜义华:中华文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姜义华 提问环节 章青 点评]]> http://audio.xmcdn.com/group14/M07/22/07/wKgDY1V9Ms-SxR_uAT8cb56CWTk132.m4a Sun, 14 Jun 2015 07:54:10 GMT 43:06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7331725 姜义华
1939年出生,江苏扬州人。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史学理论及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代表作有《章太炎思想研究》、《百年蹒跚——小农中国的现代觉醒》、《理性缺位的启蒙》、《现代性:中国重撰》、《章炳麟评传》、《天下为公——孙中山思想家剪影》、《中华文明的根柢》、《史学导论》,主编《康有为全集》、《胡适学术文集》,策划编撰百卷本《中华文化通志》。


章清(评论嘉宾)
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系主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创新基地“文史研究院”学术委员,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99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获2003年上海市教学名师,2005年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主要研究领域:(1)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学理探讨。(2)揭示近代中国“亚文化圈世界”的构成及其意义。(3)研究“西学东渐”与中国现代学科形成的问题。承担“国家社科”、“教育部‘十五’规划”及“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专著《“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获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史学导论”获2007年上海市精品课程。


林牧茵(友情主持)

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上海广播电视台《道•理》《新闻夜线》主持。
1994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8年进入上海电视台;2008和2012年分别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2012年9月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与政治、中美新闻教育发展与中美关系研究、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李普曼思想研究、新闻节目主持人相关研究等。

曾主持《上海早晨》、《新闻报道》等节目。


]]>
11
<![CDATA[88-5期:“抗日战争与民族复兴” 苏智良 介绍]]> http://audio.xmcdn.com/group13/M09/31/7F/wKgDXVWQtEuSCxMlAD_oNEbGrwU076.m4a Mon, 29 Jun 2015 03:01:54 GMT 08:37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7531617 苏智良(主讲)
      1956年生,1978-1985年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研究生,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5年至上海师范大学执教至今,1996年晋升教授。1991-1993年在东京大学担任外国人研究员,199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曾赴日本东京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进行学术交流。其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专门史博士点带头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慰安妇研究中心主任、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人物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上海城市史、黑社会和毒品史、抗战与中日关系、慰安妇等。被誉为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第一人。
张云 (评论嘉宾)
      1947年生, 复旦大学历史学硕士,现任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军事历史研究》主编,大校军衔。兼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委、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复旦大学韩国朝鲜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特约研究员等。
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通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国民党党史、中华民国史、中国军事史、近现代国防史、军事思想和军事史学理论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著作16部,论文100余篇,约400余万字。出版《中国历史命运的大抉择》、《一场奇特的战争——中国工农红军反“围剿”战争史实》、《光辉的历程——中国共产党80年》等20多部著作。
林牧茵(友情主持)
     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上海广播电视台《道•理》《新闻夜线》主持。 1994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8年进入上海电视台;2008和2012年分别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 位。2012年9月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与政治、中美新闻教育发展与中美关系研究、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李普曼思想研究、新闻节目主持人相关研究等。


曾主持《上海早晨》、《新闻报道》等节目。


]]>
12
<![CDATA[88-5期 苏智良:抗日战争与民族复兴(上)谁战胜了日本?]]> http://audio.xmcdn.com/group9/M09/34/6E/wKgDZlWT20-yUzpGAWlddyJwqB4865.m4a Thu, 02 Jul 2015 02:00:05 GMT 48:48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7591704 苏智良(主讲)
1956年生,1978-1985年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研究生,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5年至上海师范大学执教至今,1996年晋升教授。1991-1993年在东京大学担任外国人研究员,199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曾赴日本东京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进行学术交流。其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专门史博士点带头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慰安妇研究中心主任、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人物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上海城市史、黑社会和毒品史、抗战与中日关系、慰安妇等。被誉为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第一人。

张云
(评论嘉宾)
1947年生, 复旦大学历史学硕士,现任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军事历史研究》主编,大校军衔。
兼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委、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复旦大学韩国朝鲜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特约研究员等。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通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国民党党史、中华民国史、中国军事史、近现代国防史、军事思想和军事史学理论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著作16部,论文100余篇,约400余万字。出版《中国历史命运的大抉择》、《一场奇特的战争——中国工农红军反“围剿”战争史实》、《光辉的历程——中国共产党80年》等20多部著作。

林牧茵
(友情主持)
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上海广播电视台《道•理》《新闻夜线》主持。

1994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8年进入上海电视台;2008和2012年分别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2012年9月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与政治、中美新闻教育发展与中美关系研究、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李普曼思想研究、新闻节目主持人相关研究等。

]]>
13
<![CDATA[88-5期 苏智良:抗日战争与民族复兴(下)滇缅战场局部反攻协助东南亚独立]]> http://audio.xmcdn.com/group14/M06/38/47/wKgDZFWX_FmzJh2_AVCphuWSjjs545.m4a Mon, 06 Jul 2015 00:00:06 GMT 45:28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7664118 苏智良(主讲)  
1956年生,1978-1985年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研究生,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5年至上海师范大学执教至今,1996年晋升教授。1991-1993年在东京大学担任外国人研究员,199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曾赴日本东京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进行学术交流。其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专门史博士点带头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慰安妇研究中心主任、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人物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上海城市史、黑社会和毒品史、抗战与中日关系、慰安妇等。被誉为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第一人。 

张云
  (评论嘉宾)  
1947年生, 复旦大学历史学硕士,现任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军事历史研究》主编,大校军衔。 
兼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委、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复旦大学韩国朝鲜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特约研究员等。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通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国民党党史、中华民国史、中国军事史、近现代国防史、军事思想和军事史学理论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著作16部,论文100余篇,约400余万字。出版《中国历史命运的大抉择》、《一场奇特的战争——中国工农红军反“围剿”战争史实》、《光辉的历程——中国共产党80年》等20多部著作。 

林牧茵
(友情主持) 
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上海广播电视台《道•理》《新闻夜线》主持。 

1994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8年进入上海电视台;2008和2012年分别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2012年9月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与政治、中美新闻教育发展与中美关系研究、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李普曼思想研究、新闻节目主持人相关研究等。

]]>
14
<![CDATA[88-5期 苏智良:抗日战争与民族复兴 提问环节 张云点评]]> http://audio.xmcdn.com/group11/M0A/3A/79/wKgDa1WbSJPyhgaXATsLCwaLjGM840.m4a Thu, 09 Jul 2015 00:00:07 GMT 42:33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7723492 苏智良(主讲)      
1956年生,1978-1985年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研究生,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5年至上海师范大学执教至今,1996年晋升教授。1991-1993年在东京大学担任外国人研究员,199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曾赴日本东京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进行学术交流。其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专门史博士点带头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慰安妇研究中心主任、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人物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上海城市史、黑社会和毒品史、抗战与中日关系、慰安妇等。被誉为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第一人。   

张云
      (评论嘉宾)      
1947年生, 复旦大学历史学硕士,现任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军事历史研究》主编,大校军衔。   
兼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委、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复旦大学韩国朝鲜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特约研究员等。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通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国民党党史、中华民国史、中国军事史、近现代国防史、军事思想和军事史学理论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著作16部,论文100余篇,约400余万字。出版《中国历史命运的大抉择》、《一场奇特的战争——中国工农红军反“围剿”战争史实》、《光辉的历程——中国共产党80年》等20多部著作。   

林牧茵
  (友情主持)   
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上海广播电视台《道•理》《新闻夜线》主持。   

1994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8年进入上海电视台;2008和2012年分别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2012年9月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与政治、中美新闻教育发展与中美关系研究、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李普曼思想研究、新闻节目主持人相关研究等。

]]>
15
<![CDATA[88-6期:“全球化视野下的百年上海” 熊月之 介绍]]> http://audio.xmcdn.com/group8/M08/48/BE/wKgDYVWsfRvwOR5FAEKs8kOVOT4584.m4a Mon, 20 Jul 2015 04:52:20 GMT 09:00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7894150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历史学会会长。1949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1978年春考入苏州大学历史系,同年秋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班,师从陈旭麓先生,198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后至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史、思想文化史等,主编的《上海通史》(15卷)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2001年),担任“异质文化交织下的都市文化-近代上海社会生活研究”国家课题主持人。

评论: 戴鞍钢
1955年生,上海青浦人。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从事上海史、晚清史、社会经济史的教学和研究。著有《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发展与落差——近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进程比较研究》、《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晚清史》、《大变局下的民生》等,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社科项目,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中国图书奖”等全国及省部级奖项。


主持:林牧茵
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上海广播电视台《道•理》《新闻夜线》主持。
1994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8年进入上海电视台;2008和2012年分别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2012年9月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与政治、中美新闻教育发展与中美关系研究、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李普曼思想研究、新闻节目主持人相关研究等。
曾主持《上海早晨》、《新闻报道》等节目。
]]>
16
<![CDATA[88-6期 熊月之:全球化视野下的百年上海 主讲(上)]]> http://audio.xmcdn.com/group15/M05/4B/16/wKgDZVWuXACzIEB6AKIqfbWHchw762.m4a Wed, 22 Jul 2015 00:00:09 GMT 21:54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7919989 主讲:熊月之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历史学会会长。1949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1978年春考入苏州大学历史系,同年秋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班,师从陈旭麓先生,198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后至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史、思想文化史等,主编的《上海通史》(15卷)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2001年),担任“异质文化交织下的都市文化-近代上海社会生活研究”国家课题主持人。 

评论:  戴鞍钢
1955年生,上海青浦人。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从事上海史、晚清史、社会经济史的教学和研究。著有《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发展与落差——近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进程比较研究》、《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晚清史》、《大变局下的民生》等,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社科项目,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中国图书奖”等全国及省部级奖项。  


主持:林牧茵 
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上海广播电视台《道•理》《新闻夜线》主持。 
1994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8年进入上海电视台;2008和2012年分别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2012年9月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与政治、中美新闻教育发展与中美关系研究、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李普曼思想研究、新闻节目主持人相关研究等。 
曾主持《上海早晨》、《新闻报道》等节目。 ]]>
17
<![CDATA[88-6期 熊月之:全球化视野下的百年上海 主讲(中)]]> http://audio.xmcdn.com/group11/M04/4A/B0/wKgDa1WuXU_AvKtHANf4aklGG2M977.m4a Fri, 24 Jul 2015 00:00:26 GMT 29:10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7945160 主讲:熊月之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历史学会会长。1949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1978年春考入苏州大学历史系,同年秋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班,师从陈旭麓先生,198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后至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史、思想文化史等,主编的《上海通史》(15卷)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2001年),担任“异质文化交织下的都市文化-近代上海社会生活研究”国家课题主持人。 

评论:  戴鞍钢
1955年生,上海青浦人。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从事上海史、晚清史、社会经济史的教学和研究。著有《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发展与落差——近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进程比较研究》、《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晚清史》、《大变局下的民生》等,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社科项目,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中国图书奖”等全国及省部级奖项。  


主持:林牧茵 
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上海广播电视台《道•理》《新闻夜线》主持。 
1994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8年进入上海电视台;2008和2012年分别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2012年9月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与政治、中美新闻教育发展与中美关系研究、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李普曼思想研究、新闻节目主持人相关研究等。 
曾主持《上海早晨》、《新闻报道》等节目。 ]]>
18
<![CDATA[88-6期 熊月之:全球化视野下的百年上海 主讲(下)]]> http://audio.xmcdn.com/group16/M01/4A/EC/wKgDbFWuXtbRDssoAQqeDdhEc0k445.m4a Mon, 27 Jul 2015 00:00:00 GMT 36:00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7984024 主讲:熊月之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历史学会会长。1949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1978年春考入苏州大学历史系,同年秋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班,师从陈旭麓先生,198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后至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史、思想文化史等,主编的《上海通史》(15卷)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2001年),担任“异质文化交织下的都市文化-近代上海社会生活研究”国家课题主持人。 


评论: 戴鞍钢
1955年生,上海青浦人。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从事上海史、晚清史、社会经济史的教学和研究。著有《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发展与落差——近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进程比较研究》、《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晚清史》、《大变局下的民生》等,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社科项目,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中国图书奖”等全国及省部级奖项。 



主持:林牧茵 

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上海广播电视台《道•理》《新闻夜线》主持。 

1994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8年进入上海电视台;2008和2012年分别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2012年9月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与政治、中美新闻教育发展与中美关系研究、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李普曼思想研究、新闻节目主持人相关研究等。 

曾主持《上海早晨》、《新闻报道》等节目。 

]]>
19
<![CDATA[88-6期 熊月之:全球化视野下的百年上海 提问环节]]> http://audio.xmcdn.com/group10/M0B/52/8C/wKgDaVW3Ei-xcf8YAN-gDMoDErc630.m4a Wed, 29 Jul 2015 00:00:11 GMT 30:12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8022631 主讲:熊月之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历史学会会长。1949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1978年春考入苏州大学历史系,同年秋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班,师从陈旭麓先生,198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后至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史、思想文化史等,主编的《上海通史》(15卷)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2001年),担任“异质文化交织下的都市文化-近代上海社会生活研究”国家课题主持人。   

评论:    戴鞍钢
1955年生,上海青浦人。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从事上海史、晚清史、社会经济史的教学和研究。著有《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发展与落差——近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进程比较研究》、《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晚清史》、《大变局下的民生》等,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社科项目,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中国图书奖”等全国及省部级奖项。      


主持:林牧茵   
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上海广播电视台《道•理》《新闻夜线》主持。   
1994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8年进入上海电视台;2008和2012年分别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2012年9月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与政治、中美新闻教育发展与中美关系研究、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李普曼思想研究、新闻节目主持人相关研究等。   
曾主持《上海早晨》、《新闻报道》等节目。 ]]>
20
<![CDATA[88-6期 熊月之:全球化视野下的百年上海 戴鞍钢 点评]]> http://audio.xmcdn.com/group15/M0B/53/20/wKgDaFW3FD7jVrh0AITm9-5RqmI606.m4a Fri, 31 Jul 2015 00:00:00 GMT 17:56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8060747 主讲:熊月之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历史学会会长。1949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1978年春考入苏州大学历史系,同年秋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班,师从陈旭麓先生,198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后至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史、思想文化史等,主编的《上海通史》(15卷)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2001年),担任“异质文化交织下的都市文化-近代上海社会生活研究”国家课题主持人。   

评论:    戴鞍钢
1955年生,上海青浦人。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从事上海史、晚清史、社会经济史的教学和研究。著有《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发展与落差——近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进程比较研究》、《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晚清史》、《大变局下的民生》等,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社科项目,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中国图书奖”等全国及省部级奖项。      


主持:林牧茵   
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上海广播电视台《道•理》《新闻夜线》主持。   
1994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8年进入上海电视台;2008和2012年分别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2012年9月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与政治、中美新闻教育发展与中美关系研究、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李普曼思想研究、新闻节目主持人相关研究等。   
曾主持《上海早晨》、《新闻报道》等节目。 ]]>
21
<![CDATA[88-7期 王家范:明清知县的身份和价值 主讲(上)]]> http://audio.xmcdn.com/group10/M01/55/FC/wKgDaVW-HjnBNKc6ASp0NoahF98581.m4a Mon, 03 Aug 2015 02:50:37 GMT 40:18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8101218 主讲:王家范
1938年生,江苏昆山人。1957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1961年留校任教。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经济史、明清江南地区史,并长期从事中国通史的教学与研究。发表了《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初探》等百余篇学术论文,著有《中国历史通论》、《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史家与史学》、《漂泊航程:历史长河中的明清之旅》,并主编了《明清江南史研究三十年》、《十大农民起义》等文集和《大学中国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历史》(获“上海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初中历史》华东师大版等多部历史教材。

评论:  刘昶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中心高级研究员。1982年和1987年分别获得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机分校历史系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任教。2004年回国在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中心任高级研究员,2008年进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近现代经济社会史。   


主持:林牧茵  
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上海广播电视台《道•理》《新闻夜线》主持。  
1994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8年进入上海电视台;2008和2012年分别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2012年9月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与政治、中美新闻教育发展与中美关系研究、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李普曼思想研究、新闻节目主持人相关研究等。  
曾主持《上海早晨》、《新闻报道》等节目。 

]]>
22
<![CDATA[88-7期 王家范:明清知县的身份和价值 主讲(下)]]> http://audio.xmcdn.com/group10/M0A/57/6B/wKgDaVXBc2-DvrheASvtjn0VkWE032.m4a Wed, 05 Aug 2015 02:25:25 GMT 40:30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8140143 王家范
1938年生,江苏昆山人。1957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1961年留校任教。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经济史、明清江南地区史,并长期从事中国通史的教学与研究。发表了《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初探》等百余篇学术论文,著有《中国历史通论》、《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史家与史学》、《漂泊航程:历史长河中的明清之旅》,并主编了《明清江南史研究三十年》、《十大农民起义》等文集和《大学中国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历史》(获“上海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初中历史》华东师大版等多部历史教材。

评论:   刘昶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中心高级研究员。1982年和1987年分别获得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机分校历史系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任教。2004年回国在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中心任高级研究员,2008年进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近现代经济社会史。   


主持:林牧茵  
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上海广播电视台《道•理》《新闻夜线》主持。  
1994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8年进入上海电视台;2008和2012年分别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2012年9月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与政治、中美新闻教育发展与中美关系研究、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李普曼思想研究、新闻节目主持人相关研究等。  
曾主持《上海早晨》、《新闻报道》等节目。 ]]>
23
<![CDATA[88-7期:“明清知县的身份和价值” 王家范 介绍]]> http://audio.xmcdn.com/group10/M08/58/37/wKgDaVXDGMfRmm_fAEMzsM9w1go891.m4a Fri, 07 Aug 2015 03:18:13 GMT 09:04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8168983 主讲:  王家范  
1938年生,江苏昆山人。1957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1961年留校任教。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经济史、明清江南地区史,并长期从事中国通史的教学与研究。发表了《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初探》等百余篇学术论文,著有《中国历史通论》、《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史家与史学》、《漂泊航程:历史长河中的明清之旅》,并主编了《明清江南史研究三十年》、《十大农民起义》等文集和《大学中国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历史》(获“上海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初中历史》华东师大版等多部历史教材。 

评论:    刘昶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中心高级研究员。1982年和1987年分别获得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机分校历史系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任教。2004年回国在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中心任高级研究员,2008年进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近现代经济社会史。    


主持:林牧茵   
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上海广播电视台《道•理》《新闻夜线》主持。   
1994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8年进入上海电视台;2008和2012年分别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2012年9月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与政治、中美新闻教育发展与中美关系研究、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李普曼思想研究、新闻节目主持人相关研究等。   
曾主持《上海早晨》、《新闻报道》等节目。 ]]>
24
<![CDATA[88-7期 王家范:明清知县的身份和价值 提问环节 刘昶 点评]]> http://audio.xmcdn.com/group15/M0B/58/CE/wKgDZVXDGYHSKX1jAWAqoIrOYgw050.m4a Mon, 10 Aug 2015 02:20:14 GMT 47:33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8208450 主讲:  王家范  
1938年生,江苏昆山人。1957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1961年留校任教。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经济史、明清江南地区史,并长期从事中国通史的教学与研究。发表了《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初探》等百余篇学术论文,著有《中国历史通论》、《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史家与史学》、《漂泊航程:历史长河中的明清之旅》,并主编了《明清江南史研究三十年》、《十大农民起义》等文集和《大学中国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历史》(获“上海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初中历史》华东师大版等多部历史教材。 

评论:    刘昶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中心高级研究员。1982年和1987年分别获得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机分校历史系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任教。2004年回国在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中心任高级研究员,2008年进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近现代经济社会史。    


主持:林牧茵   
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上海广播电视台《道•理》《新闻夜线》主持。   
1994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8年进入上海电视台;2008和2012年分别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2012年9月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与政治、中美新闻教育发展与中美关系研究、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李普曼思想研究、新闻节目主持人相关研究等。   
曾主持《上海早晨》、《新闻报道》等节目。 ]]>
25
<![CDATA[96期:谁是冯契?一位与世界对话的哲学家 冯契生平介绍 1]]> http://audio.xmcdn.com/group10/M00/92/0B/wKgDZ1Y290Gw7qsVAJ3Dnsoxx-w028.m4a Mon, 02 Nov 2015 05:50:44 GMT 21:18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9660069 96期:谁是冯契?一位与世界对话的哲学家

主讲嘉宾  王韧
纪录片《大师》撰稿
对话嘉宾  赵修义、高瑞泉、陈卫平、杨国荣等
华东师大教授
“一边关心‘中国与中国哲学向何处去’的时代命题,一边怀揣问题意识,用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对话”,这就是冯契——一位20世纪下半叶具有原创性的哲学家。昨天下午,文汇讲堂延续甲午之春“哲学季”精神,一场《谁是冯契?一位与世界对话的哲学家》的讲座在“两轮对话,八位嘉宾,镜头内外”形式下进行,来自华师大哲学系的教授们,其中包括冯契生前的同事、弟子、再传弟子等,共话其人其学。上海电视台《大师》节目组总导演王韧携新片《冯契》前来,在两组对应片段中带领听众走近冯契。“冯先生其人其学是高度的统一,他的哲学就是他的自传”
音频为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大师》栏目组拍摄的纪录片《冯契》的片段
文汇讲堂发福利啦:
分享此条音频到微信朋友圈
并推荐5位好友成为文汇讲堂微电台粉丝
私信给小编将有机会获得冯契相关书籍一本。
]]>
26
<![CDATA[96期:谁是冯契?一位与世界对话的哲学家 冯契生平介绍 2]]> http://audio.xmcdn.com/group14/M0A/92/A6/wKgDY1Y2-giADx48AF9aegP3ask642.m4a Wed, 04 Nov 2015 05:49:00 GMT 12:52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9710383 96期:谁是冯契?一位与世界对话的哲学家

主讲嘉宾  王韧 纪录片《大师》撰稿
对话嘉宾  赵修义、高瑞泉、陈卫平、杨国荣等
华东师大教授 
“一边关心‘中国与中国哲学向何处去’的时代命题,一边怀揣问题意识,用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对话”,这就是冯契——一位20世纪下半叶具有原创性的哲学家。昨天下午,文汇讲堂延续甲午之春“哲学季”精神,一场《谁是冯契?一位与世界对话的哲学家》的讲座在“两轮对话,八位嘉宾,镜头内外”形式下进行,来自华师大哲学系的教授们,其中包括冯契生前的同事、弟子、再传弟子等,共话其人其学。上海电视台《大师》节目组总导演王韧携新片《冯契》前来,在两组对应片段中带领听众走近冯契。“冯先生其人其学是高度的统一,他的哲学就是他的自传”
音频为 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大师》栏目组拍摄的纪录片《冯契》的片段
文汇讲堂发福利啦:
分享此条音频到微信朋友圈
并推荐5位好友成为文汇讲堂微电台粉丝
私信给小编将有机会获得冯契相关书籍一本。
]]>
27
<![CDATA[96期:冯契其学——智慧说体系和生活世界 郁振华 陈卫平 杨国荣 顾红亮]]> http://audio.xmcdn.com/group11/M06/A0/CE/wKgDbVY6zFSgnGniAgLWAcjaF2U338.m4a Fri, 06 Nov 2015 02:22:00 GMT 1:09:32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9765337

