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真相 | 010.候伯晋文公

2020-12-28 19:00:07 9.3万
声音简介

本期内容:

1. 晋师东出,尊王攘夷

2. 先轸的谋略与城濮之战

3. “退避三舍”的由来

4. 如何评价“践土之盟”

5. 烛之武退秦师始末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一集我们说到,在外面流浪十九年的公子重耳摇身一变,变成了晋国国君晋文公,这一年是公元前636年,这个确定无疑。可是这哥们的年龄却是一个大问题。司马迁在《史记》里说重耳生于公元前697年,那他上位的时候就已经是六十二岁的老头子了,虽然说国君这职业没有年龄限制,多大岁数都可以,不过这事儿却是非常可疑,按照这个推算,他是四十多岁才开始流亡的,但在这之前,居然没有任何他结婚生子的记录,这别说贵族,就是老百姓也不太可能。


还有就是他那个死了的太子哥哥申生一定是比他大的,但从很多那时候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推算,申生这家伙自尽的时候大概是20岁左右的小伙子,所以,尽管史学家们还在吵架,我个人决定抛弃司马迁老爷子,按照另两本书《国语》和《左传》上的记载做出判断,重耳生于公元前671年,继位这一年35岁,正值年富力强。

 

                                一

苟富贵,不相忘,他上位之后,几乎所有一起流浪的难兄难弟都得到了重用,这些家伙在外面吃了十九年的野菜,憋着一肚子气,这时候同心同德,挽起袖子拼命干,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整顿了晋国内部,稳定了局势,国家迅速强盛起来。而且老天爷也帮忙,第二年就给他们送来了一个好机会,这个机会来自周天子。


当时的周天子还是周襄王,就是前面送给齐桓公一块肉的那哥们。他和郑庄公一样,有一个飞扬跋扈的弟弟,叫王子带。这里顺便说一句,其实这个人就叫带,海带的带,不过那时候称呼一个人都习惯前面加上尊号,比如后来的商鞅也叫公孙鞅,实际上他就叫鞅,加上公孙是因为他是公侯的孙子,这个带也一样,他是周惠王的儿子,那就叫王之子,全称就变成了王子带,和今天我们把查尔斯与王子连起来叫是一样的,只不过顺序相反。


这个王子带不仅仅是调皮捣蛋,而且长得帅,武艺好。周襄王摊上这么一个弟弟也是倒霉,对这个有能力而且还飞扬跋扈的弟弟没有任何办法,搞到最后,王子带胆子大到什么程度呢?明目张胆地和周襄王的老婆隗后滚了床单,而贵为天子的周襄王能做的事情,也仅仅是把隗后的王后废掉,你们俩继续,这老婆我不要了还不行吗?可是他弟弟王子带的回答是,不行,我和你老婆干啥你管不着,但你不能废了她的王后。


结果就是,王子带和隗后联合北边的少数民族狄发动了政变,周襄王狼狈地跑到了郑国,这时候郑庄公已经死了,现任郑国国君也是一个窝囊废,除了给周襄王一口饭吃,没别的办法,周襄王只好向诸侯求救。


诸侯里面反应最快的就是秦穆公,这家伙马上就意识到,这是老天爷给的又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机会。就在秦国大军准备出发的时候,晋文公在赵衰的提醒下,也醒悟过来,他马上给秦穆公写了一封信,信的大意就是我和周襄王两个人都姓姬,我们晋国离王城还近,现在他有难,我救他那是责无旁贷,这事就不麻烦您老人家了,我不行了,您再上。


这封信的潜台词其实就是这是我们天子姬姓家族内部的事情,您这个外人就别参合了,不过说的是相当客气和委婉,秦穆公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只好暂不发军,让晋国先上。


公元前635年,晋师东出,晋文公率军队打败了少数民族北狄和王子带,护送周襄王这个窝囊哥哥回到王畿洛邑,继续当他有名无实的周天子。周襄王除了感激涕零地表示感谢,还从自己越来越少的土地里拿出河内、阳樊等地赏给了晋文公,晋国一时之间,声名鹊起,诸侯们都伸出大拇指,给他点赞。


因为这件事里,包含了扶危、救困、尊王和攘夷四层意思,而这八个字恰恰是春秋霸主称号的标准配置。不过秦穆公点赞时心里肯定在骂娘,这份荣誉本来应该是我的,现在被你小子抢走了。


