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伟大钢琴家《埃米尔·吉列尔斯(3)》

1031

这张专辑收录了埃米尔·吉列尔斯的演奏录音,包括勃拉姆斯、格里格、舒伯特、舒曼、克莱门蒂、肖邦等的钢琴作品。

这套专辑收录的录音作品,录制时间跨越二十年。曲目从最早1959年的舒曼《阿拉贝斯克》,到1978年为DG录制的舒伯特《幻想曲》D.940、肖邦《b小调第三奏鸣曲》。而这套录音也记录了吉列尔斯两种极端不同的诠释典型,这点与其它世界级钢琴家颇为不同。借着这样不同的风格的演奏,可以鼓励人们探究吉列尔斯不同时期的诠释哲学在本质上的改变。

想当年,吉列尔斯还是个锐气四射的苏联青年,他的演奏充满强大的力度,有时甚至放纵得几近粗野。速度也有风云变色般的急燥倾向,人们往往把他当成堪能与西方活跃的霍洛维兹抗衡的巨人。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录音,包括1930年代演奏李斯特《第九匈牙利狂想曲》、肖邦《g小调叙事曲》和舒曼的《触技曲》,这些演奏都是从头到尾紧张而狂暴,普罗科菲耶夫《三橘之恋》的结尾更是极尽夸大凶暴之能事。但不管他的演奏如何狂野,技巧从不失控,至少不会让乐曲的内部架构、整体节奏感扭曲变形。而他在白热演奏中偶而出现误差,也只是因为原作的不恰当。他和李斯特一样,把那种逐字逐句忠于原谱的洁癖习性,丢给那些才智不如己的同僚去信守。即便有时演奏间出现明显失手,他仍能把乐曲架构控制得完美无缺。

1970年吉列尔斯出现在萨尔兹堡音乐节,演奏曲目包括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吉列尔斯的演奏情绪高昂,却能冷静地高度克制,神奇地把乐曲中复杂而富逻辑性的织体,铺排得井然有序。他刻意抑制狂喜的独白乐句,只为内心盘算把高亢情绪在下一波高潮时,一股脑迸发出来,那时的爆发力果然极其惊人。那些有名的可怕八度音,先在右手,接着移到左手,像点火一样,把压抑的情绪连续引爆。吉列尔斯总是有能力让乐曲能量彻底投射出来,却将乐曲表情控制在一个听众可接受、可理解的极限。我得补充一句,有时他连保守这点极限也偶而抛绪脑后。事实上,吉列尔斯确实有办法发掘乐句中其它人无法传达的要素,深入听众的思想核心,使人受感动而深深铭刻在脑海、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