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孔子葬母

2024-01-30 10:50:3622:39 3640
所属专辑:张庆祥讲礼记
声音简介


曾子曰:“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子思曰:“丧三日而殡,凡附于身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丧三年以为极亡,则弗之忘矣。故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于郰(zōu)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



朋友、亲人及父母过世,寄托哀思应有的节度有哪些?我们看看曾子和子思怎么说?

古人过世,三天后才入棺木,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葬母,看似很不合葬礼的行为背后,恰恰体现孔子对礼的重视以及灵活的运用



下一段。

曾子曰:“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所有的礼,都是根据恩、义而亲疏有节。朋友死掉了,我们也为他难过。但是朋友的难过,跟父母过世的难过,是不一样的,对不对?跟师父过世也是不一样,所以守丧的期也不一样。朋友死了,然后呢?我们当然是为他表达哀戚,可能要把他送上山头,然后做了一个墓。


有宿草而不哭焉,他让我们想到他当然也会哀伤,但是如果这个墓上长了隔了一年的草,那就可以不用再哭了。为什么?意思就是说为朋友哀伤,仅止于多少?就一年的意思啦。


宿草就是隔了一年,长在上面隔了一年的草,就叫做宿草。而不是隔了一天,因为一天不会长草了。隔了一整年,叫做宿草。


这个是在讲说,凡事都有个节度,并不是一个很好很好的朋友过世了,然后你要为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哀伤,过了三年、五年、八年,一想到,还在那里面哀伤,圣人不希望人这样。就是说适度的人情表现都是许可,但是过了这个节度,毁情灭性,这是圣人所不许。


所以,朋友之墓,朋友对我们的恩也有限嘛。他也不是生你养你,对不对?跟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是不一样的;跟师父教我们学问,这也是不一样的;跟君臣有义也不一样。朋友就是朋友,志趣相投、目标相同,如此而已,一年就够了。


这是告诉我们说,事情总有个节度。像林黛玉一朵花掉在地上,她就哭,哭一哭,把它给葬了。那她哭得完吗?你带她去花园走一趟,岂不是哭倒在地了吗?这就有一点叫做声闻过情。


孟子说“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为什么君子耻之?这么有情感为什么君子耻之?因为你分不出大小,这事情搞得乱七八糟,不能让它有条不紊,也不让人可以正常的生活,养足正常精气神。那个是写小说的时候可以写,事情千万不能这样鼓吹。


下一段。

子思曰:“丧三日而殡。”子思说(子思就是孔子的孙子),过世三日就殡殓。这是讲的是一般的人,大夫以下都这样。大夫以上呢?则是过世三日再殡殓。殡殓的意思就是说,放到棺木里面盖起来。


古人不是讲盖棺论定吗?死了三天,才能够放在棺木里面。如果现在的人来说,哦,这样不卫生。对不对?卫生是一回事,人的生命更可贵。放了三天,再殡殓到棺木这才对。为什么呢?因为三天内还活起来的人,还大有人在。


不是古代这样而已,现在还是这样,上次我讲过了,现在世界上有个单位,不断抢救这样的人,只要知道哪个医院有死人,就在想办法把他弄到他那一边去,让他放,放三天。每一年救活2000人,不是个小数目啊,对不对?所以你看古人是不是很聪明?


你说这样不卫生,不卫生你就忍着吧,但是一年不要说2000人,就救两个人也很值得,不是这样吗?千万不要把它封在棺木里面,他醒来那一刹那发现,他已经在棺木里面,那种恐慌,就等于在棺木里就吓死一次,对不对?这很残忍的事情。


所以古人说,三日而殡,那大夫以上为什么四日呢?因为这种人的身份比较重要,他一个人的生死攸关一个国家的安危,放四天。四天以后就不用再等,四天如果没有起来,他就是死的了嘛。对不对?现在的大夫就是说,看他的脑波,一年救2000个人,就是脑波都死的了。又活起来了,所以这个现在的科技还是有点漏洞了,还没真正找到问题关键了。


凡附于身者,必诚必信,就说三日要盖棺论定,要盖棺论定,这个死者身上,附在他身上的东西,他穿的、他戴的,必诚必信就是一定要符合礼节,要符合他的身份、地位,不要越分。


勿之有悔焉耳,千万不要过度,而留下了失礼的遗憾。那个就是遗憾。千万不要让他有遗憾的事情发生。就是人生干干净净来,干干净净走,对不对?要走的时候,光明磊落,身份地位跟他所铺在身上的东西,一切都要相称,这个才是一个君子所求的。


