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于赓哲 |“边缘人”李白为什么会成为唐朝文化的象征?

2019-04-23 07:00:04 4.1万
声音简介

大家好,我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和喜马拉雅联合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


今天这一讲里,咱们谈一谈唐代的文学。说实话,说唐朝能离得开唐朝的文学吗?绝对不可能。我们天天说“大唐盛世”,说唐朝的文化,那么唐诗毫无疑问是唐朝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唐诗几乎就是唐朝的象征。像余光中写的《寻李白》里边说,说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个颇具文学化色彩的描述,我是心有戚戚焉的。要知道,李白,就其身份而言,他说白了,他仕途一生并不顺,他是整个唐朝的主流社会的一个怎么说呢?是一个边缘者。但是李白通过他的诗歌变成了整个唐朝文化的一个象征了。说唐朝谁能想不起李白呢?所以说实话,从这点上也能够看得出,诗就是唐朝文化的象征。但是唐朝的文化还不仅仅限于诗歌。


不管是什么体裁,总之唐朝文学的兴盛是一个公认的现象,非常引人注目,所以我们今天就要谈一谈唐朝的文学为什么如此地兴盛。当然了,要说起文学兴盛繁荣的原因,那当然无非是内因和外因。


就外因而言:一个,唐朝300年,起码有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内,国家经济是比较繁荣的,秩序是比较稳定的。那么这样一个稳定繁荣的景象,当然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外部的有利的环境。而且在那个年代,文化上开放包容,吸纳了很多外来文化。请大家注意,外来文化除了给我们带来新的技术、新的物种等等之外,您要知道,不断地引入外来文化,在思想上也会对我们自己的思想会产生一个激励,会有一个碰撞,而很多灵感与火花就诞生于这种文化的碰撞当中。所以兼容并蓄的文化理念也是促进唐朝文坛兴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而且,谈诗当然离不开士人们,离不开这些知识分子。唐朝的知识分子有个什么特点呢?唐朝的知识分子有这样的一个人生价值观,就是积极、进取。而且他们还比较地率直,很少有掩饰。功名利禄对于他们来说,我想取功名利禄就是想取功名利禄,对吧?这没有什么可以掩饰的,没有那么多虚伪的装饰在这里边。所以唐朝的文学还有个特点,比如说唐朝的一些笔记小说有个特点,什么呢?就是快意恩仇,直抒胸臆。


鲁迅写《中国小说史略》的时候就曾经说过,说唐朝文学,快意恩仇,而且还有个特点——很少教训别人。是,我们发现宋朝以后的文学有个特点,总喜欢在里边加上所谓的教化的作用。知识分子总是摆出一副要教训别人的这个状态,哪怕写的是风花雪月,哪怕写的是下里巴人这些东西,但是总要加上一句——哎!我写风花雪月,你如果在这里边只看到风花雪月,那就说明你没有悟透我的深意啊!但是唐人有这样的风气吗?唐人没有,唐人很率直,唐人对自己的人生的欲望毫不加以掩饰,他们是积极入世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而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毫无疑问也影响到了唐代文学的发展。举个例子,比方说唐朝的诗歌当中有一种类型,特别引人注目——边塞诗。边塞诗一方面跟唐朝积极进取的国防策略,开疆拓土的那种欲望密切相关。但是与此同时,为什么出现那么多边塞诗人呢?这些边塞诗人为什么去边塞?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渴望着建功立业。所以唐人写诗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①]。什么意思?这大有当年班超投笔从戎的勇气啊!那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这样读书,不如我们去边疆建功立业,你要想名列凌烟阁,你就要“收取关山五十州”。所以他们非常地具有积极性,而且他们也从来不怕艰难险阻。在这种情况之下,促生了边塞诗这样一种豪迈的诗歌品格。所以边塞诗的出现,也能特别清晰地展现出唐代士人的那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而且唐朝的诗歌还有实际的作用,为什么说有实际的作用呢?这个跟科举是密切相关的。?您要知道科举在武则天时代加试杂文,也就是说武则天时代之前,科举主要考的内容是经学。经学严格来说跟文学没有太大的关系,可是武则天一旦加试杂文,杂文是什么?也就是诗词歌赋这些东西之后,一下子天下的读书人就开始把几乎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诗词歌赋的创作当中去。你要知道这样的一个现象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就如《通典》所说的:“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天下的孩子们都纷纷地参与到文学内容的学习当中来,一个经学,一个文学,他们必须都得学习,原因很简单,只有这个才是晋身的资本,只有这个才是以后建功立业的不二法门。所以文学从这个时候变得无比地重要。


