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守丧为何要喝粥?

2024-04-09 16:13:1720:08 3010
所属专辑:张庆祥讲礼记
声音简介


曾子谓子思曰:“汲,吾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子思曰:“先王之制礼也,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故君子之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三日,杖而后能起。”

曾子曰:“小功不税,则是远兄弟终无服也,而可乎?”

伯高之丧,孔氏之使者未至,冉子摄束帛、乘马而将之。孔子曰:“异哉!徒使我不诚于伯高。”

伯高死于卫,赴于孔子。孔子曰:“吾恶乎哭诸?兄弟,吾哭诸庙;父之友,吾哭诸庙门之外;师,吾哭诸寝;朋友,吾哭诸寝门之外;所知,吾哭诸野。”



守丧要喝粥?本集诠释还原了守丧喝粥的真实原因以及圣人的细腻心思。

孔子派去吊唁亡友的使者未到,冉求好意替孔子垫付丧礼,孔子却有些不高兴,为何?在哪里祭拜亡友才符合礼数,听听这一集怎么说…






好,我们接着往下讲,各位,看本文。

子谓子思曰:吾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这个曾子有一天跟子思说,说就是子思的名,曾子跟子思说,吾执亲之丧,说我在为我的父亲守丧的时候,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说有七天,我没有喝过一点汤汤水水。这意思就是七天都没有进食的意思。那这是在说,也许两个人在聊天,在说他当时守丧的时候,实在是非常的哀伤,吃不下饭,时间竟然有七天之久。应当是在说明一个现象,而不是一个在夸耀自己什么的意思,我想应该不是这个意思。


子思子思听到了,他就说:“先王之制礼也,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子思就说明,他说曾子啊,先王之制礼也,古代的古圣先贤,他们为什么要制这个礼仪,礼就是给我们一个节度嘛,对不对?他告诉我们说什么事应该怎么做好,什么事应该怎么做好,亲人过世应该怎么做好,它的节度在哪里啊。


过之者俯而就之,古代先王制礼就是要让那些做得太超过的人,降低一点标准来接近礼的规定。过之者,把礼做得太超过了,比如说,守丧叫你守三年,结果他守守,守到六年,守到九年去了,他什么事都不干,就在那边守丧,这不是超过了吗?怎么超过?你都不用生活了吗?你不用工作了吗?你在墓的旁边搭个茅庐,在那边守丧就行了吗?家里都不用管了吗?这叫作过度了。过之者俯而就之,让它降下来,是降下来,降下来,来迁就这个礼的规定。基本上礼的规定是一个按照人情义理来做的一个节度,那不是一个规定。


不至焉者,跂而及之。让那一些赶不上的人,做不到礼的规定的人,让他稍微努力,就可以达到这个礼所讲的目标。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跂就是踮着脚尖,意思就是说,勉强能够够得到啦。让那些做不到礼的要求的人,勉强也能够够得到。


所以这个礼啊,就有一个中庸的规定,它不是为最上等的人规定,那也不能规定到最低的标准,那道德就没了嘛。你要规定在上等的人,降低一点点,下等的人,升高一点点,他们都够得到。这个就是古人,他们设计礼的时候,他的内心所想的一个节度。


故君子之执亲之丧也,所以,一个君子在他的父亲、母亲过世的时候,他守父母的丧的时候,他应该怎么样比较好呢?


水浆不入于口者三日,杖而后能起。他说水浆不入于口,最多最多三天,不进汤汤水水、不吃东西,是古圣先贤可以容忍的最大限度。那意思是什么呢?意思是说,你守丧已经够哀伤,身体将会受到很大影响,其实你应该要进一点水浆。那为了体恤这个,很多人父母过世之后,根本就是吃不下,食不下咽嘛,那因为食不下咽。所以,古圣先贤体恤有父母过世的人,就给他们一个规定,就是说父母过世呢,不吃饭,就喝粥。然后就有人误会了,误会说:我吃饭关你什么事,你为什么要叫我,我不喜欢吃粥,有没有?不是,各位,这是在体恤一个孝子的心。



