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伊斯特拉赫《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

1159

这张专辑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与儿子伊戈尔·奥伊斯特拉赫合作,演奏巴赫《小提琴、双小提琴协奏曲》,由鲁道夫·巴塞尔指挥莫斯科室内乐团担任协奏。这是奥伊斯特拉赫父子1959年、1972年在苏联旋律唱片的录音,虽然原母带录音质量不高,但Aulos Music采用DSD技术处理后,音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奥伊斯特拉赫父子的演奏,对作品吃的很透,演奏极为“捻熟”。独奏与合奏更默契,声音分布很均衡,推进如行云流水,从头至尾毫无粘滞之处,你感觉不到在很多版本里都有的、第二小提琴明显弱的地方,除了两把琴音色不同与位置感外,演奏则是相互推动与相互“叫劲”,呈显出一股特别的优雅、方正与灵巧。

巴赫现存的三部小提琴协奏曲(BWV1041-1043)的创作年代定位于科藤时期的1720年前后,但根据20世纪末以来的最新音乐学研究,学者们开始怀疑这些作品应该属于后来的莱比锡时期(1723-1750),或者折衷的情况是这些作品最初创作于科藤,在莱比锡期间巴赫又对它们进行了重新修订。对此,直接的证据在于这些作品最原始的乐谱只能回溯到1730年左右,而巴赫在1729年3月恰好接管了莱比锡的大学音乐社(collegium musicum),又增加了给大学社每周的例行音乐会安排乐曲的任务,为此他修订和新创作了大量作品并专门为演出准备了分谱,其中包括这三首小提琴协奏曲。另一方面,从创作风格上来看,在这几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崇高深刻的艺术取向以及炉火纯青的复调技巧显然有别于科藤时期所惯常的那种热热闹闹无伤大雅的宫廷社交氛围(如《勃兰登堡协奏曲》等),这尤其体现在《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BWV1041)和《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BWV1043)中。

然而,自19世纪以来在巴赫的各类作品被逐渐发掘和复兴的过程中,人们对于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所燃起的热情相对较晚。直至20世纪上半叶以前,听众们仍然沉浸在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协奏曲那丰满夸张的交响化织体和令人目眩神迷的炫技风格中。例如,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奥厄(Leopold Auer,1845-1930)就曾发表过明显带有时代局限的论断:“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无论就音乐内容而言或从专门的小提琴技巧兴趣的观点(我不是指它们在教学上的宝贵价值)来看,都不及他的其它小提琴作品”。尤其是这首《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BWV1041),由于所需要的演奏技巧门槛较低,长期以来经常被程度有限的学习者们当作教材使用(如今又被列为中低级别的考级曲目),多少给这部作品的声誉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事实上,根据前述观点,BWV1041中的崇高艺术境界、有机统一的均衡结构以及缜密复调思维显然在某种程度上胜出通常被称作《E大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BWV1042,属于巴赫最成熟的杰作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