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劳《李斯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465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阿劳1982年8月在萨尔兹堡音乐节演奏的现场录音,曲目包括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但丁幻想奏鸣曲》、贝多芬《第23钢琴奏鸣曲“热情”》。在这个现场演奏录音中,阿劳演奏了这三部高难度的钢琴作品,使人对他有了一个迷人的、崭新的印象:阿劳永不会妥协,即使在79岁的高龄,他所演奏的作品在智力和体力方面的表现都难以超越。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78,作于1853年,献给舒曼作为其《C大调幻想曲》作品17的回礼。此曲被人无数次地弹奏、鼓掌、激动欢呼,这部单一主题变形手法运用得登峰造极的大型作品在钢琴文献中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已经无须赘言,它成功地脱离了传统奏鸣曲式,同时又并未牺牲奏鸣曲式固有思维的巨大凝聚力量:“浮士德”的原始主题最初惊魂浮现的混沌一刻,整部作品的全息宇宙图像就几乎昭然若揭,在痛苦而欣喜的思索与严峻拷问中,所有变形主题都从冰冷胚胎中自然脱落伸展,飘然幻化成各种迥然不同的面貌征兆。

李斯特《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是《旅游岁月》第二集中最后和规模最大的一首,以一个三全音的主题开始,这个音程被认为是“音乐中的魔鬼”。作品没有去表现但丁对的地狱之门的刻画,而更多的是表现诗人对这些受诅咒的灵魂们的祈祷,并让他们同他对话。李斯特运用钢琴的高超的技艺,完全可以比得上柏辽兹对于管弦乐队的运用:他用钢琴创造出了千变万化的音响。作曲家是从内心和心理上描绘的地狱的场景。此曲纳入最佳音乐处理的佳作之列,其所表现的主题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受人们喜爱的一个:自身灵魂被分离的痛苦——尤其是高贵的本性在理智的理想主义与不受约束的性欲之间的强烈冲突。

贝多芬《f小调第23钢琴奏鸣曲“热情”》作品57,作于1806年。这是一首激情大气的作品,既有狂风怒吼般的发泄,又有涓涓细流样的柔情;既有追求光明的渴望,又有淡泊内省的自问。作品出版时给与了“热情”的标题。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莱茵河流域反封建运动对贝多芬的思想极有影响,自由、平等、博爱成为了他追求的理想目标。《热情奏鸣曲》概括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英雄面貌,体现了成熟时期贝多芬的思想感情。这部作品不仅是贝多芬最有代表性的杰作,也是钢琴音乐史中占有最高峰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