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诸葛亮临终前说了什么(一.3)

2016-11-08 10:49:12 8.9万
声音简介

今天我们学习《学而第一》的第三章。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一章又是孔子的话了。巧言,言是我们说的话,巧言是巧舌如簧、能说会道、全挑好听的话说;令色,色是指我们的脸色、表情,令是善、好、美的意思,令色,是满脸堆笑地讨好别人的样子。满嘴花言巧语,满脸讨好别人,就是巧言令色。


关于巧言令色,我们先讲个小朋友们耳熟能详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在森林里,有棵大树。树上住着乌鸦,树下住着狐狸。有一天,乌鸦叼着一块肉,站在树上休息,被狐狸看到了。狐狸馋得口水直流,它很想从乌鸦的嘴里得到那块肉。狐狸不会爬树,又不肯轻易放弃,就眼珠一转,说道:“亲爱的乌鸦,您好吗?”乌鸦没理它。狐狸又陪着笑脸说:“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乌鸦看了狐狸一眼,还是没有回答。


狐狸摇了摇尾巴,第三次开口说:“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啊,麻雀比起您来就差远啦。您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就唱几句吧。”乌鸦听了,非常得意。它想,说我嗓子好,爱听我唱歌的人,唯独只有狐狸。它得意忘形,就高兴地唱了起来。可乌鸦刚一张嘴,肉就从嘴里掉了下来。狐狸叼起肉,马上钻到洞里去了。只留下这个傻傻的乌鸦,站在树枝上,还呱呱呱地歌唱呢。


我们都听过这个故事,但不要因为故事浅显,就忽视它背后深刻的寓意。故事中,狐狸的表现是什么,就是巧言令色。它为了得到乌鸦嘴里的肉,什么恭维的话、肉麻的话,都说得出来。但是乌鸦能不能信它呢?不能信,这都是骗人的话,狐狸是有所图,别有用心的。


小朋友们,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提防像刚才这只狐狸这样的人。拐卖小朋友的人贩子,看上去,他们从来都不像大灰狼,而是像一个好人。他们经常会跟你说:“小朋友,我是你爸爸的好朋友,你爸爸今天有事儿,让我来接你回家。”或者他们说:“小朋友,你跟我走,我给你好吃的,给你好玩儿的。”小朋友们,我们能跟这样的人走吗?这是陌生人,没有确认他的身份,我们是不能跟他去的。尽管他表现出来的是巧言令色,我们更应该多一些心眼,多一些分辨和判断。


回到《论语》,孔子对巧言令色是什么态度呢?他认为,鲜矣仁。鲜,是很少见的意思。孔子说,这样的人,很少称得上是仁义、仁爱、仁德的人。孔子对巧言令色,是深恶痛绝的、反对的。


孔子曾经对早期跟随他的弟子们有过评价,评出过十个最棒的学生。头四名,以德行著称的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1]这四个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不太爱说话,有点儿沉默寡言。可见,孔子看一个人,更重视的是他内在的修养,他所追求的心灵境界,而不是巧言令色,迎合别人,有所图谋,追求外在的名利、地位。


上一章,有若说,孝悌,是仁之根本,是讲怎样称得上“仁”;而这一章,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恰恰是在讲“仁”的反面。


实际上,在社会中,有这个现象。巧言令色,不乏其人。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能说会道的人,好像能够赢得他想要的东西;还有一句话,叫有奶便是娘,有些人,只要你给他好处,他怎么巴结你、讨好你都行,可以没有底线,没有尊严。对于这样的人,孔子是批评和反对的。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在心灵的塑造,追求仁,而不应该巧言令色,随着欲望向外追逐,违背仁。


上一讲,我们讲的舜,他没有因为处在一个不好的家庭环境,就堕落、仇恨社会,也没有屈从于环境,而是,始终有一颗仁爱的心,始终不放弃对自己的修养和自律,最终他得以禅让天下,成为天子,造福天下百姓,实际上,他也成就了自己。


