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背后的两位“功臣”

2019-06-17 09:43:26 387
声音简介

屠呦呦


屠呦呦拿下了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这使她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昨天她又发布了重大突破,这让我们再一次关注屠呦呦背后的两个“功臣”,一个是一种叫“青蒿”的植物,一个是一本叫《肘后备急方》的医书。今天我们就聊一聊为屠呦呦赢得诺贝尔奖的青蒿和《肘后备急方》。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顾名思义青蒿素应该是从青蒿上提取的,那青蒿到底长什么样?


其实青蒿在我们身边非常常见,只是我们很多时候视而不见。其实青蒿与我们熟悉的艾草长得很象,只是青蒿颜色偏青,艾草偏绿,艾草的颜色有点像植物出芽的颜色,而青蒿的颜色就是芽成形的颜色。一般来讲,青蒿比艾草高很多,更加修长。有趣的是,屠呦呦先生的名字,似乎先天的与她的研究关联在了一起。在诗经的《小雅·鹿鸣》中有一句,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里的“蒿”,朱熹释曰“菣也,即青蒿也”。按周振甫先生的译注:“呦呦”是鹿鸣的声音,所谓“见食相呼”;这一句形容了鹿在呦呦地叫,吃野地里的蒿草。

青蒿不仅是鹿的食物,也是古人盘中的美食。青蒿的食用,相当于佐料。苏东坡在诗作里屡屡提及,比如在《春菜》中的一句:“烂蒸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还有《送范德孺》中的“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等等。明朝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造红花饼法”中说:“带露摘红花,捣熟,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又捣,以酸粟或米泔清。又淘,又绞袋去汁,以青蒿覆一宿,捏成薄饼,阴干收贮。”其“神曲”条云:“造者专用白面,每百斤入青蒿自然汁,马蓼、苍耳自然汁相和作饼,麻叶或楮叶包罨如造酱黄法。待生黄衣,即晒收之。”这里的“神曲”,是一种发酵而成的曲剂,专作医药用途,主治“饮食停滞,胸痞腹胀,呕吐泻痢”等。所以称神曲,是为了与酒曲相区别。韩愈的一首《醉留东野(孟郊)》,更把青蒿上升到了一种文化意象:“东野不得官,白首夸龙钟。韩子稍奸黠,自惭青蒿倚长松。”郁郁不得志的孟郊,因为得到韩愈的推崇而诗名大振,韩愈的另一名篇《送孟东野序》,因此还代之提出了“不平则鸣”的核心观点。在《醉留东野》中韩愈自比“青蒿”,以孟郊为“长松”,自然是一种自谦,只是他在落笔之际不会想到,“青蒿”在后世比“长松”不知要“高大”几许。

据屠呦呦回忆,当年选定青蒿作为研制抗疟特效药之前,她尝试了200多种中草药材,提取方式加起来380多种。青蒿被圈定后,选择最佳的部位又是数不清的试验,终于在实验室观察到青蒿素对鼠疟、猴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一项特殊历史时期的任务,就这样转化成了全人类对抗疾病的灵丹妙药。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让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青蒿素在“青蒿”中却含量很少,屠呦呦使用的青蒿素更多的是提取于黄花蒿,如此这样,为什么叫“青蒿素”而不叫“黄花蒿素”呢?原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青蒿,不是一个植物,而是一类植物。

植物学的青蒿,叶子揉捏后味道是香的,所以更多时候它叫“香蒿”;而“黄花蒿”味道不好闻,有些臭,因此很多人叫她“臭蒿”;还有牡蒿、茵陈蒿、小花蒿等。在中医中,这几种都有当青蒿使用。因为地方不同,植物分布不同,获取途径有异,草药郎中的选择会有差异,当然最后药效也不一。在《神农本草经》这类较古老的药草书中,所描述的草蒿或青蒿更接近黄花蒿,也就是说在使用上应以黄花蒿为准。

明代的《本草纲目》中把青蒿认定是那种气味好闻的香蒿,并树立了标准,从这开始只有香蒿才算是正品。那种臭臭的黄花蒿就不算是正品青蒿了。

但是,现在再查新的权威典籍,正品青蒿变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1990年版),将药用“青蒿”定为:“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干燥地上部分”,而不是《本草纲目》认定为正品的香蒿。