郁振华,冯契先生最后一批在读弟子之一,华东师大哲学系的现任主任

陈卫平,冯契先生文革后招收的首批研究生之一,被弟子们尊为“大师兄”

杨国荣教授,冯契先生1982年招收的研究生,不仅是冯先生的诸暨同乡,而且是第一位跟着冯先生一口气读完硕士和博士的学生;

童世骏教授,冯契先生1982年招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方向的研究生,杨国荣教授的本科同班同学,研究生同宿舍同学;但是他在周五接到了上级通知,不得不离场。他向所有与会的嘉宾和听友表示抱歉。

顾红亮,1994年进入华东师大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听过冯契先生的讲座

文汇讲堂发福利啦:
分享此条音频到微信朋友圈
并推荐5位好友成为文汇讲堂微电台粉丝
私信给小编将有机会获得冯契相关书籍一本。

]]>
28
<![CDATA[96期:冯契其人——保持心灵自由思考的爱智者 王韧 赵修义 高瑞泉 晋荣东]]> http://audio.xmcdn.com/group10/M0B/98/83/wKgDZ1ZAVkzQI55qAUMpSaC4YPE517.m4a Tue, 10 Nov 2015 02:10:59 GMT 43:38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9870546 96期:冯契其人——保持心灵自由思考的爱智者 王韧 赵修义 高瑞泉 晋荣东




主持人《大师》的总导演、总撰稿,《冯契》的撰稿、导演之一王韧先生,


华东师大哲学系的赵修义教授,赵老师是比冯契先生年轻23岁的同事
高瑞泉教授,在冯契先生的中国哲学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中,大概是在冯家蹭饭蹭茶比较多的一位
晋荣东,逻辑学教授,1989年起在哲学系本科学习,听过冯先生的讲座,冯先生去世后与他的同学们一起整理和编辑了大量悼念和回忆性的文字
文汇讲堂发福利啦:
分享此条音频到微信朋友圈
并推荐5位好友成为文汇讲堂微电台粉丝
私信给小编将有机会获得冯契相关书籍一本。

]]>
29
<![CDATA[96期:谁是冯契?一位与世界对话的哲学家 提问环节]]> http://audio.xmcdn.com/group10/M00/9A/03/wKgDZ1ZCw5Cwd1mXAOyyBOpO5B4451.m4a Fri, 13 Nov 2015 02:25:23 GMT 31:58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9942909 华东师大哲学系的赵修义教授,赵老师是比冯契先生年轻23岁的同事
高瑞泉教授,在冯契先生的中国哲学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中,大概是在冯家蹭饭蹭茶比较多的一位
文汇讲堂发福利啦:
分享此条音频到微信朋友圈
并推荐5位好友成为文汇讲堂微电台粉丝
私信给小编将有机会获得冯契相关书籍一本。
]]>
30
<![CDATA[97期:中国社会的特色到底在哪里 谢宇 介绍]]> http://audio.xmcdn.com/group7/M07/E3/6B/wKgDWlaTINTSobyzAEgxRh3XtRg105.m4a Mon, 11 Jan 2016 03:32:08 GMT 09:44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1471141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谢氏社会学三原理:从柏拉图到邓肯

#对当代命题的关注:密大、北大到普林斯顿

]]>
31
<![CDATA[97期:中国社会的特色到底在哪里 谢宇 提问环节]]> http://audio.xmcdn.com/group7/M02/E5/1D/wKgDX1aV5izzw8dKAPyekTVeGTk589.m4a Thu, 14 Jan 2016 05:49:00 GMT 34:07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1550703 1月9日下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谢宇做客2016年首期 文汇讲堂。作为国际社会科学界领军人物,谢宇主讲《中国社会的特色到底在哪里》,以谢氏的 社会科学研究的三个基本原理——变异性、社会分组和社会情境为基础,与听众分享了他视野中 的中国社会的特色,同时也在演讲中普及了社会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
谢宇的坦诚和量化研究的可信度,激发了现场听众的提问兴趣。提问环节中,心理学工作者王姝、北大毕业生律师张煦、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本科生李嘉诚、火柴网创始人吴强等听众纷纷举手,问题涵盖中国社会的流动性、问题意识、诚信、中产阶级、义务教育等领域。当天,同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Mitchell Duneier也到达现场为老朋友鼓劲,“什么是异质性原理?这个原理为什么这么重要?”的发问,也让谢宇的社会科学世界观再次为听众进一步所知。
提问环节采用2014年社科新人、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骏作为点评嘉宾,巧合的是,他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论文答辩之时,谢宇便是其中的重量级评审之一。而卢汉龙则是他的研究生导师。李骏以“专业、颇具学术性”高度概括了听众的提问,并评选出三位优质提问听众,赠以印象派大师雷诺阿特展门票。
承10月冯契讲座之风,本次讲座继续采用微信交流群的形式,吸引了50多位听众加入群聊,在线下分享讲座感想,共论社会科学。一位昵称为“小哥”的听众在群里说道:“非常喜欢谢宇教授的这个回答,‘不逃课的学生也许上课未必学到很多东西,但是不逃课的习惯会成为他将来成功的重要因素’”,许多听众也借此渠道表达了自己对讲堂的感情,热情听众王迥感叹:
“以前接触社会学不多。今天听了报告,感觉社会学还是蛮可爱的!”从2005年到2015年,文汇讲堂即将进入第100期,新年逐步启动的嘉宾回访工作,也吸引着新老听众的持续关注。]]>
32
<![CDATA[97期:中国社会的特色到底在哪里 谢宇对话卢汉龙]]> http://audio.xmcdn.com/group8/M05/E8/06/wKgDYFacYefwrVV4AJdzYN80eBI841.m4a Tue, 19 Jan 2016 03:51:00 GMT 20:27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1670561 1月9日,国际社会科学界的一位领军人物——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知识分子》主编谢宇主讲第97期文汇讲堂《中国社会的特色到底在哪里》,用社会学聚焦中国特色。上海社科院资深研究员、英国《社会学》杂志国际编委卢汉龙任对话嘉宾,2014年社科新人、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骏任提问点评嘉宾
卢汉龙:我非常赞成社会科学的变异性观点。但在社会学的研究中,我们也希望为社会寻求有普遍价值的共同规律。对中国的社会学来说,希望去印证一些已经有的规律,或者用 自 己的资料与经验来给世界提供一些新的观点,让其他国家或社会也能获益。怎样处理这两种研究之间的关系呢?
谢宇:我觉得并不矛盾。第一,方法可以是普遍的、科学的。研究社会现象,不存在中国式的方法,或者是美国式的方法;第二,普遍适用性是理论的基础,指其思维、逻辑,而不是某种现象的结论。一方面,结论和规律可以变,譬如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时间下,各有差异。但其原因在理论上的探讨,应该相似。另一方面,具体的问题,以同样的方法、背景考虑,量化研究后可比较双方差异的具体表现,从而收获规律。例如,我们在2014年发表的文章比较了中美收入不平等,最后发现教育、种族或民族的影响因素,两国差异不大,但地区因素(州或省、农村与城市)的影响两国差异却很大。这说明实证研究可以用相同的方法、理论去实践具体的比较。]]>
33
<![CDATA[10期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李昌钰介绍]]> http://audio.xmcdn.com/group9/M01/EA/C2/wKgDZlafRzfBZBtDACXki8tUezI471.m4a Wed, 20 Jan 2016 08:39:59 GMT 05:06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1702402 著名华裔刑侦专家、刑事鉴识专家李昌钰博士走进上海文汇讲堂,为在场的400位听众带来了题为《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李昌钰博士谈中美文化的互融》的演讲。

    

    从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学生到美国警界的顶级专家,一个华人是如何在美国社会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并获得他人的尊重的?李昌钰博士讲述了在青年时代赴美求学与工作过程中碰到的种种艰辛与挑战。他说:“使不可能变成可能,人生一定要有信念。人生的运气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坚守理想。永远不要说不,要知难而上,要不断学习。”

   

]]>
34
<![CDATA[朱晓明:身处数字化时代,走向智能化世界]]> http://audio.xmcdn.com/group13/M02/EE/1C/wKgDXVagdO-SNv71AItvPDM0oSc258.m4a Fri, 22 Jan 2016 06:01:00 GMT 18:49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1750353 朱晓明:身处数字化时代,走向智能化世界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原院长,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
这是一个走向智能化的世界:机器学习、认知计算迅速串红
这是一个必须厘清“诸多创新,谁将引领?”的时代
奇点临近,把控人工智能的正面效应(高效性),超前应对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这是一个全球走向数字经济的时代

毫无疑问,创新让我们读懂时代,读懂世界!

音频版权所有仅供喜马拉雅文汇讲堂,严禁使用第三方软件下载,违者必纠]]>
35
<![CDATA[华民:再工业化时代,生命产业将唱主角]]> http://audio.xmcdn.com/group11/M04/DF/F6/wKgDa1ageVfhZci8AHQ2FVc6ZqE323.m4a Tue, 26 Jan 2016 06:20:00 GMT 15:41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1848248 华民:再工业化时代,生命产业将唱主角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
总体而言,这场危机是周期性而非制度性的。在1929年大危机发生以后,斯大林曾写过《资本主义总危机论》,但现在基本已经被证伪。与之相反的是康德拉季耶夫的长周期理论至今仍拥有解释力。他告诉我们,经济是有周期性波动的。哈佛大学熊彼特则进一步用微观企业家创新理论解释了波动的原因。熊彼特认为,每次产业周期波动,都是旧主导产业的衰弱和新主导产业的兴起两股力量的互动。从产业革命周期波动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房地产从来就不是周期演进的主导产业,所以房地产推动经济增长一定是泡沫。
音频版权所有仅供喜马拉雅文汇讲堂,严禁使用第三方软件下载,违者必纠
]]>
36
<![CDATA[41期 “马勒体验的现在时” 杨燕迪 介绍]]> http://audio.xmcdn.com/group8/M01/F4/AF/wKgDYFaq3GqyV-xZADPRGwCEkOU950.m4a Fri, 29 Jan 2016 03:31:47 GMT 06:59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1927880 41期 2011-06-07  主讲嘉宾: 杨燕迪博士(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演讲内容:当代人已经很焦虑了,为何还要去体验充满焦虑的马勒风格?《大话西游》和马勒风格的某种同构:浪漫原型经历后现代洗礼,艺术的很多领域存在阶段性回归,马勒如此,文学、音乐也如此。
文汇讲堂喜马拉雅公众账号每周滚动推出文汇讲堂系列产品:
a,讲堂预告及演讲,对话,提问环节
b,讲堂历届嘉宾回顾  
c,演播室读书类访谈节目《读家视点》
d,出版社老总荐书
文汇讲堂系列产品传播渠道:
a,文汇网www.whb.cn专题频道
b,“文汇讲堂”微信公众帐号   
c,“文汇报”新浪官方微博   
]]>
37
<![CDATA[23期 《跨文化交流——当代人的基本功》赵启正 介绍]]> http://audio.xmcdn.com/group8/M05/F4/E0/wKgDYFarDEGy4JMxACyNE3kfrWY394.m4a Fri, 29 Jan 2016 06:53:49 GMT 06:00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1933803 由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主讲的
第23期“文汇讲堂”《跨文化交流——当代人的基本功》]]>
38
<![CDATA[11期“数学和物理学的交汇:过去、现在和未来” 丘成桐 介绍]]> http://audio.xmcdn.com/group9/M07/F5/36/wKgDYlarDhnSniI6ACky7tQH4Xw477.m4a Fri, 29 Jan 2016 07:01:33 GMT 05:33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1934178 丘成桐简介

 丘成桐,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华裔数学家、美国哈佛大学终身教授,1982年,34岁的他获得了素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他成功地把微分几何与偏微分方程的技巧与理论结合在一起,解决了许多著名的猜想,在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复几何、代数几何以及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都有诸多贡献。丘成桐是至今惟一一位荣获菲尔兹奖的华人数学家。

 丘成桐教授十分关注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并为此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自1979年应华罗庚教授邀请回国访问与讲学以来,他通过培养人才、成立研究所和捐款等形式,支持和促进我国的数学研究。

 他还创办了多个数学研究机构。1994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学创建了数学所,并任所长;1996年,在中科院的支持下,在北京建立了晨兴数学中心并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2002年,支持在浙江大学成立了浙大数学科学研究中心,并出任中心主任。迄今为止,丘成桐共为三大研究机构募集资金1.5亿元人民币,他个人累计捐款达300万美元。

]]>
39
<![CDATA[杨洁勉:时代进程中,美国的变与不变]]> http://audio.xmcdn.com/group10/M01/EF/C7/wKgDaValnLqAbp48AHCqEi9UlcE658.m4a Tue, 02 Feb 2016 03:52:00 GMT 15:12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2034422 从综合国力看美国:世界第一的绝对地位没有变
硬实力:GDP依旧坚挺 军事实力世界领先
软实力:天命论引领 科技、文化持续创新
以纵横两向看美国:相对实力有所下降 调整政策改变现状
硬实力:经济金融能力下降 开始实行战略收缩
软实力:国家自信衰退 全球治理能力减弱
政策调整:改进变革维持自身地位
以美国为镜,借鉴学习调整自身
音频版权所有仅供喜马拉雅文汇讲堂,严禁使用第三方软件下载,违者必纠]]>
40
<![CDATA[朱威烈:彻底反恐还要靠伊斯兰国家自身]]> http://audio.xmcdn.com/group10/M08/F3/9E/wKgDaVaq3YryjOpIAImSjye8PLo690.m4a Fri, 05 Feb 2016 03:30:01 GMT 18:34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2113187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名誉所长、中阿国家合作论坛研究中心主任
朱威烈:彻底反恐还要靠伊斯兰国家自身
中东形势:反恐任务严峻 各国力量消长明显
恐怖袭击目标指向所有异教徒]]>
41
<![CDATA[褚君浩:物联网、传感器、智能化……新工业革命的中国角色]]> http://audio.xmcdn.com/group9/M02/F5/04/wKgDYlaq4AnQZwIsAG9HF3FbERo616.m4a Mon, 15 Feb 2016 03:40:00 GMT 15:01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2295132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大教授、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褚君浩:物联网、传感器、智能化……新工业革命的中国角色
三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特点: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
工业革命必将是推动生产方式和社会方式并进
新工业革命的驱动力:能源问题、美好生活向往、信息技术深度发展
新工业革命对制造业也有影响,对社会影响也有很多。这里不赘述了。在应对措施上,顶层设计、创新环境,和核心技术三步走。上海科创中心,一定要要是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新科技思想产生的中心,要有若干科技领域标志性成果、标志性结构;一定是人才集聚中心发散中心;一定是智慧城市,低碳的城市。所以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在悄悄地发生过程中,对中国来说是很好的机遇,许多政策综合科学技术发展、社会技术发展,结合本身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综合方案,在国际环境机遇挑战共存的情况下,起到跟踪、到领跑最后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先行者。
音频版权所有仅供喜马拉雅文汇讲堂,严禁使用第三方软件下载,违者必纠]]>
42
<![CDATA[徐明棋:危机中的欧盟艰难找寻复兴之路]]> http://audio.xmcdn.com/group13/M06/F5/7F/wKgDXVarAKrRx3X4AJS9dHYCeD0934.m4a Tue, 23 Feb 2016 05:59:01 GMT 20:05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2517492 徐明棋:危机中的欧盟艰难找寻复兴之路
上海社科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欧洲学会会长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似乎开启了欧洲陷入多重危机的大门,2015年欧洲更是遭受了一系列的危机的冲击。对于欧洲现在的危机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我把欧洲目前面临的危机主要分成四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乌克兰危机、难民危机、恐怖主义袭击危机。除此之外也有人说欧洲现在还陷入了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如果广义的欧洲经济增长在下降,在全球经济竞争当中处在比较弱化的地位,那么把它称之为经济危机,我是认同的,不过现在我主要讲他们目前面临的这四重危机。把欧美进行简单的比较,从经济的增长速度来看,危机之前欧洲经济的增长速度一度高于美国,但危机之后,美国经济复苏的势头较好,而欧洲则陷入两重衰退。尽管现在慢慢走出危机,但是增长率比美国还低。总体看来这些危机都与西方经济危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音频版权所有仅供喜马拉雅文汇讲堂,严禁使用第三方软件下载,违者必纠]]>
43
<![CDATA[刘擎:西方主流正在从单声部重回多声部]]> http://audio.xmcdn.com/group15/M07/F3/FA/wKgDaFarASLhpgnWAJLVFP8K1qs238.m4a Thu, 25 Feb 2016 06:01:00 GMT 19:49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2577758 刘擎:西方主流正在从单声部重回多声部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主任、教授
北京曾举办过“读懂中国”的论坛,现在上海举办“读懂世界”的论坛,可相映成辉。我们需要内外兼具的视角,因为中国是处在世界之中的中国,无法理解世界实际上也无法真正理解中国。我们谈起世界,关注的往往是西方世界,但必须意识到西方并不是世界的全部。虽然我今天要谈的是西方问题,但必须指出这个可能的盲点。另外,在今天在讨论西方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注重“内在视角”,就是要进入他们的自我理解与世界图景。中国讲究所谓“知己知彼”,无论是将对方当作朋友、竞争者还是敌人,如其所是地“知道”对方非常重要。日本学者在对待中国问题时,特别强调“知华”。中国对于西方问题也应该如此,比如对待美国,无论采取所谓“反美”还是“亲美”的立场,你首先要成为“知美派”。我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西方现代思想史,但在20分钟内要谈论西方主流思想文化的特征是相当困难的,因为西方思想内部有显著的多样性,所谓主流不是一个声音,而是汇集而成的潮流。这是西方主流长期的特点。我只能冒着简单化的风险,讨论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的,一是意识形态的,是西方内政外交的思想基础。
音频版权所有仅供喜马拉雅文汇讲堂,严禁使用第三方软件下载,违者必纠]]>
44
<![CDATA[黄仁伟: 从20世纪国际秩序到21世纪全球秩序]]> http://audio.xmcdn.com/group7/M08/F6/2A/wKgDWlarAZOgcGanAFzWlsBrnTE292.m4a Sun, 28 Feb 2016 10:04:01 GMT 12:32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2666607 黄仁伟: 从20世纪国际秩序到21世纪全球秩序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历史所所长、研究员
我把国际体系、国际秩序分成三个层次:国际秩序、世界秩序和全球秩序。国际秩序,产生于国家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由大国来决定国家之间的秩序和平衡,过去四五百年间都是维持着这个秩序。二战后开始转向世界秩序,它是各种力量板块之间的,包括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关系,由一系列国际组织来构成,现在特别体现在发达板块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北关系。进入21世纪,全球秩序逐渐显现,其主体是国家和非国家之间的关系,还有人类和地球的关系,过去这一层面不在国际秩序范围之内。现在北冰洋大部分冰盖已经融化,将来海面上升,大片沿海陆地变成了海面,这就是人类和地球的关系,人类要生活在地球上,必须拯救地球,地球没有了还有什么国际秩序?所以全球秩序最终要解决人类和地球的关系。

音频版权所有仅供喜马拉雅文汇讲堂,严禁使用第三方软件下载,违者必纠]]>
45
<![CDATA[98期 《400年中,莎士比亚何以产生Glocal效应?》张冲演讲 下]]> http://audio.xmcdn.com/group13/M0B/1C/7E/wKgDXlbhR7ChJg2QAPr2fB5LaGQ882.m4a Tue, 15 Mar 2016 02:04:00 GMT 33:53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3180751 对中国经典的启示:把经典请下神坛,碎片化也要读经典的碎片化

在全球时代,莎士比亚的传播对我们有何启示呢?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这八个字永远不会过时。这段《哈姆雷特》电影的现代版改编就能说明,只要创新手法,哪怕改编成现代版都很有意义,莎士比亚就隐形在我们身边,每天都读着我们的报纸,上我们的微博。

]]>
46
<![CDATA[98期 《400年中,莎士比亚何以产生Glocal效应?》张冲演讲 上]]> http://audio.xmcdn.com/group14/M0A/1D/9F/wKgDZFbhRlHA5KdEAXrJsLHd2vs363.m4a Fri, 11 Mar 2016 02:58:00 GMT 51:09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3039064 400年中,莎士比亚何以产生Glocal效应?