一个孝子父母刚过世,一生中恩惠最大的人,已经离你而去。他就像个小婴儿啊,小婴儿看不到父母一样的那种惊慌啊,他怎么吃得下饭啊,他吃不下饭。可是,圣人看他吃不下饭,又不能够让他毁情灭性啊,让他伤及身体的健康啊,所以就给他一个规定说:喝粥。那就是说让你可以下咽的意思,而不是,其实不是规定你喝粥啦。


那当然啦,这个执着于礼制之后,如果有人父母过世不喝粥,而吃饭,在当时,那可能会被笑。就说你不懂礼,而实际上不是这样,是一个孝子自自然然,他那个干的东西、硬的东西,他自然是食不下咽的,他就喝粥比较顺口,让他能够吞得下去。


那这边讲说古礼规定,水浆不入于口者三日不是说硬性规定说:你父母过世你不能喝水,你不能吃任何东西,然后要撑到三日之后才可以吃。各位,不是这样,圣人的意思不是这样。圣人的意思是说,不可以毁情灭性,不可以到三日都还水浆不入于口。不是告诉你说水浆不入于口,这三天里面通通不能水浆不入于口,不是!圣人希望你水浆能够入于口,甚至于为了让你容易入于口,还跟你说,不如吃粥吧,这个意思。


杖而后能起说如果你因为过度哀伤,而身体生病,而起不来,那你应该要拿拐杖。你虽然是年轻,你也可以拿拐杖。各位,因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因为以前规定哦,人没有五十岁以上,是不能拿拐杖的。你如果没有五十岁拿拐杖,人家就会说你倚老卖老,你又没有老,你又没有病,你为什么要用拐杖?倚老卖老。但是如果你身体有病,就在例外。


比如你说这个时候父母过世,你身体衰弱,你起不来,那这个时候虽然没有五十岁,那就一把拐杖给你,你可以拿拐杖,你可以把自己身体撑起来。当然你平时生病,也可以拿拐杖的。这个就是古圣先贤在规定一个礼制。


子思因为听到曾子讲这句话,说他七天这个滴水不沾于口啊。那子思就想,如果一般的人饿七天,那恐怕已经皮包骨了。各位,对不对?那很多人已经饿个半死啦,所以就用礼来约制他,来贬抑曾子说:你这个做法,我不认为说有什么好。你这个做法是给人、给学生一个错误的示范。你这个做法将让你的学生以后,他守丧,他这个浆水不入于口不止七日,可能会到十天,可能会到半个月,那真的会饿死人的。


所以,他说“先王之制礼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是希望过与不及的人,都能够在一个适度的节点上,去行他的哀戚,不至于毁情灭性。身体一有了病变、一有了病故,那你把这个做法呢都可以改变,甚至杖而后能起这些都可以改变的。这是在讲古圣先贤制礼的心思啦。


下一段,曾子曰:小功不税,则是远兄弟终无服也,而可乎?曾子说小功不税,这个念dùi,是什么意思呢?税就是说一个人过世,但是他是远房的,那他过世的时候你并不知道。然后,守丧的期间,你该守丧的期间,比如说3个月、5个月都已经过了,过了之后,你才听到那个人已经过世了,知道之后去补丧服,这个事情就叫做税。


就是本来服丧的时间假设是5个月,5个月都过了,过了之后你才听到噩耗。那个时候你要开始为他补丧服,补5个月,这就叫作税。


小功呢,就是替你的曾祖父、曾祖母,你的伯伯、叔叔、兄弟的太太等等,所服的时候所穿的。这个小功就是为期5个月。


曾子说,说有人这样说,古礼也这样说,说小功不税,说小功服是比较远的服。那为什么会你会晚知道呢?是因为比较远房的丧事,你不一定会知道。各位,比较至亲的,一定会万里都会奔告给你的,各位,对不对?但是比较疏的朋友,比较疏的,那尤其是远房的兄弟,表兄弟就更远了,各位,对不对?表兄弟虽然是兄弟,其实是很远的兄弟啦,那姑姑那边的,已经是很远的了。那他住的也有可能是很远,可能别的省都不一定啊。等到这个死讯噩耗传给你的时候,那都已经很久很久之后的事情。所以,这种远房的事情,常常最后都会补服。补服呢,比如说5个月的服不必补到5个月啦,可能会补个,略表他的心意啦,不会补到5个月。


