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杨森《舒伯特弦乐五重奏》

630

这张专辑是荷兰小提琴家珍妮·杨森和朋友们合作,共同演绎两部风格迥异的浪漫主义室内乐作品:舒伯特《C大调弦乐五重奏》和20世纪作曲家勋伯格《升华之夜》弦乐六重奏版。


舒伯特《C大调弦乐五重奏》D956,作于1828年。此曲常被评论为舒伯特晚年最伟大的室内乐作品。但对不少古典乐迷而言,却听不出这部作品为何伟大,甚至不认为它是一部悦耳的音乐。比起舒伯特的另一部五重奏《鳟鱼》,这部作品的名气与受欢迎程度恐怕差得很远。其实欣赏这部作品最大的障碍是在“乐曲长度”和“歌唱般的旋律较少”,所以如果从头开始呆呆的听,便觉得不容易入耳,注意力也很快分散了。但如果有适当的导聆,能够抓住乐曲的重点,一旦你听出它们了,便会对这部作品爱不释手。


这部五重奏的编制是在弦乐四重奏外再多加一把大提琴,这样的安排使得乐曲的低音部被增强,而且还可以有两把大提琴之间的对话,因此在此曲中交响化的旋律比重明显增加了,也就是不同乐器的声音交错变得比较复杂。


《升华之夜》弦乐六重奏,作于1899年。此曲是勋伯格根据德默尔同名抒情诗所作。虽在当时颇有争议,认为带有强烈的瓦格纳风格,但不得不承认,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音乐革命者,将瓦格纳的半音和弦与勃拉姆斯室内乐作品中精致结构及淋漓尽致的动机合二为一,使这两位生前水火不相容的作曲家,于死后将智慧深深凝集在了《升华之夜》。


此曲始于两人行走月夜下的森林主题,犹如诗中对话般,在壮丽而又稠密的动机笼罩之下展开,呈现了一出清晰明朗的夜色。按音乐表情标记,可分为5个乐段(庄板、十分渐慢地、沉重有力的、柔板、柔板),这正好和德默尔的五节诗相对应,分别描绘五个场景。第一部分用一个停留记号搁开,紧随着以降b小调开始的第二主题描述女人的不幸与孤独,经过向男人承认自己的不幸遭遇,发展成为“戏剧性的情感爆发”。勋伯格使用对位的复调手法描绘两人不停顿的行走和闪烁其辞的对话,让人感到清晰明了和精炼。最终,女人“屈从于母性的本能,怀上了一个她不爱的男人的孩子。她认为自己因履行了做母亲的义务而值得称颂和被赐福。”这部分以E大调展开,借用先前素材中出现过的主题做进一步阐释,然后采用音乐开始时的主要动机,并以“发展的变奏”风格进行。博爱而高尚的男人的对白在第四部分中转为对比鲜明的D大调。弱音与和声在新的音响效果中尽现了“月色的美丽”。乐曲重新回到两人行走森林的动机,象是微风中林间微弱的响声,用pp的琵音(ARPEGGIO)将全曲结束部分画出最动人的一笔,寂静明亮而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