就这样,两年之后,公元前633年,当宋成公这小子被楚国打上门来时,马上就哭哭啼啼地向晋国求救,楚国这群野蛮人欺负我们中原没人,你晋国要是不出头的话,那我只能投降了,您看着办吧。


可是晋文公也很为难,为啥?两个原因,一是晋弱楚强,实力不如人,这是事实,楚国经过楚成王的多年经营,兵强马壮,更加上中原地区的鲁、曹、卫等国纷纷投降,可谓是来势汹汹。正面刚?万一打不过,刚刚到手的国君宝座就可能没了,弄不好掉了脑袋,想再去流浪都不可能;第二个原因是当年重耳一穷二白的时候路过楚国,楚成王对他很不错,现在不太好意思直接对着人家开炮。


这个时候,晋文公身边一个人开口说话了。此人叫做先轸,也叫原轸,是跟着晋文公一起流浪的老臣,这家伙可以说是满肚子坏水,当然,用另外一个词就是满腹谋略,那不是一般地聪明。你要是说你没听说过,那也不怪你,因为这位爷虽然很厉害,但在历史上没人替他忽悠,不像关羽、岳飞这些人后面有《三国演义》和无数评书戏曲替他们吹牛,我们说历史人物也是需要粉丝替他们宣传的,否则不是像先轸这样默默无闻,就是像陈世美那样被人黑死。


这个先轸的见识和谋略在春秋时期都可以算作是第一流的,在他之后一百多年,有个叫孙武的人,写了一本书叫《孙子兵法》,里面有一句话:“兵者,诡道也”,就是说打仗这事儿变化无常,一定要会玩弄阴谋诡计,我们下面就来看看,人家先轸同学是如何玩计谋的。


他对晋文公说,我们在宋国的时候,宋襄公给了我们20辆车,这个恩我们一定要报,楚国围攻宋国,宋国现在很危急,报恩和救危这两件事,完全是正义的,所以,这一仗我们一定要打。但我们不必直接去打楚国,他不是有小弟吗?那个曹国刚刚投降了楚国,另外一个卫国刚刚和楚国通婚,我们先打这两个国家,楚国做老大的,他应该会救,宋国自然解围。


晋文公一听,这主意不错,晋军打楚军也许有点费劲,但收拾曹卫两国,那还是轻松加愉快的,很快拿下。可是,楚成王这个无情无义的老大却没有按照先轸的套路出牌,根本不管两个小弟的死活,玩了命地死攻宋国。


那怎么办?先轸还有后招,他把曹和卫的土地财宝给宋国的使者,让他们去秦国和齐国游说,不需要他们出兵,只要他们派人找楚国讲和就行。


这点小事齐秦两大国还是愿意干的,就算不看宋国的面子,还要看他们送来的礼品面子,但先轸事先算计得好好的,楚国正在骄横的时候,这个面子是一定不会给秦国和齐国的。


果然,楚国人说了,让我们讲和,从宋国撤兵?门儿都没有啊,不撤!这样一来,秦国和齐国开始怨恨楚国,咋地,这点面子都不给,人家送的礼我都收了。随后,这两国就加入了晋国对付楚国的联盟,先轸一分钱没花,给晋国找来两个帮手。不过晋文公一直等到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32年,才会合了齐秦两国,从容地向宋国进发,意思很明显,楚老大,你见好就收吧,从宋国撤军,咱们你好我好大家好。


楚成王马上感受到了压力,他对自己手下的主帅子玉说,晋文公重耳这家伙,在外面流浪了很长时间,啥世面没见过?现在他和齐秦两国铁了心要救宋国,看来是上天的意思,宋国不该亡,咱还是回家吧。


但是楚国主帅子玉牛脾气上来了,他不想撤军:“非敢必有功,原以间执谗慝之口也。”我不是贪图功劳,只是您身边有些小人挑拨离间说我一定失败,我只是想证明自己。这话其实就是赌气,楚成王一听之下也挺生气,可是因为子玉的家族在楚国有一定势力,他也没办法,就自己先带了一部分军队回楚国去了。


这个子玉虽然脾气大,但是人不傻,他也不想和晋齐秦的联军死磕。所以,他也想了一条计策,就派一个叫宛春的人去晋国军营,和晋文公说,咱们让曹、卫两国复国,我们楚国也不继续攻打宋国,两家都撤军,你看怎么样?