但是有的人就说小功不税,曾子就说,说则是远兄弟终无服也,曾子说,那么说来,远房的兄弟有什么这种丧事,终究是没什么丧服可穿了啦,终究是没有什么可以表达我们服丧的意思。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所谓的小功,就是很远房。所谓的远房,就是平时很少联络的。那所谓少联络,所以他过世的时候,这件事情你大多数的人并不是知道,对不对?所以,越疏远的后来这种服,就是以我们在我们的内心里面为他服,然后我们简单的方式来为他服丧。然后甚至把时间都缩短,但是当我们知道的时候,我们内心会升起那个哀戚,我们会来为他追思,我们会来给他祭祀,等等,这些叫做


所以,曾子是反对啦,曾子反对说小功不税这种话,如果是成真的话,那所有连房的兄弟,最后都没有一点哀戚可说了啦。而可乎?这是可以的吗?曾子因为他的存心非常仁厚啊。所以古礼虽然是有这样给予人的简便的办法,说:哎呀,斩衰一定是你知道的嘛;齐衰你也知道的嘛;你也是算比较亲的嘛,你是一定要补上的。但是到小功的时候,就不用补了。


那曾子为这个话呢,他有一点微辞。他说这个礼不合理,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本来这些人都是比较远。比较远的人,最后都不用表达我们对他的哀戚了吗?他认为说这是让人的人情,越来越淡薄,是不好的事情啦。


下一段,伯高之丧,孔氏之使者未至伯高是一个人名,伯高过世了,那么要吊丧啊,孔子呢他没有亲自吊丧,他派了一个使者去吊丧。孔氏之使者未至,孔子派来吊丧的使者还没到。


冉子摄束帛、乘马而将之。冉子就是冉求,他是鲁国人。冉子就看孔子的使者没到啊。那孔子使者没到,孔子没吊丧,那等于是失礼啊。所以呢这个冉子,他呢就自己差不多就是像借代这个意思啦。这个冉子就代垫,替孔子代垫了束帛,还有乘马。乘马就是四匹叫作乘,四匹的马。冉子看孔子没有到,礼数没有到,他就心里急了,他替孔子代垫,这样不至于使孔子失礼,然后就准备了束帛,还有四匹马,替孔子去完成这个吊丧的仪式。


之后呢,孔子说啦,孔子曰:异哉!徒使我不诚于伯高。孔子有点不高兴,孔子说异哉啊,这个异哉是什么意思啊?就是说:哎呀,这个做法不好,这个做法不对啊。


徒使我不诚于伯高就是白白的啦,说这不是白白地让我无法诚信地向伯高行我应行的礼数了吗?这个是孔子发出这个异哉呀,这一点点的微辞。


当然冉求替孔子去代垫这个礼数,是一番好意,对不对?但是你说你的一番好意,你替我代垫说这个是孔子。各位,可是你要知道这个已经过亡的人哦,他在天之灵他知道说这是你的弟子代垫,这不是孔子的礼。孔子本身没到,是别人替他代垫这个礼,这个礼也不是孔子本身的意思,对不对?


