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曾子的豁达

2024-02-28 16:19:4018:21 2701
所属专辑:张庆祥讲礼记
声音简介


寄宿在曾子家的弟子,接到父亲过世的消息,准备出门哭父,曾子却留他在房间里表达哀思。曾子这份豁达的心量,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对于亡者,我们该有什么心态?给亡者的祭品有什么讲究?


嫂叔之无服也,盖推而远之也;姑姊妹之薄也,盖有受我而厚之者也。

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曾子与客立于门侧,其徒趋而出。曾子曰:「尔将何之?」曰:「吾父死,将出哭于巷。」曰:「反,哭于尔次。」曾子北面而吊焉。

  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为也。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斫(zhuó),琴瑟张而不平,竽笙备而不和,有钟磬而无簨(sǔn)(jù),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嫂叔之无服也,盖推而远之也。

这一段就是叔,还有跟叔(有关的)啦。叔嫂本身并不是同一个血脉下来,不是一个直系亲属或旁系亲属,而是旁系亲属,兄弟再娶的老婆,才叫做嫂,对不对?那我的兄弟,我的哥哥娶的老婆叫做嫂,叔跟嫂之间无服,过世是不互相服丧的。那心里想表达哀凄,不为他佩戴丧服丧具,为什么?因为盖推而远之也。什么叫推?推就是推开一点,兄弟之间服丧是服期服,期服就是一年。他的妻子跟兄弟有关,应该降一等叫做大功。对不对?那因为要远嫌,因为叔跟嫂之间是男女,而且年纪相当不会差太多啊,而且住得又很近,就特别怕嫌疑,为了怕嫌疑,想把它推开一点,所以叔嫂之间无服。

各位,你仔细看这一点,兄弟如果过世,我们为兄弟服什么丧服?是期服,是一年的。兄弟的儿子,是不是跟叔一等,应该大功?兄弟的太太,也应该跟叔一等,因为她不是兄弟本体,对不对?也应该是大功。结果呢?兄弟的儿子近一等,之所以近一等,是因为他是他儿子,而没有嫌疑呀,所以近一等,拉近兄弟的关系。

兄弟的太太,推而远之,无服。那为什么?一个是兄弟的老婆,一个兄弟的儿子,为什么一个近一等,一个推一等?因为年纪相当,而且几乎都同在一个屋檐下,有嫌疑啊!有嫌疑,就要推开一点,这个就是礼。

这个礼,就是瓜田李下,这个那个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呐,你走入人家的瓜田,瓜长在地上,对不对?那你走,走到一半,鞋带掉了,千万不要弯腰去系鞋带,为什么?因为那个地主远远在看,有一个人走进我的瓜田,弯下腰来,到底他要干嘛?各位,是不是有嫌疑?宁可那个鞋带拖着地,拖得满地泥巴,离开这个田,再来系鞋带。李下不整冠,走到人家的李树下,哎,帽子歪了,碰到树枝歪了,歪了就歪了,掉下来就掉下来,千万不要在李下停在那一边,整你的冠,为什么?地主远远地看,哎,走在我李树下,手拿上来,你到底想干嘛?是不是要偷我李子?这个就是人家讲瓜田李下。

瓜田李下的时候,要远嫌,怎么个远法?所以叔嫂之间无服。那可以亲的尽量亲,必须避嫌的尽量远,所以这个兄弟的儿子过世,服期丧,而叔嫂呢?却无服啊。原因就是什么呢?一个礼啊,一个礼。

姑姊妹之薄也,盖有受我而厚之者也。

各位,你看这个礼,真是弹性非常大。刚刚讲说哥哥的儿子,哥哥的老婆。你看,这是不是有弹性?本来他们都应该适合小功,小功就是三个月。

现在我们看姑姐妹,姑姊妹之薄也,说这个姑姑也好,姐妹也好,她出嫁之后,她过世的丧期,我们就由期服而降为什么?降为大功。那为什么她降下来?她嫁出去了,关系呢?就淡一等。但是这个姐妹,在家里的时候过世,我们也是应该要为她服期服。姑姑如果她未出嫁,她是我爸爸的姐妹啊,她过世,我为她服期服;那她嫁了之后呢?还是爸爸的姐妹啊,为什么变大功?