晋文公还没说什么,他手下的大臣们先不干了,你楚国用一个没打下来的宋国,换我们已经收入囊中的曹、卫两个国家,你这是谈判呢,还是居高临下的命令?在晋国大臣来看,楚国这是把自己当武林盟主了。晋文公自然也不想答应,就打算拒绝宛春,让他回去复命。


这时候,又是先轸站了出来,他猜到了子玉这条计策的阴险之处,对晋文公说,我们打着救宋国的旗号而来,现在你拒绝楚国,等于是放弃,况且子玉这小子一句话等于是救了三个国家,而我们说一句不同意,等于是把这三个国家全灭,您说说以后这三个国家的人怎么看我们,甚至都不用以后,他们如果现在知道了,很可能马上就和楚国一起来攻击我们了。


这话说得相当有道理,子玉这条计策的妙处就在这里,你晋国如果同意我的要求,那么等于是间接承认我楚国的霸主地位,而且曹卫两国还会感激我,你要是不同意呢,那就象先轸说的,曹卫宋三个国家恨死你。


但仅仅是指出问题还不行,还必须有对策。先轸的计谋是,扣留宛春,封锁消息,然后快马加鞭派使者去曹卫两国,告诉他们,晋文公愿意帮你们复国,但是你们要去和楚国断交。


曹卫两国本来就是墙头草,谁强大就跟谁混,现在被晋国打了个半残废,正在那里等死,听新老大说,可以不灭他们的国,将来还保护他们,要求仅仅是去和原来的老大说一句goodbye,那一点问题都没有。至于说将来楚国再打过来怎么办,好办,到时候再降楚就是了。


子玉这边坐在中军帐里,左等右等,使者宛春没回来不说,反倒是曹卫的使者来了,扔下一封绝交信转身就跑。气得子玉是破口大骂,随即暴跳如雷,命令军队,全面进攻。


就在这时候,晋文公开始撤军,撤回晋国?不是,他只撤了九十里。古时候行军,走三十里一般都要休息一下,喂喂牲口,喝口水什么的,这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为啥晋文公要撤军九十里?他对众人的说法是,我原来流浪的时候,楚成王对我不错,他曾经开玩笑问我如何报答他,我那时候穷的要死,就告诉他您太有钱了,我实在是没啥报答您的,以后万一我们在战场上相见,我一定要避让三舍的距离。


这就是成语“退避三舍”的来历,晋文公的这个故事讲得那是相当的精彩,全军将士都说,你看看我们老大,一句玩笑话都信守诺言,将来对我们那还错的了?为他拼命绝对值得,这又是先轸的谋略。


反观子玉这边,他手下的人一看晋国撤军,都劝他,头儿,人家不玩了,我们也回家吧,媳妇儿还在家里等着呢。很可惜,子玉的牛脾气又上来了,谁的话也不听,督促全军一口气追了九十里,来到了城濮。


城濮这地方,在今天山东西南的临濮集,这里是晋文公精心为楚军挑选的坟墓。公元前632年四月初六,晋,齐,秦,宋的中原联军,和以楚国为首的包括陈,蔡两国的南方军团在此展开一天大战,史称城濮之战。


10-1 城濮之战 (图片来自网络,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当时双方的军团都分为左、中、右三军,战争开始之后,晋国联军在先轸的指挥之下,用自己最弱的左军,死死地拖住楚国军团最强的右军,然后集中所有力量在自己的右军,一举击垮了对方战斗力最弱的左军。最后胜利的右军再和左军汇合,共同对付楚军的右军,这个战术非常地高明,后来被很多军事名家所采用,包括解放战争的辽沈战役,还能看到先轸这一招的影子。


战争的结果是楚军彻底溃败,以晋国联军的胜利告终。熟悉我的风格的朋友都知道,我一般不愿意讲战争经过,不是因为我仁慈,觉得死人不好,而是我一直都认为,功夫在战场之外。实际上,当子玉骄傲地喊着“今天灭晋”,带着人马狂追到城濮的时候,胜负已经注定。《孙子兵法》里面说:“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子玉这个二百五每一步都在晋文公和先轸的计算里面,他怎么能胜得了?



10-2 城濮之战地图(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最后,这哥们只好收拾了残兵败将,垂头丧气地准备回国。还是很可惜,楚成王早就认为他势力太大,想铲除这家伙,这一次真是天赐良机。马上,子玉收到了楚国王宫来信,信上就写这一句话:“大夫若入,其若申、 息之老何?”你小子有什么脸面见楚国的父老乡亲呢?