黄花蒿


左为青蒿,右为黄花蒿


这个角色转换跟“五二三”项目有关,这个项目在屠呦呦获诺奖后的各类报道中皆有提及,在此不赘述。五二三项目的研究发现只有黄花蒿含青蒿素,而青蒿素是其药用价值的核心成分,特别是抗疟疾,从这个角度来讲,所谓青蒿就是特指黄花蒿。

所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幕后英雄“青蒿”并不是一种,而是一类植物,而其中尤以“黄花蒿”为最。

10月5日晚,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的消息传来,惠州市博罗县罗浮山风景区一片欢腾,因为启发屠呦呦创制新型抗疟药的葛洪就是在罗浮山这里留下了“洗药池”,一块“青蒿治疟之源”的石碑就立在东晋葛洪的洗药池旁。今天,很多游客获知消息后纷纷到洗药池和石碑旁合影留念。对,我们要说的第二个“英雄”就是在关键时候带给屠呦呦灵感的葛洪和他写的《肘后备急方》。


据了解,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1969年2月接受中草药抗疟研究任务后,开始搜集相关历代医学资料并进行实验研究,可是屡经失败。一次偶然机会看到东晋著名医药学家葛洪在罗浮山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所著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绞取汁”而不是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的方法,消除了没有抗疟活性且有毒副作用的酸性部分,保留了抗疟活性强、安全可靠的中性部分,帮助屠呦呦成功发现了治虐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肘后备急方》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呢?它的意思是可以常常备在肘后,带在身边的应急书,是应当随身常备的急救医术。书中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所用的药物也是一些比较容易弄到的药物,即使必须花钱买也很便宜的药物,比如随处可见的“青蒿”。《肘后备急方》还强调灸法的使用,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明确的注名了各种灸的使用方法,只要弄清灸的分寸,不懂得针灸的人也能使用。这样一本实用的医术的作者葛洪又是何方神圣呢?

葛洪,东晋人,号抱朴子,世称小仙翁,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医生,可以说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葛洪出身江南士族。13岁时丧父,家境渐贫。他以砍柴所得,换回纸笔,在劳作之余抄书学习,常至深夜。乡人因而称其为抱朴之士,他就干脆以“抱朴子”为号。他性格内向,不善和人打交道,只喜欢闭门读书,涉猎很广。

葛洪从十六岁开始读《孝经》、《论语》、《诗》、《易》等儒家经典,尤喜“神仙导养之法”。也大概在此期间,葛洪拜当时炼丹师郑隐为师。郑隐的神仙、遁世思想对葛洪一生影响很大,自此有意归隐山林炼丹修道、著书立说。

相传葛洪夫妇还曾在南海西樵山和广州越岗院研究炼丹术和医学,并常行医于百姓之间。葛洪一生著述颇丰,除了《肘后备急方》他还有一部代表作《抱朴子》,论述养生延年的神仙方药,总结晋代前的神仙方术,包含守一、行气、导引等,为医药学积累了宝贵的资料,这本书将神仙道教理论与儒家纲常名教相联系,开融合儒、道两家哲学思想体系之先河,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认为修道者如不兼习医术,一旦“病痛及己”,便“无以攻疗”,不仅不能长生成仙,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保住。

