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红飘带 人民文学出版社

2314
《地球的红飘带》是我国第一部描写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长篇小说。从湘江之役写起。作者魏巍以诗人的激情和历史学家的严肃精神,再现人类历史上的壮举。

毛泽东 [máo zé dōng]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军事家[1],诗人,书法家。[2]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中文名 毛泽东
别名 石三伢子、二十八画生 等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日期
1893年12月26日
逝世日期
1976年09月09日
毕业院校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主要成就
领导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出生地 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
信仰 马克思主义
代表作品
《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


周恩来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1],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2]。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中文名 周恩来
别名 伍豪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籍贯 浙江绍兴
出生日期
1898年3月5日
逝世日期
1976年1月8日
毕业院校 天津南开学校大学部
主要成就
党的创建人之一和核心领导成员
人民军队的创建人和领导人
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
对党的统一战线巨大贡献
中国特色外交的奠基人
出生地 江苏省淮安市
代表作品
《周恩来选集》


博古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
博古(1907年5月14日-1946年4月8日),原名秦邦宪,乳名长林,字则民,江苏无锡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卓越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博古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和社会活动家。领导创办了《解放日报》。
曾任中共中央总负责、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推行过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后期翻译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对全党普及和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起了重要作用。
1946年4月8日,博古、王若飞等乘美国运输机回延安向中央汇报请示。飞机在山西黑茶山失事,同机包括叶挺将军等17人全部遇难,史称“四八烈士”。
中文名 博古
别名 秦邦宪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籍贯 江苏无锡
出生日期
1907年5月14日
逝世日期
1946年4月8日
毕业院校
莫斯科中山大学,上海大学
主要成就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卓越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李德
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顾问
李德(1900年9月28日—1974年8月15日),原名奥托·布劳恩(Otto Braun),出生于德国慕尼黑城郊的伊斯玛宁镇。
共产国际派往中国的情报员,是中国共产党红军时期聘请的军事顾问。1932年春被苏军总参谋部派往中国将经费交付佐尔格,同年秋天到达上海,在共产国际执委会(驻上海)远东局工作。后来奥托·布劳恩“作出军事上的判断和建议”,开始参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指导。
1974年8月15日,李德逝世,终年74岁。
中文名 奥托·布劳恩
外文名 Otto Braun
别名 李德、华夫(笔名)
国籍 德国
出生日期
1900年9月28日
逝世日期
1974年8月15日
毕业院校
伏龙芝军事学院
职业
特工,军事顾问
主要成就
参与创建巴伐利亚苏维埃
出生地
德国慕尼黑
代表作品
《中国纪事(1932年~1939年)》


王稼祥
无产阶级革命家
王稼祥(1906年8月15日—1974年1月25日),原名嘉祥,又名稼蔷,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厚岸村人。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外交人民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6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三人军事小组成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34年1月至1956年9月中央书记处书记相当于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兼八路军总政治部代主任,八路军军政学院院长,7届中央候补委员、委员等;解放后历任中国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联部部长、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8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外事小组副组长,10届中央委员等。1969年10月下放河南信阳,1970年冬回北京治病。1943年7月,他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在“文化大革命”中,他长期从事的外交工作被康生污蔑为“三和一少”的投降主义路线,遭受到严重的迫害。1974年1月25日在北京不幸猝然逝世,终年68岁。[1][2]
中文名 王稼祥
别名 王嘉祥,王稼蔷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厚岸村
出生日期
1906年8月15日
逝世日期
1974年1月25日
职业 政治家
毕业院校 莫斯科中山大学
主要成就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联部部长
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


朱德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1]
建国初期,兼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为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组织纪律,克服党内各种不良倾向,保持党的优良作风,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还多次出国访问、会见外国领导人,增进了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友谊。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曾遭到林彪、江青集团的侮辱和打击,但受到毛泽东的保护。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中文名 朱德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日期
1886年12月1日
逝世日期
1976年7月6日
出生地 四川省仪陇县
信仰 马列主义
声音76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