盖有受我而厚之者也。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她嫁出去,她自有一个夫家,她的夫家自然有人,会代替我们为她服重重的丧服。对不对?她嫁出去,她过世,她的先生起码为他的太太服期服,那她的儿子为他的妈妈,也有服期服,对不对?所以我们就不必为她服期服,而且她嫁出去,关系又已经疏一等啦,所以呢,盖有受我,代替我的意思。而厚之者,而来为她服重服。所以这个时候,我就可以减轻对她所服的这个丧。你看,这个就是一个灵活的一种权变呐。

各位,读到这些礼记,进来,我们才慢慢了解了古代的礼的精神,我们才知道说:“哇,原来这个礼是这么地活,原来这个礼是这么地符合人性,原来古代圣贤治礼的时候,是这么样的豁达,这么样的开通的一个思想家,权变玲珑的,因时制宜的。”而不是我们没读过这些书,也没了解过这些精神,我们就不断地批判、不断地批判:“反正古代的东西,从来都是很脏的,都是臭的,像茅坑里面的臭石头,又臭又硬。”我们都有这些僵化的想法,我们本身才是又臭又硬,这个古代的圣人,真是非常仁厚,合时宜的心思啊。

下一段。

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什么叫食于有丧者之侧?就是说孔子,各位,我记得出现在《论语》里面好像,食于有丧者之侧,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进餐,未尝饱也,他从来没有敢吃饱过。

那为什么?因为一个有丧事的人,他内心呐,总是怀着哀伤、忧伤,对不对?他吃不下饭。而我们却在他旁边大快朵颐,大口大口吃着牛排、咬着蹄髈。各位,你是来跟他作对吗?还是你对别人的痛苦视若无睹呢?还是你从来不懂得将心比心呢?

当然现在的人,你会说:“我吃我的蹄髈,他服他的丧,关我什么事!”有的人更会辩解说:“我吃我的蹄髈,可是我的内心,是跟他一样哀伤的。”各位,有那个心呐,就会有那个行为啊。当我们的心体恤着别人的哀伤,感同身受的时候,说你的心我能感觉,那你真正感觉的时候,你不会去大快朵颐啦,你不会在那边旁边,放酒高歌啊,你不会做这个事情的啦。

所以我们从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就知道仁者的心思,仁厚的心思,感同身受的心思,这个就是礼啊。

下一段。

曾子与客立于门侧,其徒趋而出。

有一天曾子,跟这个客人,站在家门口的侧边,其徒趋而出。结果呢,有一个寄宿在曾子家里面的门徒,快步的出门,好像急事一样,快步地就要出门。

曾子曰:“尔将何之?”

说你要去哪啊?急急忙忙的,你要去哪呀?曰:“吾父死,将出哭于巷。”那么这个门徒就跟曾子说:“说我刚刚接到消息,我的父亲过世了,我到巷口那一边去哭一下吧,我难掩悲伤的情绪,我要到巷口那边去哭一下。”各位,哀伤就哀伤,哭就哭了嘛,为什么要到巷口去哭呢?他的意思是避到巷口去。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我家有丧事,而我寄宿在你家,我在你家哭,简直是触你霉头嘛,对不对?对你是不敬。所以我赶快离开,离开这个地方,我要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哭泣,这个是他认为是这样,他要尊重这个主人的意思。

曰:“反,哭于尔次。”

这个,就是馆舍,馆舍为什么叫做次?就是我们去旅居别的地方的时候的旅店,在古代都叫做次。是第二个的意思,就是说在家里是第一个,是那个根,这是第二个,那就是次,次就是馆舍的意思。说:“回来吧,回来吧,来来,回来回来,就到你的馆舍,到你的,属于你的房间里面,去哭吧。”

这是为什么?因为这是古礼啊。古礼就是,虽然我是店主人,那你来这边住店,你来这一边住店,我收了你的房租,把钥匙给你,这个房间就是你的。在你搬出去之前,这个房间,你就是主人了,我不是主人。

各位,就像我们今天在社会上,我们租房子给人是一样的。房客来给你租房子,你收了房租,钥匙给人了,你不能说三天两天,你要进去那个房间看看哦,你会被告的。这是不行的。为什么?因为他是主人,他是主人,他在属于他的范围里面哭,他有这个权利。

你看这个曾子,心胸多么的豁达。“你是主人啊,来来来,回来回来,就在你的馆舍哭啊,你是主人啊,这没有什么说给人触霉头,没有这个问题啊。”

曾子北面而吊焉。

那接下来呢,曾子就面向着北面,来凭吊这个徒弟过世的亲人,表达他的哀伤之意。那北面而吊,是以这个国宾的姿态,国家的宾客这个姿态,北面而吊,意思就是说很尊重的意思。

那谁家呢,人生在世数十年啊,难免都会碰到有家人有过世的情况,对不对?尤其是你无法避免的,我们的父母也会有一天离开我们而去啊,这是人生的大事,必须面对的严肃课题。他不是不可告人之事,他也没有触谁的霉头的问题,而是每一个人碰到这个事,都要感同身受。哪里有说,你在这里住,然后不准你的家人过世的事情呢?各位,对不对?

