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伟大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1)》

1913

这张专辑收录了阿图尔·鲁宾斯坦的演奏录音,包括肖邦的钢琴独奏作品。鲁宾斯坦天性慷慨,富于冒险精神,堪称当代最佳的西班牙音乐诠释者之一,他那阿尔班尼士“依贝利亚”(Iberia)绝妙无比的演奏更足以荣耀地所钟爱的西班牙,这也刺激斯特拉文斯基将“彼德洛希卡”改编为钢琴曲,阿图尔·鲁宾斯坦也是席玛诺夫斯基《第二钢琴奏鸣曲》与后续许多品的世界首演诠释者:要是没有阿图尔·鲁宾斯坦的大力推广,维拉-罗伯斯(Villa-Lobos)的许多作品恐怕也没有得见天日的机会。虽然如此,在阿图尔·鲁宾斯坦大量的演出录音当中,却独缺完整的“依贝利亚”、“彼德洛希卡”和席玛诺夫斯基的奏鸣曲全集,殊为可惜。

鲁宾斯坦的肖邦演奏也受到他致力于新作品作风的影响。像阿图尔·鲁宾斯坦一样,在其演奏生涯中风格与手法有如此革命性转变的钢琴家,可说是少之又少。为求消弭大众对肖邦音乐有如沙龙花花公子的刻板印象,阿图尔·鲁宾斯坦将一股清新与活力注入其诠释当中,以高尚的情感取代感伤、以力量和高贵取代病态与神经质,并以清晰而明确的音乐线条方向取代含糊的“浪漫”迂回与自我耽溺。刚开始时,阿图尔·鲁宾斯坦这种肖邦风格遭到一阵质疑,其清新之气与高贵风骨被责为冷酷无情,但数年后即转谤为誉,大众一致推崇阿图尔·鲁宾斯坦堪称最伟大的肖邦钢琴家,因为他能在肖邦高卢式的精准与斯拉夫式的热情中求得完美无瑕的平衡。他这种点铁成金的能力得来不易,潜沉的使命感逐渐取代早期的肤浅放荡。他曾大言不惭地告诉一群仰慕者,他演奏的掉音多到可以拼成一首交响曲:由此观之,他早期成功乃肇因于其直截了当的亲和力,而非之后学究式的一本正经,此时他一反其原有个性,生命中较为深沉严肃的一面已展现出来。阿图尔·鲁宾斯坦曾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听人说父亲是本可成器的二流钢琴家。因此从四十七岁起他才开始大幅增修演奏曲目,原本的活力依旧,但要增添对细节的注意与对原谱的谨慎态度,为早年的旺盛精力与轻佻所掩盖的从容气度,此时便展露无遗。

若要指出阿图尔·鲁宾斯坦的肖邦演奏有何特出之处,那就是鲁氏对其独特品味的自傲之气、对风格的自信满满、以及注重整体而非零碎小节的作风。最能表现以上特色的录音莫过于作品22(光辉大波兰舞曲)当中的“平稳的行板”乐段。这个录音和他早年录制者相比,展现出高贵的冷静和内省:在c小调夜曲速度加倍乐段的挽歌中,阿图尔·鲁宾斯坦也能以清晰的旋律与对位旋律线,将旋律与伴奏一丝不苟的区分开来:在升f小调夜曲当中的宣叙调乐段中,阿图尔·鲁宾斯坦也以优雅的姿态准确诠释其中蕴含的某种挥之不去的晦暗感;而他弹奏的A大调波兰舞曲犹如波兰受压迫时的呐喊,直让误以为这个作品该以军乐队演奏为宜的庸人自惭形秽。同样的,在弹奏挽歌般的升c小调圆舞曲时,今日一些受过良好训练,但声音晦涩不明的年轻钢琴家们,或许很难企及阿图尔·鲁宾斯坦乐句的歌唱性与圆润。作品27夜曲的演奏是如此优雅而富于对比,有谁能像他一般,让肖邦一连串的音符跃然纸上,化作如此佳韵?有谁像他一样,能令“船歌”中如火雨般的阵阵乐音化为如此滔滔雄辩?

他对肖邦即兴曲有种特殊的共鸣,不论是在第一号中迂回的主题、第二号中图画般的述说、第三号里的错综复杂,乃至于他弹奏的幻想即兴曲润饰版都是如此。在弹奏俗称的“一分钟”圆舞曲时,他完全不在乎速度这回事,但在作品47的活泼快速乐段里,他却非常注重其中精巧安排的二拍三拍混合节奏。在第三号诙谐曲主要的八度乐想中,阿图尔·鲁宾斯坦展露了英雄般的刚毅风骨:而在演奏作品68号之一马祖卡舞曲时,他一反年轻时的散漫之气,展现出富有表现力、高雅而真切的风格。在演奏肖邦的最后一首f小调马祖卡时,阿图尔·鲁宾斯坦选择了经过修饰的较长版本,让一股告别式的忧郁情绪弥漫于中:除了他以外,也无人能将送葬进行曲中象征极乐世界的中段,由原来众所熟悉,如同节拍器式的沉重步伐转化为萦绕不去的气氛,并在石破天惊的不祥终曲里弹得如此清明透彻。门德尔颂要是能听到这个演奏,想必不会说出“我痛恨这种音乐”的话来;而在第四号叙事曲和降A大调波兰舞曲当中所呈现的英雄气概,更是令人热血沸腾!阿图尔·鲁宾斯坦以老练的技巧控制音色,在波兰舞曲中奔放的八度音进行中呈现磅礴气势,李斯特赞叹这段音乐如同“波兰骑兵奔驰时的铁蹄声”,阿图尔·鲁宾斯坦可说深得个中三昧。

当年轻钢琴家汲汲于录制自己的永久性代表作,但其音乐内容却乏善可陈,离至善至美之境尚远时,阿图尔·鲁宾斯坦的大师风范正如一条康庄大道,在这条大道上,我们不只可以发现他对艺术的孜孜不倦,对那些视肖邦奇迹般乐思为稀松平常,甚至因己身偏好而令肖邦音乐扭曲变质的庸人来说,阿图尔·鲁宾斯坦更是发人深省。就算他的技巧稍有减退,但他仍是个不倦的音乐真理追寻者,哪怕只能瞥见音乐真理的圣杯一眼,他也绝不退却。

声音31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