所以,真正的君子,绝不会像哈巴狗一样,为了啃一根骨头,就向别人摇尾乞怜。他们能始终观照自己的内心,不驰于外物,能够和孤独寂寞交朋友,能“人不知而不愠”。

有一句名言,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就是,“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人,不看淡世俗的名利,就会在随波逐流中迷失,不能使自己真正的志向显露出来;不身心宁静,整天心猿意马,就会像一杯无法沉淀澄清的浑水,不可能实现远大的人生目标。


能说出这样清醒、通达,有大格局的话的人,显然不是一般人。没错,他就是大名鼎鼎、光耀史册的诸葛亮。


接下来,我们讲讲诸葛亮的故事。


诸葛亮,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2]他很聪明,能想出很多别人想不出来的计谋,被大家看成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是山东人,出身于当地望族。他的爸爸,曾经做过泰山郡丞,泰山地区一把手,类似于省部级干部。可诸葛亮3岁的时候,母亲生病去世了。他8岁的时候,父亲也去世了。


诸葛亮很小就没有了爸爸妈妈的陪伴,他和弟弟诸葛均,跟随叔父诸葛玄,到江西北部的豫章去赴任。当时,正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走在半路上,朝廷把给他叔父的职位又取消了。没办法,叔侄一行只好改投荆州的刘表,投靠地方割据势力去了。


诸葛亮17岁的时候,他的叔父也去世了。当时,曹操挟汉献帝以令诸侯,军阀混战。诸葛亮在南阳隐居,他广交名士,并以管仲、乐毅自比,认为自己是可以匡扶天下的文武全才。


在南阳期间,诸葛亮结了婚。妻子是朋友们推荐的,名叫黄月英,“发黄,肤黑”,是个丑女,但和诸葛亮“才华相配”。才华、气度都出众的诸葛亮,应该选择很多,为什么偏偏娶了一位丑女呢?我们来做个心理分析。诸葛亮小时候,父母都去世了,他一定看尽了事态炎凉,遭到过很多冷眼,一定内心敏感。他看中的,是能够遇到知己,是对方真正懂自己,对自己好,而不是在意表面的权势,或以貌取人。其实,诸葛亮不仅选择妻子是这个标准,后来他选择跟谁去干事业,施展才能报复,也是这个标准。不是看谁势力大,就去依附谁,而是选择真正懂自己,放手信任自己,给自己施展舞台的明主。


诸葛亮26岁左右,刘备[3]走进了他的生活。当时,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三顾茅庐,请求诸葛亮出山,最终打动了他。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说,你看曹操势力很大,你打不过他。你不可能替代他。而江东的孙权,可以作为你的朋友,你的援手。另外,荆州、益州,这两个地方的长官很懦弱,有机可乘。你可以取代这两个人,拥有荆州、益州,以此可以去争夺天下。这就是著名的诸葛亮隆中对策。刘备认为诸葛亮分析得有道理。最后他也正是一步一步按照诸葛亮给出的谋划,占据荆州、益州,和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


诸葛亮出山后,大概28岁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打败了曹操。


诸葛亮31岁时,辅佐刘备占据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带。益州易守难攻,是天府之国,刘备彻底结束了四处流窜,没有长久立足之地的囧境,变得足食足兵,粮食充足,军事实力不断壮大。


10年后,诸葛亮41岁时,刘备在汉中称帝,自立蜀国。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是蜀国实际上的管理者。两年后,诸葛亮43岁,刘备在发兵为关羽复仇途中去世。去世前,刘备在病榻之上,向诸葛亮托孤,把自己16岁的儿子刘禅[4],托付给诸葛亮,让诸葛亮来辅佐他。刘禅拜诸葛亮为相父。


此后,诸葛亮六次用兵,二出祁山,想要统一汉室天下,但都没有成功。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已54岁,他率军由汉中出发,取道斜谷,穿越秦岭,进驻今天陕西宝鸡岐山一带的五丈原。在此,蜀军和魏军对峙了100多天,最后,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临终前,所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给他年仅8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家书。这封家书,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诫子书》。


