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如今,在选择餐厅吃饭之前,先打开手机App搜攻略、看评分成为了大家的消费新习惯。网友的真实评价评分、晒图等,似乎也成为了“消费指南”。为我们挖掘新事物、甚至可帮助我们“避坑”。不过就在最近,“年轻人报复性挤爆3.5分餐厅”“评分低的店可能更好吃”等话题却频频登上热搜。是高分店不香了,还是另有原因呢?

主播:郑净

编导:王丹妮





▲西安某连锁餐厅,工作人员打包外卖。图/新华社


近来,“年轻人报复性挤爆3.5分餐厅”“评分低的店可能更好吃”等话题,屡上热搜。据《工人日报》调查了解,除了少数消费者抱着“我倒要看看有多难吃”的心态“挤爆3.5分餐厅”,低评分餐厅“逆袭”,更多是由于消费者频频在“高分店”踩雷,而“低分店”提供的菜品反而超出预期。


在互联网时代,搜攻略、看评分成为消费新习惯,网友的真实评价评分、晒图等,似乎已经成为“消费指南”,为我们挖掘新事物、给我们好建议,甚至可帮助我们“避坑”。但随着“评分决定好坏”成趋势,一些商家通过有偿探店“种草”、刷单炒信、虚假评分等方式刷好评、攒人气,架空了消费评分机制,反导致消费者再次“入坑”。于是,高分店似乎也不那么香了。


高分店不一定有真美味,不一定代表高品质,低分也有好店,消费者本来就应理性客观看待评分。更何况,基于各自主观判断的评分,并非绝对值,有人注重性价比,有人则更看重品质和体验,越是褒贬不一的东西,越应亲自去寻找答案。


比如,有媒体前不久就报道了杭州几家低分店的红火生意经,它们“认真做菜,打磨口碑,不走捷径”,评分不高的很大原因是,或主打固定客户群,销售渠道稳定;或主打线下口碑,口口相传已能满足经营需要,不会特别在意网上的评价所带来的增益。


尤其像一些小众品牌的咖啡馆,虽然评分不高,但因为有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也能吸引一些人前来消费和体验,并赢得关注和喜爱。


也有一些低分店,甚至拒绝推广软件找上门来的合作推流,不想被软件“绑架”,认为商业运作太耗费精力,反而顾此失彼,还不如好好打磨菜品和口碑。在流量时代,这无疑是一种难得的“人间清醒”,也是消费者“舍高就低”的原因所在。


而这也再次警示,别让评分机制的假高分败了真美味。正如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所说,注水的评分会让分数失去参考意义,不是餐饮企业维持长久发展的正道。由食材、口味、服务等要素构成的品质、形成的口碑,才是企业需要用心去经营的,否则,消费者迟早会选择用脚投票。


消费者“舍高就低”的反向消费,同时也表明,网络平台信用环境有待净化、评价体系有待完善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而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均明确,经营者不得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因此,针对网络评分乱象,监管应进一步发力,打击刷单炒信、虚假宣传等行为。网络平台则应要探索更多维度、更合理的评价和展示机制,避免“劣币驱逐良币”,让有品质的“宝藏店铺”得到应有的分数,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撰稿 / 何勇海(职员)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刘越




Ninetythree

你他么去死吧 弹出广告

回复@Ninetythree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红小西瓜

怎么拉黑这一类啊,超级不喜欢这类玩意

当前评论用户
TA的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