葛洪很注意研究急病。他所指的急病,大部分是我们现今所说的急性传染病,古时候人们管它叫“天刑”,认为是天降的灾祸,是鬼神作怪。在现在被世人所知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中,葛洪说:急病不是鬼神引起的,而是中了外界的疠气。我们都知道,急性传染病是微生物引起的。这些微生物起码要放大几百倍才能见到,1600多年前还没有发明显微镜,当然不知道有细菌这些东西。葛洪能够排除迷信,指出急病是外界的物质因素引起的,这种见解已经很了不起了。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里,还记述了一种叫“尸注”的病,说这种病会互相传染,并且千变万化。染上这种病的人闹不清自己到底哪儿不舒服,只觉得怕冷发烧,浑身疲乏,精神恍惚,身体一天天消瘦,时间长了还会丧命。葛洪描述的这种病,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结核病。结核菌能使人身上的许多器官致病。肺结核、骨关节结核、脑膜结核、肠和腹膜结核等等,都是结核菌引起的。葛洪是我国最早观察和记载结核病的科学家。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还记载了一种叫犬咬人引起的病症。犬就是疯狗。人被疯狗咬了,非常痛苦,病人受不得一点刺激,只要听见一点声音,就会抽搐痉挛,甚至害怕听到倒水的响声,所以有人把疯狗病又叫做“恐水病”。在古时候,对这种病没有什么办法治疗。葛洪想到古代有以毒攻毒的办法。例如我国最古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里就说,治病要用“毒”药,没有“毒”性治不了病。葛洪想,疯狗咬人,一定是狗嘴里有毒物,从伤口侵入人体,使人中了毒。能不能用疯狗身上的毒物来治这种病呢?他把疯狗捕来杀死,取出脑子,敷在犬病人的伤口上。果然有的人没有再发病,有人虽然发了病,也比较轻些。(发病轻应该是古人知识不足造成的误解,狂犬病一旦发作死亡率100%,不管轻重都无差异)

葛洪用的方法是有科学道理的,含有免疫的思想萌芽。大家知道,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注射脑炎疫苗可以预防脑炎,注射破伤风细菌的毒素可以治疗破伤风。这些方法都是近代免疫学的研究成果。“免疫”就是免于得传染病。细菌和病毒等侵入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本来有排斥和消灭它们的能力,所以不一定就发病,只有在身体的抵抗力差的时候,细菌和病毒等才能使人发病。免疫的方法就是设法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使人免于发病。注射预防针,就是一种免疫的方法 (现代免疫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注射预防针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葛洪对狂犬病能采取预防措施,可以称得上是免疫学的先驱。欧洲的免疫学是从法国的巴斯德开始的。他用人工的方法使兔子得疯狗病,把病兔的脑髓取出来制成针剂,用来预防和治疗疯狗病,原理与葛洪的基本上相似。巴斯德的工作方法当然比较科学,但是比葛洪晚了1000多年。

在世界医学历史上,葛洪还第一次记载了两种传染病,一种是天花,一种叫恙虫病。葛洪在 《肘后备急方》里写道:有一年发生了一种奇怪的流行病,病人浑身起一个个的疱疮,起初是些小红点,不久就变成白色的脓疱,很容易碰破。如果不好好治疗,疱疮一边长一边溃烂,人还要发高烧,十个有九个治不好,就算侥幸治好了,皮肤上也会留下一个个的小瘢。小瘢初起发黑,一年以后才变得和皮肤一样颜色。葛洪描写的这种奇怪的流行病,正是后来所说的天花。西方的医学家认为最早记载天花的是阿拉伯的医生雷撒斯,其实葛洪生活的时代,比雷撒斯要早500多年。

葛洪把恙虫病叫做“沙虱毒”。现已弄清楚,沙虱毒的病原体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微生物,叫“立克次氏体”。有一种小虫叫沙虱,螫人吸血的时候就把这种病原体注入人的身体内,使人得病发热。沙虱生长在南方,据调查,我国只有广东、福建一带有恙虫病流行,其他地方极为罕见。葛洪是通过艰苦的实践,才得到关于这种病的知识的。原来他酷爱炼丹,在广东的罗浮山里住了很久。这一带的深山草地里就有沙虱。沙虱比小米粒还小,不仔细观察根本发现不了。葛洪不但发现了沙虱,还知道它是传染疾病的媒介。他的记载比美国医生帕姆在1878年的记载,要早1500多年。

葛洪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它曾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例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即指加热红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黄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再变为红色硫化汞。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又如“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就描述了铁置换出铜的反应,等等。元朝王蒙根据他炼丹的经历绘制了《葛稚川移居图轴》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藏。明朝郭诩绘制的《人物图·葛仙吐火图》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葛稚川移居图轴  王蒙