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

要埋葬,三个月,这个也是所谓大夫、士,这样的礼,三个月而葬。


凡附于棺者,那附在棺上的,附在棺上的就有很多东西了。比如说现在我们比较常看到的,假设一个国家的将领,对国有功而过世,那国家就会给他褒奖;或者是赴国难而死,会给他覆盖国旗等等,这个就是所谓附于棺者的。在古代就是有旗帜、有披在上面的旌,有送给他的甲、胄,等等之类,都是所谓附于棺者


必诚必信就是你一定要有这样的内涵,你才受这样的封赐、赏赐,你有那样的忠义,然后你才进忠烈祠嘛,对不对?


每个国家都有纪念他们的英勇牺牲的,比如说消防的人员、国家的军人,还是各种为国牺牲,然后我们就要把他放在一个地方,特别供奉。那你把他放进去,一定是他要有这个为国牺牲的内涵。


千万不要没有这个内涵,硬把他给送进去,那这样就是不符合了。把他送进去之后,我们阳间的人感觉很光荣,我的这个亲属入了忠烈祠,每天都有宪兵站岗,对不对?好像很英武,很光荣。问题是他如果没有这个内涵,只是一个政客,为了安抚民心,把他给弄进去,那个人进去,天天都在那惭愧、羞惭,就是不诚不信了。


所以必诚必信,不要让他有一点点的遗憾,就说一个人一生慎终如始、光明磊落的意思。


丧三年以为极,说这个守丧,能够守到父母的丧才有三年,君的丧也三年,师的丧也三年。守到三年,也就是守丧的极限了,不可以再长了。哀伤也要有一个节度,圣人允许的就是父母的丧三年,其余的丧,也有三个月的、有九个月的、也有一年的都有了,那最长的也是极点了,不能再长。


不能说父母的恩大,无比的大,无比的大是一个形容词而已,你不能说无比的大,所以我就给他守丧一辈子,那不行,圣人也不许这样。


亡则弗之忘矣,你能够守丧三年,对于这个亡者,对于已经过世的亲人,你就不曾谵忘于心了,因为你已经替他守三年了。不是守三年,出丧之后就不思念双亲,不是这样。是除丧之后,你也不可能忘记这些过世的亲人的,对不对?


故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


所以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终身之忧、一朝之患,这个话出现在《孟子》里面。孟子是后来的人,那可见这句话还要更早。


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终身之忧就是一辈子我们应当有什么要提防的、有什么要注意的、有什么要谨慎去经营的,叫做终身之忧一朝之患就是一时的逆境,一时的逆境不放心上,叫做无一朝之患,这是在《孟子》里边的解释。


我一生能不能立起一个志节来,能不能修身养性到相当的一个程度,跟圣贤、古圣先贤学习,这个是我一辈子都要去担心的事情。


至于在这中间碰到一个什么样的不讲理的人,这叫一朝之患,或者是一个逆境,这叫一朝之患。这一朝之患,必须去做、必须去应付,但是不必放心上。


为什么把这个话放在这里?他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对双亲、对父母的过世,我们对他的这种追念是一辈子不会忘怀,叫做有终身之忧。


那至于刚过世的时候,替他守丧,这个是一定要有一个时间性的,一朝之患不必放在心里,不能毁情灭性的意思。这是说不能因为现在有一个亲人过世,然后你就伤心,伤心到形容憔悴、毁情灭性,这个是圣人所不许,所以叫无一朝之患。但是你一辈子都有淡淡的忧思,追念亡亲,那这是应该的,而不至于毁掉你的心性,这是可以存在的。


故忌日不乐,所以一整年里面,不是都会碰到一天忌日吗?这一天忌日,特别的,不敢去纵欲。特别挑一个父母的忌日,然后去玩任何的娱乐的场所,都是不应该的,那天应该要非常的肃穆。但是圣人会不会鼓励你,哦,你既然这么孝顺,你每天都应该很肃穆吗?那圣人不许的。


所以一整年也唯有忌日的时候,我们就说那我们的言行,好像回到当时这个情况发生的时候,那种淡淡的忧思去追念,这样也就可以了。


但也不要说每一年都要哀伤到毁情灭性,是不许这样的。那一辈子追思可以吗?可以的。那能够守孝、守丧,守到三年,这已经是人情的极致了,不需要再加长了。


这个就是谈到圣人规定任何事情,都是以要不伤身、要符合人性为他的原则,这个就是礼了。


好,下一段。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孔子很小的时候,三岁的时候,就无父,无父曰孤。孔子很小的时候就是孤儿。不知其墓,不知道他的父亲的墓到底葬在哪里。