我们记得我们前面还讲过这样的例子,一个人新居刚落成,他的西阶之下呢,有一个墓,人家要迁去合葬,然后他就答应了,来请求他,他答应了,答应掘开这个墓的时候,那些孝子不敢哭,对不对?结果那个屋主就说:“你们哭吧,你们哭吧,我都允许你们在这一边举行合葬了,我还不许你们哭,大的都允许了,然后小的还不允许,那我不是不明理的人嘛。”

各位,你看这个心量多大。哦,那你看这个曾子,心量也是非常大,在他家这个哭,哭他远方过世的亲人,可能还会设个牌位什么的。曾子说:“你就服你该服的丧吧。你是主人,没有关系的。”各位,我们看看,这种古人豁达的心量哦,是我们现在的人,真的要学习的,这个就是礼了。

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

孔子现在就在告诉我们说,面对亡者,他的心态啦。之死而致死之,之死就是你送东西去吊丧亡者,或者送东西去祭拜等等,叫做之死

致死之,什么叫致死之?就是说你送东西去,你却认为死者是没有任何知觉的,你送东西去祭拜亡者,你却把亡者认为是毫无知觉。

不仁而不可为也,这个是不仁的想法,而君子是不能这样做的。他也不能教这样给世间的。各位,你认为说死了之后,就剩下将要腐朽的那块躯体,什么都没有了。那就把这个躯体丢在水沟也就行了,不是这样吗?对不对?所以你送东西过去你就认为说,他是毫无知觉,他根本不可能享用。送个水果去,管它水果好吃不好吃,反正他是不会享用的。那你这个想法,就别送了,要如果你要送,你认为他是毫无知觉,也不会去享用,那这是不仁啊,不可以,君子是不可以这么做的了,也不可以这么教世人的。

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为也。

之死而致生之,你送东西去给去祭拜亡者,而你却把亡者当做是,他还能知、他还能用,他随时都可以使用你这些器具的。

不知而不可为也,他说这是缺乏理智的,这种教育也不可以行于世,为什么?因为亡者跟生者毕竟是不一样。各位,为什么?因为你如果真的教育成亡者就是生者,那我看很多人都不肯把他的亡者给埋掉,他还是会把他放在房间里,他还把他当做生的一样,那这个生跟死就没有界限,不能够拿这个来教这个后世了。

因为事情都会被无知的人,推到两极化。如果圣贤当时教育是说生的时候跟死的时候,是一模一样的,那糟糕了,那现在恐怕好多家人,为了展现他的孝思,把他的遗体全部放在家里,那你信不信?

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斫,琴瑟张而不平,竽笙备而不和,有钟磬而无簨虡,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我们看这一段,所以说一切献给这个亡者的东西,竹不成用,这个竹,用竹编的器具,不成用是什么意思?就是完善。竹编的器具拿去祭拜亡魂,就不会让它非常完善,而真的可以用,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编一个器具,最重要就是那个边缘,边缘要一个藤嘛,藤,然后才能够收边嘛。就那个藤,没有给它收边呐,就像衣服剪开之后,不收边一样,所以竹不成用

瓦不成味。这个味就是发光,光泽的意思。那陶器,做陶器去供神,做得很粗糙,就像瓦一样,不让它有光泽。因为什么?因为给人用的时候,才会考虑到这些问题。

木不成斫。用木器的话,去祭祀亡魂,不加雕饰。

琴瑟张而不平。说用琴瑟在那一边供献着,那张了它的弦,但是不去调它的宫商角徵羽。

竽笙备而不和。这个竽也是乐器,它形状跟笙很相似,但是比较大。竽笙是备在那里,但是呢,也不去调和宫商角徵羽这些音调。

有钟磬而无簨虡。簨虡是什么呢?悬挂这个钟磬的架子,那么横牵的叫做簨;直立的叫做虡。意思就是说,有钟罄,但是没有架子,就摆在地上,这是不悬挂起来的意思,不悬挂起来意思不能用啊。