张冲指出,全球产业、台词魅力、永恒问题、留白传承使他“不属一时,却归永远”

 

为何莎士比亚这位在英国小岛上产生的剧作家可以走过400年,还能继续往下走?我今天解读的视角是《经典永恒:全球-本土的莎士比亚》。“全球-本土”是合成词Glocal,我翻成全球-本土的。

 

()丰富而热闹的全球“莎士比亚热”:

7分钟就会有一篇《哈姆雷特》论文产生

]]>
47
<![CDATA[98期 《400年中,莎士比亚何以产生Glocal效应?》张冲 对话 喻荣军]]> http://audio.xmcdn.com/group11/M01/2F/25/wKgDbVbqED2CHWiXASV--xtR3X0222.m4a Fri, 18 Mar 2016 01:58:00 GMT 39:38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3303273

喻荣军


国家一级编剧、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

上海国际当代戏剧节总监


莎士比亚神奇和迷人,吸引不少人改行
喻荣军:去年9月,我和张冲老师在伦敦皇莎剧院参与《亨利五世》的排练,共事了一周。今天的演讲,让我再次感受了莎士比亚的丰富与伟大。昨晚在话剧中心播放了由皇莎导演萨姆·门德斯执导的话剧《李尔王》,整个演出令我震撼,我感到了差距。今年是莎士比亚的狂欢年,对我这样的舞台实践者来说,莎士比亚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它就是一个富矿,永远被吸引,却总也挖掘不完。我平生看的第一部话剧就是莎士比亚的《奥赛罗》,1993年,我从上海体育学院骑着自行车赶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立刻被莎剧的舞台艺术所震撼,才有以后的改行。
张冲:莎士比亚戏剧的确非常神奇和迷人。我不敢进剧场,其实是怕进去之后出不来,做文本研究已经很费心了,何况戏剧这片广袤舞台。在中国第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集的屠岸先生90高龄了,大学本科是上海交大铁道管理专业,在学英语时读了莎士比亚,于是转行做了终身的翻译。足见莎士比亚的魅力。]]>
48
<![CDATA[98期 《400年中,莎士比亚何以产生Glocal效应?》张冲 喻荣军 提问环节]]> http://audio.xmcdn.com/group15/M04/22/D7/wKgDaFbqTA2TvbslAK6B4mMMcpc301.m4a Tue, 22 Mar 2016 02:13:00 GMT 23:34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3451777 3月5日,在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之际,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莎士比亚协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张冲做客第98期文汇讲堂,主讲《永恒经典:全球一本土的莎士比亚》,国家一级编剧、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喻荣军担任对话嘉宾,国际戏剧评论家学会中国分会理事、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博士刘明厚任提问点评嘉宾。]]> 49 <![CDATA[98期《400年后 永恒的莎士比亚》张冲 介绍]]> http://audio.xmcdn.com/group10/M04/14/02/wKgDZ1bc6E6SAHPFADvoSAzsjok045.m4a Mon, 07 Mar 2016 02:44:57 GMT 08:05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2905384 张冲:莎学“变形记”中传经典

Shakespeare is fun”,这是张冲每年开设莎士比亚专题课时,和学生说的第一句话。从1987年留任南京大学英语系,到2004年转职至复旦外文学院,他从未停授过两门课,一门是莎士比亚,另一门是翻译。

作为中国莎士比亚协会副会长,张冲自1996年起至今连续参加每五年一次的世界莎士比亚大会,并于20012006年担任专题组召集人。去年9月,因承接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演出中文版翻译项目,他应邀至伦敦,整整两周从早到晚观看《亨利五世》的排演。

国内外的莎学见闻时刻丰富刷新着张冲的思考,“经典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可改编度”,张冲在莎学的“变形记”中捕捉和传递着时代的追问和情感。

 

]]>
50
<![CDATA[桑德尔:我需要尖锐的批评 (“桑德尔与中国哲学”研讨会)]]> http://audio.xmcdn.com/group13/M08/2E/10/wKgDXVb0uWWhHjzDAtAo3FdFFMY597.m4a Mon, 28 Mar 2016 04:00:03 GMT 1:37:16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3689074

又一个三月,桑德尔来了,这一次,并没有公开演讲,三天的国际研讨会,也没有安排主题演讲。但是,和他一起来的,是一群实力派的国内外哲人:杜维明、安乐哲、陈来、杨国荣、黄勇、万俊人等等,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华东师大哲学系、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国际形而上学学会是主办方,国际形而上学学会会长、华东师大人文学院院长杨国荣具体发起和组织了此次讨论。地点就在2014年曾举办过为期一周的“李泽厚学术研讨会”的理科大楼508室。




音频版权所有仅供喜马拉雅文汇讲堂,严禁使用第三方软件下载,违者必纠 
感谢“桑德尔与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支持,华东师范大学支持
]]>
51
<![CDATA[桑德尔:我需要尖锐的批评 (“桑德尔与中国哲学”研讨会)]]> http://audio.xmcdn.com/group7/M06/2E/95/wKgDX1b0ufDQNs2cAu87gfE5fOo569.m4a Thu, 31 Mar 2016 04:01:00 GMT 1:41:28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3814897

又一个三月,桑德尔来了,这一次,并没有公开演讲,三天的国际研讨会,也没有安排主题演讲。但是,和他一起来的,是一群实力派的国内外哲人:杜维明、安乐哲、陈来、杨国荣、黄勇、万俊人等等,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华东师大哲学系、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国际形而上学学会是主办方,国际形而上学学会会长、华东师大人文学院院长杨国荣具体发起和组织了此次讨论。地点就在2014年曾举办过为期一周的“李泽厚学术研讨会”的理科大楼508室。




音频版权所有仅供喜马拉雅文汇讲堂,严禁使用第三方软件下载,违者必纠 
感谢“桑德尔与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支持,华东师范大学支持
]]>
52
<![CDATA[赵启正:公共外交的价值与策略(下)]]> http://audio.xmcdn.com/group9/M09/33/BE/wKgDZlb7ZSXQJNPfARktVe2RT8Y862.m4a Tue, 05 Apr 2016 05:29:00 GMT 37:58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4030199 赵启正,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院长;历任上海市委组织部长,副市长兼浦东新区管委会首任书记、主任,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等职。他是第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多次担任全国政协会议大会发言人。
音频版权所有仅供喜马拉雅文汇讲堂,严禁使用第三方软件下载,违者必纠]]>
53
<![CDATA[赵启正:公共外交的价值与策略(上)]]> http://audio.xmcdn.com/group11/M05/3E/9D/wKgDbVb7ZKShPh4WARoTrdJogf8472.m4a Fri, 01 Apr 2016 05:27:00 GMT 38:05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3862740 赵启正,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院长;历任上海市委组织部长,副市长兼浦东新区管委会首任书记、主任,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等职。他是第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多次担任全国政协会议大会发言人。赵启正:公共外交的价值与策略


音频版权所有仅供喜马拉雅文汇讲堂,严禁使用第三方软件下载,违者必纠
感谢 上图讲座支持]]>
54
<![CDATA[杨燕迪:《海顿:不断成长但永不衰老的大师》下]]> http://audio.xmcdn.com/group8/M00/3B/E8/wKgDYFcEl2fxYESrANPMSQC8jDc462.m4a Thu, 05 May 2016 04:53:00 GMT 28:36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5310329
  • 杨燕迪:《海顿:不断成长但永不衰老的大师》

  • 音频版权所有仅供喜马拉雅文汇讲堂,严禁使用第三方软件下载,违者必纠]]>
    55
    <![CDATA[杨燕迪:《海顿:不断成长但永不衰老的大师》中]]> http://audio.xmcdn.com/group10/M03/3A/70/wKgDaVcElmXxBuwNAPYBi8p0Ptg618.m4a Thu, 21 Apr 2016 04:49:00 GMT 33:13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4702763
    • 杨燕迪:《海顿:不断成长但永不衰老的大师》



    音频版权所有仅供喜马拉雅文汇讲堂,严禁使用第三方软件下载,违者必纠  
    感谢  上图讲座支持]]>
    56
    <![CDATA[杨燕迪:《海顿:不断成长但永不衰老的大师》上]]> http://audio.xmcdn.com/group15/M00/3A/CE/wKgDaFcEk_aStdWnAPHLbd4T8xY925.m4a Tue, 19 Apr 2016 04:39:00 GMT 32:39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4610005 海顿:不断成长但永不衰老的大师

     

    杨燕迪(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



    音频版权所有仅供喜马拉雅文汇讲堂,严禁使用第三方软件下载,违者必纠  
    感谢  上图讲座支持]]>
    57
    <![CDATA[99期 《2063年的非洲与现在的中国》刘鸿武,贺萌 提问]]> http://audio.xmcdn.com/group9/M0A/68/3A/wKgDZlc1bfOTzYm6Acj0vrVkARQ295.m4a Fri, 20 May 2016 05:59:00 GMT 1:01:43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5971690 中国人寿职员问:很多人在非洲开了教育学院、做起了贸易,拥有餐厅,我也想趁势而为,需要做哪些准备?

        答:在非投资年均收益率为36%,但也存在风险;需要注意五大要点。    ● 外资医药公司职员问:中非合作的战略重要性我们都理解了。战略和落实间的差距肯定存在,可否分享案例?    答:绕过议会同总统私下签合同,战后无效; 乘飞机吊唁前合作伙伴,新任者续签合同; 非洲人不能接受节假日不休息的“加班文化”。    ● 作家刘弘问:我想了解非洲文化和人民,54个国家中哪几个切入点为好?    答:西:尼日利亚和加纳、喀麦隆;东:坦桑尼亚、肯尼亚;南:南非、津巴布韦;北:埃塞俄比亚、埃及。    ● 上外喀麦隆在读博士生玛丽:有时感觉一些中国人对非洲人不太友好,不喜欢和我们接触?

        


    上外喀麦隆在读博士生玛丽提问


    上外研究生:我研究中国和坦桑尼亚的跨文化友谊,在华的坦国留学生觉得很难交到中国好朋友,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 上外埃及留学博士生:中国发展很快,但我感觉埃及老百姓还不太了解中国,如何传播这种软实力?    

    4月23日,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刘鸿武与外交部非洲司副司长、曾驻非洲四国近十年的贺萌做客第99期文汇讲堂,就《2063年的非洲与现在的中国》这一主题展开对话。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原主任舒运国担任点评嘉宾。



    舒运国对听众所提及的各领域“实在”问题给予高度评价

    ]]>
    58
    <![CDATA[99期 《2063年的非洲与现在的中国》刘鸿武,贺萌 介绍]]> http://audio.xmcdn.com/group15/M06/50/9F/wKgDaFcdr4jRTzYRAF0Vme3uKRQ397.m4a Tue, 26 Apr 2016 02:47:00 GMT 12:34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4906027 第99期文汇讲堂再将视野转向国际,聚焦非洲。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刘鸿武与外交部非洲司副司长、曾驻非洲四国十多年的贺萌将就《2063年的非洲与现在的中国》这一主题展开对话。]]> 59 <![CDATA[100期 《科学精神对话人文精神》张双南主讲,杨燕迪点评]]> http://audio.xmcdn.com/group7/M0B/7B/72/wKgDWldGvR6Bnp-uAYArPfxsijQ907.m4a Thu, 26 May 2016 09:12:47 GMT 51:50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6252716 5月7月,文汇讲堂迎来了第100期跨界特别论坛《科学精神对话人文精神》。讲堂工作室携手《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邀请八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学者,掀起了一场为期一天的“科学人文”风暴。今天讲座内容刊发在文汇报第10、11版上,其中第10版为上午场三位主讲嘉宾的演讲,第11版为下午场八位嘉宾的互动对话及嘉宾点评。以下为第10版报刊全文。
    张双南:广义相对论是“最美”的科学理论
    什么是美?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康德、黑格尔,已经被问了两千多年,这个被哲学界称为天才的追问,还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
    我认为美的表现虽然千变万化,但是当我们说美的时候应该表达了共同的含义,而这正是分析哲学的日常语言学派的研究内容。理解“美”的共同含义、也就是寻找广义美的判断法则,是我研究美学的目的,而采用的方法是科学研究的标准三段式。类比“分析哲学”的研究目的和方法,我把这称为“分析美学”。

    ]]>
    60
    <![CDATA[100期 《科学精神对话人文精神》鲁白主讲,姚大力点评]]> http://audio.xmcdn.com/group9/M06/7A/E2/wKgDZldGvTrx8YrkAZy8C96_wx0966.m4a Mon, 30 May 2016 01:06:00 GMT 55:41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6417006 5月7月,文汇讲堂迎来了第100期跨界特别论坛《科学精神对话人文精神》。讲堂工作室携手《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邀请八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学者,掀起了一场为期一天的“科学人文”风暴。今天讲座内容刊发在文汇报第10、11版上,其中第10版为上午场三位主讲嘉宾的演讲,第11版为下午场八位嘉宾的互动对话及嘉宾点评。以下为第10版报刊全文。
    鲁白:大脑导演下的人的四种生活
    文汇报:对于人的生活种类或形态,不少先哲名人做过划分,您的四种侧面,常人看起来也有交叉,能否介绍您的逻辑思路?
    鲁白:我是从相对应关系来划分的,人的生活从四方面来区分:人有身体,就有物质生活;人有心,就有情感生活;人有脑,就有智慧生活;人还有灵魂,从而有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和情感生活都容易理解。智识生活,大家可能马上想到像引力波、爱因斯坦相对论。当你读书、思考、和朋友交流思想时,你所经历的就是一种智识生活。精神生活,比较难解释,当你站在罗丹的《思想者》雕塑前,你会思考何谓生命或人生意义?当眼望无边无际的大海半个小时以上,你会问,世界到底有多大?也有很多人会有思考宇宙和进化,进入超越时空、自我、甚至超越人类本身的体验。]]>
    61
    <![CDATA[100期 《科学精神对话人文精神》季卫东主讲,张铮点评]]> http://audio.xmcdn.com/group11/M07/6C/DF/wKgDa1dGvmWiVanYAevdGO9GrQ4074.m4a Wed, 01 Jun 2016 01:10:00 GMT 1:06:21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6501055 季卫东:当牛顿式的现代法学遭遇中国场景伦理
    我现在要讲的内容是既常见又有缺陷。社会以法律为编码,近日加强交通监管,法律更是随处可见;但中国法律有很多缺陷,每年两会司法报告得到的反对票最高,网民可随意对判例吐槽。当法治成为焦点并面临各种挑战之际,如何理解法治秩序的确成为要务。
    现代法学是牛顿力学的倒影,试图建构公理体系在现代社会,法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另一方面,法学又被认为是工具理性的典型体现。很多人把法学看成是牛顿力学的倒影。凯尔森的概念法学还特别强调公理体系。
    法治就是要确立一套明确的行为规则,使市场和社会具有可预测性。根据经济改革深化的需要,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建立法治中国。实际上在清末明初,我们已经在并且一直在追求法治,为何历经百余年还实现不了?值得深思。]]>
    62
    <![CDATA[100期 《科学精神对话人文精神》张双南、鲁白、季卫东 介绍]]> http://audio.xmcdn.com/group10/M00/62/6F/wKgDaVcxWnzgXqyjAEJqqrJTrKk855.m4a Tue, 10 May 2016 03:54:52 GMT 08:58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5536211 黑洞、引力波;大脑、催产素;法治、情景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怎样才可能融合?科学的创新朝前看,人文的创新同时看?创新也有迷思?5月7日八位人文学者和自然科学学者汇聚文汇讲堂第100期,上午下午晚上,连续六组演讲,进行“两种文化“的激烈碰撞,各自领略对方领域的知识深度,体会不同的思考进路;学者们风格也迥异,现场的微信群中,李谦听友描述“姚季杨郁等先生,无一字无来历,隐现学富五车腹简丰瞻;张鲁蔡峥诸教授,西学理性之外无拘执自囿,洒脱而近幽默见趣味”。感受最真切的是现场和晚间约600人次的听友

    面对两种文化的“嘶哑”和眼泪


    #15年间的寻觅和回归路

    2000年,千禧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一年。

    张双南正在美国亚拉巴马大学物理系担任副教授,他也常去哈佛等高校开讲座,这位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博士毕业的华裔科学家所到之处极受追捧。1998年前的六年在美国NASA工作期间,他于1994年发现一个重要的黑洞,1997年提出了目前广为使用的测量黑洞自转的方法。

    这一年10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儿童发育神经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鲁白不仅祝贺导师保罗-格林格德教授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也为自己不负导师期望而自豪。他的独立实验室,开创了“神经营养因子调控突触可塑性的全新领域”,成果刊发《自然》杂志后,引发轰动。

    此时的季卫东,正在日本神户大学法学院担任教授,前一年,他出版了《法治秩序的建构》,这本书中提出的程序正义等“现代法治主义”主张,既修正了决定论和单线进化论的思维模式,又对现代法和后现代学说有了批判性研究,在国际法学界引人瞩目。


    #今天“两种文化”的冲突与选择

    对于浸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的中国学者们,哪位的内心不含有这样嘶哑的歌唱和含泪的期待呢?音乐学家杨燕迪用文字和演讲作为工作之外的布道,希望国人能感受音乐中的人文信仰和归依;新晋长江学者、知识论专家郁振华潜心于在“形上智慧”的表达和“默会知识”的解读,为沟通古今中西的师承注入新的活力;元史专家姚大力穿越蒙元制度透析中原与边疆的疏密离合,追溯人性大同的指归;18年前在旧金山写下“我把一张海湾地图塞进布包/接着便听见海妖在海那边歌唱”诗作的数论专家蔡天新,写着游记拍着照片攻克着世界数学难题“华林问题”、提出原创性的“阴阳方程”;而作为微软亚洲研究院系统研究方向的创始人,张峥在上纽大专研“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这位曾经的复旦跳级生疾呼“越学越觉得很多要学习。”

     

    这样的一群人文和科学领域领军学者,今天聚首讲堂100期,直面“两种文化”的冲突。

    ]]>
    63
    <![CDATA[100期 人工智能迫近,科学和人文怎样转进?张峥,蔡天新,季卫东,鲁白]]> http://audio.xmcdn.com/group15/M02/80/AB/wKgDZVdNSuaRKBYMASHvy58LHLc288.m4a Fri, 03 Jun 2016 02:25:00 GMT 39:07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6599277 5月7月,文汇讲堂迎来了第100期跨界特别论坛《科学精神对话人文精神》。讲堂工作室携手《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邀请八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学者,掀起了一场为期一天的“科学人文”风暴。
    第一场讨论主题为《启蒙、理性、诗意何以可能》,嘉宾依次为:人工智能专家张峥;数论专家,诗人蔡天新;法学家季卫东;神经科学家鲁白;由鲁白主持。]]>
    64
    <![CDATA[100期 人工智能迫近,科学和人文怎样转进?张峥,蔡天新,季卫东,鲁白]]> http://audio.xmcdn.com/group12/M01/81/B4/wKgDW1dNTA6w5LGOAT4ywuYB-ag350.m4a Mon, 06 Jun 2016 02:30:00 GMT 42:55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6726955 5月7月,文汇讲堂迎来了第100期跨界特别论坛《科学精神对话人文精神》。讲堂工作室携手《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邀请八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学者,掀起了一场为期一天的“科学人文”风暴。
    第一场讨论主题为《启蒙、理性、诗意何以可能》,嘉宾依次为:人工智能专家张峥;数论专家,诗人蔡天新;法学家季卫东;神经科学家鲁白;由鲁白主持。 ]]>
    65
    <![CDATA[100期 人工智能迫近,科学和人文怎样转进?张峥,蔡天新,季卫东,鲁白]]> http://audio.xmcdn.com/group12/M01/81/ED/wKgDXFdNTAKAB1AqAHauM_hi3to933.m4a Wed, 08 Jun 2016 02:31:00 GMT 16:00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6818770 5月7月,文汇讲堂迎来了第100期跨界特别论坛《科学精神对话人文精神》。讲堂工作室携手《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邀请八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学者,掀起了一场为期一天的“科学人文”风暴。
    第一场讨论主题为《启蒙、理性、诗意何以可能》,嘉宾依次为:人工智能专家张峥;数论专家,诗人蔡天新;法学家季卫东;神经科学家鲁白;由鲁白主持。
    ]]>
    66
    <![CDATA[100期:创新时代,如何彰显人文精神?张双南,杨燕迪,郁振华,姚大力]]> http://audio.xmcdn.com/group16/M0B/83/82/wKgDbFdOk-eAYooeAamZvWFTJhk098.m4a Sat, 11 Jun 2016 02:48:00 GMT 57:25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6935963 67 <![CDATA[100期 创新时代,如何彰显人文精神?张双南,杨燕迪,郁振华,姚大力]]> http://audio.xmcdn.com/group7/M04/83/7E/wKgDX1dOk9iBVKAhATfn5mnWh14413.m4a Tue, 14 Jun 2016 02:49:00 GMT 42:05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7060556

    第二场对话《创新时代如何留住人文精神》,嘉宾分别为:黑洞、宇宙学专家张双南;元史专家姚大力;音乐学家杨燕迪;认识论专家郁振华;由郁振华主持。
    ]]>
    68
    <![CDATA[100期 《科学精神对话人文精神》郁振华 蔡天新 点评]]> http://audio.xmcdn.com/group15/M0B/81/FA/wKgDZVdOlG6QgqhiAKlhsjnpeZQ890.m4a Thu, 16 Jun 2016 01:52:00 GMT 22:51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7145973

        郁振华


        人文学术则不同。它无法绕开第一人称“我”这个参与者、行动者来观照人类及其生活的世界。其目标是要把握意义世界,而意义世界的核心是价值。所以,价值、目的、意义、理想这些范畴是人文学术的核心关切。人文研究在方法上更多地强调体验、移情、诠释等,试图在对人性的深度开掘中,阐明意义,创造价值。


    这是两套不同的视角、目标和工作程序,从中发展出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但要警惕的是,在19世纪出现了科学崇拜思潮———科学主义或科学万能论,认为用科学方法可以解决从自然到社会、从宇宙到人生的一切问题。其实,自然主义能解决事实问题,却不能解决规范问题,无法揭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人文研究若摆不正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只讲“成人”,不讲“成物”,就会产生人类中心主义的偏向。今天我们无法回避的环境问题,正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恶果之一。


        总之,我们拥有两套探究方式,即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从中发展出的两种精神,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值得大力发扬。但由此衍生出的两种偏差,即科学万能论和人类中心主义,则是需要警惕和克服的。

    ]]>
    69
    <![CDATA[101期 从为国储才到守护南海 傅崐成介绍]]> http://audio.xmcdn.com/group20/M04/29/C1/wKgJJ1eIu_KhbrcXAEV7biKNFwY548.m4a Sun, 17 Jul 2016 22:31:00 GMT 09:22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8598597 傅崐成:从为国储才到守护南海

     

    20163月,纽约。傅崐成用英文做有关南海的演讲。200多听众中,有来自联合国和联邦政府的官员,有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也有专程从哈佛赶来的学者。《中国海洋法学评论》主编、厦大南海研究院院长的身份让听者有几分好奇和挑战。“南海是中国的历史性水域,汉代开始就有居民活动。”“南海的U形线在1947年即已公布。”这些“常识”刷新了不少美国精英的认知,固有的质疑在一场场互动中逐渐松动、消融。而国际会议之余进行南海的国际巡讲和媒体采访几乎成了傅崐成今年的一种常态。3月,在洛杉矶、纽约、华盛顿,一场英文、一场中文;5月,在加拿大的温哥华、渥太华、魁北克,在荷兰的格罗宁根大学、乌特列支大学;6月,在海牙的莱顿大学……

    回到国内,各类研讨会和演讲更是密集。仿佛孔子55岁后开始周游列国宣讲自己的主张,65岁的海洋法专家傅崐成也开始成为一个“东西南北中”人,为了宣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效性,为了守护中国在南海的应有权益。而这离他立下的“为国储才”之志已经过去整整30年,离他起草《领海及邻街区法》和《经济海域及大陆架礁层法》而被誉为“台湾海洋立法之父”也近20年。

    ]]>
    70
    <![CDATA[熊月之:上海为何海纳百川?600年前的上海人陆楫就提倡豪华消费(上)]]> http://audio.xmcdn.com/group18/M01/84/25/wKgJKleq0W2ww_gYAT4CTgIHepc038.m4a Wed, 10 Aug 2016 07:01:18 GMT 42:54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9747583 至2015年底,上海近2500万的常住人口中有三分之一是外来人口,更有17万常住外籍人口;截至7月底,上海一年来已接待外国入境游客超300万人次,上海也屡屡成为外国留学生、外国投资人士、外国商业人士在国内的第一选择。数据显示了上海“海纳百川”的国际大都市风范。而6月的最新规划中,也明确了上海将从2020年的国际化大都市发展为2040年的“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比肩纽约、伦敦、东京,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为何上海这座自建县来只有短短1265年历史的城市可以超越有着两三千年历史根基的古城,一跃而成国际大都市?为何上海能拥有海纳百川的“海洋品格”?很多人认为这归功于清末的租界发展,而上海史研究专家、社科院资深研究员熊月之认为,上海具有的海纳百川的海洋品格,实是上海自诞生以来便携带的基因,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中又进一步凸显。  
    熊月之:揭密申城人海纳百川的DNA密码
    在日前由大隐书局和华师大出版社共同承办的大夏读书会“上海的前世今生”系列讲座首讲中,熊月之以《上海城市的海洋品格》主题向听友介绍道,其实在古代科技发展、航海能力进步以前,人们是非常惧怕海洋的,因为大海深不可测,沿海的居民常常会受到大海的侵害与威胁。这种畏惧情绪从古代神话故事“精卫填海”、白居易的诗句“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中都可以了解到。因此在唐代航海技术发展以前,人民都偏爱远离海洋的地域。具有十万外国人的长安便是在中原地点而远离海洋,所以在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中,沿海一带都是文化与发展落后的国家。
    ]]>
    71
    <![CDATA[陈来:实践智慧层面,中国儒学优越于亚里士多德哲学(上)]]> http://audio.xmcdn.com/group18/M05/E2/8C/wKgJKlfOiB3yoLdhAOTHWLVrEFY942.m4a Wed, 14 Sep 2016 02:07:00 GMT 30:51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1439133 精神修养+工夫实践,儒家实践智慧强调人类“道德的善”


