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媒介》麦克卢汉著,问得读书会领读

982

在大众传播研究史中,麦克卢汉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他奇思妙想般的学术理论和晦涩难懂的文字风格使得学术界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2011年,恰逢麦克卢汉百年诞辰,全世界又掀起了一波麦克卢汉热,《理解媒介》的中译本也再次出版。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思想家之一。早年求学于加拿大曼尼托马大学,之后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后在美国和加拿大任教,教授英语、文学及传播理论。著有《机器新娘》(1951年)和《理解媒介》(1964年)。

《理解媒介》是麦克卢汉最重要的著作,其中集中而详实地记录了麦克卢汉的大部分学术观点。全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板块是理论篇,用7章的内容讲述了“媒介即讯息”、“热媒介与冷媒介”等理论;第二板块是应用篇,不惜笔墨地详细介绍了从古至今的26种媒介。麦克卢汉把目光投向媒介本身对文化的影响,并放弃逻辑推理式的话语,采用一种类比的修辞进行探索。这些篇章各自独立,篇章之间的顺序并无逻辑联系,但是主题相互参照、相互勾连,犹如一幅“马赛克拼图”,这体现了麦克卢汉写作的一贯特点。读者可以从任何一篇开始读起,丝毫不会影响对麦克卢汉观点的理解,当然如果你无法理解其中一篇的内容,也不必奢望从其他篇章中获得答案。 麦克卢汉说:“我不解释,我只是探索。”简单地说,就是摒弃实证主义的和讲求逻辑分析的表达方式,采用文学的联想的表达,把在常识上缺乏直接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从中归纳出被人忽视的模式和规律。

正是因为麦克卢汉新颖而又晦涩的学术观点和与实证主义背道而驰的研究方法,使得《理解媒介》在1964年出版后,在西方乃至全世界人文学科领域引起强烈震撼,世人对于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别若天壤。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兴起,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加速使人赫然顿悟:原来麦克卢汉是对的。“地球村”和其他麦克卢汉的学术观点,60年代晦涩难懂,现在却一目了然,全世界又掀起了一波“麦克卢汉热”。时隔多年,麦克卢汉的学术观点仍然令我们惊叹。

在传播研究中,关于“媒介”这个概念,有四种差异较大的用法,其一是指某种技术的形态,如电报、电视机、互联网等设备,尤其侧重技术层面上意义;其二是指媒介中传递的信息,这是由于我们平时的语言习惯,使得我们常常用媒介来代替媒介中传递的信息,比如我们常说“电视的影响”,其实是说电视节目内容的影响,而不是电视机这个设备的影响;其三是指从事信息传播的专业组织,如广播台、电视台等媒介组织和工作人员。

而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所讨论的媒介,则是指“信息在某种载体上呈现出的特殊格式”。 它既不是载体所承载的信息,也不是承载信息的硬件载体,而是载体承载信息的方式,是一种媒介技术的形态。

在《理解媒介》一书中,麦克卢汉主要阐述了三个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和冷媒介,以及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

声音29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