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6 【第二十四周答疑】让爸妈说真话,你要懂得两件事

2023-10-08 22:47:5508:23 43.9万
声音简介

【课程标题】


【第二十四周答疑】让爸妈说真话,你要懂得两件事


【本周重点】


【目的论】阿德勒用目的论来引导我们,把眼光放在未来,而不是过去,就是因为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模范家庭。我们每一个人都出生在某一种有问题的家庭里面,只是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讲,是否会构成困扰而已。


【叙事身份】我们到底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在讲我们自己的故事,这能够帮助我们更明确地认识自己。当你在描述你自己的人生故事的时候,不只是可以换立场,换角度,也可以改变你结尾的时间点,让整个故事对你来说呈现不同的意义。


【持续性联结】真正能够在情绪上面平复我们的悲伤的,是我们能够感觉到,自己代表着逝者在世界上面继续活下去。因为我们继续活下去,继续记得对方,对方的生命也因此得到了延续。这种延续,更能够确认对方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所代表的意义。


【优秀评论家】



【优秀评论展示】



【课程全文】

大家好,我是邱晨。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


从4月开始,情商课进入了家庭关系这一章,而康永哥,也介绍了很多和父母的相处之道。比方说,我们学习了非暴力沟通,明白了与父母和解需要达成的三个条件等等。很多同学,都通过学习,开始重新理解,并尝试改变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那下一期的答疑课,就是我们家庭关系章的最后一节了,如果你在与家人的相处中,还有什么疑惑,是我们没有解答的,请你留言在评论区,我们整理之后,会转交给康永哥,和壹心理的心理咨询师,他们会给你更专业的建议。


好,我们抓紧时间,来看今天的第一个提问,这位朋友说:


前段时间我爸骨折了,直到手术做完,他才告诉我,我就忍不住发了脾气!长大之后,“报喜不报忧”的就不仅是我们了,爸爸妈妈更是如此!请问,如果想要改变父母报喜不报忧的状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感谢这位朋友的提问!确实,当我们离开家,开始读书工作之后,爸爸妈妈也会对我们报喜不报忧,隐瞒一些家里发生的不太好的事。比方说,工作让他们不开心了,生病了要住院一段时间,他们可能都不太愿意和你讲。


在心理学上,爸爸妈妈这种“报喜不报忧”的做法叫作“策略性的自我暴露”。


什么意思呢?康永哥在之前的情商课中给我们介绍过“自我暴露”的概念,就是和对方分享自己的心里话,或者私密的经历,让彼此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而“策略性的自我暴露”,就是有选择性地透露自己的心里话,或者向对方传递一些错误的信息。


只报喜,不报忧,就是爸爸妈妈有策略地自我暴露。爸妈使用这种策略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他们一定是担心告诉了你不好的事,会让你焦虑,会让你崩溃,而且他们会想:“告诉你又有什么用处呢!”


那除了这个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还有两点原因可能是你容易忽视的:


第一,就是爸妈出于角色的需要,仍然想要维持自己“保护者”的形象,就像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样子,他会说:“你长得再大,在我这里,你还都是个孩子!”所以呢,他们不会愿意把脆弱的一面展现给你看。


第二,爸妈想要维护和你的关系,他们会怕,他们会怕说:“如果我总是和孩子说不好的事,孩子会不会厌恶啊?要不,我还是只说好事吧。”


所以呢,如何才能让爸爸妈妈更愿意和你分享他们的真实生活呢?


一个简单的道理,你一定听过:如果你不想他们对你报喜不报忧,那么你就不能对他们只报喜,不报忧。


所以,你要问问自己:你有没有意愿,和你的父母分享你真实的生活?如果你想要知道父母隐瞒的事情,你就需要先告诉他们自己的一些小秘密,他们才有可能愿意放下心来,和你说他们的秘密。


让父母更愿意和你分享他们的真实生活,你还需要做一件事情,就是捕捉到父母“自我暴露”的小信号。什么意思呢?每个人的自我暴露都是循序渐进的,父母没有和你说他们生病住院了,但是他可能会跟你说,他们最近有点失眠,不太想吃东西;父母没有和你说他们投资亏损了,但是可能他会跟你说,他们最近都不去打牌了。


你要捕捉到父母这种“自我暴露”的信号,及时地多问他们一句:“啊?那是为什么呢?”这样,才有可能引导他们说出正在发生的不好的事情。


所以现在,你知道怎样让父母更愿意和你分享他们的真实生活了吗?我们来稍微总结一下,你要知道两件事:第一呢,是如果你不想父母对你报喜不报忧,那么你就不能对他们只报喜,不报忧;那第二呢,是你要及时捕捉到父母“自我暴露”的信号。


好,回答完第一题了,我们现在来看看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呢,来自一位年轻的妈妈,她说:


现在的孩子都越来越早熟,做事沉稳,能说会道,而我的孩子却特别幼稚,见人都不知道怎么打招呼,我特别担心他输在了起跑线上,我该怎么办呀?