人物图·葛仙吐火图 郭诩


葛洪晚年隐居罗浮山十三年,足迹走遍罗浮山水,双眼看遍罗浮风光,留下诸多名胜古迹。咸和五年(330年),葛洪在罗浮山麻姑峰下首先修筑了南庵,取名都虚(宋朝改为冲虚观),距今已有1682年历史。后来又陆续在罗浮山东、西、北面修建了东庵(白鹤观)、西庵(黄龙观)、北庵(酥醪观)。葛洪 隐居罗浮山时常常救死扶伤。百姓感念于他,为了纪念葛洪在医学上的成就,后人还为他树了一块”青蒿治疟之源“的石碑。

民间传说葛洪80岁时,携妻子鲍姑同服自炼金丹,双双羽化成仙。清代史学家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曾对此传说作了简洁的记述:“罗浮大蝴蝶 者,葛稚川之遗衣也。衣化为蝶,蝶复化为衣。”而清代《古今图书集成》一书也记载道:“罗浮山有蝴蝶洞,在云峰岩下,四时出彩蝶,世传葛仙所化。”如今罗浮山的葛洪墓为衣冠冢,墓里没有尸骨,仅有葛洪的道袍鞋帽。

罗浮山


当年,葛洪移居罗浮山采药筑庵炼丹,写成了《肘后备急方》一书,这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正是《肘后备急方》中 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让屠呦呦眼前一亮、茅塞顿开。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是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问题可能出在常用 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这个试验,消除了没有抗疟活性且有毒副作用的酸性部分,保留了 抗疟活性强、安全可靠的中性部分,在明显提高青蒿防治疟疾效果的同时,还大幅降低了它的毒性。终于,在古人的无意指点下,难题迎刃而解,青蒿素诞生了,拯 救了无数生命。屠呦呦由此获得中国首个科学诺贝尔奖,这个奖显然也与遍地的青蒿、与1700多年前的葛洪发生了联系,而这个沉甸甸的奖杯也应属于自然和在自然之上孕育的古老智慧。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1310585drkk

👍👍 好聽,長知識!

博物馆有得聊 回复 @1310585drkk

谢谢鼓励✌🏻

猜你喜欢
皓皓爸|屠呦呦

屠呦呦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她的成功源于一种普普通通的小草:在饱受战火和疾病困扰的童年时代,老中医用中药治好了她的疟疾—一把草药,播下屠...

by:心时代之声

屠呦呦与青蒿素

内容简介2015年10月5日,一则来自瑞典的消息,让身处国庆假期的中国人,平添一个欢乐的理由。端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by:金珠悦声

屠呦呦和青蒿素

本书以漫画的形式再现了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素的艰难历程,而且叙述了屠呦呦从出生、求学深入挖掘了她的成长史并巧妙穿插了疟疾以及青蒿素等科学知识。全书共分6个章节,分...

by: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向晚朗读《屠呦呦传》

《屠呦呦传》由《屠呦呦传》编写组编写,人民出版社出版。2015年10月5日,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来自爱尔兰和日本的两位科学...

by:向晚100

完|中华少年偶像|屠呦呦传

科技是人类社会发展第一生产力!

by:三宝带你读传记

屠呦呦、袁隆平 每天读一点好书

有跟我一样喜欢屠呦呦和袁隆平的就来听听我读的吧,他们都是1930年生人,还都很伟大。值得我们花时间来听听的!!

by:深夜食堂栗子

治愈世界的屠呦呦 | 阿U科普系列

该系列音频讲述了我国首位诺贝尔医院奖获得者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打败疟疾的故事。从童年耳闻目睹的奇特疗效开始,到学生时代进入北大学习生物学,再到成功分离出青蒿素,终...

by:阿U未来星

共和国功勋:大国脊梁| 钟南山袁隆平张富清屠呦呦温铁军等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本专辑讲述了几十位不同领域的重量级或功勋级人物——钱学森、屠呦呦、张富清、钟南山、高铭暄、樊锦诗...

by:杨枪枪

屠呦呦传|中国首位诺贝尔奖女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奋斗人生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

by:暖惞

新时代榜样科学家 |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袁隆平、屠呦呦、钟南山等榜样的力量

《新时代榜样科学家》一书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授予的5位“共和国勋章”科学家于敏、孙家栋、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5位“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叶培建、吴...

by: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