其曰明器,神明之也。说这些供给死者的器物,都叫做明器。明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死者当做神明。各位,不把他当做无知无觉,也不把他当做像人有知有觉,好像就在身旁可以用。好像跟着你一起吃饭一起享用。我们也不把他这样当做,我们就视他死了,他跟我们不一样。

他也许有知觉,但他不是我们的知觉,他也许可以用,但是不是我们这个用法。他是什么?神明。我们就给他一个独立出来,另外的这样一个空间,就是我们对待我们的过亡的祖先的心态。

这么一来的话,就在我们的生活里面,我们敬鬼神而远之啊,我们就敬他,我们拜他,不会整天跟他腻在一块,而远之啊。

各位,如果这个教育失了问题,假设我们说,唯物论,我们就说死了之后,什么都没有。各位,那那些以前为我们战死的那些将士,我们也不用去崇拜他了嘛,对不对?各位你想想看,世界上多少个国家,他们都有他们的这个什么忠烈祠啊,过往战死、为国牺牲的,都把他立牌啊。各位,这都没感觉,立什么牌?对谁有好处?对谁都没好处。浪费民脂民膏,浪费我们的精神,不是这样吗?

各位,但是,他不是无知无觉。那你说他有知有觉,那有知有觉跟我们人都一样啊。那我就跟人一样来供拜咯。那完蛋了,那人跟死人棺材,就放在旁边睡觉啦,这也不成个教育。

所以他应该高尚起来,神格化。另外,给予一个观念,一个空间,他就是神明。这个就让仁者的仁怀,不会丧失,不会变冰冷的动物。不会认为死后没有因果,胡作非为,对不对?也不至于整天跟鬼神打交道,“敬鬼神而远之”,那真是孔子给后世,最有用的一个教育的了。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格物致知_bd

讲得太好了!

Ai爱华

嫂叔之无服也,盖推而远之也;姑姊妹之薄(出嫁之后期服降为大功)也,盖有受(代)我而厚之者也。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曾子与客立于门侧,其徒趋而出。曾子曰:「尔将何之?」曰:「吾父死,将出哭于巷。」曰:「反,哭于尔(你)次(馆舍)。」曾子北面而吊焉。   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为也。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斫,琴瑟张而不平,竽笙备而不和,有钟磬而无簨虡,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敬鬼神而远之!

听友216699805

檀弓上第三(28) 丧服,兄弟之子犹子也, 盖引而进之也; 嫂叔之无服也, 盖推而远之也; 姑姊妹之薄也, 盖有受我而厚之者也。 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曾子与客立于门侧, 其徒趋而出。 曾子曰:尔将何之? 曰:吾父死,将出哭于巷。 曰:反,哭于尔次。 曾子北面而吊焉。

听友216699805

孔子曰: 之死而致死之, 不仁而不可为也; 之死而致生之, 不知而不可为也。 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 木不成斫,琴瑟张而不平, 竽笙备而不和, 有钟磬而无簨虡, 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1881725lzbg

嫂叔之无服也,盖推而远之也;姑姊妹之薄也,盖有受我而厚之者也。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曾子与客立于门侧,其徒趋而出。曾子曰:「尔将何之?」曰:「吾父死,将出哭于巷。」曰:「反,哭于尔次。」曾子北面而吊焉。   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为也。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斫,琴瑟张而不平,竽笙备而不和,有钟磬而无簨虡,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于夫子乎?」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

猜你喜欢
听曾子讲孝顺

在孔子的弟子里面,曾子是“孝”做得最好的,所以称曾子是大孝。本专辑是曾子都在论述孝道,包括一些具体做法。希望听到本专辑的人,都会有所感悟,有所醒悟,有所行动。都...

by:一壶茶国学智慧

墨迹(曾子墨)

曾子墨是一个对新闻工作有热情、有干劲,对财经世界有触角、有判断的女孩子。出生于北京,1996年以最高荣誉毕业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达特茅斯学院(常春藤盟校),取得...

by:肥妖

《礼记》曾子问第七

《礼记》曾子问第七虚空济详解

by:弘扬虚空盧

四书之首 曾子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

by:敏老师阅读课

曾子航教你不做笨女人

曾老师为你排忧解“男”教你实用小技巧,提高情商增强魅力...

by:问视课堂

大学-曾子-儒家系列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

by:狙公赋予

浅读《曾子全书》学复盘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by:读古圣先贤万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