并且还有重要的一点在于,唐代科举不实行糊名制。不实行糊名制,也就是说考生的姓名、考生的名字响亮与否,对于考官是具有影响力的。如果考生本身就已经名声在外,或者考生本身获得了考官的青睐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对于他的考试具有莫大的帮助。可是,通过什么方式能让考官知道我呢?毕竟还没参加考试的时候,就已经名满天下的考生是凤毛麟角的。


唐代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叫做“行卷”[②]和“温卷”[③]。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些年轻的读书人往往四处交游。我们可以发现,唐代诗人有一个特点,唐朝诗人好像个个爱旅行,走的地方多得不得了。现在网上有网站专门提供这样的服务,就是它根据唐诗统计,这些诗人都去过哪,你输入某个人的名字,它就给你弹出一张地图,那叫行迹图,就能把这人去过哪密密麻麻地给你画出来,很有趣。


但是这里边有个问题,唐朝的诗人为什么爱到处游历?其实他们到处游历,除了游山玩水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他们四处实际上是结交其他的士人,尤其是那些已经当官的人。为什么?一言以蔽之,混一个脸熟呗,对吧?当然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不能说是光脸熟就可以了,那家里的厨师人家也脸熟呢!那有什么用啊?你得让人家明白你的才华,所以他们有一个惯常的做法。什么做法呢?就叫做“行卷”,意思就是说把自己自认为得意的那些诗歌编辑起来,形成一卷或者两卷文书,然后送到人家达官贵人的府上去,希望人家打开看一看自己的诗歌,进而欣赏自己。而且到了考试之前,为了不让人家考官忘记自己,还要把同样的诗集给人家再送一次,这叫啥?这叫“温卷”——那饭凉了不得要温一下嘛,这叫做“温卷”。


行卷与温卷,又促进了唐朝诗歌的兴盛。为啥呢?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得绞尽脑汁写出那些自认为得意的诗句。既然天下的读书人都把精力放在这方面的创作上,那可以想见,诗歌能不繁华吗?所以唐朝诗歌的兴盛与科举制也是密切相关的,而且刚才我提到了唐代文人的交游、唐代文人的游历。唐代文人的交游和游历也是文学兴盛的另外一个侧面原因,因为在游历的过程当中增长了见识,促生了灵感。你想,面对着浩浩大川,面对着巍峨的高山,面对着美丽的景色,面对着苍茫大漠,对吧?环境的不同,感受的不同,会激发文学的灵感,这也是文学兴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而且,我们必须还得强调一下,宗教思想也是文学兴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你要知道,唐朝有个现象,有很多诗僧。我们可以发现唐朝很多高僧本身就是著名的诗人。为什么?那是因为唐朝的佛寺有一个特点,严耕望先生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就是《唐人习业山林寺院之风尚》,意思就是说他注意到一个现象,唐朝的寺庙其实说白了,往往担负着学校的功能,高僧就是高级知识分子,而很多读不起书的人可以到那里边去读书。而在这个过程当中,那些僧人为了培养这些士人文学的能力,也使得自己发展出了文学能力,更何况佛、道宗教思想本身也可以影响文学的发展。比如佛教的人生观,佛教对生死的态度,对吧?道教对仙境的想象,这一切也会对文学产生莫大的影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耳熟能详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也就是《长恨歌》。您没发现吗?《长恨歌》的最后那个部分,描绘的唐玄宗又与杨贵妃见面了,那个实际上是仙境的描写。因为唐玄宗本人信道教,杨贵妃也曾经出家为女道士,外号叫杨真人。所以白居易描绘了这样一个仙境,这就是一个道教的仙境,这不就是道教对文学的一个影响的直接的案例吗?


而且从文学发展自身来说,唐朝文学的繁荣,同时也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一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已经单独成为了一门学科了,不再依附于原来的经学了。而且那个年代,骈体文把文章之美推向了极致,也影响了唐朝的诗人,而且那个时候诗歌的声律形式已经基本成熟了。换句话说,一种新的文学体式已经呼之欲出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到了唐朝结成了硕果。而且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多种文体的写作都出现了。发展到唐代,也就是说新的文体不断地出现,并不仅仅体现在诗这一种文体上。


我们可以发现,诗的出现是比较早的,诗的成就是最大的。但是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的散文,成就也相当地显著,而且带动了文学的变革,这是一个。还有唐代的小说也非常地繁荣,比方说“唐传奇”的出现,就标志着中国文言体小说这种文体的成熟。而且当散文、小说、诗发展到一定的瓶颈阶段再往上发展又比较困难的时候,唐代又有一种新的文学体式发展起来了,什么东西呢?词。


我们现在一说词,总是说宋词。咱们经常说“唐诗宋词”、“唐诗宋词”。不可否认的是,词在宋代的确最兴盛、最发达,不过话可说回来,唐代也有很多优秀的词,就像宋朝也有很多优秀的诗一样。实际上文体的大发展也是文学兴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或者说一种重要的表象。


