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裘盛戎

1519

他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在四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不断丰富改造自己的表演艺术,博采众长,扬长避短,结合自身条件敢于突破,紧扣时代脉搏,把京剧花脸表演艺术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是京剧史上继金少山之后,以净行挑班的第二位花脸演员。


唱功

“四功”之首的“唱”是裘派艺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他的嗓音高亮醇厚,演唱技巧高超绝妙,唱腔挂味儿好听。他一改旧时花脸直腔直调的唱法,进行大量板式的创新,极大丰富了花脸的声腔表现力,对京剧的贡献有口皆碑。如《除三害》中的(二黄二六)、《林则徐》中的(二黄三眼)(反二黄)、《赵氏孤儿》中的(汉调二黄原板)、《赤桑镇》中的(二黄快三眼)、《雪花飘》中的(二黄三眼)、《南方来信》中的(二黄快板)等,真正达到了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境界。翁偶虹先生评价说“腔虽老而因裘则新”;“旱香瓜——另个味儿”。裘盛戎的唱无论是在字的四声调势走向处理上,还是“松、空、通”的发声方法和共鸣上,以及韵腔技巧上的“提、挑、弹、蹦、滑……”等都是浑然天成,美不胜收。同时,他又是一个紧跟时代审美需求而变化的改革家,他从电影、话剧、曲艺、绘画、雕刻等艺术门类以及鱼鸟花虫,飞禽走兽的形态中吸收养分。并且以生活为依据运用变化程序,准确的把握各种人物性格,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包括服装、盔头、脸谱、乐队等方面的改革,创作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为一个艺术特色鲜明,风格独特新颖,剧目丰富,传人众多的艺术流派——“裘派”。

门派

裘盛戎广收金派、郝派侯派各派之长,又借鉴了老生、青衣唱腔,形成了铜锤、架子融为一体的新风格,最后创之为影响深远的裘派艺术。他打破了过去铜锤花脸的以“声”夺人的局面,提倡以柔衬刚,利用鼻、头腔共鸣,以声传情、寓情于声、声情并茂,人称“金嗓铜锤”。他把若干年来净角铜锤和架子、文与武两门界限打破,统兼二者,不但擅演铜锤的徐彦昭、包公,也能演架子的曹操严嵩刘谨,并能演武二花的张飞,他在《铡美案》中精彩的表演被誉为“活包公”。他为《赵氏孤儿》、《除三害》、《赤桑镇》等戏中开创的新腔,至今仍为戏迷所喜爱,并被广为传唱。

为了弥补身体矮小的不足,裘盛戎在唱念做表、脸谱、舞台调度上都下了很大功夫。他以唱念的气势、增加靴底的高度、蟒袍在肩部绣花、在台上尽量比同台演员趋前一步等方法,使所扮演角色在台上依然威风雄壮。


吴小如说:“裘派花脸不下数十,至今还没有一位能演得像裘盛戎本人那样声情并茂。”翁偶虹认为,“如果说金少山是一座高山,那裘盛戎则是一座更高的山,他取代了金少山,改变了金派30年统一天下的局面,雄踞净行之首,开了花脸一代新风。”

声音1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