再来说呢,我们的忠信,是由我们内心而生的。这个礼是外在的这个行为象征而已嘛,对不对?如果你里面没有那一份孔子的那一份忠信,孔子跟这个人要来吊丧,他必定是有跟这个人生前的时候,跟孔子有恩惠的往来,孔子内心有他要表达的意思啊,对不对?那冉求他去代孔子去行吊丧,不是孔子的本意,不是孔子的忠信,那只是虚有其礼。等于是说,这个礼数是给凡间的人看的,给还活着的人看的。对于死的人来说,这形同有一点欺骗了。


如果孔子说重新再使那个使者再去吊丧,那等于吊丧两次,那这是更大不敬,对不对?孔子送去的礼,也许是一个能够代表他的情谊的礼,而不是那四匹马。当然那四匹马是很重的礼,还要有束帛,当然是很重的礼。孔子看重的不是很重的礼,而是说我的诚意。我带去的东西,是足以代表我对这一个人他生的时候,我对于他的一种怀念。意思就是说这种礼不应该由别人代行的意思啦。


我们常常喜欢说代行什么礼。如果是由孔子委托,委托冉求送什么什么礼过去,那也算一个使者,那是可以。那我没有委托你,你不能代表我的意思,这等于越了分去做这个事情,那徒有礼数的表象,而不是出自于那一份真诚。孔子所说的是这个意思。


所以照这个礼,照这一段来说,如果没有别人的请托,那我们是不应该说帮别人代垫这些红帖、白帖之类啊,都是不应该的。


下一段,伯高死于卫,赴于孔子那伯高在卫国死了然后呢,就是告诉的意思啦。在古代哦,古礼啊,就是生的时候有旧恩的人,有旧的恩惠,两个人曾经往来过,有一些恩惠。那么,过世的时候,就要派人去告诉这个有往来的生者,说某某人啊已经过世了,这个是基于一种礼啊。比如说,死者曾经帮助过这个生者,那这个死者过世的时候,他的家人知道他们曾经有这些恩惠往来,那就要派一个人来告诉他,这是基于一种告知,然后让他去聊表他感恩的意思,所以赴于孔子


孔子曰:吾恶乎哭诸?我要在哪里吊祭他,好呢?各位,看到那个哭这个字哦,不一定是流眼泪。当然吊丧常常是有流眼泪,想到一个人生的时候的那种音容宛在,当然我们就会想要落泪,对不对?这是正常的事情。不过,在文章里面所谓的“哭”,其实是祭吊,吊丧的意思。吾恶乎哭诸说我在哪里来吊丧,来吊祭他呢?


兄弟,吾哭诸庙如果他是我的兄弟,我就在庙堂里面,然后来祭吊他。各位,为什么?我们讲为什么?因为兄弟是祖先所遗留下来的,祖先的余脉嘛,对不对?是我的兄弟,就势必很亲嘛。说这个打虎亲兄弟嘛,是很亲的人。所以呢,因为有宗脉的关系,所以在有宗脉关系的祖庙,去哭他、去吊丧他。在殷朝来讲,这都是很合礼的。那即使周朝来说,兄弟过世是哭诸于正寝,就是他自己的寝室里面,但是,孔子常常喜欢说殷朝的礼,因为孔子是殷人啊。


父之友,吾哭诸庙门之外如果是我父亲的朋友,那父亲的朋友就是父亲的同志啊,是父亲最好的人,我就当以父辈来事之啊。但是他又不是我们宗庙的人,对不对?所以呢,父亲代表宗庙,但是父亲的友又不是宗庙,所以在宗庙的门外来哭他,来祭祀他。


师,吾哭诸寝如果是我的老师,我的师父,吾哭诸寝寝是什么呢?说自己所居的地方。师是成就我们的人,在恩来说,是重的。所以我在哪里祭吊他呢?就在我的正寝。就是我的起居室的地方,来祭吊他,那这算是很重的礼啊。各位,祭吊一个人,就在你的起居的厅堂的地方等等,算是一个很重的礼。为什么呢?因为是师。师是成就我们的人啊,对不对?那这个也是殷礼,如果是周礼的话呢,这个对于老师是在庙门外,就是跟父亲的朋友是同样的。


朋友,吾哭诸寝门之外那如果是自己的好朋友,那我在哪里祭吊他呢?就在我的这个寝门之外。因为他的恩啊,虽然是对自己蛮亲的,很熟的朋友嘛,但是他的恩不及于师,所以在寝门外。


