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站長》 - 普希金

494

19世纪30年代,俄国经历了1812年的卫国战争和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革命起义,卫国战争激发了俄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而十二月党人革命起义促发了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此时俄国的社会体制极其落后,封建农奴制度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沙皇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企图在思想上控制民众的反叛,比如尼古拉一世提出所谓的“正统国民精神论”,颂扬俄国“东正教、专制制度、民族性”,企图用宗教来遏制人们的反叛倾向。但西方的启蒙思想和先进制度还是不可遏制地冲击着俄国的传统体制和文化观念。普希金和19世纪的许多俄国知识分子一样,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他徘徊在西方先进文化和俄国的宗法制文明之间。他热爱人民和传统文化,也深知传统文化和宗教在民众中的广泛影响。但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西方启蒙文化对人们思想和思维习惯的冲击。西方文化对于19世纪初期的俄国社会来说就像一把“双刃剑”,其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强烈的个体意识激励着人们追求个人幸福,但对个性和自我的过分追寻却导致人们私欲的膨胀,引发家庭和伦理的悲剧。在普希金看来,《驿站长》中冬尼亚对爱情的追求是时代的产物。

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俄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环境之中,人民生活不安定,因此应时代的特征,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而普希金的《驿站长》成为此类文学创作的开端。


(来源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