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人生的智慧

1321
哲学是所有学科之母,心理学从哲学而出,也终将回归哲学。

什么是智慧呢?用叔本华的话来说,所谓人生的智慧,就是如何尽量幸福度过一生的艺术。


这些想法,恰好在叔本华《人生的智慧》里找到了一一的共鸣,这也是我在接下来这几天会跟大家探讨的内容。


叔本华在这本书里,通过探讨“人生的智慧是什么”、“人是什么”、“人拥有什么”以及“你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样的”等几个方面的话题,一步步将自己一生的哲学思考呈现在我们面前。
同时,除了书中原有的四个章节以外,我还会在最后为大家增加一个重要的整合章节:“我怎么定义自己”。通过整合,我希望每一位和我一起共读的朋友,无论选择“孤独”还是“庸俗”,无论你人生的钟摆此刻是怎样的节奏,最终、都可以成为你自己、将自己的人生过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2

今天,我们就先从第一部分:“人生的智慧是什么”这个话题开始,一起来解读这本书。


智慧本身是难以名状的,所以我们要探讨智慧是什么,一个好的方法是从与我们人生相关的不同维度切入,去看看这些维度下的智慧是如何显现的。在我建构的“智慧-幸福”心相模型里,我总结了三个比较重要的参照维度,先来看第一个:幸福(大家可以参考文稿中的图片一起学习)。





如果说智慧就像宇宙深处万物起源的奇点,幸福则与它遥相呼应、就像人类心灵的“奇点”——无限小、爆发力却无穷大,一旦被激活,整个生命都会绽放光芒。


虽然叔本华说“人生的智慧,就是如何尽量幸福度过一生的艺术”。可是另一方面,叔本华骨子里又坚信:“这个世界中,唯有痛苦才是唯一真实的东西,而幸福不过是痛苦暂时的缺乏,不过是欲望与无聊较为迅速的交替。”


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快乐都是转瞬即逝的。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人们评价他是“悲观主义的”,不过在我看来,这不是悲观,而是清醒和理智地活着,因为叔本华想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如果只是向外部世界追求欲望的满足,那么人生就只能在欲望得不到满足时的痛苦,和欲望满足后的无聊中度过。


但如果你知道幸福在于自身,而不是外部世界,那么人人都可以把痛苦的人生,过成幸福的人生。想明白这一点的人,就是智慧的人。从这个维度上来说,智慧,就是能够向内探索、从自身内在机制,而非外部环境中找寻幸福的能力。


我的一位男性来访者的父亲,早年打拼创下一份辉煌的家业。随着父亲老去,企业的继承问题提上了日程,而他则在兄弟之间的权力斗争中,陷入了焦虑。他身边所有人都认为,作为长子,他应该想尽一切办法,争取企业的掌控权,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


开始的时候,他觉得大家说得对,所以竭力争取机会,想在父亲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但奇怪的是,越是想要展示、结果却越是事与愿违,不断出现的失误,让父亲大失所望、暴跳如雷。


我问他:“面对父亲的失望,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他说:“很矛盾的感觉,一方面觉得没有面子,一方面又好像松了口气,然后又因为‘松了口气’而觉得很自责。我甚至觉得,是自己在故意把事情搞砸。”


我又问他:“把事情搞砸,能让你得到什么吗?”他想了想,说:“得到解脱吧——我其实一点也不想掌控什么。”


我再问:“那么你想要的是什么呢?”他沉思了一会儿,说:“我想要平淡一点的生活,不想像我父亲那样一辈子只有工作。我其实更喜欢每天能够看看书、听听音乐,而不是没完没了的应酬。”


我说:“听上去你想要的、和身边人想你要的不一样?”他点头说:“对!在他们眼里,我只有得到掌控权,才是成功和有面子的,我觉得他们也有道理,所以才会硬着头皮冲上去,结果把自己搞得那么焦虑!”


接下去的几次咨询里,我们反复做着同一个练习: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直到最后,他挺直腰板、长舒一口气,有力地做了两下扩胸运动,放松而坚定地说:“我决定了,接受面子、权力和财产的损失,跟随自己的内心——如果不这样,我会损失更多重要的东西,一辈子都不会感到幸福快乐!”


这位来访者通过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增长了智慧,而智慧降低了他的焦虑。现在,你也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是你,你的内心会如何选择?通过看自己向内寻找幸福的能力的强弱,可以判断自己智慧的高低。在这一点上,从0到10,你给自己的智慧打几分呢?


3

除了幸福,知识,也是识别智慧的一个参照维度。在我建构的模型里,知识存在于一个人和智慧之光交界的地方,是人们巩固和扩展自我存在感的通道之一。不过,和智慧不同的是,过度地追求知识、常常让人们离幸福的奇点与越来越远。


我的一位来访者,从小被公认为“智力超群”,人生的每个节点也踩得恰到好处:考入最好的大学,入职顶尖的公司,与心仪的女孩结婚生子,30岁辞职创业、几乎没经历太大波澜就把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在他人眼中完全是一个幸福的典范。


就在这个时候,另一个女孩出现了,智力超群的他心想:我管理几千人都没问题,管两个家又算什么呢?结果,没到一年,他就发现自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里:妻子患上了抑郁、情人要求结婚、一向成绩优异的孩子突然开始厌学、公司业务出现滑坡、而他自己开始整夜整夜的失眠……


来咨询的时候,他像是在问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说:“我到现在都不明白、我是怎么把自己的生活搞砸了的……一个人怎么样才不会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呢?”


我说:“也许聪明还需要智慧来把关。”


他抬起眼睛、若有所思地望着我,继续问:“聪明和智慧的区别是什么呢?”


我说:“我的体会是‘聪明’让人盆盈钵满、而“智慧’让人放下多余。”


盆盈钵满,意味着尽可能地拥有更多。拥有更多,随之而来的烦恼也更多;放下多余,痛苦与无聊才会渐渐远离。这一点,不仅适用于情感,也适用于知识。我们所受的知识教育,长期以来都以向外的“更多”、“更好”为目标、缺少了向内探索的训练。结果,头脑学得越多、心越糊涂,因为这样的教育和学习会发展出,越来越多依赖外部评价的不健康的自恋。


所以,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心理学的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导师济群法师说:“知识使人复杂,智慧使人单纯。”这是一个很好的标准,你可以用它来检验自己关于人生的知识与智慧的储备情况,看一看你的人生是越过越复杂、还是越过越单纯了。


比如:同样一本心理学书籍,有的人读完后只认识了100个心理学概念,这是知识的储备;有的人读完后则认识了自己,这就是智慧的储备。知识的储备,可以武装出复杂的头脑,智慧的储备,则有助于回归心灵的单纯。


4

帮助我们识别智慧的第三个参照维度是财富。我把它放在模型的右侧,和知识相对应。如果说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是在精神层面扩展存在感的话,财富对应的则是人们物性的满足。


叔本华说:“财富带来幸福,也会打扰幸福。财富这个词本身的意义是‘过剩’,对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帮助不大。”这让我想到我的一些来访者,他们一路奋斗、积累了许多人一辈子都不敢想象的财富后,却突然迷失了方向、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了。他们一方面恐惧自己失去斗志后,守不住现在的生活,一方面又觉得现在的生活并不幸福、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