无论子玉多么骄横,他毕竟是贵族,有着春秋时期贵族的傲骨和自尊,看了信,这哥们啥也没说,收拾收拾上吊自杀了。


这个因为打了败仗而自尽的子玉其实在那时候很有名,是赫赫有名的战将,你如果还记得楚和宋的泓之战,那就是他指挥的。晋文公重耳其实对他是很害怕的,司马迁的《史记·晋世家》里面,就详细记录了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之后的表现,可以作为参考。


当时晋国的将军们都喜气洋洋的,唯独晋文公,一个人愁眉苦脸地看天发呆,还叹气。手下的人就很奇怪,说老大,我们赢了,你咋不开心?晋文公就说了,子玉这家伙还活着,我随时担心他打回来,怎么能安心。


等子玉自杀的消息传来,晋文公乐开了花,说:“我击其外,楚诛其内。”意思就是,我在外面打楚国,楚成王这小子在里面配合我一起干,真是太爽了。大喜过望之余,就在这一年的冬天,他也效仿齐桓公,搞了一次诸侯会盟。这次大会在郑国践土这个地方召开,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原阳县,史称践土之盟,参加的国家有齐鲁陈宋蔡郑卫等国。



       10-3 践土之盟


                     三


关于这次盟会,有三点要说。


第一,对于中原各国,甚至周天子来说,当时最大的威胁确实是楚国这个半蛮夷。楚国人其实也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俺就是看见你们中原这些人模狗样比我有文化的家伙来气,就是想扩张,而且老子有实力,你能拿我怎么办?城濮之战算是暂时阻止了他北上的步伐,而这个践土之盟那就是相当于建立一个北约组织,大家商量好了,共同尊重周天子,谁要是被欺负了,大家一起上,所以,对于中原地区抵抗楚国,这次会议可以说是意义重大。


第二个就是晋文公在这次大会上大出风头,因为这位霸主会来事,按照周礼,他给周王室上贡了很多俘虏和缴获的兵器,意思很清楚,我是为了天子您和楚国打架的。周襄王这老家伙感动的是老泪纵横,很久没有诸侯这么高看自己了,一高兴,就亲自来到践土,并且当场封晋文公为侯伯。


对比一下当年齐桓公的葵丘之会,周襄王只是派人给齐桓公送了一块肉,晋文公得到的待遇可以称得上超高规格。所以,在春秋五霸里,晋文公是最名副其实的一个,城濮之战打败楚国,有战功,践土之盟有诸侯国来朝见,这是有小弟的拥护,加上他是周天子亲自册封,这叫有证书。不过后来的孔夫子认为晋文公怎么能把周襄王弄到践土去一起开会,这不是属于尊卑倒置吗?所以他很不高兴。但实事求是地说,人家周天子都高兴的屁颠屁颠地去了,他孔老二未免有点多管闲事。


践土之盟第三个值得一说的就是郑国。他本来是没资格参加这场聚会的,为啥?因为这家伙本来和楚国人是一伙的,楚国攻打宋国,它就跟在人家屁股后面摇旗呐喊,等到看见楚国失败了,郑文公赶紧和晋国联系,临阵倒戈,战场起义了,倒向了晋国联盟这一边,然后就以战胜国洋洋自得。


晋文公当时正在意得志满,也就没和郑国计较,但心里面应该是有数的,两年之后,他开始秋后算账,公元前630年,晋文公起兵讨伐郑国。


除了郑国墙头草这个身份让晋文公不爽之外,他心里还有一股怨气,这股怨气来自他当年流浪路过郑国,郑文公不仅不给他送吃的用的,甚至连见都不见一面。当时宋国的叔詹说重耳这家伙是个人才,我们要好好款待他,结果宋文公说“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跑路的公子太多,我没空搭理这个重耳。


这件事对晋文公刺激很大。不过他也没准备一个人去砍郑国,他还邀请了秦国,秦穆公觉得这事自己没啥损失,而且说不定还可以向东扩张一下,也就答应了,跟着晋国一起来打郑国。


两路大军把郑国都城团团围住之后,郑国悄悄地派出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爷子,而且是半夜的时候从墙头上用绳子放下去的,干啥?去秦国军营游说。这老头子的名字叫烛之武,这个过程我们上中学的时候都学过,那就是《左传》里面的千古名篇,《烛之武退秦师》。


