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老子丨一次读懂老子真本《道德经》

10.2万

道家文化深度爱好者,传承者广交天下同道中人站长V:zhibuyishe

对于老子的《道德经》大家并不陌生,又称《老子五千言》或者直接称《老子》,而大家能接触到的,更多是传世版,也就是通行版。在流传的通行版本中,有两个版本对后世影响最大。

一个是西汉初年的河上公,据说此人是位世外高人,常年在黄河岸边修行,世人也亲切称呼他为河上公,河上丈人,或者河上真人。留有《河上公章句》一部,不过内容更侧重于修仙养生之道。

另一个是三国魏晋时期的王弼,对于老子的《道德经》也做了非常详细的注解,在研究学习上,也是不可多得的经典。在本系列“本义求真”文章中,站长也会有大量分析和对比是以王弼版为参考的。

当大家对通行本《道德经》津津乐道之时,在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帛书版的《老子五千言》,当时震惊世界。

之所以称为帛书版,是因为此类书,用的白色丝帛为材料。帛书版有兩版本,分別命名为甲本和乙本。这两个版本都是隶书字体,但甲本并没有避讳汉高祖刘邦的名讳,而乙版把所有的"邦"改成了“國”。对于邦与国两字,本也互通,并没太大出入,只不过在当时“邦”比“国”要大。

“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

出自《周礼•天官•大宰》注解

故甲本为汉高祖未登基之前,相对更早些,据传有可能是直接从战国时期的竹简上转抄过来的,但今天早已无从考证。故甲本也更接近老子思想的原貌,也是站长在“老子本义”系列文章中,重点参考的版本。

与传世本相比,帛书版并没有篇章之说,同时在行文中也变为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表述,且在内容段落顺序上,和传世本有几处稍有不同。

对于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有何用意,站长认为,至少让我们明白“无德何以修道”的玄机。对于内容的段落部分顺序的改变,站长认为也更接近老子的本义

,在全文最后一句,老子引用了一句古谚语结束了全篇,发人深思。

“夫天道无親,恆與善人”

一些学者研究后发现,传世本中除了规避皇帝名讳而篡改之外,更多是人为的篡改,一方面因文化思想的不同而篡改,特别是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所以有些朋友总觉得老子《道德经》中有很多是孔子的思想;另一方面则是以讹传讹的会错了意,再加上抄错,遗失,脱字等等因素。最后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传世版本,虽然读起来语句连贯工整,用词玄妙,再加上历代大家解读的也天衣无缝,但与老子的本义相比,却相去甚远。



声音81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