所知,吾哭诸野。所知就是一般熟识的人。我们互通姓名,我们在路上见面我们会说:嗨,你好等等之类,就是所知啦。吾哭诸野,这个野就是在一般的地方,不在庙门、不在厅堂、不在正寝、不在门户之内,意思就是门户之外,去吊丧他,因为他的关系越来越疏。


各位,我们从刚刚看到这一段,就是古人很重视这个亲疏的分位,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适得其所,亲的用亲的办法。


比如说现在的人看到这一段可能会讲,说我想哭就哭,何必管我在哪里。但是,各位,我举这样的例子,也许你就懂啦。如果你今天有一个不论你的什么人,过世了,你哭,结果在宗庙的庙堂里面哭,哭你的朋友。各位,我告诉你,非常不恰当!为什么?因为宗庙是慎重的地方,而祖先牌位前,是慎重的地方。你在这里哭除了我们祖宗以内的人,祖宗的宗脉以内的人以外,你在这里哭,那等于是皱祖宗的眉头,各位,对不对啊?你就不应该在这里,你要哭你要看地方,你不是说想哭就哭。


祖先牌位前,你不要随便哭,祖先牌位前有哭,就代表宗内的人有过亡的事情,这是严重的事情哦。所以,如果你觉得说这样是对的,那么我们哭是不是应该要选地方?那要选地方,那怎么选地方呢?亲疏就有别啦。


是你的朋友,你所知的,跟我们家族无关的,那你就不要在门内哭,那你在外面可以呀,对不对?是你自己的朋友,你给我们家人哀哀伤伤的气氛要做什么?那又不是我的朋友,我感受这种丧事的气氛要做什么呢?所以你就要有别的选择啦。


这个就是古人呐,很重视亲疏分位的关系。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格物致知_bd

讲得太好了!

潇凡666

喝粥的仁心

笨笨的素素

【比如你说这个时候父母过世,你身体衰弱,你起不来,那这个时候虽然没有五十岁,那就一把拐杖给你,你可以拿拐杖,你可以把自己身体撑起来。当然你平时生病,也可以拿拐杖的。这个就是古圣先贤在规定一个礼制。】 听到《礼记》这段在想老家出殡孝子每人拖根棍子的礼或许源于此意呢。

Ai爱华

曾子谓子思曰:“汲!吾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子思曰:“先王之制礼也,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故君子之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三日,杖而后能起。”曾子曰:“小功不税,则是远兄弟终无服也,而可乎?” 伯高之丧,孔氏之使者未至,冉子摄束帛、乘马而将之。孔子曰:“异哉!徒使我不诚于伯高。”   伯高死于卫,赴(告诉)于孔子,孔子曰:“吾恶乎哭(吊丧)诸?兄弟,吾哭诸庙;父之友,吾哭诸庙门之外;师,吾哭诸寝;朋友,吾哭诸寝门之外;所知,吾哭诸野(门户之外)。于野,则已疏;于寝,则已重。夫由赐也见我,吾哭诸赐氏。”遂命子贡为之主,曰:“为尔哭也来者,拜之;知伯高而来者,勿拜也。”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要喝杯咖啡吗?

这是一部可以在雨天的周末打发时间,可以治愈心情的小短剧。该剧讲述了新人咖啡师姜高飞在“二代咖啡”学习咖啡,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周围人们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本剧共12...

by:读喜欢的书给自己听

为何说

说我想说的

by:为何2021

粥粥的古诗朗读

粥粥爱好读古诗,每天坚持打卡!

by:粥粥要加油呀

不知为何

说起来,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那还是19年的夏天最早有这首歌片段的时候,是拿起吉他无意间哼出来的,在乐斑当时的沙发上,多哼了几句就觉得旋律很好听就用手机记...

by:华语音乐

糖粥粥儿童故事

各位小宝宝晚上好,记得每天跟我说晚安噢

by:袁骐昊

情为何物

更多故事见公众号:法缘Karma

by:法缘Karma

情为何物

人有七情六欲,情感故事千差万别;多方位着眼,多角度解读,希望能为情所困的你我,提供些许参考。

by:佩兰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