    2013年,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在雅典举行,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的陈来受邀出席。被分入“实践智慧”小组的他,在会议现场作了一次关于儒家实践智慧的大会报告,将古希腊哲学中的概念运用到对中国儒学的分析。




    陈来主讲《儒家的实践智慧》,复旦学子挤满全场


    此次前来,陈来增加了一个特殊的新身份,即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院长。第二天,复旦上海儒学院成立。国际儒联秘书长牛喜平、韩国儒教学会会长金圣基等中外儒学学者将出席现场,并展开如“儒学与世界文明对话”等主题讨论。盛会前夕,谢遐龄认为陈来的此次讲座无疑是“带来一股强劲的儒学复兴风”,具有历史意义。


     
    源于古希腊哲学,“实践智慧”追求善的实践 


    “实践智慧”一词根源于古希腊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phronesis,英译曾为prudence,中文译本以往多译为“明智”。陈来介绍,而现在更多的学者从哲学诠释上接受把这个词译为“实践智慧”。自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以来,当代哲学中有关实践智慧的讨论已经超出亚里士多德的意义,但仍以亚里士多德的讨论为出发点。现代西方哲学对亚里士多德这一概念的关注主要是针对科技理性对生活世界的宰制,以寻找出一种既非技术制作又非理论智慧的合理性实践概念。




    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


    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人们称阿那克萨戈拉和泰利士为智慧的人,而不称为实践智慧的人。人们看到他们对自身有益之事并无所知,而他们所知的东西都是深奥的、困难的、非常人能及的,但却没有使用价值。因为他们所追求的不是对人有益的东西。实践智慧是针对人的事情。”陈来认为,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智慧”的地位虽高于“实践智慧”,但智慧所追求的东西的深奥难懂的,对人没有实际益处,是一种理论智慧,只有真与假;而“实践智慧”追求的则是对人有益的东西,这种有益主要是指人事的善,所以实践智慧紧密联系着善的实践,造成善与恶。但同时,“伦理德性”与作为理论德性之一的“实践智慧”之间的关系,在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中往往含糊不清,“实践智慧有时被理解为工具性的方法”,陈来指出,这也是近代以来在西方哲学中实践智慧脱离德性而成为聪明算计的一个原因。


     
    儒家“实践智慧”是道德德性,关注道德幸福




    在古代儒家哲学中,与phronesis较相近的概念是“智”。以宋明元清理学和现代儒学哲学为主攻方向并取得该领域世界最高研究水准的陈来以多部中国古代典籍为例,认为一方面,智是高级的知识和能力,如《释名》说“智,知也,无所不知也”。智又以见为前提,见是经验,《晏子》“见足以知之者,智也”;另一方面,在公元前四世纪以前,中国哲学的“智”多指与人的事物、人的世界相关的实践性能力和知识,而不是对宇宙世界普遍事物的知识。如《尚书》说“知人则哲”。


    音频版权复旦哲学学院,文汇讲堂,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72
    <![CDATA[陈来:实践智慧层面,中国儒学优越于亚里士多德哲学(下)]]> http://audio.xmcdn.com/group20/M08/E2/6D/wKgJLFfOiKKwxKZWAT3R2oAY5l0761.m4a Mon, 19 Sep 2016 02:09:00 GMT 42:52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1712958



    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实践智慧的指向是“做事”doing,把握恰当的时机作出行动的决断,而无关于“做人”being。陈来对比儒家所展开的实践智慧,认为后者主要的指向是修身、“做人”(learning to be a person),“希腊的实践智慧重在‘成物’,而儒家的实践智慧重在‘成人’”。
     
    因此,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不完整的,他的实践智慧虽然与科学、技术、制作不同,但仍然是一种外向的理智理性,指向做事的行为,doing right things;而不包含自身德性的修养,being a good person,故不包含任何内在的觉解。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指出,从中国哲学的观点看哲学,哲学的功能在于改变或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获得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的方式,因此提高心灵境界是中国哲学实践智慧的一个目的。精神的提升、内心的和谐、自由、宁静,这种心灵自我的转化是实践的根本目标。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


    陈来认为,“哲学的智慧必须为人的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实现提供方向的指引和修持的方法”,实践智慧不仅表现为把精神的提升作为哲学的目的,而且表现为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所探索的各种工夫手段、方法。儒家所说的心灵转化的方法不是古希腊的对话或沉思,而是以道德修身为根本的精神修炼。
     
    因此,在他看来,一个重要的区别是,儒家哲学对哲学的了解是实践性的,而这种对实践的了解,不限于认识外在世界、改变外在世界,而更突出认识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如《大学》以“止于至善”为目的,即是确立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至善,确立了儒家实践智慧的求善特性,而求善的具体修养工夫有慎独、正心、诚意、致知、格物。
     


    《大学》以“止于至善”为目的


    儒家的修身的实践智慧又被概括为“为己之学”,“为己”的意义就是“己”的发展、转化。陈来认为,这些致力发展美德的精神修炼也即是基督宗教所谓的精神性。


     
    知行合一,儒家注重生命世界中的生命实践




    在对比亚里士多德哲学与儒家哲学的过程中,陈来还发现前者的实践智慧只说了理性对行为的具体的指导,而真正的生活实践需要处理知—行的关系。而在儒家来看,不仅是德性所知,经典世界中的一切叙述若要通向现实世界,必须由实践来完成,实践的智慧必须化为实践的行动。他举例,如《中庸》提出了“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其中就包括了“笃行”。
     
    宋代以后儒学中的“实践”概念广为运用,而实践和躬行连用甚多。陈来介绍,后世的历史编纂学家认为,北宋新儒家以“实践之学”为宗旨,南宋儒学的特征被称为“默然实践”,朱子哲学被概括为“其学以求诚为本,躬行实践为事”,这些历史编纂学家认为宋明理学就是“以实践为宗旨”。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亦曾指出:“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若着实做学问思辩的工夫,则学问思辩亦便是行矣。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辩是思辩做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思辩矣。若谓学问思辩之,然后去行,却如何悬空先去学问思辩得?行时又如何去得做学问思辩的事?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陈来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是指向行动的慎思明辨,而王阳明所说的“思辩是思辩做这件事”,意思与之相近;其所说的“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既是强调实践智慧是对行动的明觉精察,也同时强调实践智慧作为知必须和行结合一起。
     


    陈来指出,实践智慧必须包含着知行合一的方面


    回归到最初谈论的德性问题,陈来指出孔子和其他早期儒家重视“德行”的观念,主张德行合一,知行合一,而不主张把德仅仅看做内在的品质,强调要同时注重外在的行为,可见儒家的实践智慧必须强调践行的意义。同时智不是仅仅作选择,作判断,或进行推理,知必须关注行、联结到行、落实到行。
      
    “在儒家的立场上,实践智慧是伦理德性,也是道德知识,故实践智慧必须包含着知行合一的方面”,陈来类比现代哲学的海德格尔,认为二者有些类似。海德格尔以实践智慧为良知,以召唤自己实际的生存作出决断,以回到本真的生存。因此儒学对哲学的理解,不是关注超感性领域,更不重视理论构造、抽象推理和逻辑演绎,而是强调在生命世界中的生命体验、生命实践,而这个生命实践是以人和道德实践为中心的。




     
    《周易》智慧影响儒家,“非道德”非“反道德”




    《周易》产生于前孔子时代,一方面,儒家尽力把对周易的诠释向德行方面转化;另一方面,《周易》自身带有的吉凶意识和世俗智慧也影响到儒家的智慧思想,从而使得儒家的实践智慧也一直包含了这个涉及做事的“成物”部分。
    音频版权复旦哲学学院,文汇讲堂,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73
    <![CDATA[杨燕迪:“通过痛苦走向欢乐”?国内对贝多芬晚期作品定位欠妥]]> http://audio.xmcdn.com/group18/M0B/00/20/wKgJJVfY7dOyjIPGAWfcA2QhgFI919.m4a Wed, 21 Sep 2016 06:23:00 GMT 48:33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1859777 技术与美学双重角度解读晚年贝多芬作品

    《命运交响曲》之后,“英雄”暮年抵达孤岛


    “在最后十年中……他(贝多芬)已经达到他艺术的巅峰;他的奏鸣曲和四重奏与其他任何作曲家的都不同;由于它们结构上的复杂性,它们都远离古典主义,同时又不因此而接近于年轻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们说来就来的泉涌才思:在音乐的演变中,他走上了一条没有人追随的路;没有弟子,没有从者,他那暮年自由的作品是一个奇迹,一座孤岛。”

    ——捷克作家昆德拉《帷幕》

     

    与许多研究音乐的人不同,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在很多年前便开始关注贝多芬的晚期创作。私下偏爱德奥音乐的他,对一曲《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6念念不忘——略显悲沉的小调一路推进,嘈嘈哀愁;倏尔,大调跳跃登场。漫步星宇,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音频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
    74
    <![CDATA[杨燕迪:“通过痛苦走向欢乐”?国内对贝多芬晚期作品定位欠妥]]> http://audio.xmcdn.com/group17/M07/00/C1/wKgJKVfY7qWRW11SAYkyja-qrNg369.m4a Fri, 23 Sep 2016 02:26:00 GMT 53:03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1984418 技术与美学双重角度解读晚年贝多芬作品

    《命运交响曲》之后,“英雄”暮年抵达孤岛

     

    “在最后十年中……他(贝多芬)已经达到他艺术的巅峰;他的奏鸣曲和四重奏与其他任何作曲家的都不同;由于它们结构上的复杂性,它们都远离古典主义,同时又不因此而接近于年轻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们说来就来的泉涌才思:在音乐的演变中,他走上了一条没有人追随的路;没有弟子,没有从者,他那暮年自由的作品是一个奇迹,一座孤岛。”

    ——捷克作家昆德拉《帷幕》

     

    与许多研究音乐的人不同,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在很多年前便开始关注贝多芬的晚期创作。私下偏爱德奥音乐的他,对一曲《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6念念不忘——略显悲沉的小调一路推进,嘈嘈哀愁;倏尔,大调跳跃登场。漫步星宇,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1817至1818年,贝多芬在“令人烦恼的境况中”(如他自己在给出版商的信中所说)]]>
    75
    <![CDATA[郜元宝:上海十年,造就了晚年鲁迅的辉煌 1]]> http://audio.xmcdn.com/group20/M06/3F/9A/wKgJLFfsxx-zM_vCAUzttLaRtvs783.m4a Fri, 30 Sep 2016 02:43:00 GMT 44:55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2410248 鲁迅和上海的缘分究竟如何?
    在鲁迅逝世80周年的中秋之夜(9月15日),鲁迅研究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郜元宝,趟过10号线地铁口漫漶的积水,和冒雨赶来的听众一同在大隐书局的大夏读书会“上海学”系列讲座上倾心交流。正在打点滴、略显虚弱的郜元宝说,“哪里有鲁迅,哪里就有批评”,他以《十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为题,漫说鲁迅与上海,一气讲了2小时,还原鲁迅九年零两周的上海生活,追溯鲁迅对上海“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细数1930年代多元面向的上海如何成就了鲁迅作为伟大的“杂文家”和左翼文坛“精神领袖”的地位。

    音频来源于中秋节当晚大隐书局内的演讲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
    76
    <![CDATA[郜元宝:上海十年,造就了晚年鲁迅的辉煌 2]]> http://audio.xmcdn.com/group19/M05/41/38/wKgJK1fsyAOwgp9uAVic6HkLeeU329.m4a Sat, 08 Oct 2016 02:47:00 GMT 46:29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2832528 绍兴,鲁迅在杂文和小说中戏称为S城,《呐喊·自序》有名的一段话,最能说明鲁迅对绍兴的感情:“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清世人的真面目。”因为家道中落,身为破落户子弟的他“把S城人的肝肺都看清了”。郜元宝提及老一辈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先生最近出版的《鲁迅传》中一张鲜见的照片:1938年国共再度合作携手抗日,一身戎装的周恩来前往绍兴翻阅周氏家谱,确认他真的和鲁迅同宗。解放后,周恩来还亲口对许广平提及此事。对这种寻宗问祖的事鲁迅不感兴趣,1919年他接母亲举家北上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

    音频来源中秋节当晚大隐书局内的演讲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
    77
    <![CDATA[郜元宝:上海十年,造就了晚年鲁迅的辉煌 3]]> http://audio.xmcdn.com/group17/M02/41/7A/wKgJKVfsyGLzQJo_ARc10jQoYN8481.m4a Mon, 10 Oct 2016 03:47:55 GMT 37:40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2964956 鲁迅无愧于“中国现代小说之父”的称号,鲁迅本人对这一点也并不否认,1935年他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写序时就清楚地指出,《新青年》很长时间还只是一个注重“议论”的刊物,只有当鲁迅在上面发表白话文小说,才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但鲁迅这样说,并非独尊小说而轻视议论。恰恰相反,鲁迅在肯定小说一度发挥的关键作用时,从来就没有忽略“议论”的重要性。五四时期他给主编《新潮》的傅斯年等写信,就建议他们应该一边发议论,一边创作新文学,两个都不要耽误。因为新的思想感情和新的国语需要新文学的“创作”,但不能沉湎于“文学”,中国的事情太多了,不发“议论”也不行。1925年他给许广平的信中就担心年轻人只写小说和新诗而不发议论,将会削弱新文学在中国社会应起的作用。他在北京编《莽原》杂志,就是希望年轻人发表议论,从事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而不只是埋头写小说和新诗。1932年,有感于小说独霸文坛,他在一次演讲中就表达了自己对这个格局的不满。他说小说本来不登大雅之堂,梁启超开始大力始倡,“五四”后大家更看到西方近代文学主体是小说,于是很多人开始看和写小说,“弄得像不看小说就不是人似的”。出版过《鲁迅六讲》、《鲁迅精读》《反抗“被描写”》等著作的郜元宝一再强调,鲁迅对当时很多人把文学等同于小说是十分警惕的。



    音频来源中秋节当晚大隐书局内的演讲

    音频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
    78
    <![CDATA[104期《市民修身与城市发展论坛》郑时龄、吴建中 介绍]]> http://audio.xmcdn.com/group18/M02/84/5F/wKgJJVgERL2Biuu_AGJRQp-Xvqk990.m4a Mon, 17 Oct 2016 03:30:29 GMT 13:15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3375371 嘉宾:郑时龄(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吴建中(上海市政府参事、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



    郑时龄、吴建中:永远的挑战者,从世博到全球城市

    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和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1994年在市委党校成为同学后,两位相差15岁的忘年交发现了更多的共同点:都是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考后第一届硕士,都在1980年代赴西方访学或留学,均在业界的国际组织或他国拥有职务。专业的深度和全球的视野使得两位在自己的故乡和世博团队共同向世界发出邀约——给我们一个机会,还给你一个惊奇。如今,后世博时代,这份惊奇又延伸为“上海2040全球城市的规划”,前者作为核心专家之一侧重城市规划等硬件,后者作为智库专家聚焦城市创新等软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每届世博会的主题都带着挑战,而挑战背后蕴含着人类认知的进步,城市以未来式激发着郑时龄、吴建中及其团队的更多激情、智慧。

    每年清晨,吴建中会雷打不动地朗读10分钟英语或日语,每月阅读1-2本新书,每年主编或撰写1-2本新著;而郑时龄依然每学年给本科生高年级上着他1990年代首创的《建筑批评》课程,案例却总是最新的。刚过去的9月,曾经同是世博讲师团的他们,一个刚在政协做海派文化的阐释,一个刚在城规馆做“上海2040”专题演讲。一位哲人曾说,“更好是好的敌人。”他们的满头银发和敏捷思维就是个人和上海这座城市最生动的注脚。

    文汇报社与市文明办、市建交党委和上海师大联合主办了市民修身与城市发展论坛暨第104期文汇讲堂。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郑时龄主讲《卓越的全球城市之人》,他认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之人是平等、创新、互助的城市之人。上海市政府参事、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吴建中在主讲《“节制”与造物精神》中提出,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当下倡导的新的造物精神就是节制型、创新型的造物精神。对话环节,两位嘉宾与志愿者代表、普陀区人民医院护士长于井子以及上海师大历史系教师李文硕博士共话志愿者精神。下午,由上海师大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主持的分论坛继续在上海师大举办。 本次论坛是首届城市文明发展论坛,也是2016年“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之一,由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上海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协办、上海师大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承办。


    ]]>
    79
    <![CDATA[104期《市民修身与城市发展论坛》吴建中 演讲]]> http://audio.xmcdn.com/group17/M07/93/97/wKgJKVgIZRDg5duaAO2p8IaLy-g263.m4a Mon, 24 Oct 2016 06:27:49 GMT 32:03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3823522 文汇报社与市文明办、市建交党委和上海师大联合主办了市民修身与城市发展论坛暨第104期文汇讲堂。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郑时龄主讲《卓越的全球城市之人》,他认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之人是平等、创新、互助的城市之人。上海市政府参事、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吴建中在主讲《“节制”与造物精神》中提出,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当下倡导的新的造物精神就是节制型、创新型的造物精神。对话环节,两位嘉宾与志愿者代表、普陀区人民医院护士长于井子以及上海师大历史系教师李文硕博士共话志愿者精神。下午,由上海师大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主持的分论坛继续在上海师大举办。 本次论坛是首届城市文明发展论坛,也是2016年“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之一,由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上海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协办、上海师大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承办。



    吴建中(上海市政府参事、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  

    大家是否还记得几年巴黎时尚品牌的掌门人曾经说过一段话,说该公司在巴黎新开张的新酒店将不欢迎来自中国的游客。后来他为这句话道了歉,说这句话被人误读了,说一车一车的中国游客,而不是指所有的中国游客,这句不该说的话是否该引起我们深思,“中国人怎么了”?

    ]]>
    80
    <![CDATA[104期《市民修身与城市发展论坛》郑时龄、吴建中 对话环节]]> http://audio.xmcdn.com/group19/M0B/93/30/wKgJK1gIZXXQZtmjAR4z2J-O-nY580.m4a Wed, 26 Oct 2016 06:29:00 GMT 38:36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3956565 所以我们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劳动者都可以从工匠当中汲取自己的养料,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让我们的城市生活变得更美好。文汇讲堂有一个宗旨,讲的通俗易懂,堂中尽情交流,所以接下来继续围绕着市民修身与城市发展进行讨论。我们还请来普陀区人民医院护士长于井子,上师大历史系教师李文硕博士。

        希望通过节俭和创新让我们达成自己心中的目标。我不知道两位年轻的嘉宾有什么感受,因为对于一座城市的未来来直说,年轻人太重要了,年轻人就是城市的未来,你们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感受,听了我们今天的主旨演讲之后,跟我们分享一下,于井子你的想法是什么。

    吴建中(上海市政府参事、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  

    嘉宾:郑时龄(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文硕(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青年教师、博士)


    于井子(普陀人民医院护士长 杰出志愿者代表)


    ]]>
    81
    <![CDATA[104期《市民修身与城市发展论坛》郑时龄、吴建中 提问环节]]> http://audio.xmcdn.com/group17/M04/93/4E/wKgJJFgIZezyO5JcALOXgjC-e6E094.m4a Fri, 28 Oct 2016 06:32:00 GMT 24:13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4087952

    主持人:林牧茵(上海电视台《道·理》、《新闻夜线》主持)


    嘉宾:郑时龄(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吴建中(上海市政府参事、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


    李文硕(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青年教师、博士)


    于井子(普陀人民医院护士长 杰出志愿者代表)

    城市的细胞就是每一个人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教师王迥: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当成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人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那么,城市发展中应当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吴建中:对人来说,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城市人的全面发展。如果把城市看作一个有机体,那么每一个人都是他的细胞;如果每一个人都积极向上,那么这个城市就会充满活力。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城市减法可以从生态出行做起

    研究人员邵健明:城市在某种意义上能否做些“减法”?比如在上海提倡市民出门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减少轿车的使用,这是否与节制的内涵有关?
    吴建中:Resource Sharing,即“资源共享”,我将它翻译成“资源共减”,因为资源共享的同时就是资源消耗的减少。例如一些欧洲国家,他们的轿车数量与车位面积正在逐年减少,体现了一种节制的价值观。现在,我们也提倡生态出行,相信很快就能实现节制的目标。
     书院和博物馆可以承担同样功能

    上海市闵行区浦江书院教师高阳:今年8月,浦江书院很荣幸地被闵行区政府评为市民文化修身基地,这让我们意识到,市民修身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我们应当肩负的重要责任。习主席曾在七一讲话时提到“建立文化自信”的问题,请问郑院士,现代书院和传统书院与市民修身之间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有机结合?现代书院与市民修身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
    郑时龄:文化自信我觉得非常重要。过去的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纽约,现在的上海就是上海,拥有自己的发展轨迹。曾经有段时间,上海许多大型项目都要求国际招标,甚至拒绝中国建筑师的参与。而这次世博会,我就主张让中国建筑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慢慢提高中国的文化自信。我认为,书院与大型博物馆、学校,只是服务范围上的差异。我们应当自信,因为我们也在创建精神文明与城市文明,为建设全球城市而努力贡献。
     下一轮产业革命中中国将主导生态之美

    ]]>
    82
    <![CDATA[105期:《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汤因比》郭小凌 介绍]]> http://audio.xmcdn.com/group19/M09/93/36/wKgJJlgIZzTC67QPAES8if1pHZ8051.m4a Mon, 31 Oct 2016 06:38:00 GMT 09:16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4252090 郭小凌:从“FACT”中寻找并展示智慧

     

     

    千禧年前,知天命年的郭小凌埋头翻译汤因比1972年的一卷本《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在《为什么研究历史》一节中有一句话:英语“FACT”(事实)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就是“做或演示出来的东西”,只有历史学家光顾事实时,事实才会说话。2009年和2016年,郭小凌再次受邀请翻译《历史研究》,这次是英国中学历史老师萨默维尔改编的节略本上下册。如同8世纪唐太宗所言“读史知兴替”,20世纪最伟大的英国历史哲学家之一汤因比以文明论视角,从1934年至1961年出版了12卷《历史研究》,为时代“解释历史、预见未来”。作为多次的译者和世界古代史和西方史学史专家,郭小凌以40余年的长度学习历史、解读历史;2005年兼任首都博物馆馆长后,又从另一维度实践了“博物馆展示历史智慧”的新使命,从小热爱数理化的他,几乎是终身与“事实”(FACT)为伴,乐此不彼。

    ]]>
    83
    <![CDATA[105期:《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汤因比》郭小凌 提问真声回答]]> http://audio.xmcdn.com/group21/M03/00/54/wKgJLVgQKnSi9S6kAGppOClQbWY007.m4a Tue, 01 Nov 2016 03:56:00 GMT 14:21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4304508  

    1、如何理解汤因比晚年对中国文明看法的转变?