那么在孔子世家里面是有短短的一段,有提到说孔子的母亲为什么不把孔子他父亲的墓,告诉孔子呢?因为孔子的父母结合的时候,好像这个礼,就是父亲来迎娶的时候的礼,并不是很完备。


所谓父亲来娶他的母亲礼并不是很完备,那究竟是为什么呢?那里面是没有讲的很清楚的。不过当时孔子的父亲已经七十岁了,他前面其实是有一个原配,原配生了九个女的,都生不出来男的,那就出妻,出妻之后呢?再娶一个。


再娶一个的时候,有一个姓颜的,姓颜的他有三个女儿。因为孔子的父亲是当时的大力士,也是个大夫,也是个大力士,孔武有力,也很出名,也是个蛮贤良的人。这个姓颜的父亲就跟他的三个女儿说,郰地那个大夫啊,身长七尺,武力绝伦,那年已经七十岁了,你们谁能够做他的妻子吗?说我看这个人人品堂堂,你们谁要做他的妻子吗?


有两个人呢,不敢对。因为一个少女要嫁给一个七十岁的老人嘛,对不对?那头低低的,不敢对。那孔子的母亲叫做徵在,是里边的小女儿。徵在就跟他的父亲说,父亲决定就好,何必问呢?


他跟三个女儿,而另外两个女的赶快缩起来。这个徵在呢?气宇轩昂,她就挺得直直的,她说“女儿嫁给谁,父亲决定就好了,何必问我们呢?”然后他的父亲就说“啊,就你了,你可以做他的贤妻,就你了。”那他就把她配给他。


配给他,那为什么礼没有备呢?七十几岁男娶一个十几岁的女,所以可能这个礼数各方面引起的场面,就不会像年龄很相配的那样的方式,我想是不是这个。他的母亲从小就没有跟孔子讲他的墓是在哪里,是不是这个原因,只有写这么一点点。所以我们的证据不够,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原因,所以孔子都不知道他的父亲的墓在哪里。


然后,徵在嫁给了这个七十几岁的叔梁纥了,然后因为怕说,他已经生过九个女的了,对不对?七十岁再生不出来呢,再下去恐怕生不出来,就去尼山,祷告那个尼山的山神,是希望他能够为这个孔子家延续一个男丁。就做梦,梦到的那个黑龙,然后当她醒来的时候,感觉有身孕了,就生了孔子。


殡于五父之衢,孔子的母亲过世了。过世的时候,孔子就把他的母亲要收殓,叫做殡。要收殓,通常几天收殓呢?就大概是三天,一般人就三天,大夫以上就四天。然后,殡殓不就是应该要在家里吗?结果他把她放在哪里呢?放在五父之衢,五父是一个地名。衢是什么呢?易经里面读《易经》就会读到这个字“象天之衢”,衢就是最大的路,四通八达的交叉口。那么大的路,整个都市里面最大的十字路就对了,就在那个地方把她给殡殓。


他这个是很失礼的了,各位对不对?殡殓要在家里,怎么会在大马路上,把她给,在那里给她给殡殓呢?那原因是什么呢?


孔子就是说,我不知道我的父亲的墓在哪里,我就无法把我的父母合葬,这个事情很重要。那已经要殡殓那就要葬了啊,那谁可以告诉我说,我的父亲的墓是在哪里?那我要引起人家注意,要怎么样才能够引起注意,那就在人最多的地方,找一个最大的十字路口,棺木就在那里,就在那边给她入敛。


这是要引起人家责怪他,他才可以说为什么、为什么……这样子,为什么会这样。那大家不就急了吗?因为我不知道父亲的墓在哪里,我无法合葬。那你们要告诉我,我的父亲的墓在哪里,不然的话怎么合葬呢?要不然我就要在这里等,等到有人可以跟我讲。哦,就来这一招,叫做耍赖就对了。


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所有的人看到灵柩停在路旁,都以为说要出殡了。出殡你就出殡,出殡你就跟着车队走啊,你又不走,你停在这,对不对?那停在这,你要停多久?大家都就那边看呐,越看大家就那边揣测,到底怎么回事?受不了的,就会出来问。