这个烛之武见到秦穆公之后,只说了三件事,第一是灭亡了郑国对秦国一点好处也没有,因为我们两个之间隔着一个晋国,我们投降了,那也是人家晋国得到大便宜,你们秦国有半毛钱好处吗?没有啊;第二是保留我们郑国对你们秦国却大大地有好处,原话是“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你们要是出差到郑国,我们肯定三陪招待,吃好喝好玩好,一条龙服务,这也是东道主一词的来历;烛之武说的第三件事就是晋国贪得无厌,而且势力膨胀,你们秦国早晚也得被他看上,那现在为啥要帮助他加速强大呢?


这番话非常有力量,有力量的原因就是烛之武看见了事情的本质,他不仅仅了解晋国,还了解秦晋联盟的那种微妙关系,和秦穆公心里那层隐隐约约的担心。实话实说,如果我是秦穆公,听完烛之武这番话,我一定撤军,事实上,秦穆公也是这么做的,不仅如此,他还留下了包括一名叫杞子的几位将军,干啥?帮助郑国守城,也就是一夜之间,秦国就叛变了。


一起盟誓伐郑而来,结果说翻脸就翻脸,这还是人么?晋文公手下的大臣们被秦国这个举动气得要发疯,一起要和秦郑联军决一死战,那么,两国最后打起来了吗?秦晋之好最终结局如何?我们下集再聊。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金钰珏

对照老师新书再听一遍

汤圆缘 回复 @金钰珏

还要同时捉虫哈

三丫家的丫 回复 @金钰珏

我此刻就是这样

Lynda37

枫落白衣老师的节目《中国史话》结集出版了!新书将在2024年3月份与大家见面,为答谢听友,首期将推出部分精装签名版,并赠送价值149元的音频节目,请加微信ximajun2018,备注史话,进入枫落白衣历史群了解详情。白衣老师也在群里哦。

我大哦

我们都已经关注起来了

猜你喜欢
中国历史真相

“读书使人睿智。”历史不但可以给人以学识,重要的是还可以给人以智慧。它教人用深邃的眼光看待过去,品读现在,关照未来。只有这样,才能不被眼前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所迷...

by:绝唱歌

隐秘的历史真相|中国隐秘历史|免费

·在时间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历史被尘封,被遗忘。它们或许是因为某些原因被刻意隐藏,或许是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这些隐秘的历史却是真实存在过的,...

by:三峡漫谈

历史背后的真相|中国历史大揭秘

由于种种原因,几千年来,总有很多历史内幕、重大事件被歪曲、掩盖、讹传,特别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龌龊行径、风流韵事等,更是被披上神秘的面纱,从而成为割断的历...

by:冬来有声

历史背后的真相|中国历史大揭秘

立足正史,现代阐释。溯本清源,守正创新。比小说还精彩的正说中国历史。从细微处沉浸式感受泱泱中华的文化底蕴!忠于原著,丰富史料;以史为鉴,启迪人生!且以此心寄华夏...

by:干饭人好man

历史背后的真相|中国历史大揭秘 中国通史 中国秘史

阴谋权术、宫廷悬案、风流韵事、考古之谜由于种种原因,几千年来,总有很多历史内幕、重大事件被歪曲、掩盖、讹传、特别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龌龊行径、风流韵事...

by:丝杆洛弗

历史真相

内容涵盖从史前、秦汉、两宋、一直到元明清的中国历史,用平白的语言讲述那些不为大众所知的历史,让你看清历史真相。让历史退去正史的华美霓裳而裸奔!

by:嗨皮大臣

历史真相

您肯定也曾将这些错误的历史当作正统,不信来听听,惊人的历史真相大揭秘,让您不再被骗!

by:日知books

中国历史真相之汉宣帝刘病已

本张专辑为你讲述被遗忘的皇帝:汉宣帝刘病已的一生,以正史为主,野史为辅,还原一个真实的汉宣帝。出生便遭受牢狱之灾,后又流落至民间,本以为会平凡终老。但历史的轨迹...

by:恶霸波

历史的真相

从被颠倒的黑白中、从被隐藏的真相中、从褪色的画面中、从纷乱交错的事实中、从被误读的历史中追踪历史的原貌,拨乱反正,重新解读历史。

by:紫云小登

历史的真相

了解历史,尊重历史,以史为鉴!

by:北高峰历史之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