天呐,真是一位焦虑的妈妈,那这位妈妈,你先不要担心,我来和你解释一下,孩子表现得过于成熟,首先它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孩子的早熟,可能是一种“假早熟”,或者是“被迫早熟”。


孩子的成长,外在的行为表现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心理发展。就像我们说,有的孩子看起来像“小大人”,其实只是“看起来”而已,他们的内心未必真的成熟。


比方说,有的幼儿园孩子懂的东西特别多,说话语气也挺老练,和自己父母就会说:“我将来长大了,要和我们班上那个谁谁谁结婚。”现在的孩子很容易接触到大量的信息,也喜欢去模仿这些信息中,成年人的行为方式,他们知道“结婚”这个词,但是并不一定真的理解“结婚”是什么意思,这种孩子的早熟呢,就是一种“假的早熟”。


还有一种情况是“被迫早熟”。一些父母对孩子的管教过于严厉,或者让孩子承担父母双方的矛盾和情绪,给了孩子一种莫名的压力,认为:“你应该要像一个大人。”这样的孩子常常表现出特别懂事、特别体贴的样子,其实呀,他们是在压抑孩子的天性去满足大人的需要。被迫早熟的孩子在成年之后,可能会出现任性、叛逆、不负责任等问题,因为他们在孩子的时候,打乱了正常的心理发展,长大之后反而需要弥补,想要“一直当孩子”。


所以,不要用别人孩子的标准来判断自己孩子的成长,尤其要警惕孩子的“被迫早熟”。


那要怎样判断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不是正常呢?我给你提供一种科学的心理发展规律,供你参考,就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把人的一生,分成了八个连续的阶段。就像是打怪升级的游戏,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都有一种明确的危机,需要你完成一项特定的任务。只有很好地完成了每个阶段的升级任务,随后的发展才能正常地进行。


比方说,你的孩子在学前期,这个阶段孩子需要完成的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如果他在墙上乱涂乱画,作为父母,你不能直接批评他说:“你怎么又捣乱!”你要鼓励他说:“画得真不错!”然后再引导他在画板上画画,而不是在墙上画。这样孩子才能获得主动感,在以后的生活中有主动创造的自信和能力。


所以,父母需要明白,自己的孩子现在正处于哪一个阶段,不要迟疑,也不要跨越,去协助他们完成需要完成的人生任务。


这里我就不一一介绍这八个阶段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查看全文」,下拉到「拓展阅读」,就可以看到“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的完整内容了。


好了,最后我们来颁发一下优秀评论家的奖状,本周有两位同学获奖。第一位,是一位名叫「宛軒」的同学,她分享了自己从小到大,和妈妈互相嫉妒的经历,通过上周的课程,她明确了自己和妈妈的关系,压力减轻了很多。第二位优秀评论家是「鱼裙子」同学,她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学习情商课的收获,现在的她会经常表达对爸妈的爱和感激,和爸妈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融洽。


再次恭喜两位,请点击音频下方的「查看全文」,到文字稿中领取你们的奖状。同时,在文字稿中,还有本周的知识点复习,想要温习的同学,也记得要去看一看哦。


好了,这就是本周的答疑课,康永哥的情商课,我们下周再见。


【拓展阅读】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

童年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4、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青春期阶段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埃里克森认为:“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是“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成年阶段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埃里克森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力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1397306azmj

智商决定人生高度,情商决定人生的温度

郑浩隆

我以我们家的教育方式与我叔叔家的教育方式的不同,所带来的结果,诠释一下有些孩子为何见了陌生人不会打招呼!其实根本原因在父母那里!我的父母不喜欢主动交际,家里偶然来了亲戚,同事或者朋友,我的父母也从来没有在他们面前介绍过我们!还会叫我们都出去玩!久而久之我们就丧失了与陌生人的互动,变得很笨,很蠢!而我的叔叔不同,他很喜欢应酬交友,而且每次都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和这些朋友一一介绍,互相认识,打招呼!我弟弟从小就变得嘴很甜,见谁都很热情打招呼!而被邻居称赞有礼貌,聪明的好孩子!等我长大了,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猜你喜欢
二十四史之周书

《周书》,中国历代正史《二十四史》之一,唐朝令狐德棻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岑文本和崔仁师等人。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共50卷,本纪8卷、列传42卷。本书记载...

by:虹雨书库

二十四日

本书以中国传统的二十节气为线索,选取二十四个城市,在一年一岁一日一时一城一池一人一事中,融入作者对当下人们生活的观察与体悟。其中既有对节日风俗、生活仪式的记录,...

by:沐婉滢

二十四节气(养生法二十四节气)

节目内容:二十四节气(养生法)主播介绍:通过24节气养生,自己练习,不喜勿喷适合人群:喜欢养生的朋友你将收获: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by:向蹊

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在我国流传甚广,它是元代福建省的郭居敬先生根据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写成了《二十四孝》,成为后人学习孝道、尊老敬老的典范。它讲述的是个人对于家庭、...

by:传递正能量的女孩

二十四史

这是一套贯穿了中国完整历史的著作,他最终由乾隆皇帝正式钦定书目,成了后来流行最为广泛的中国历史版本。

by:千寻yy

二十四孝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自古以来,孝道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二十四孝的故事被广为传颂。二十四孝全称《全相二十四诗选》,有元代学者郭居敬编录而成。本音...

by:心语似水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