    2、如果说自由、平等、民主和人权这些概念因为被政治借用而有了意识形态色彩,因而导致东西方对其不一致的回应和评价,那么我想问问在李老师的理解下我们如何能够剥去政治话语这层外衣去接近“普世价值”呢?西方自由主义理念从一开始便是伴随某种政治运动而生,作为政治运动的前导或注脚来被表达和被接受,如果不凭借政治修辞,我们还能怎样去理解和表述这些概念并将其上升为普世价值呢?
    3、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不以国家为单位,而以文明为单位。从历史进程看,中华文明不仅属于中华本土,而且对世界尤其是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西方文明渐成衰微趋势的情况下,中华文明应向世界提供什么样文明借鉴?
    4、希望老师谈一谈,汤因比对你的思想和观念有什么影响?然后,汤因比这些观念和思想对当代的我们有何借鉴意义?

    首都博物馆馆长,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会副理事长郭小凌做客第105期文汇讲堂,主讲《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汤因比》,从历史和哲学的复合视野评价了汤因比的文明史观,以及其为后人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宏图,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人文学院院长陈恒任对话嘉宾。现场提问火爆。
    讲堂微信奉上现场互动与点评精编,以便读者先睹为快!主讲和对话将在下周的演讲精华版中与大家分享。

    ]]>
    84
    <![CDATA[105期:《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汤因比》郭小凌 演讲 1]]> http://audio.xmcdn.com/group21/M08/07/F2/wKgJLVgS_XGCvayZAOFQZ22WWiQ851.m4a Thu, 03 Nov 2016 07:20:00 GMT 30:23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4431962 演讲经讲堂整理编辑后分享与广大听友,同嘉宾们一起,感受智人遗产。
    文明之间是平等的,文明的延续经受“挑战-应战”模式郭小凌:重读汤因比,感受智人遗产阿德诺·汤因比出生于1889年,41年前离世。他一生非常入世,在牛津大学执教时,一战爆发,他去英国情报部门工作;后回到伦敦大学,1925年,希腊和土耳其战争爆发,他去《曼彻斯特报》当战地记者;战争结束后,他回到英国政治经济学院执教直到1955年退休。 他著作等身,共撰写了约80本专著,足见其效率之高,勤奋之深。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20世纪的汤因比著作呢?]]>
    85
    <![CDATA[105期:《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汤因比》郭小凌 演讲 2]]> http://audio.xmcdn.com/group22/M01/08/65/wKgJLlgTEPejzvOSAQvXYvKZ1_A076.m4a Fri, 04 Nov 2016 08:43:00 GMT 36:08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4498651

    演讲经讲堂整理编辑后分享与广大听友,同嘉宾们一起,感受智人遗产。

    “挑战-应战”理论可资解释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事业汤因比贯穿文明起源、成长、衰落和解体过程的挑战应战理论,实际体现的是外因和内因的互动关系。挑战是外因,是引起变化的条件;应战是内因,是挑战引起变化的依据。他用圣经中夏娃遇到毒蛇的挑战来形容这种因外来因素的刺激改变自身固有的完美状态,引起新的社会创造。
    在他看来,文明起源来自打击、压力、不幸等外因的刺激,更多地是若干刺激混合而生的挑战。无论应对挑战成功与否,均与遇到挑战的社会中是否出现意识到自己使命的杰出人物有关。他们是训练与带领缺乏自觉意识的民众去实现伟大梦想的关键。但少数具有创造力的精英在取得胜利成为统治者后,容易沉溺于胜利之中,贪图享乐,丧失进取心,而失去领袖的魅力,导致精英与民众脱离。当民众对日益腐败失去创造力的统治者表示不满时,原有的社会和谐开始解体,文明也开始衰败。如果衰败的挑战没有杰出人物的复出与应对,文明就可能在内外无产者的夹击中彻底解体。
    我们看到,由于汤因比的这套解释覆盖任何一个文明的变迁过程,因此它就有了应用意义。比如,我们可以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看做是一百多年受到打击、压力和不幸的刺激而引起的回应。复兴一词最恰当不过地说明这些打击、压力和不幸对中华民族的心灵刺激。中华文明能够成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一个不断延续的原初文明,虽经治乱兴替的一次次挑战,却均能凤凰涅槃、浴火再生,挑战和应战、退隐和复出的理论为我们看待自身历史提供了一种较为合理的解释。

    ]]>
    86
    <![CDATA[105期:《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汤因比》郭小凌对话/李宏图/陈恒]]> http://audio.xmcdn.com/group21/M07/2C/80/wKgJLVghdgSQsiROAV4gEr5GBw8793.m4a Tue, 08 Nov 2016 06:53:42 GMT 47:14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4735935 10月23日下午,首都博物馆馆长,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会副理事长郭小凌做客第105期文汇讲堂,主讲《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汤因比》,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宏图,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人文学院院长陈恒任对话嘉宾,共话汤因比精神遗产与人类文明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李宏图:我给郭老师演讲的一句话点评是:在一个史学演进过程当中,在历史和哲学两个维度将汤因比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价值作了提炼,便于我们今后深入阅读。

    陈恒:我的感想是,郭老师用“两头不讨好”精准定位了汤因比的永恒意义。其实这种两头不讨好的人物,其在历史上的价值也许更大。汤因比通过历史来表达情怀与寄托是一般做个案研究的历史学家所不具备的,他关心的是整个人类的未来和命运,这一点恰恰被多数人所忽略。对于《历史研究》一书的沉浮,无论1930年代媒体的追捧,还是 1980年代学术界的重视,关键在于汤因比所具备的问题意识式的解释模式,这与学术意识式的考据模式形成了冲突。比如,尼采于1872年出版的《悲剧的诞生》,就遭到其同行古典学家的强力批判:他们一定要把尼采赶出古典学界,从而造就了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可见解释派和考据派之争已非新鲜事物,今天再论汤因比的价值和意义也恰恰在于他的解释,而不在于他的考证。



    ]]>
    87
    <![CDATA[105期:《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汤因比》郭小凌提问环节/李宏图/陈恒]]> http://audio.xmcdn.com/group22/M00/2C/9A/wKgJLlghdtXykryZAR70NT4l4Cw321.m4a Thu, 10 Nov 2016 06:49:42 GMT 38:42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4854737 演讲经讲堂整理编辑后分享与广大听友,同嘉宾们一起,感受智人遗产。]]> 88 <![CDATA[江怡:维特根斯坦的传奇人生 上]]> http://audio.xmcdn.com/group24/M04/35/B9/wKgJNVglOxuAx8uFAUnGEDc7zJ0922.m4a Tue, 15 Nov 2016 03:23:00 GMT 44:29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5135595 人类为何会说不同的语言,《圣经》里有个著名的“巴比伦通天塔”故事:说同一种语言的人类联合起来想搭建通向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这一计划,上帝施法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们的思想不能互相沟通。这个故事源远流长,它揭示了语言与思想之间密切而深刻的历史血缘。众所周知,20世纪初,西方哲学出现了“语言的转向”,由此诞生了一门新兴的哲学分支——语言哲学。著名的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正是造成这场“语言转向”的第一人,也是促成语言哲学出场并为分析哲学做出奠基的重要代表。

    江怡在复旦哲院演讲谈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变化——“在不可言说的地方,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但是,在常人看来,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异常难懂:一方面,他对原有哲学认识世界方式的彻底改变,使得他的思想和我们对哲学本身的理解有了巨大差距;另一方面,维特根斯坦早期思想与后期思想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也为我们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然而,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像是一个巨大的迷团,不断吸引着人们的关注;而对他思想的理解则是一个无穷的诱惑,永远吸引着对未知有探索欲的学人和学子。10月26日,作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六十华诞庆典系列活动的压轴讲座,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江怡教授以《维特根斯坦传奇:语言如何为理性奠基》为题,面对慕名而来、座无虚席的听众,开场以这样的话引发了大家的兴趣和思考:“我们能够读懂维特根斯坦书中的每一个字,但却无法理解他在书中的每一句话的意思。”

    ]]>
    89
    <![CDATA[江怡:维特根斯坦的传奇人生 下]]> http://audio.xmcdn.com/group22/M0A/35/C3/wKgJLlglO9XjhnopAT8KoIigbnQ003.m4a Thu, 17 Nov 2016 03:27:00 GMT 43:02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5261436 江怡在复旦哲院演讲谈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变化——“在不可言说的地方,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人类为何会说不同的语言,《圣经》里有个著名的“巴比伦通天塔”故事:说同一种语言的人类联合起来想搭建通向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这一计划,上帝施法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们的思想不能互相沟通。这个故事源远流长,它揭示了语言与思想之间密切而深刻的历史血缘。众所周知,20世纪初,西方哲学出现了“语言的转向”,由此诞生了一门新兴的哲学分支——语言哲学。著名的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正是造成这场“语言转向”的第一人,也是促成语言哲学出场并为分析哲学做出奠基的重要代表。


    但是,在常人看来,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异常难懂:一方面,他对原有哲学认识世界方式的彻底改变,使得他的思想和我们对哲学本身的理解有了巨大差距;另一方面,维特根斯坦早期思想与后期思想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也为我们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然而,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像是一个巨大的迷团,不断吸引着人们的关注;而对他思想的理解则是一个无穷的诱惑,永远吸引着对未知有探索欲的学人和学子。10月26日,作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六十华诞庆典系列活动的压轴讲座,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江怡教授以《维特根斯坦传奇:语言如何为理性奠基》为题,面对慕名而来、座无虚席的听众,开场以这样的话引发了大家的兴趣和思考:“我们能够读懂维特根斯坦书中的每一个字,但却无法理解他在书中的每一句话的意思。”
    ]]>
    90
    <![CDATA[沸腾时代的友谊,徐光启与利玛窦 片段]]> http://audio.xmcdn.com/group25/M01/46/A8/wKgJMVgsG96wcIa9AKpuavesZP4487.m4a Thu, 24 Nov 2016 08:37:00 GMT 22:59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5717529 文/文汇讲堂 童毅影
    《论语》的开篇首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被世人所熟知。这句话也常常被应用在大大小小的活动和会议,以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仪式上,更有千人共诵的场景。大约在400多年前,有一位意大利人也想到这句话,希望以朋友的身份展示在中国人面前,他就是在晚明时期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利玛窦以双重文化传递者的角色用文言文写下了广为流传的《交友论》,他与徐光启等晚明士大夫的友谊更是为人称道。






    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教授魏浊安(Giovanni Vitiello)(上)与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下)以友谊为主题进行现场交流


    11月6日,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亦选用了这句话,以“有朋自远方来”为题,在上海图书馆的多功能厅也展开了一场中意文化交流论坛。在讲座的宣传册中,有这样的话语“徐光启是中国文化历史上因中意友谊而闻名的伟人,是中意两国友谊的见证。”作为第16届世界意大利语周的压轴闭幕活动,论坛邀请了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教授魏浊安(Giovanni Vitiello)与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进行现场交流,主题也正是友谊。两人均由徐光启和利玛窦之间的友谊谈开去,从明末的自由思想到文艺复兴,从《交友论》到侠客意识。两位不同国家的学者用同一种语言,展示的正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感慨与情怀。
    ps音频来源于上图,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91
    <![CDATA[郑若麟:精神殖民?民主原罪?中国人如何与西方自信相处]]> http://audio.xmcdn.com/group25/M02/84/7C/wKgJNlg_u3XyBiLyAI3dnCEObMw436.m4a Thu, 01 Dec 2016 05:59:31 GMT 19:08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6116406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文明和中国方案正在为世界作着贡献。但是,相对于对西方文化的崇拜,中国人对本国文化缺乏应有的信心。固然,西方的文化有其优秀之处,但中国的文化就一无是处吗?背后缘由需要反思。


    就此现象,文汇报原驻法国首席记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文汇报》高级记者郑若麟(文汇讲堂第70期嘉宾)在东南卫视《中国正在说》节目中展开主题演讲。讲堂特邀请该期主持、媒体资深时事评论员、

    音频来源于:中国正在说,违者必究

    ]]>
    92
    <![CDATA[韩毓海:不忘初心继续长征]]> http://audio.xmcdn.com/group24/M01/93/AD/wKgJNVhE06STSyROAJsRBwehveY697.m4a Mon, 05 Dec 2016 02:42:16 GMT 20:55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6337086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前的长征,党和人民紧紧依靠,最终取得胜利,改变了中国近代的悲惨命运。8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发展,正在影响世界,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我们重提长征精神的意义何在?北京大学教授韩毓海在东南卫视《中国正在说》节目中以《不忘初心继续长征》为主题展开精彩演讲,讲堂特邀请该期主持、媒体资深时事评论员、新华社高级编辑吴学兰撰写主持感言。

    音频来源于:中国正在说,违者必究

    ]]>
    93
    <![CDATA[106期 :郑永年/黄仁伟:西方民主打翻了“潘多拉盒子”吗?提问互动环节]]> http://audio.xmcdn.com/group25/M05/BF/F7/wKgJMVhQ2liS0puAAPSN40xaIp0225.m4a Wed, 14 Dec 2016 05:36:58 GMT 32:59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6885845 第106期文汇讲堂邀请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做了主题演讲《英国脱欧、美国大选与西方民主的未来》,并与前往美国观察大选的上海美国学会会长、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做了深入对话,对上述问题做了精辟的分析。

    特朗普承诺减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汽车企业管理层人员张大勇:我有几位在美国就读的同学认为,若特朗普上台,首先会进行减税,这对他们来说非常有利。而若希拉里执政,则还是会保持以前的政策。面对美国目前的衰落状况,如果进行一些变化,有助于美国重新振兴。因此,他们把票投给了特朗普。请问两位教授如何看待这些观点?


    郑永年:我个人比较认同该观点。希拉里完全代表既得利益的一部分,她若当选,美国还将继续衰落。虽然,特朗普的当选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但也给美国带来变革的希望。关于特朗普提出的减税,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要减税,另一方面政府还要维持运作,那么这些开支应从何处获取?应该减谁的税?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美国是一个较大的政治体,政府收入减少,直接影响社会保障功能的运作。因此,关于特朗普减税政策的实施,还有待观察。


    黄仁伟:减税不是那么容易实施的。目前,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已经接近GDP的总量了。每年30%至40%的财政资金需支付债务的利息,资金非常紧张。一方面,美国国防部坚决反对减少军队开支,另一方面,美国又计划建设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既要减税,又要增加军费,还要增加基础设施投资?这些资金从哪里来?在奥巴马担任美国总统的8年以来,美国联邦债务又增加了一倍。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所以,特朗普口头说减税是容易的,但真正实行却是不容易的。


    政权合法性:业绩是最重要的评价因素


    上海高校政治学专业学生许明:关于政权合法性的问题,有人说政权合法性来源于它的历史性。又有人说政权合法性来自于民主,是一种人民的授权。也有人说一个政权合法性来自经济的绩效,评价一个政体应当考虑哪些因素?


    郑永年:从理论上来说,无论是传统的马克思理论,还是法理或是选票的角度,任何一个政权合法性的评价因素都不是单一的,而且不同时期的评价标准也不相同。以中国历史为例,对开国皇帝而言,肯定历史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继任的皇帝,则是业绩最为重要。同样,在民主时代,选票比较重要;在中东国家,宗教信仰比较重要。每个政权的合法性需要考察多种资源,不同时代需要根据时代的不同进行调整。关于西方民主,存在一个很大的疑问,其所谓的人民赋权难道仅仅意味着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吗?


    任何时候,评价任何政体,经济业绩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经济发展好,无论是民主还是非民主政体都能有较好的生活;但若发生经济危机,民主与非民主政体都会产生麻烦。因此,我认为,业绩比其他的资源更重要。但是,过于民主也可能会产生问题。过去,希特勒为何会当选德国元首?因为当时的民主无法解决百姓的生机问题,导致极右派势力的掌权。所以,业绩是最为重要的评价因素。仅仅是一人一票并不能说明人民得到了授权,应当设计一种能够真正挑选人才的机制。


    雅典时期,亚里士多德也分析了民主的多种形式 


    中学历史老师王葆瑜:西方民主的源头应该在雅典,因为雅典的民主——一人一票判处了苏格拉底死刑,他以死捍卫了他信仰的民主。他死后柏拉图撰写《理想国》继续论述民主的形成和过程。现在英国脱欧、美国大选也是一人一票所致。人类为民主奋斗了千年,才有了近代几百年的成果。这是否是历史的循环?如何借古思今?

     

    黄仁伟:雅典政治的民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奴隶没有投票权、平民也没有发言权,只有贵族才有充分的发言权。看看这次美国大选中的辩论,我觉得民主是被神话了,说得太美好了。在美国就是政治正确,你只要讲民主、自由、西方普世价值就是对的,你只要不讲这个就是错的。事实上,美国自己在不断地违反自己说的那一套。雅典民主只是一个后来人对它的总结,并不是当时的事实。


    郑永年:我补充一下,你提到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已经在探讨什么样的政权是最好的,所以提出“哲学王”。亚里士多德更重要,他总结了古希腊各个城邦不同的政体,有一人统治、多人统治、寡头、民主、共和,他也在寻求一种人类社会最好的政体。一人一票的民主是非常近代,甚至当代的概念,始于1970年代。学者应该像古希腊一样探讨什么样的政体对我们是比较好的,没有最好而是更好的一个体制,这需要你有开放的心态。西方的错误是,总认为他们这个民主已经是最好的了,所以不求进步。一旦认为你是最好的,就会像中国清朝一样进入衰落。还是邓小平先生说的思想解放最重要。


    当今的政党划分须警惕种族主义的渗透


    复旦大学国务学院研究生何浏阳:过去西方的政治以左右作为政党划分的轴线,但最近从欧洲、美国的政治形势看,左右分化的政党轴线似乎已经改变,过去左右分化以是否支持国家的管制和干预为标准。但此次美国大选中特朗普的支持者主要是中下阶层的白人男性,那么,政党划分的新轴线是什么?


    郑永年:左右是怎么来的?西方的左右就是阶级左右,最早出现左右的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壮大后左右也以此区分。但现在情况发生了改变,此前布莱尔首相之所以要提出“第三条道路",是因为要超越左右。我们担心,左右的划分是否会包含种族因素?在德国、法国,右派政党都有种族主义思想;更为危险的是,不少非西方国家,如马来西亚的马来人政党、华人政党以及印度、非洲一些国家的政党都在显露这种倾向,但是以种族为基础的政党必然会走向冲突的边缘。


    黄仁伟:此次美国大选存在左右的划分,左的反对派主要体现在民主党桑德斯身上。他对现状不满,他的观点是富人拥有过多的财富。右的反对派的不满主要体现在川普上,他的观点是移民剥夺了他们的财富,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赶走移民,这是种民族主义的表现。但桑德斯在党内就落选了,于是他的支持者转而支持特朗普,因为特朗普代表下层民众,而希拉里代表上层,左右在这里又混淆了。


    超额利润在全世界流动,西方福利制度遇困


    大学教师王迥:恩格斯说“资产阶级共和国主要是资产阶级生意人的共和国”。特朗普的当选正好印证了这一点,我的问题是,如何利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一般原理解释“特朗普现象”?


    黄仁伟: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就是阶级斗争,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政党代表某个阶级,是这种关系的集中表现。过去财富在一个国家内分配,因此阶级也在国家内划分,现在财富在世界范围内的重新分配,是如今许多国家矛盾的根源,这是一个新现象,而财富的世界性流动同国内某个阶级关系不大。二战后很长时间里,整个世界的超额利润都是向西方流动的,超额利润可以养活工人阶级,因此福利制度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西方的稳定。但如今西方获得的超额利润明显减少了,因此西方就出现了福利制度难以维持的现象,比如欧盟这样一个超国家面临的挑战,就是福利制度难以维持。这是一个新问题、新现象。


    ]]>
    94
    <![CDATA[郑若麟、温铁军:4800卢布=1美元和100元人民币入SDR后]]> http://audio.xmcdn.com/group22/M06/C1/2C/wKgJM1hQ9szRjy3_ALXldqwJSdk274.m4a Fri, 16 Dec 2016 07:32:00 GMT 24:32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7012433 人民币进国际货币储备篮子SDR两个月了,给国人带来了什么,国人在快乐之余还需要警惕什么?如何从人民利益角度解读中国与美国对待货币主权的不同态度?如何看待人民币在现有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作用?人民币入篮和“一带一路”有何联系?


    上周五,东南卫视的《中国正在说》专题中,文汇报社高级记者、原驻法国首席记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郑若麟(文汇讲堂第70期嘉宾)主持,中国战略思想库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温铁军主讲,就《人民币入篮后和维护货币主权》做了深入探讨。现特邀郑若麟撰写主持感言,并整编现场演讲和互动内容,以飨听友。

    音频来源于东南卫视《中国正在说》栏目,违者必究

    ]]>
    95
    <![CDATA[蔡昉:两个“L”型轨迹,中国经济中长期前景]]> http://audio.xmcdn.com/group23/M07/C1/A2/wKgJNFhRCdrxydoyAPujPSv67Pw718.m4a Mon, 19 Dec 2016 08:53:00 GMT 33:57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7179018 与听友分享著名的人口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蔡昉的主旨演讲,他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两个“L”型轨迹的精彩阐述。感谢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一年一度的《2016中国经济论坛——稳增长、防风险、促改革》,使我们能获悉业界权威专家对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的研判

    对于世界经济的低迷状态,大部分主流经济学家认为是需求侧所致。朱民总裁刚才提到美国经济引导的世界经济也存在许多潜在增长率下降的供给侧问题,这与我认识的中国经济比较接近,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发达经济体的潜在增长率比较稳定,且持续不变。而中国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发展阶段变化时期,它的潜在增长率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两个英文大写字母(“V”与“L”)的说法。第一,我们不应该期待一个“V”字型的宏观经济复苏。“V”字型是指潜在增长率的回归。第二,我们追求的可能是一个大写“L”型的长期经济增长轨迹。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研究。

    为何不是“V”字型?

    我们过去进行的一些实证研究发现,存在短期与中长期的两个“L”型增长轨迹。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中国经济发展轨迹不是“V”字型的。我们不指望“V”字型的经济复苏,这是供给侧的原因导致的,而供给侧主要是由于我们中国处在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人口红利这种不可逆转的因素导致潜在增长率的下降。



    不可逆转的人口红利2017年后消失,密集型产业将会回撤

    中国15岁至59岁之间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达到了峰值,自此之后转为负增长,是绝对减少的状态。当然,以15岁至59岁年龄段作为计算劳动力人口的指标,其实并不完全准确。因为,20岁之前还有许多人正在读书,并未就业。真正决定劳动力人口的指标称为经济活动人口,以劳动参与率进行参照。而经济活动人口指标,在2017年达到峰值,明年之后,将进入负增长。也就是说,劳动力绝对供给的负增长已是定局。过去很多人批评我,认为我过分强调了人口、劳动力等因素,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远不止这些。


    我们以单位劳动成本指标反映劳动力供给,单位劳动成本等于工资除以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工资增加,单位劳动成本一定会提高,但是若劳动生产率能够随之一起提高,就不会提高单位劳动成本,不会迅速丧失比较优势。然而,由于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发生得太突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在过去几年里已经跟不上劳动成本提高的速度了,导致单位劳动成本不断提高。


    与世界上主要发达制造业国家的单位劳动成本相比,我国的单位劳动成本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发达制造业国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本国的制造业往回撤。事实上,也有一些国家确实这么做了。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没有比较其他因素,例如享受人口红利的国家,那些国家很可能会替代我们成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出口国。


    ]]>
    96
    <![CDATA[陈平、郑若麟:中国像1900年的美国,产量全球第一,但不在科技金融军事制高点]]> http://audio.xmcdn.com/group23/M07/C1/4B/wKgJNFhQ-xeAiih_ANFnRtZfTxY979.m4a Wed, 21 Dec 2016 07:49:00 GMT 28:15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7304186 机械模仿西方模式必然失败,已有的改革摸索之路和传统的东方优势将在当下发挥作用,在辨析了中国道路与西方模式的优劣后,我们是否找到了发展的更精准的方向?中国大而不强的现状如何改变?美国在二战后重视教育、科技的历史给我们什么启发?