那么唐朝文学兴盛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我认为就是唐朝在政治上有一个好处,就是基本没有搞过文字狱。有的朋友可能要提出反对意见——那韩愈《谏佛骨表》不是导致韩愈被贬官了吗?可是那个严格来讲不是文字狱,因为《谏佛骨表》,“表”是公文,它说白了是政见不合带来的问题。只是我们后来把《谏佛骨表》当一个文学作品来看待,但是它最初是一个公文。唐朝的诗歌,很少受到政治权力的干扰,这大概也是唐诗兴盛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那跟搞文字狱的年代就不一样。我们可以注意到搞文字狱的年代,一般来讲,文学往往就受到了遏制,而唐代是没有的,或者说是极少的。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白居易这样的人竟然胆大包天到可以把皇帝与贵妃的那点私事写到自己的诗歌里边,描绘得是绘声绘色,这样的事情在搞文字狱的年代是绝对不可想象的。所以这大概也是唐朝文学兴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而且有意思的是,唐朝前后期文学家的地域分布还能体现出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转移的一个迹象。你比方说在唐朝的前期和唐朝的中期,我们统计著名诗人的籍贯会发现这样一个特点:一个,黄河中下游著名诗人非常多;还有长江下游,尤其是长江的太湖流域、长三角等这一带,著名的诗人也不少。但是发展到宋代,这个分布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个,北方著名诗人的数量明显减少,南方的数量明显增加。而且这个增加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不仅仅是长江下游了,长江的中游,甚至上游也大量地出现了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词作家,甚至于在唐代被视之为“文化蛮荒地带”的,比方说福建、广东等地,到了宋代,它们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所以从这点上来说,唐朝诗歌的繁荣兴盛,与经济基础的变化也能看得出是有关联的。经济和文化永远是互为表里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繁荣的深层次的原因。


明天,我们将重点谈一谈武则天时代,来谈一谈武则天所主持的那些变革,我们的重点仍然在于一个字——变。我们留待明天再讲。


好,感谢您收听今天的《中国历史大变局》,我们下次再见。


今天的问题是:你如何看待唐朝文人的交友和游历?


如果你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在下方的评论区中提出,小助手们会挑选大家的问题,汇集起来统一给大家答复。听众答疑将在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中统一推送哦~~


[①]出自唐代诗人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②]指应举者在考试前把所作诗文写成卷轴,投送朝中显贵以求荣誉。

[③]多次行卷称为温卷,目的是提醒受卷者注意自己,从而增加考中的几率。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远山近水376

安史之乱之前的唐朝人率真、开放、包容、外向,像一个青年,有世界主义的倾向。

听友345907559

于老师讲的真好

wzx71

老师的矛盾论,毛选,学的不错,还用内因外因呢!

江永漢廣

于老师讲得真好!

151299gpuy

大唐荣耀长安人口百万,是当时全世界最大都会,开放、自信

猜你喜欢
于赓哲教授评被摸黑的隋炀帝

隋炀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业,没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所以才会有“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是血模糊”的说法。”“...

by:字強不息

于赓哲:大唐名士的趣闻轶事

每当提及唐朝,飘过我们脑海的总有李白、杜甫长孙无忌、狄仁杰、上官婉儿李世民、武则天、唐玄宗而唐朝的繁荣昌盛、绚丽多姿,更少不了他们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代功臣郭子仪书...

by:良师雅集

于赓哲:梦回隋唐,鉴赏女性风华

胡汉和融,迎八方来客兼收并蓄,纳四方风物这是隋唐的盛世景象隋唐,一个注定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朝代乱世交接,盛世襄举,缔造了无数儿女英雄、传奇故事其中,不乏众多...

by:良师雅集

凌烟阁:大唐风云人物启示录|于赓哲

《凌烟功臣——唐代风云人物启示录》是一本以人物为主线索,讲述缔造大唐历史基业的数十位凌烟阁功臣的通俗历史叙事作品。凌烟阁是唐代长安城太极宫的一座阁楼,唐太宗于...

by:听友470263697

李天飞三千六百年封神纪丨马伯庸、于赓哲推荐

《封神演义》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它的巨大想象空间是基于哪些要素?商纣王、周文王、女娲娘娘、姜子牙、闻太师、哪吒、杨戬、雷震子、赤精子、四大天王、普贤真人、太乙...

by:蓝狮子FM

烧尾:于赓哲说唐才子才女 | 李白、刘禹锡、孟浩然的求仕之路

“烧尾”有“鱼化龙,登龙门”之意,科举制自诞生以来,牵动整个唐朝社会,本书除了介绍科举制度、科举文化之外,还讲述了李白、刘禹锡、李商隐、温庭筠、李贺、孟...

by:中信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