前面我们提到的那句名言,“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出自于《诫子书》。这封信不长,我们读一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说,一个君子,怎么样来修养、磨炼自己呢? 两个字,一个是静,要耐得住寂寞;另一个是俭,要节俭朴素。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人,要澹泊清静,不贪图名利。只有恬淡寡欲,才能够显露自己的志向。心境安宁,排除外来干扰,才能够实现远大的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学习,必须内心安静。而才能的获取,必须通过学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学习,我们就没法扩展我们的才能;没有志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也很难坚持下去,真正学有所成。


淫慢则不能励志,显躁则不能治性。”一个人,如果放纵自己,懒散,不能吃苦,就无法专心振奋,激励自己实现志向;如果总是冒进、急躁,就不能陶冶自己的性情。最后诸葛亮说: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我们的年龄,会随着时光飞逝而去,很快我们就长大了,老去了,而我们的意志,也会随着岁月的脚步,一点点溜走。年轻的时候,我们还有豪情壮志,但年纪越来越大了,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我们的理想就会被消磨掉,忘了自己的初心。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到头来,我们就像枯枝败叶一样,衰老不堪了。而回顾这一生,并没有做太多对社会有贡献、有价值的事情。到那个时候,我们悲悲怯怯,坐在一个破房子里,没有任何成就感,再悔恨遗憾,又有什么用,往事已经不可再来啊。


这就是诸葛亮临终前,留给自己儿子的遗书——《诫子书》。他用自己一生的经验,告诫自己的儿子,人生该怎样度过,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态度不可取。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儿子诸葛瞻,后来表现如何呢?是否对得起父亲的教诲?


诸葛瞻,后来成为了蜀汉大将。但他的结局,却非常得惨烈、悲壮。


诸葛亮死后30年,曹魏大军在邓艾的率领下,讨伐蜀国。诸葛瞻率他的长子诸葛尚,和其他蜀汉大将,防守绵竹。但是很遗憾,诸葛瞻没有听从大家死守绵竹的建议,决定出城与曹魏大军决战。最终,诸葛瞻因为战略误判,死于这场战争。当时,他被曹魏大军重兵包围,最后中箭落马,自己自刎殉国,只活了37岁。他自杀后,他的儿子诸葛尚,看见父亲战死军中,自己转身又冲入阵中,奋战而死。就这样,绵竹失守。同一年,蜀汉被曹魏灭亡。这一年距诸葛亮去世,只有30年。


这就是诸葛亮和诸葛瞻的故事,尽管他们的结局有些悲情。我们记住这句话吧,“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也是对“巧言令色,鲜矣仁”的一种阐释。


下一章,主人公又变了。不是孔子,也不是有子。是谁呢?我们下一讲说。



[1] 《论语》《先进第十一》。

[2]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3]刘备(161-223年),字玄德,三国时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比诸葛亮大20岁。

[4]刘禅(207-271年),刘备嫡子,小名阿斗。223年继任为蜀汉皇帝,在位41年。


节选自《大鱼讲论语》(学而第一),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京东、当当有售。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博馨刘刚

哈.CCF GGG The way you can see you want me and I'm so I was so proud getting the yet I TT YTTT The time with you t

猜你喜欢
诸葛亮传|讲述诸葛亮传奇的一生

在小说家神话的背后,真正的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的一位人物?他的理想、他的智慧、他的谋略、他的风格,到底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去仿效的,便是本书最感兴趣的问题了

by:陌言大大

诸葛亮马前课小六壬高阶精讲

小六壬就是一个快速自占工具,最突出的优点就是简单、快捷又不失准头。小六壬预测法学后无需借助任何工具,软件、资料,预测时随手取数。掐指一算,几秒钟之内即知结果。简...

by:心中平安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by:冰瑶_2s

诸葛亮

为何一提起忠臣与智者大家都会首先想到诸葛亮呢?

by:醉山恋

诸葛亮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by:赵天胜

诸葛亮马前课之小六壬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心若菩提,我喜欢易学文化,我愿意把我学到的小六壬知识无偿的讲解出来,让更多人受益。爱上易学文化。为弘扬民族文化出一份力。感恩遇见,感恩聆听。

by:心若菩提142857

诸葛亮传丨百家讲坛方北辰客观再现诸葛亮一生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集忠、勇、智、仁等美德于一身,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历朝历代都高度推崇的智者和贤者的代表。在《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演...

by:Cv妙爵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