    东南卫视的《中国正在说》专栏里,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陈平,以物理和经济的跨界思维,以及求学、教学40余年在西方的亲身体验主讲了《中国道路能否超越西方模式》并做精彩互动。讲堂君特请该期主持文汇报社高级记者、原驻法国首席记者(文汇讲堂第70期嘉宾)发来“主持感言”,与听友共同分享这位“混沌理论”专家的心得。


    第一次讲中国模式是在2009年的巴西,被问中国发展的秘密在哪里?

    我1962年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文革后期分到成昆铁路的眉山电务段,当了五年铁路工人。后来又在中国科学院做了5年氢弹和平利用。我在1980年代去美国留学做经济学研究,师从诺奖化学奖获得者普里戈金。我们发现了经济混沌现象,发现文明发展的道路是多种文明在竞争,而不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宣传的向英美模式的趋同、收敛。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请我去演讲,越来越多的感兴趣的不是我们做的复杂科学,而是让我讲清楚为什么中国会崛起。

     

    我第一次总结中国模式的经验是在巴西,金融危机结束后的2009年,会议的主题是《危机之后 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吗?》。我讲完后,巴西前任财政部长力邀我去首都的巴西总统战略规划部。我至今还记忆犹新。他们的办公室不像是个政府部门,而像总参的作战部:左边大屏幕上是中国地图,标出铁路、高铁、高速公路几横几纵,右边大屏幕上是巴西地图,也是几横几纵,一看就是向中国学习的。


    规划部的专家问了我一个西方经济学家从未问过我的问题:巴西每提出一个发展规划,还没开始实施,西方媒体的批评就铺天盖地而来,破坏环境啊、政府扭曲市场啊。但你们中国怎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中国发展的秘密在哪里?


    音频:来源于东南卫视《中国正在说》专栏 违者必究]]>
    97
    <![CDATA[106期:英国脱欧、美国大选与西方民主的未来 郑永年 演讲 1]]> http://audio.xmcdn.com/group22/M04/98/E2/wKgJLlhGi1bA03TsAM6HV069Bxo477.m4a Tue, 06 Dec 2016 09:57:28 GMT 27:51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6420019 98 <![CDATA[106期:英国脱欧、美国大选与西方民主的未来 郑永年 演讲 2]]> http://audio.xmcdn.com/group21/M07/98/71/wKgJLVhGi9zz9_ZmAJssYUjGv3E035.m4a Thu, 08 Dec 2016 04:53:00 GMT 20:56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6531417 11月26日晚,第106期文汇讲堂邀请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做了主题演讲《英国脱欧、美国大选与西方民主的未来》,并与前往美国观察大选的上海美国学会会长、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做了深入对话,对上述问题做了精辟的分析。现整理后分享给众多来现场和更多未来现场的听友。]]> 99 <![CDATA[104期《市民修身与城市发展论坛》郑时龄 演讲]]> http://audio.xmcdn.com/group20/M07/93/44/wKgJJ1gIZInRL9tCAPb6r-ZY_QI595.m4a Thu, 20 Oct 2016 06:31:28 GMT 33:19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3576391 嘉宾:郑时龄(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题目:卓越的全球城市之人

    我们现在在编的2040上海总体规划,确定了2040的目标愿景,我们的目标愿景是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这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我们对城市的性质是这么确定的,我们是卓越的全球城市,还不是一般的全球城市,我们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什么是全球城市?什么是卓越的全球城市?什么是卓越的全球城市之人?今天我就谈这个问题。

        全球城市它一定是一个经济的中心,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它是处于主导地位,这个城市如果打了喷嚏,可能全球很多城市都要感冒。它是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的作用,是世界级经济的中心,聚集了大量的全球城市经济的总部。

        全球城市也是世界级国际组织、地区和国际机构的集聚城市,它是参与了全球的治理,所以它的影响力是非常的巨大。

    文汇报社与市文明办、市建交党委和上海师大联合主办了市民修身与城市发展论坛暨第104期文汇讲堂。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郑时龄主讲《卓越的全球城市之人》,他认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之人是平等、创新、互助的城市之人。上海市政府参事、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吴建中在主讲《“节制”与造物精神》中提出,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当下倡导的新的造物精神就是节制型、创新型的造物精神。对话环节,两位嘉宾与志愿者代表、普陀区人民医院护士长于井子以及上海师大历史系教师李文硕博士共话志愿者精神。下午,由上海师大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主持的分论坛继续在上海师大举办。 本次论坛是首届城市文明发展论坛,也是2016年“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之一,由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上海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协办、上海师大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承办。

    ]]>
    100
    <![CDATA[87期 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夏立平 嘉宾对话]]> http://audio.xmcdn.com/group11/M0B/1C/0C/wKgDbVV274fR54yAAKqE_L4HqCk483.m4a Fri, 20 Mar 2015 02:30:00 GMT 23:01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5914296 夏立平,同济大学 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   院长

    ]]>
    101
    <![CDATA[103期《从G7到G20:中国的领导力》约翰·柯顿 对话环节]]> http://audio.xmcdn.com/group18/M0A/34/AA/wKgJJVfo1KHxQDHIAZoUJp24GlQ355.m4a Wed, 28 Sep 2016 02:51:00 GMT 55:19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2293969 102 <![CDATA[ 88-2期 陈兼:中美关系的情仇恩怨 主讲(中)]]> http://audio.xmcdn.com/group7/M05/3B/F8/wKgDX1WcTraBFzg5ARXGVezYtbc861.m4a Wed, 20 May 2015 02:00:00 GMT 37:31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6888879 享有世界声誉的的国际关系学家和历史学家 。1978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1982年华东师大历史系研究生毕业,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南伊利诺州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为纽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全球体系杰出讲座教授,康奈尔大学中美关系史讲座教授,并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美国华盛顿威尔逊中心全球研究学者(Global Fellow)。曾任弗吉尼亚大学中美关系讲座教授(2000-2005)、香港大学杰出访问研究教授(2009-2013)、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历史及国际事务讲座教授(2008-2009)。
    最主要的英文著作包括: 《中国走向朝鲜战争之路:中美对抗之形成》(China’s Road to the Korean War: The Making of Chinese-American Confrontation);《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挑战》(The China’s Challenge of 21st –Century);《毛泽东的中国与冷战》(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现正完成的专著为 《周恩来和中国的革命时代》(Zhou Enlai: The Man and His Times )(哈佛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主要译著包括:孔飞力著《叫魂:19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发表中英文论文数百篇。


    黄仁伟(评论嘉宾)
    现任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
    1982年1月延边大学汉语专业毕业,1998年6月在延边大学朝文专业获得博士学位,1998年1月晋升为教授。先后担任中文核心期刊《汉语学习》杂志主编、《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常务理事、吉林省语言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社科规划专家组成员。2004年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
    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与国际经济,其中包括中国国际战略、中美关系(含台湾问题)、国际关系理论、国际经济关系,是国内首创“中国和平崛起”研究的学者之一。


    林牧茵(友情主持)
    现任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夜线》主持。
    1994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8年进入上海电视台;2008和2012年分别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2012年9月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与政治、中美新闻教育发展与中美关系研究、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李普曼思想研究、新闻节目主持人相关研究等。
    曾主持《上海早晨》、《新闻报道》等节目。
    ]]>
    103
    <![CDATA[金灿荣、郑若麟:中国的新“老二”角色将决定中美关系走向 问答环节]]> http://audio.xmcdn.com/group25/M06/04/24/wKgJMVhh3I6ASccEAFwVECEu5Go201.m4a Wed, 28 Dec 2016 03:10:00 GMT 12:25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7693518 新一届美国政府将和四类国家吵架?特朗普重经贸不重战略或许对中国是战略机遇?中国的工业化实力奠定了美国要面对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老二”对手,中美关系必须走出“修昔底德陷阱”。


    上周五晚上,东南卫视的《中国正在说》专栏里,资深美国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解读了中美关系的走向。被网民赞誉为“金五刀”的金教授以他特有的幽默和锐利道出了中美关系背后的实质性角力变化。讲堂君特请该期主持文汇报社高级记者、原驻法国首席记者郑若麟(文汇讲堂第70期嘉宾)发来“主持感言”。


    音频来源版权为东南卫视的《中国正在说》专栏 违者必究

    ]]>
    104
    <![CDATA[103期《从G7到G20:中国的领导力》约翰·柯顿 对话 朱杰进 同声传译版]]> http://audio.xmcdn.com/group19/M07/CE/76/wKgJJlfGfb6BJhXuARzfJ8EBwXM108.m4a Fri, 09 Sep 2016 06:45:00 GMT 38:26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1176778 8月27日下午,文汇讲堂带来G20杭州峰会专题演讲“下”,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蒙克全球国际事务学院教授 、G20研究中心联合负责人约翰·柯顿(John Kirton)做客第103期文汇讲堂,主讲《从G7到G20:中国的领导力》,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金砖国家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朱杰进任对话嘉宾,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海冰任点评嘉宾,从中国G7到G20的态度转变、中国在G20中的领导力、西方经济体对中国未来的角色期待为大家带来了不同视角的解读。

    增加G20领导人会面次数,及时解决重大问题

    G7或许可以改进,广邀世界各个组织参与

    G20成员国的选择标准:和世界有重要关联


    G20可以向金砖国家学习,提高效率

    落实G20共识,可建立全球网络推动问责

    ]]>
    105
    <![CDATA[88-2期:“中美关系的情仇恩怨” 陈兼 介绍]]> http://audio.xmcdn.com/group13/M06/20/0B/wKgDXlV6xJXgE-_cAEHVOOHYbl4003.m4a Fri, 15 May 2015 02:00:00 GMT 08:52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6834497
    陈兼
    享有世界声誉的的国际关系学家和历史学家 。1978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1982年华东师大历史系研究生毕业,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南伊利诺州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为纽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全球体系杰出讲座教授,康奈尔大学中美关系史讲座教授,并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美国华盛顿威尔逊中心全球研究学者(Global Fellow)。曾任弗吉尼亚大学中美关系讲座教授(2000-2005)、香港大学杰出访问研究教授(2009-2013)、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历史及国际事务讲座教授(2008-2009)。
    最主要的英文著作包括: 《中国走向朝鲜战争之路:中美对抗之形成》(China’s Road to the Korean War: The Making of Chinese-American Confrontation);《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挑战》(The China’s Challenge of 21st –Century);《毛泽东的中国与冷战》(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现正完成的专著为 《周恩来和中国的革命时代》(Zhou Enlai: The Man and His Times )(哈佛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主要译著包括:孔飞力著《叫魂:19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发表中英文论文数百篇。

    黄仁伟
    (评论嘉宾)
    现任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
    1982年1月延边大学汉语专业毕业,1998年6月在延边大学朝文专业获得博士学位,1998年1月晋升为教授。先后担任中文核心期刊《汉语学习》杂志主编、《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常务理事、吉林省语言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社科规划专家组成员。2004年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
    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与国际经济,其中包括中国国际战略、中美关系(含台湾问题)、国际关系理论、国际经济关系,是国内首创“中国和平崛起”研究的学者之一。

    林牧茵
    (友情主持)
    现任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夜线》主持。
    1994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8年进入上海电视台;2008和2012年分别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2012年9月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与政治、中美新闻教育发展与中美关系研究、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李普曼思想研究、新闻节目主持人相关研究等。

    曾主持《上海早晨》、《新闻报道》等节目。

    ]]>
    106
    <![CDATA[ 88-2期 陈兼:中美关系的情仇恩怨 主讲(上)]]> http://audio.xmcdn.com/group7/M05/3B/FD/wKgDWlWcTquzHl8tAO_L0OnZw84605.m4a Mon, 18 May 2015 06:28:32 GMT 32:23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6886432
    陈兼
    享有世界声誉的的国际关系学家和历史学家 。1978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1982年华东师大历史系研究生毕业,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南伊利诺州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为纽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全球体系杰出讲座教授,康奈尔大学中美关系史讲座教授,并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美国华盛顿威尔逊中心全球研究学者(Global Fellow)。曾任弗吉尼亚大学中美关系讲座教授(2000-2005)、香港大学杰出访问研究教授(2009-2013)、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历史及国际事务讲座教授(2008-2009)。
    最主要的英文著作包括: 《中国走向朝鲜战争之路:中美对抗之形成》(China’s Road to the Korean War: The Making of Chinese-American Confrontation);《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挑战》(The China’s Challenge of 21st –Century);《毛泽东的中国与冷战》(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现正完成的专著为 《周恩来和中国的革命时代》(Zhou Enlai: The Man and His Times )(哈佛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主要译著包括:孔飞力著《叫魂:19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发表中英文论文数百篇。

    黄仁伟
    (评论嘉宾)
    现任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
    1982年1月延边大学汉语专业毕业,1998年6月在延边大学朝文专业获得博士学位,1998年1月晋升为教授。先后担任中文核心期刊《汉语学习》杂志主编、《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常务理事、吉林省语言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社科规划专家组成员。2004年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
    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与国际经济,其中包括中国国际战略、中美关系(含台湾问题)、国际关系理论、国际经济关系,是国内首创“中国和平崛起”研究的学者之一。

    林牧茵
    (友情主持)
    现任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夜线》主持。
    1994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8年进入上海电视台;2008和2012年分别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2012年9月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与政治、中美新闻教育发展与中美关系研究、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李普曼思想研究、新闻节目主持人相关研究等。

    曾主持《上海早晨》、《新闻报道》等节目。

    ]]>
    107
    <![CDATA[95期:“中美关系的此刻和彼刻” 苏格 介绍]]> http://audio.xmcdn.com/group16/M04/79/2A/wKgDalYHi72BfDZgAEfHp1KXZYQ262.m4a Mon, 28 Sep 2015 02:31:39 GMT 09:41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8978727 第95期文汇讲堂——由苏格大使主讲的《中美关系的此刻和彼刻》

    时间:2015年9月27日(周日)

    地点:威海路755号上海报业大厦2楼报告厅

    主题:《中美关系的此刻和彼刻》
    主讲嘉宾:苏格 大使(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苏格:忠诚可以这样写

     

    201010月,深受美国金融危机之害并濒临破产的冰岛在寒意中感受到了温暖。中国率先签下5亿美元当量的货币互换,并言可延至三年归还,语惊四座,北欧四国随即效仿合签了6.14亿,这11.14亿美元一下子止跌了冰岛克朗。冰岛总理在国会发表演讲,声泪俱下:“在我们举目无亲时,是中国伸出了援助之手。”会场将掌声献给了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冰岛大使——苏格。

    以“货币互换”方式表达发展中穷国对落难富国的援助,无疑是以胆识完成了一次外交史上的创新,不久,中冰又签订了富有里程碑意义的自贸区协定。苏格,用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大国责任书写了新世纪外交官的忠诚。

     

    ]]>
    108
    <![CDATA[郑若麟、王义桅:为何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广受欢迎]]> http://audio.xmcdn.com/group22/M04/58/31/wKgJM1gymU3hBchtAH3bNlRg4o4122.m4a Fri, 25 Nov 2016 06:46:00 GMT 16:58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5772793 汤因比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当今世界正面临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必须要走出去。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中国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世界人民为什么需要中国来建设“一带一路”?东南卫视《中国正在说》节目日前播出文汇报原驻法国首席记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文汇报》高级记者郑若麟(文汇讲堂第70期嘉宾)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主讲的《 “一带一路”的中国智慧》,两位深入一线的嘉宾分享了诸多幕后故事。讲堂特邀请郑若麟撰写主持感言,并分享现场内容,听听嘉宾视野里的“中国故事”。该栏目第一期是张维为(讲堂第31期、42期嘉宾)的《中国:一个文明国家的崛起》,讲堂以嘉宾观点形式给予报道

    为何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广受欢迎


    解决世界难题:破解贫穷和贫富悬殊,关键在全球互联互通

    “一带一路”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性话题。它要解决的是世界性的难题和中国发展的难题,什么是世界性的难题?中国是“乱云飞渡”仍从容,但其他发展中国家像阿拉伯地区出现了叙利亚内战;发达国家出现难民危机,恐怖袭击。发展中国家的乱象根源在于贫穷,发达国家的乱象根源在于贫富差距过大。



    11月16日,丝路国际银行(Silk Road International Bank,“SRIB”)在吉布提正式宣布成立


    怎么消除这两个贫,这个贫富不均的源头在哪里,全球化主要的是海上的全球化,凡是离海洋越远的城市和国家,经济越落后,70%的世界产出来自于沿海地区一百公里的地带,只有帮助陆地和海洋实现互联互通,才能够消除巨大的贫富差距,不仅是贸易,更让我们感到忧虑的是互联网,看看21世纪的互联网的地图,整个世界的互联网都被美国控制,12个根服务器9个在美国,1个在日本1个在英国,却没有一个在中国或其他发展中国家。海底的光缆都是通向美国,全世界大量依附于美国, 每个人发的电子邮件都需要到美国转一圈,才能到对面去,这样怎么可能摆脱贫穷落后,怎么可能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所以今天要通,通达天下,互通有无,中国人正在修建从拉丁美洲到非洲的海底光缆,使它摆脱对美国的依赖,这当然也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发展难题,因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买不起中国制造的产品,造成了中国产能过剩,出口下滑的局面。


    太平洋地区光缆示意图


    分享中国优质产能:整合欧亚大陆,平衡海陆发展

    来源|为东南卫视《中国正在说》

    ]]>
    109
    <![CDATA[95期:“中美关系的此刻和彼刻” 苏格主讲(上)]]> http://audio.xmcdn.com/group10/M09/7A/54/wKgDaVYKx_eR9OecANLzWCXRbcQ433.m4a Wed, 30 Sep 2015 07:17:00 GMT 28:29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9014617 第95期文汇讲堂


    主题:《中美关系的此刻和彼刻》
    主讲嘉宾:苏格 大使(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导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用在时间的维度里一样成立。在主讲的上半部,学者大使,如今是“外交第一智库掌门人”苏格院长,回溯了中美建交的源动力,就是当时的苏联的压力。并且披露了会谈的细节,让人了解元首会晤的微妙,使得中美关系有了转变。值得注意的是,苏格对国际关系的判断,还原在当下的历史语境中,一个不变的原则是:国家利益最大化。

    ]]>
    110
    <![CDATA[87期:“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 李向阳 夏立平提问环节]]> http://audio.xmcdn.com/group9/M05/41/E4/wKgDZlWihWCy85kBAPj6PgyQUyU510.m4a Mon, 23 Mar 2015 03:22:25 GMT 33:37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5959745 李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院长
    夏立平,同济大学 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   院长

    ]]>
    111
    <![CDATA[95期:“中美关系的此刻和彼刻” 苏格提问环节 沈丁立点评]]> http://audio.xmcdn.com/group10/M00/7F/A7/wKgDZ1YWBACTu9c4ARWXIYTaw7Q059.m4a Wed, 14 Oct 2015 03:47:27 GMT 37:29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9254454 95期:中美关系的此刻和彼刻

    主讲嘉宾  苏格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对话嘉宾  黄仁伟
    上海美国学会会长
    点评嘉宾:
    沈丁立


    ]]>
    112
    <![CDATA[95期:“中美关系的此刻和彼刻” 苏格主讲(下)]]> http://audio.xmcdn.com/group14/M07/7F/FF/wKgDZFYV_x-zRKhlARAxUj33V9Q274.m4a Thu, 08 Oct 2015 05:29:59 GMT 36:45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9135888 主题:《中美关系的此刻和彼刻》
    主讲嘉宾:苏格 大使(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如何解读习奥会的亮点?苏格院长在下半部的演讲中,突出了当前中美关系的国际背景有所不同,中国经济总量坐二望一,让美国调整了战略重返亚太。而对中国的负面声音也比较多,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习主席出访,苏格认为首要是增信释疑,聚焦合作,面向人民,创造未来。而作为定调的元首会晤,“白宫散步”这样的温馨方式能起到“战略交底”作用,是延续之前的安纳伯格庄园交流,中国的瀛台夜话同样效果。而闭门的战略交谈则是非常严肃的谈判。苏格也解读了49条成果清单中的变化。最后他指出,新型大国关系是两国必选之路。

    ]]>
    113
    <![CDATA[87期预告:中国社科院 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 http://audio.xmcdn.com/group10/M0A/20/26/wKgDZ1V6_IrgEWFJAGhmvwt1g6g642.m4a Thu, 05 Mar 2015 08:05:17 GMT 14:05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5701162

    2014年,文汇讲堂里“大家”携手大家,理性融入世界,以开阔视野与责任感关注时代与生活,国内与国际;以哲学季、文学季等演讲季另辟沪上讲座新生态,顺应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主动探索,一路探寻,一路收获。

    2015年,文汇讲堂和大家有个约会,再度扬帆起航。3月14日,第87期文汇讲堂《“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李向阳专场开讲,3月4日起启动报名。为何说“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周边战略的依托?为何说这个新型区域合作体不同于以往的自贸区和关税同盟?为何说“一带一路”是东方智慧向人类文明作贡献的历史机遇?一切问题,且待2008年为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讲课、2015年为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学习会作《中国周边环境与“一带一路”》专题辅导报告的李向阳院长来解答!