其慎也,盖殡也,这个(所有注解的书都觉得没道理了),应当是引导的这个引,那为什么是引呢?那是因这个挽着那个灵柩的那个引索,古代的注解是说,“慎”跟“引”的声是相近的,可能是因为声相近,所以就写错。


各位,慎是慎,引是引,哪来的声相近?那你读古书都会碰到这个问题,当他说哪一个字跟哪一个字声相近,我跟你讲,使的都是河洛音,不是你现在说的普通话。现在说的普通话是满人的话。各位最后一个王朝是不是满清?满清说的话就是我们现在的普通话。我们现在的话不是真正的河图洛书,黄河洛水那一带中原古音的话。


河洛话现在在哪里听得到呢?这个河洛wei,河洛为wei就是闽南地区福建,在内地他们叫福佬话,其实不是福佬话,被人翻成普通话之后变福佬话,其实它的原音是河洛wei,河洛话的闽南语,中原话叫河洛wei,河洛wei里面的慎是xin,他那个引呢?yin。xin跟yin,它的尾音就是同音的,所以音相近,音相近会写错,这个是有这个原因在的。


其引也,盖殡也,讲,盖就是一个疑问词,不定词的意思。大家看这个棺木放在旁边,又以为是要去葬。看他在上面,用于是用殡、还是用葬,它的引的那个礼,又不一样。如果你要葬的时候,那就要有很多什么布,素人是什么样的,棺是什么样都有不同;你是要殡的时候又不一样,殡的时候,上面盖的东西叫做欠。


那你要葬,就不应该盖这个;你要殡,就不应该放在这里。那你需要去葬,盖上去的东西又明明是殡;那你是殡就应该在家里,那你棺木就放这里,又像要去葬。这个是不是考倒一堆人?所有的人都知道孔子是最懂礼的人,那你偏偏就是怎么想都不对,就是引起了很多揣测。


问于曼父之母是一个春秋时候的鲁国的邑名,邑是相当于现在的县。曼父是地名;之母是一个有年纪的这个妇人。这有年纪的妇人,当时这个曼父之母,当时跟孔子的母亲是很好的朋友,曾经当过邻居。曼父之母经过,孔子果然聪明,给她放在大大的路上,就是大家议论纷纷,然后,曼父之母经过时急起来了,怎么你的母亲过世,你把她放在街上?多么的不知礼啊,你竟然敢这样做!


孔子看到大家问,就很高兴了。他就问她说,那你告诉我的父亲的墓在哪里,我只想把她合葬。她说,噢,你父亲的墓在哪里在哪里,就是在防山呐。她就带他去了。所以最终这个合他的心意,能够把父母合葬于防山。


他为什么急急于合葬呢?因为从周公以后,夫妻就是合葬的。那现在问题比较多了,以前合葬是很正常的。现在夫妻常吵架,合葬说不定他们还不愿意,对不对?那古代的人媒妁之言结婚了,就一辈子恩爱,那也没什么事,所以就合葬。


这段是在讲,有时候看起来不合礼,但是他的内心所要的东西,却是最合礼。表面上是这样,看起来做得很不合礼的,这是不是很不合礼的?但是达到的最终的目标是更圆满,这也是圣人所许的了,所允许的。我们看这个你就知道说,礼虽然是这样定,但是里面,还有很多权变在,这权变就是跟我们的存心在走的啦。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潇凡666

孔子的孝心

格物致知_bd

讲得太好了!

Ai爱华

曾子曰:“朋友之墓,有宿草(隔年长的草,喻一年)而不哭焉。”   子思曰:“丧三日而殡,凡附于身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丧三年以为极,亡则弗之忘矣。故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 不能毁情灭性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地名)之衢(qu最大的十字路)。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 问于郰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

听友201806382

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孔子为何成为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

by:每一日都在喜雅

孔子

当今世界,乱象丛生,圣人之魂,丧失殆尽。孔子之志,启迪智慧,兴我中华。

by:飞鸿惊雷

孔子

本书讲述古代伟人—孔子的故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

by:肥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

by:冰瑶_2s

孔子传

曹尧德、宋均平、杨佐仁合著的《孔子传》讲述了孔子秉受尼山灵气而生,头生圩顶聪明颖悟,诗礼乐修身,孝仁德立世。传道受业,周游列国,门徒逾三千,贤者七十二,为后人留...

by:凝与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