    第87期文汇讲堂《“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

    威海路755号上海报业大厦二楼报告厅

    (凭票入场)


    【主讲嘉宾】李向阳(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
    【对话嘉宾】夏立平(同济大学国际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


    【报名方式】网站报名(额满为止)

    2015-03-04至2015-03-10,到文汇讲堂官网http://www.whb.cn/zhuzhan/jiangtang/
    点击“我要参加”即可报名,未注册者需先注册后填写报名表。


    【报名注意事项】1,在填写报名信息时,请大家务必填清填细地址、邮编、手机等,确保真实有效,以免入场门票邮寄不到,工作人员无法及时与您沟通

    2,明确报名成功,但截至3月13日(周五)还未收到门票者,请邮件联系wenhuijiangtang@163.comwhjt@whb.cn。讲座凭票入场,无门票者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嘉宾介绍】李向阳现任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亚太学会副会长、中国新兴经济体学会副会长。1979-1983年就读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5-1988年就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5-199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6年至荷兰蒂尔堡大学进修。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学。是国务院特贴获得者(1999年),中宣部“四个一批”项目人选(2009年),中组部“万人计划”项目人选(2013年),曾于2008年为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讲课。夏立平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法学硕士。兼任中共中央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副会长、国家国防教育师资库入库专家、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理事、中国和平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市台湾工作办公室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副会长、上海联合国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太平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环太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理事长、上海国际友好联络会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上海市台湾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美国学会常务理事等。全球治理、中国对外战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国际核军备控制等。1989年至1996年担任中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教授。曾任斯德哥尔摩大学客座教授、波恩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大西洋理事会高级研究员,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客座研究员、德国艾伯特基金会欧盟项目客座研究员、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高级客座研究员、美国宾州大学访问教授等。出版专著有《中国国家安全与地缘政治》、《当代国际体系与大国战略关系》、《亚太地区军备控制与安全》、《中国和平崛起》等。多次主持和完成国家和上海市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


    温馨提醒

    1,欢迎大家关注文汇讲堂微信:“文汇讲堂”,可以及时获得更多文汇讲堂讲座相关信息。


    2,参与讲堂互动,话剧票、电影票、嘉宾签名书等丰厚奖品等着你。


    3,听讲人数有限,请大家抓紧时间报名。如果您报名后有事不能到场参与讲座,请提前回复文汇讲堂邮箱wenhuijiangtang@163.comwhjt@whb.cn请假,谢谢配合。


    4,讲座后,欢迎听友在讲堂微信上踊跃留言、提问。嘉宾演讲内容经编辑后将在文汇报上整版刊登,第三天音频上传文汇微电台-文汇讲堂频道


    ]]>
    114
    <![CDATA[有百年优越感的日本何时会认同崛起的中国?1 俞彭年]]> http://audio.xmcdn.com/group21/M01/AC/5D/wKgJKFh_Hf-CfqDJAGhI8xulDJI156.m4a Wed, 18 Jan 2017 07:49:23 GMT 14:04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9018960 一衣带水,中国和日本。


    无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关系,“搬不走的邻国”是永远的事实。


    2017年,中日进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一方面,被学者形容为阴霾密布的中日关系没有看到柳暗花明的转折点,而安倍连续赢得国政选举的胜利使得日本右翼势力节节得势,“统一防卫战略”正在强硬出台,从东海、南海、台海搅局直指中国;另一方面,过往一年中国有700万人次访日,接近访日人口的30%,尽管两国民众对对方国家的亲近感仍徘徊在历史最低水平,但已出现止跌回升迹象,中日贸易受全球经济减速拖累,但降幅明显收窄,2.3万家在华日资企业中,60.4%盈利,15.9%持平,日本财界对中国市场依然寄以厚望……


    中日关系持续僵冷的历史心理逻辑何在?特朗普执政下中日关系变数多大?中国学者如何在战略上做好不变应万变?中日如何在逆境中营造民间交流,逆水行舟迎来曾有的蜜月期?


    上周末,这些政治和国际时局的名词,以变化的前后组合,一年一度,成为了上海日本学会“2016年日本政经形势研讨会”的主题。话题沉重如又来袭的雾霾,却又凝聚着上海学界的日本问题研究、日语教学学者、媒体们开启自己的责任和理性,逆境中求索,如该会老会长、资深的日本问题研究专家俞彭年所言:中日关系恶化无可避免;但这种关系会结束,邦交正常化后曾出现过的蜜月会重现;要有信心!

    文化心理的割裂:百年东亚盟主,低不下承认中国强大的头俞彭年


    在2016年获得日本政府颁发的“天皇奖“的俞彭年教授,是上海学界受人尊重的日本问题专家。1937年出生日本的俞彭年,在1953年响应了周恩来号召回国工作至今,曾担任上海外事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在研讨会上,这位深谙日本文化的老会长坦言:“要让有100多年优越感的日本承认崛起的中国是大国和强国,目前很难,但这是大势所趋,这将有个磨合期,这对日本是一个漫长和痛苦的过程。”基于此,俞彭年认为,中日关系恶化是无法避免的,唯一的转机是在中美真正建立了新型大国关系后,日本或许会承认强大中国是邻居的事实,这样的历史场景犹如当年邦交正常化建立的前提是美国在和中国接触,日本随后很快从心底里承认了“新中国”。


    特邀嘉宾、市政府外办前主任俞彭年


    俞彭年分析,中日能进入了邦交正常化第45个年头,是因为日本当年接受了新中国。现在对于“中国是大国,并朝强国和负责任大国走”的现状,是理智上接受、情感上不接受,因此要和美国一起和中国“闹”。


    这和日本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可度密切相关。俞彭年回顾,1862年,日本幕府曾派一支船来上海考察中华文明,如很多历史学家曾描述,“日本对中华文明感到了幻灭”。明治维新时的“脱亚入欧”,其中的“亚”,也就是他曾崇拜的中华文明,甲午战争中国溃败,日俄战争日本胜出,更滋长了日本自大之心,认为自己是优秀民族,是东亚的盟主。二战后,中国是战胜国,但日本认为,自己是败给了美国人,中国人是分得了美国的胜利果实,心里仍然看不起中国;进入21世纪,日本认为,过去愚昧的中国不过是成了暴发户。而中国2009年成为经济总量全球第二,让他接受不了。而第一个十年后,美国的“亚太政策”让日本右翼感到东风再现,期望修改宪法,成为正常国家。眼下,特朗普即将执政,日本有舆论判断,如果美国对外政策后缩,给日本独立自主权,中日美三国间,可以有一场“三国演义”,而自诩甚高的日本认为,自己有强大的国力,可和美国、中国平起平坐。


    日本幕府曾派船来上海考察中华文明


    由此,俞彭年分析,中日关系的恶化是不可避免的。借用经济学的描述,这是一种新常态。因为,日本无法摆脱100多年来形成的优越感。但中国强大是大势所趋,怎样情形下日本会接受这个即将的不争现实呢?“只有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真正成型后,才可能结束这个新常态。日本会被迫接受中国的强大。”


    见证过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日蜜月期的俞彭年同时坚信,周恩来等前辈营造的中日友好外交氛围弥足珍贵,对于关系的好转“要有信心。”

      

    音频版权归上海日本学会“2016年日本政经形势研讨会”所有,违者必究]]>
    115
    <![CDATA[99期 《2063年的非洲与现在的中国》刘鸿武,贺萌 上]]> http://audio.xmcdn.com/group16/M08/65/F4/wKgDalcy_jHS9xNSAPrTXx4ZnbM981.m4a Thu, 12 May 2016 04:39:00 GMT 33:52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5626498  印象非洲
    4月23日,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和外交部非洲司副司长,曾驻非洲四国十多年的贺萌用全场对话的方式从印象非洲、真实的非洲、中国人在非洲三个层面为我们讲述了《2063年的非洲与现在的中国》,匡正了大家认识中的误区。
    通过非洲,重新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
    116
    <![CDATA[日本学者心声:对中国在国际上的存在感又忧又盼 上]]> http://audio.xmcdn.com/group12/M01/3B/BF/wKgDXFcEkTHC5uJyAMBojGXN_nk147.m4a Mon, 11 Apr 2016 04:21:00 GMT 25:59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4270199 3上旬,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东方早报等主办召开了《中日关系:2015》,暨中日联合研究报告发布会



    精彩论点抢先看:
    *2015年安倍对历史问题虽然做得不够,但“还可以”
    *美国而非安倍意识形态因素影响日本对中政策
    *理解日本对中国的定位,就理解日本对中政策的背后逻辑
    *中国是推动区域和国际社会和平与繁荣的大机遇
    *中日要多讨论“安全感观”,以缓和周边国家紧张情绪
    编saying:
    3月25日,日本政府正式任命“知华派”横井裕出任新驻华大使,这是自2006年宫本雄二任驻华大使后,首次由“知华派”接掌此职。这释放出了日本政府希望借助其专业知识和广泛人脉促进中日沟通,改善两国关系的信号,也间接地呼应了王毅部长在两会上“面对中国的发展,日本究竟是把中国当朋友还是敌人,当伙伴还是对手”的提问。
    日前,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东方早报合作的《中日关系:2015》中日联合研究报告发布上,东京大学教授川岛真、庆应大学教授加茂具树等诸位日本学者,与中国学者就安保、海洋、历史问题上交流看法。日本学者的声音让我们知晓日本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判断,进而解释其行为的源头,为推进中日关系积累批判性的理解。

    音频版权所有仅供喜马拉雅文汇讲堂,严禁使用第三方软件下载,违者必纠]]>
    117
    <![CDATA[103期《从G7到G20:中国的领导力》约翰·柯顿 座现场精彩互动]]> http://audio.xmcdn.com/group17/M06/CA/2B/wKgJJFfFJJyTZhpDASP9f9wD52A480.m4a Wed, 31 Aug 2016 06:12:00 GMT 39:23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0730195 (8月27日)下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蒙克全球国际事务学院教授 、G20研究中心联合负责人约翰·柯顿(John Kirton)做客第103期文汇讲堂,主讲《从G7到G20:中国的领导力》,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金砖国家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朱杰进任对话嘉宾,从中国G7到G20的态度转变、中国在G20中的领导力、西方经济体对中国未来的角色期待为大家带来了不同视角的解读。现场提问火爆。

    在英留学生包汤旎讲堂的长篇采访稿中提到,您1999年第一次来到中国,发现中国人吃蛇肉让你感到很惊讶。在这么多年的了解和研究中国之后,现在您对中国有怎样的感受?
    柯顿:很多年前我看到中国人吃蛇肉,这确实令我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彻底的异乡人。但现在我再来中国,就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第一,因为我来自于多伦多,同上海一样,多伦多也是一座向全世界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有很多中国人在多伦多居住生活。多伦多的文化、艺术各个方面也和中国有相像的地方。第二,越来越多的加拿大人开始喜爱中国,现在中文已经是加拿大人的第三大语言了。我的女儿和家人也在学习中文,我很喜欢中文这门独特的语言。从这些角度来说,中国对我而言是另一个故乡。
    当然,中国还面临着不少问题,比如上海的交通比较拥堵,北京的空气污染比较严重。但是习主席很重视生态文明,所以我相信这一切在不久之后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G20让世界看到

    中国不是“挑战者”而是“建设者”

    点评嘉宾■张海冰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中国重视G20平台的对话。一方面,中国在全球治理中从一个规则接受这变成一个参与制定规则的合作伙伴,这种转变来之不易。如何让世界相信中国不是一个规则的挑战者,也不是一个消极的对抗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建设者,这是关键所在。今年中国举办杭州峰会的真正意义,在于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方案。另一方面,G20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对于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也具有非凡意义。


    ]]>
    118
    <![CDATA[日本学者心声:对中国在国际上的存在感又忧又盼 中]]> http://audio.xmcdn.com/group7/M00/3C/C4/wKgDX1cEkzODZa4vARDi2O7InXE675.m4a Wed, 13 Apr 2016 04:35:00 GMT 36:51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4355714
    3月上旬,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东方早报等主办召开了《中日关系:2015》,暨中日联合研究报告发布会
    ?


    精彩论点抢先看:
    *2015年安倍对历史问题虽然做得不够,但“还可以”
    *美国而非安倍意识形态因素影响日本对中政策
    *理解日本对中国的定位,就理解日本对中政策的背后逻辑
    *中国是推动区域和国际社会和平与繁荣的大机遇
    *中日要多讨论“安全感观”,以缓和周边国家紧张情绪
    编saying:
    3月25日,日本政府正式任命“知华派”横井裕出任新驻华大使,这是自2006年宫本雄二任驻华大使后,首次由“知华派”接掌此职。这释放出了日本政府希望借助其专业知识和广泛人脉促进中日沟通,改善两国关系的信号,也间接地呼应了王毅部长在两会上“面对中国的发展,日本究竟是把中国当朋友还是敌人,当伙伴还是对手”的提问。
    日前,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东方早报合作的《中日关系:2015》中日联合研究报告发布上,东京大学教授川岛真、庆应大学教授加茂具树等诸位日本学者,与中国学者就安保、海洋、历史问题上交流看法。日本学者的声音让我们知晓日本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判断,进而解释其行为的源头,为推进中日关系积累批判性的理解。
    ?
    ?音频版权所有仅供喜马拉雅文汇讲堂,严禁使用第三方软件下载,违者必纠
    ]]>
    119
    <![CDATA[106期:英国脱欧、美国大选与西方民主的未来 郑永年介绍]]> http://audio.xmcdn.com/group22/M00/79/BC/wKgJM1g9P2fiKaXxAD-PHM6XvYU936.m4a Tue, 29 Nov 2016 08:44:17 GMT 08:34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6003923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郑永年:“解释中国是中国人自己的责任”

     

    2015年11月20日,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大会演讲环节,在蓝普顿、马丁·雅克、库恩、李君如之后的郑永年登台,他说:我要改变演讲主题,谈谈学习。这节12分钟即兴演讲赢得热烈掌声,文汇讲堂微信将此编辑为《国家之间的相互学习是为了成功而非失败》。在随后的集体采访中,郑永年除了强调学习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外,也揶揄了欧美的学习态度,“结构性陷阱使得他们只能学习‘不学习’。”

    作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中国人郑永年的学习成果也有目共睹,从民族主义、中央与地方关系、土地分配制度到互联网技术、内部多元主义等等事关中国改革的进程,均有见解和见识。2016年更新了50%再版的《中国模式》一书中,他把2010年第一版副题“经验与困局”调整为“经验与挑战”,然而,“经验”始终不变,基于国情调查、总结而得出的经验,是郑永年的方法论基石,也是这位随中国改革开放共成长、伴全球化潮流共思考的学者的学习成果——西方理论是西方产物,解释中国则是中国人自己的责任。


    ]]>
    120
    <![CDATA[99期 《2063年的非洲与现在的中国》刘鸿武,贺萌 中]]> http://audio.xmcdn.com/group11/M03/70/AD/wKgDbVcy_3zQ-SfXAUlWcA-cH7s163.m4a Mon, 16 May 2016 02:45:00 GMT 44:28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5788175 4月23日,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和外交部非洲司副司长,曾驻非洲四国十多年的贺萌用全场对话的方式从印象非洲、真实的非洲、中国人在非洲三个层面为我们讲述了《2063年的非洲与现在的中国》,匡正了大家认识中的误区
    摆脱殖民文化和外部干预,寻求确立基本的制度、治理体系
     中国人在非洲]]>
    121
    <![CDATA[102期《G20视野下的全球治理》演讲1]]> http://audio.xmcdn.com/group20/M08/9A/B0/wKgJJ1ey4ELRKDwVAdtuCRbkYcM634.m4a Wed, 17 Aug 2016 02:39:00 GMT 1:04:08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0052049 *杭州峰会核心的10项成果,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点?在中国建立追逃追赃中心?还是联合国2030计划的国别方案?
    *你知道G20峰会议题是如何产生的吗?每个代表都有平等发言时间,民主但冗长,其中,中国有多少说了算?
    *全球治理的核心是要提供公共产品,一超多强时代,美国提供了美元和美军;如今,中国提供怎样的公共产品来确立大国地位?
    *G20杭州峰会上,可能会出现多少突发事件需要我们主席国来做好预案?唱衰中国经济论调?转移主题的人为干扰?“黑天鹅”事件?]]>
    122
    <![CDATA[中国该构建怎样的话语体系面对时代和世界?童世骏 吴晓明]]> http://audio.xmcdn.com/group8/M03/97/C4/wKgDYVdnuAKhyXf2AVPLbOFeTgc224.m4a Mon, 20 Jun 2016 09:54:00 GMT 45:50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7317321 吴晓明(文汇讲堂第69期-1哲学季主讲嘉宾)
    童世 骏(文汇讲堂第69期-4哲学季主讲嘉宾)
    孙向晨 (文汇讲堂第69期-7哲学季点评嘉宾)

    955年,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胡曲园先生带头着手筹建复旦哲学系,并确定了该系培养“哲学家”的目标次年复旦大学哲学系正式建立,成为建国后国内最早建立的哲学系之一。而就在同一年,毛泽东在两次公开场合表示: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60年后的66晚,在复旦光华楼,一场精彩的“思想者对话在童世(文汇讲堂第69期-4哲学季主讲嘉宾)、甘阳、吴晓明(文汇讲堂第69期-1哲学季主讲嘉宾)三人之间展开,为复旦哲60周年系列活动,院长孙向晨(文汇讲堂第69期-7哲学季点评嘉宾)持,主题为《文化复兴与中国话语体系构建》。哲学师生们在“猫头鹰”智慧象征物的“注视下”,对话与互动中试图回答60年间潜在的使命和当下更为迫切的责任。

    童世骏:中国“贡献人类”使命凸显,理性传统不易走极端

    身兼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与哲学系教师二职的童世骏,被孙向晨幽默地形容为同时具备两种话语体系:书记和学者。


    他引用毛泽东的三句话概括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承载着民族复兴现代化和社会革命三大主题的近代中国,童世骏看来,目前进入了自建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三个周期,“中国将在更高水平上结合三个主题,同时背后蕴含的第四个主题:贡献人类也将进一步凸显。他将生动地概括为3+1使命”认为第四个使命更为重要,中国向何处去越来越意味着世界向何处去

    吴晓明:中国学术要讲中国话,要揭示中国现实

    教育部长江学者、复旦哲学学院教授吴晓明是上一任复旦哲院院长作为东道主,侧重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问题,指出我国目前学术界处于一个转折点:对外学习的学徒状态,转向如陆九渊所说的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文化复兴便是基本目标。


    罗素上世纪20年代访问中国,其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指出“只要文化问题能够解决,无论采用哪种政治或经济制度去实现这一目的我都能接受”。吴晓明认为当今中国文化复兴的可能性即在现代化进程中,学术话语体系抵达转折点,中华民族将最先到达现代文明限度。这种限度的理解为两方面:现代性的自然限度空气水资源等社会生活限度,传统道德伦理逐渐失效,依循市场法则即唯利是图的犹太本质来指导行动。在这种限度下,吴晓明带听众回顾了童世骏指出第四种使命,认为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即开启一种新文明类型,而非陷入崩溃境地,“任何一种文明类型都是历史的,现代文明不可能无限发展

    音频版权所有仅供喜马拉雅文汇讲堂,严禁使用第三方软件下载,违者必纠      
    ]]>
    123
    <![CDATA[103期《从G7到G20:中国的领导力》约翰·柯顿 介绍]]> http://audio.xmcdn.com/group19/M0B/C6/64/wKgJJlfDqBjz8scGAD7OLpTKZrI350.m4a Mon, 29 Aug 2016 03:17:26 GMT 08:28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0630136 柯顿:“行走的博物馆”带来的平等服务

     

    “多伦多大学整理制作的G20峰会监督报告让成员国都意识到了履行承诺的重要性,这个独立机构推动着G20朝前高效而行。”2012年G20墨西哥洛斯卡沃斯峰会上,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对媒体如是说。他所提到的“独立机构”就是多伦多大学蒙克全球事务学院约翰·柯顿所创立的G20研究中心。柯顿的G20研究不仅被业界公认,其翔实而权威的数据也常常被默克尔等元首所引用。除了创办G20研究中心,柯顿同时也是G7研究中心主任、金砖国家研究中心负责人、全球卫生外交项目主任。从当年受到约瑟夫·奈启蒙的怀抱政治学理想的学子,到全球治理领域的贡献者,年近古稀的柯顿教授已呵护全球最权威的G7研究中心近30年。高中毕业典礼上,作为学生代表的柯顿曾引用查尔斯·珀西·斯诺的名言表达志向,即“对未知的求索是人类最大的财富”。这条求索之路,他一走就是四十余年。

     

    ]]>
    124
    <![CDATA[卓新平:不了解宗教历史,就无法看清国际政治]]> http://audio.xmcdn.com/group21/M00/42/B3/wKgJLVgqilHCcxeVActy-BDkUWU057.m4a Mon, 21 Nov 2016 04:02:00 GMT 1:01:59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5505058 卓新平:不了解宗教历史,就无法看清国际政治文/文汇讲堂童毅影1978年卓新平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世界宗教研究系,专攻基督教专业。虽经常被称为是“洋和尚”,但卓新平一直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主张从学术的客观态度和科学立场来研究宗教。从23岁被称为小卓开始对世界宗教进行研究,到如今,卓新平笑称已经被众人称呼他为老卓,60岁生日一过,称呼更是变为了卓老,他亲身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宗教学研究的发展与变化。受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庆60周年之邀,9月28日,卓新平在光华楼开讲“全球化时代的宗教与宗教学问题”,虽是复旦的“命题作文”,但没有人比担任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一职18年的卓新平更为合适。

    宗教是研究世界政治、世界历史的一把钥匙。当年基辛格的一本《论中国》因其对中国文化的深入认识而引发人们的共识,基辛格作为一名西方学者和政客,正是从中国人思维模式出发成功地分析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战略和决策机制。同样的,不对世界宗教有基础的认识亦不能做出对世界政治的有效判断。德国的移民问题、苏格兰的脱英举动背后都有着深切的宗教原因。在卓新平看来,认识宗教历史发展,才能认清国际政治,认识宗教才能从宗教的本质出发寻求民族宗教的稳定发展。

    ]]>
    125
    <![CDATA[99期 《2063年的非洲与现在的中国》刘鸿武,贺萌 下]]> http://audio.xmcdn.com/group10/M00/63/5C/wKgDZ1c1a5Sz34LBAJFEc8zUJBY339.m4a Wed, 18 May 2016 05:51:01 GMT 19:37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5884153 “2063年非盟愿景”中的中国作用
    贺萌:非盟通过的“2063愿景”对50年后的非洲作了美好的憧憬:那时的非洲实现了一体化,整个大陆没有战争和严重的传染病,所有国家的首都用高铁相联。可以理解为百年非洲梦,与中国梦是相通的。我们愿同非洲一起实现双方的梦想。中非有很好的政治互信基础,经济上优势互补,完全可以把非洲的资源优势和中国的技术、资金的优势结合起来,帮助非洲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和可持续发展。这就是最大的“义”。    坦桑尼亚的前总统姆卡帕曾公开讲道,终于弄明白,中国挤不进对非援助国的前几名,但干的事情为何多于他国。原来,中国的专家和当地工人一起吃住,工资也不高;西方专家却住首都五星级宾馆,每天开越野车跑几百公里去工地。
    刘鸿武:2063是非洲统一组织(现在的非盟)成立100年。非统1963年成立时,立下重要规定“任何非洲国家不允许改变我们的边界”。所以过去60年,除了埃塞、南北苏丹之外边界都没有变化,该组织是功不可没的。它在2014年通过“2063愿景”,有点像中国的“两个一百年”。    那如何看待非洲大陆的未来? 第一,非洲3000万平方公里,10亿人口,发展潜力巨大,它有全球可耕地的60%,刚果(金)可耕地面积18亿亩,与中国相同,但人口才7000万;第二,以后全球很多国家都老龄化了,但非洲现在60%人口是14岁以下的年轻人,出生率很高;第三,非洲是成长中的市场。未来三十年,大家都认为全球新兴市场会逐渐转移到非洲;第四,非洲具有工业化潜力,去年,中国一国制造业已占全球制造业的22%,而50多个非洲国家(去除南非、尼日利亚) 只占全球0.5%。非洲劳动力便宜、资源丰富,只要有合适的政策和稳定的政局,未来前景广阔;第五,现在中非推动产能合作,将部分优质富裕产能转移到非洲,推动非洲工业化与中国结构调整,可实现中非双赢,为未来中长期发展打下基础。
    贺萌:在非洲宣传中国的巨大建设成就时,就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和爱国情。我接触到的很多非洲政府官员都感慨:中国的发展成就给了我们信心。中国人既然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我们愿意向你们学习。中国对于非洲的意义就是:信心来源、发展动力,模式参考。
    一句话谈中非:重新认识、热爱和信心
    刘鸿武:我早年生活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得以在内地与边疆之间做观察,以多元视角看中国的历史文化;到非洲后,感受更多,看到人类文化文明差异性背后的相通相似处。所以,通过非洲我们可以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关系。
    贺萌:在非洲的时间越长,就越爱这块大陆;在非洲的时间越长,就越爱我们的祖国;在非洲的时间越长,就对中非关系的明天越有信心!

    ]]>
    126
    <![CDATA[88-2期“中美关系的情仇恩怨” 陈兼 微信提问真声回答]]> http://audio.xmcdn.com/group8/M04/4C/EF/wKgDYFWw4krhLFFwAG0WlUavJZA247.m4a Thu, 28 May 2015 04:20:43 GMT 14:43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7041088 陈兼
    享有世界声誉的的国际关系学家和历史学家 。1978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1982年华东师大历史系研究生毕业,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南伊利诺州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为纽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全球体系杰出讲座教授,康奈尔大学中美关系史讲座教授,并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美国华盛顿威尔逊中心全球研究学者(Global Fellow)。曾任弗吉尼亚大学中美关系讲座教授(2000-2005)、香港大学杰出访问研究教授(2009-2013)、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历史及国际事务讲座教授(2008-2009)。
    最主要的英文著作包括: 《中国走向朝鲜战争之路:中美对抗之形成》(China’s Road to the Korean War: The Making of Chinese-American Confrontation);《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挑战》(The China’s Challenge of 21st –Century);《毛泽东的中国与冷战》(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现正完成的专著为 《周恩来和中国的革命时代》(Zhou Enlai: The Man and His Times )(哈佛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主要译著包括:孔飞力著《叫魂:19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发表中英文论文数百篇。

    采访:孔冰欣,文汇讲堂工作人员

    ]]>
    127
    <![CDATA[103期《从G7到G20:中国的领导力》约翰·柯顿 座现场精彩互动 同声传译版]]> http://audio.xmcdn.com/group18/M0B/CC/B2/wKgJKlfGd5-xv4tZANtfHUJF7k0882.m4a Thu, 01 Sep 2016 02:19:00 GMT 29:35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0769200 (8月27日)下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蒙克全球国际事务学院教授 、G20研究中心联合负责人约翰·柯顿(John Kirton)做客第103期文汇讲堂,主讲《从G7到G20:中国的领导力》,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金砖国家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朱杰进任对话嘉宾,从中国G7到G20的态度转变、中国在G20中的领导力、西方经济体对中国未来的角色期待为大家带来了不同视角的解读。现场提问火爆。

    在英留学生包汤旎讲堂的长篇采访稿中提到,您1999年第一次来到中国,发现中国人吃蛇肉让你感到很惊讶。在这么多年的了解和研究中国之后,现在您对中国有怎样的感受?
    柯顿:很多年前我看到中国人吃蛇肉,这确实令我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彻底的异乡人。但现在我再来中国,就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第一,因为我来自于多伦多,同上海一样,多伦多也是一座向全世界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有很多中国人在多伦多居住生活。多伦多的文化、艺术各个方面也和中国有相像的地方。第二,越来越多的加拿大人开始喜爱中国,现在中文已经是加拿大人的第三大语言了。我的女儿和家人也在学习中文,我很喜欢中文这门独特的语言。从这些角度来说,中国对我而言是另一个故乡。
    当然,中国还面临着不少问题,比如上海的交通比较拥堵,北京的空气污染比较严重。但是习主席很重视生态文明,所以我相信这一切在不久之后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
    128
    <![CDATA[日本学者心声:对中国在国际上的存在感又忧又盼 下]]> http://audio.xmcdn.com/group10/M07/3A/70/wKgDaVcEktaBpFWrAKU8oJrU5FY909.m4a Fri, 15 Apr 2016 04:32:00 GMT 22:18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4440562
    3月上旬,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东方早报等主办召开了《中日关系:2015》,暨中日联合研究报告发布会
    ?


    精彩论点抢先看:
    *2015年安倍对历史问题虽然做得不够,但“还可以”
    *美国而非安倍意识形态因素影响日本对中政策
    *理解日本对中国的定位,就理解日本对中政策的背后逻辑
    *中国是推动区域和国际社会和平与繁荣的大机遇
    *中日要多讨论“安全感观”,以缓和周边国家紧张情绪
    编saying:
    3月25日,日本政府正式任命“知华派”横井裕出任新驻华大使,这是自2006年宫本雄二任驻华大使后,首次由“知华派”接掌此职。这释放出了日本政府希望借助其专业知识和广泛人脉促进中日沟通,改善两国关系的信号,也间接地呼应了王毅部长在两会上“面对中国的发展,日本究竟是把中国当朋友还是敌人,当伙伴还是对手”的提问。
    日前,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东方早报合作的《中日关系:2015》中日联合研究报告发布上,东京大学教授川岛真、庆应大学教授加茂具树等诸位日本学者,与中国学者就安保、海洋、历史问题上交流看法。日本学者的声音让我们知晓日本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判断,进而解释其行为的源头,为推进中日关系积累批判性的理解。
    ?
    ?音频版权所有仅供喜马拉雅文汇讲堂,严禁使用第三方软件下载,违者必纠
    ]]>
    129
    <![CDATA[102期《G20视野下的全球治理 》张宇燕 介绍]]> http://audio.xmcdn.com/group18/M02/95/76/wKgJJVexXG2hJVRWAD-wUHLYRPw104.m4a Mon, 15 Aug 2016 06:10:41 GMT 08:35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9967902 张宇燕:学以致用的三种境界

     

    土耳其、德国印度秘鲁……今年,张宇燕很多时间都在空中飞,他笑称皮夹里的航空公司的白金卡越来越多,从西半球到东半球,从高纬度到低维度,这些飞行伴随着南海争端、脱欧影响、全球治理等热点话题。除了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所所长的正职之外,他兼任了外交部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等职务,重要的是,从去年年底开始,他所在的世经所被外交部指定为T20学术牵头单位,为了9月中国在杭州担任主席国的G20首脑峰会,世经所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一起,为“主场外交”献策、传播和沟通而不遗余力和废寝忘食。

    2008年的社科院世经所30年30人的采访中,时任亚太所所长、书记的张宇燕和后学分享“学以致用”的理解,一类文章写给公众和非专业的知识分子,一类文章写给同行,一类文章写给官员,或对政策选择提出评价,或给决策层献策,或改变公众态度和舆论倾向,无论哪个层面做好了都是学以致用。在中国的G20年,56岁的张宇燕带着他的智库团队实现着这多重“学以致用”。

    ]]>
    130
    <![CDATA[华黎明、吴学兰:把军队推到第一线是外交官的失职]]> http://audio.xmcdn.com/group23/M05/04/7A/wKgJNFhh4h_wqRugAJOxjKSudoo007.m4a Fri, 30 Dec 2016 03:33:00 GMT 19:55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7814331 怎样才是大国应有的外交?上周末,两位同是77岁的长者的回答进入公众视野。一位是中国资深外交官华黎明,他在东南卫视的《中国正在说》上谈到了中国的外交官的职责;另一位是居住在英国伦敦的记者兼制片人约翰·皮尔格(John Pilger),他在拍摄的纪录片《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中亲自出镜、解说,皮尔格以强烈批评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外交政策而著名。两位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长者的共同观点是:一旦核战爆发,人类将遭殃。讲堂君将以第三人称方式引述两位长者观点,并约请这期《中国正在说》主持、新华社高级编辑吴学兰发来主持感言。

    音频来源版权为东南卫视的《中国正在说》专栏 违者必究

    ]]>
    131
    <![CDATA[102期《G20视野下的全球治理》讲座现场精彩互动]]> http://audio.xmcdn.com/group18/M07/99/B0/wKgJJVey4YWQNNSGANUf_N8GCEA956.m4a Wed, 24 Aug 2016 09:46:00 GMT 28:45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0421538 (8月13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陈东晓为观众主讲了《从杭州峰会看中国和全球治理》,详解了中国举办G20的历史意义、G20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和地位、杭州G20峰会对全球治理的贡献,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上海美国学会会长黄仁伟在现场进行了缜密、精彩的演讲及点评《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决定大国地位》。两人的对话也频频点燃现场观众热情。]]> 132 <![CDATA[冯绍雷:东西方看俄罗斯:不站边和视为威胁]]> http://audio.xmcdn.com/group8/M0B/F4/D3/wKgDYFarABbyq8yAAHs66DeRN7Q362.m4a Thu, 18 Feb 2016 05:57:00 GMT 16:38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2376298
    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俄罗斯瓦尔代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
    我认为国际研究,特别是大国研究,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组合。
    第一,是事态与认知的结合。事态,相对而言是客观的状态。它需要跟不同国别、不同文化背景之下各种政治人群对于这些客观进程的认知相互结合。因此,对客观事态及其是非曲直,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和判断。
    第二,是长时段进程与当下变迁的相互交织。大凡重要的国际进程都具有相当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做铺垫,当下是从过去延伸而来。了解其背景对于当下进程的把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三,大国内部结构变化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比如,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其内部变化往往与对外战略有着非常密切的相关性。最近,一些俄罗斯的重要学者甚至表示,在中俄关系领域,决策部门已经走到两国学术研究之前去了。这可能是内外关联性的一个特殊表现。
    今天的讲演,我选取一个切入点,也即选取四个与俄罗斯发展有重大关系的关键事态,结合人们对之的不同认知,来谈谈俄罗斯问题。]]>
    133
    <![CDATA[102期《G20视野下的全球治理》对话环节]]> http://audio.xmcdn.com/group20/M04/99/25/wKgJLFey4SSCZWraAIgrds8Qen0048.m4a Mon, 22 Aug 2016 03:44:00 GMT 18:22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0297666 黄仁伟:T20和G20是什么关系?T20的哪些意见可以被G20接受?
    陈东晓:作为G20的重要思想库,T20是从2012年墨西哥峰会时才开始举办的论坛。作为今年T20的中方三家牵头单位,我们最为关心的是如何使得T20的工作对G20峰会的议程和讨论起到某些作用。我们今年在国内外共召开了10余场论坛,并向全世界各大研究机构发放了调查问卷,就G20杭州峰会的主要议题征询意见。根据问卷结果,我们完成一份T20的政策研究报告,纳入了国际上主要智库对于今年G20的意见和建议,该报告已提交峰会组委会,有望纳入今年G20峰会成果附件。
    明年,德国将担任G20的主席国,两家负责明年T20工作德国智库机构前来取经。我们的建议是,T20要有影响,关键要抓早抓紧抓深。一是应尽早介入政府层面的决策程序,比如,参与协调人会议、财长渠道会议等。二是加紧与G20其他配套活动的协同合作,如届时T20论坛若能与B20(工商峰会)联合举办,势必产生更大影响。三是T20自身要提升能力建设,要围绕全球经济治理问题,为G20提供更多有前瞻性和独立性的研究成果。
    ]]>
    134
    <![CDATA[全球经济增长国际论坛:余永定:警惕通缩恶循环 刘信义 从中国看新兴经济体的发展]]> http://audio.xmcdn.com/group15/M03/27/46/wKgDZVbvc9Djoj-oAKIly96CImY842.m4a Thu, 24 Mar 2016 04:04:00 GMT 21:53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13539250

    音频版权所有仅供喜马拉雅文汇讲堂,严禁使用第三方软件下载,违者必纠
    感谢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的支持

    ]]>
    135
    <![CDATA[金灿荣、郑若麟:中国的新“老二”角色将决定中美关系走向]]> http://audio.xmcdn.com/group24/M04/01/77/wKgJNVhg6Y_yrtOSAMxHpX9oRdw760.m4a Mon, 26 Dec 2016 09:59:38 GMT 27:33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7589787 新一届美国政府将和四类国家吵架?特朗普重经贸不重战略或许对中国是战略机遇?中国的工业化实力奠定了美国要面对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老二”对手,中美关系必须走出“修昔底德陷阱”。


    上周五晚上,东南卫视的《中国正在说》专栏里,资深美国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解读了中美关系的走向。被网民赞誉为“金五刀”的金教授以他特有的幽默和锐利道出了中美关系背后的实质性角力变化。讲堂君特请该期主持文汇报社高级记者、原驻法国首席记者郑若麟(文汇讲堂第70期嘉宾)发来“主持感言”。


    音频来源版权为东南卫视的《中国正在说》专栏 违者必究

    ]]>
    136
    <![CDATA[88-3期:姜义华:“中华文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主讲(中)]]> http://audio.xmcdn.com/group9/M01/14/6A/wKgDYlVtfHrDoTBoANSPYKPfh88301.m4a Wed, 03 Jun 2015 01:00:01 GMT 28:42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7141356 姜义华
    1939年出生,江苏扬州人。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史学理论及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代表作有《章太炎思想研究》、《百年蹒跚——小农中国的现代觉醒》、《理性缺位的启蒙》、《现代性:中国重撰》、《章炳麟评传》、《天下为公——孙中山思想家剪影》、《中华文明的根柢》、《史学导论》,主编《康有为全集》、《胡适学术文集》,策划编撰百卷本《中华文化通志》。


    章清(评论嘉宾)
    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系主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创新基地“文史研究院”学术委员,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99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获2003年上海市教学名师,2005年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主要研究领域:(1)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学理探讨。(2)揭示近代中国“亚文化圈世界”的构成及其意义。(3)研究“西学东渐”与中国现代学科形成的问题。承担“国家社科”、“教育部‘十五’规划”及“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专著《“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获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史学导论”获2007年上海市精品课程。


    林牧茵(友情主持)

    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上海广播电视台《道•理》《新闻夜线》主持。
    1994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8年进入上海电视台;2008和2012年分别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2012年9月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与政治、中美新闻教育发展与中美关系研究、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李普曼思想研究、新闻节目主持人相关研究等。

    曾主持《上海早晨》、《新闻报道》等节目。

    ]]>
    137
    <![CDATA[106期 :郑永年/黄仁伟:西方民主打翻了“潘多拉盒子”吗?对话环节]]> http://audio.xmcdn.com/group24/M0A/B6/0E/wKgJMFhOaFmSvyPuAQyn5n5qWOc073.m4a Mon, 12 Dec 2016 09:06:04 GMT 36:14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6773277 第106期文汇讲堂邀请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做了主题演讲《英国脱欧、美国大选与西方民主的未来》,并与前往美国观察大选的上海美国学会会长、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做了深入对话,对上述问题做了精辟的分析。]]> 138 <![CDATA[88-3期:姜义华:“中华文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微信真声回答]]> http://audio.xmcdn.com/group14/M02/1A/F6/wKgDZFV1WIuibyqNAOToYTgpCsU743.m4a Tue, 09 Jun 2015 01:20:14 GMT 30:55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7245796 采访:李念 文汇讲堂负责人

    嘉宾:姜义华 88期历史季嘉宾
    1939年出生,江苏扬州人。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史学理论及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代表作有《章太炎思想研究》、《百年蹒跚——小农中国的现代觉醒》、《理性缺位的启蒙》、《现代性:中国重撰》、《章炳麟评传》、《天下为公——孙中山思想家剪影》、《中华文明的根柢》、《史学导论》,主编《康有为全集》、《胡适学术文集》,策划编撰百卷本《中华文化通志》。

    ]]>
    139
    <![CDATA[张维为:中国的“选拔+选举”模式可以和西方“大众选举”模式相竞争]]> http://audio.xmcdn.com/group23/M01/35/B9/wKgJNFglNQKyrtJ9AIwsbgGyQL0204.m4a Fri, 11 Nov 2016 03:04:44 GMT 18:54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4900629 备受欺凌的国家,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故事非常精彩。但实际上,无论是西方世界,还是中国国内部分人,总是抱着“西方中心论”,“文明终结论”的观点看待中国。中国该如何自信地讲好自己的故事?东南卫视《中国正在说》节目将陆续播出系列演讲,今分享讲堂嘉宾张维为在节目中所做的主题演讲。

    来源|《中国正在说》节目

    ]]>
    140
    <![CDATA[ 88-2期 陈兼:中美关系的情仇恩怨 陈兼 提问环节 黄仁伟 点评]]> http://audio.xmcdn.com/group9/M01/51/EC/wKgDYlW2BniAtnYFAQ_aznhLDq0327.m4a Mon, 25 May 2015 01:00:00 GMT 36:43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6968410
    陈兼
    享有世界声誉的的国际关系学家和历史学家 。1978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1982年华东师大历史系研究生毕业,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南伊利诺州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为纽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全球体系杰出讲座教授,康奈尔大学中美关系史讲座教授,并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美国华盛顿威尔逊中心全球研究学者(Global Fellow)。曾任弗吉尼亚大学中美关系讲座教授(2000-2005)、香港大学杰出访问研究教授(2009-2013)、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历史及国际事务讲座教授(2008-2009)。
    最主要的英文著作包括: 《中国走向朝鲜战争之路:中美对抗之形成》(China’s Road to the Korean War: The Making of Chinese-American Confrontation);《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挑战》(The China’s Challenge of 21st –Century);《毛泽东的中国与冷战》(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现正完成的专著为 《周恩来和中国的革命时代》(Zhou Enlai: The Man and His Times )(哈佛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主要译著包括:孔飞力著《叫魂:19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发表中英文论文数百篇。

    黄仁伟
    (评论嘉宾)
    现任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
    1982年1月延边大学汉语专业毕业,1998年6月在延边大学朝文专业获得博士学位,1998年1月晋升为教授。先后担任中文核心期刊《汉语学习》杂志主编、《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常务理事、吉林省语言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社科规划专家组成员。2004年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
    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与国际经济,其中包括中国国际战略、中美关系(含台湾问题)、国际关系理论、国际经济关系,是国内首创“中国和平崛起”研究的学者之一。

    林牧茵
    (友情主持)
    现任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夜线》主持。
    1994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8年进入上海电视台;2008和2012年分别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2012年9月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与政治、中美新闻教育发展与中美关系研究、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李普曼思想研究、新闻节目主持人相关研究等。

    曾主持《上海早晨》、《新闻报道》等节目。

    ]]>
    141
    <![CDATA[87期 李向阳: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 主讲(上)]]> http://audio.xmcdn.com/group10/M06/1F/D6/wKgDZ1V6u2CQF4j9AX7zPFYbq_o931.m4a Tue, 17 Mar 2015 03:34:37 GMT 51:43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5867372       李向阳,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世界经济。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当代亚太》主编、《南亚研究》主编。

    教育经历:

    1979-1983年在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学习,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5-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5-199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3-1985年在河南银行学校任教;

    1988-200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

    2009-201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工作,任所长,兼党委书记;

    2011-201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工作,任院长(兼任党委书记,2011-2014年)。

    ]]>
    142
    <![CDATA[87期:“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 李向阳 介绍]]> http://audio.xmcdn.com/group8/M06/4E/91/wKgDYVWynJbAVMuIAD1nIlDFaZw619.m4a Mon, 16 Mar 2015 03:07:34 GMT 08:17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5848416 讲座主题: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
    嘉宾:李向阳
    中国社科院 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院长
    对话嘉宾:夏立平

    同济大学 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 院长

    ]]>
    143
    <![CDATA[88-3期:“中华文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姜义华 介绍]]> http://audio.xmcdn.com/group11/M00/29/DC/wKgDbVWFvhSD7JyTAD_ZfZnE738134.m4a Fri, 29 May 2015 02:30:53 GMT 08:37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7052727
    姜义华
    1939年出生,江苏扬州人。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史学理论及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代表作有《章太炎思想研究》、《百年蹒跚——小农中国的现代觉醒》、《理性缺位的启蒙》、《现代性:中国重撰》、《章炳麟评传》、《天下为公——孙中山思想家剪影》、《中华文明的根柢》、《史学导论》,主编《康有为全集》、《胡适学术文集》,策划编撰百卷本《中华文化通志》。


    章清(评论嘉宾)
    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系主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创新基地“文史研究院”学术委员,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99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获2003年上海市教学名师,2005年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主要研究领域:(1)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学理探讨。(2)揭示近代中国“亚文化圈世界”的构成及其意义。(3)研究“西学东渐”与中国现代学科形成的问题。承担“国家社科”、“教育部‘十五’规划”及“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专著《“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获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史学导论”获2007年上海市精品课程。


    林牧茵(友情主持)

    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上海广播电视台《道•理》《新闻夜线》主持。
    1994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8年进入上海电视台;2008和2012年分别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2012年9月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与政治、中美新闻教育发展与中美关系研究、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李普曼思想研究、新闻节目主持人相关研究等。

    曾主持《上海早晨》、《新闻报道》等节目。

    ]]>
    144
    <![CDATA[ 87期 李向阳: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 主讲(下)]]> http://audio.xmcdn.com/group10/M03/20/62/wKgDZ1V7TjyhvNDGAQAUoR5wqCk362.m4a Wed, 18 Mar 2015 03:00:00 GMT 34:35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5872583 教育经历:
    1979-1983年在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学习,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5-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5-199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3-1985年在河南银行学校任教;
    1988-200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
    2009-201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工作,任所长,兼党委书记;
    2011-201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工作,任院长(兼任党委书记,2011-2014年)。
    ]]>
    145
    <![CDATA[102期《G20视野下的全球治理》演讲2]]> http://audio.xmcdn.com/group18/M0B/99/1C/wKgJKley4MbSSTqMALNOFnZKuRM283.m4a Fri, 19 Aug 2016 02:43:00 GMT 24:11 https://www.ximalaya.com//1259781/sound/20155692

    公共产品提供能力


    决定大国地位


    刚才东晓院长把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意义回溯到400年的历史长廊中进行评判,我非常赞同:只有用‘四个世纪的眼光’才能全面理解“中国在国际格局中获得前所未有的话语权。”
    一直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服从者的角色。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虽握有否决权,但却无法掌握联合国的议程与内容;虽然加入了世贸组织,但话语权却也相当有限。杭州G20峰会宣告了中国已在国际话语权方面成为倡导者,这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时刻。
    G20杭州峰会是全球治理的阶段性成果,其中中国力量显著上升。
    国际秩序需要公共产品来支撑各国的相互运作。在没有世界政府的情况下,霸权国家负责提供公共产品,迄今为止,美国提供了两大公共品,即美元与美军,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维护世界秩序的作用。但作为一个崇尚实用主义的国家,美国提供公共品的首要目的是建立世界霸权,其次才是维护秩序。倘若其他国家伤害其利益,美国就用这两大公共品进行经济制裁和军事打击。]]>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