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中国人对科学的最大误解,科学与科技不分

2023-05-17 01:09:0511:53 27.7万
声音简介

今日金句 

既然我们今天问什么是科学,那肯定是基于一个前提,就是今天的中国人对这个问题是不清楚的



中国人对科学有个最大的误读,就是科学与技术不分。一说起科学,人们很容易就说成科技,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那为什么有这样一个情况呢?


1.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就是有技无科。中国古代有数千年发达的技术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自古以来就没有科学这个东西。


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郑和宝船也是航海史上最大的木质帆船


2.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尤其是理论知识本身缺乏一个应有的态度。我们对知识的态度基本上是实用主义的,我们对读书带有很强的功利目的,所以自古以来我们把知识看作是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本身,这就使得我们对科学的理解过分着眼于它的实际应用,就是技术。


3.这也与我们中国人学习西方科学的历史时机有关系。早期的时候中国人对西方的科学并没有很大的好感,一直到了1840年以后,中国人开始痛感在军事对抗的过程中,我们技不如人。那个时候的中国人下定决心要学西方,学的也就是他的技术而已。而派出去学习的中国年轻人到了国外一看,坚船利炮的背后,其实不单纯是坚船利炮的制造技术,它背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支撑,那就是所谓的科学。


1862年,中国第一个外语学习机构同文馆成立,图为学生跟洋教头学外语


所以这样一个落后挨打的历史时期,我们对西方科学就很容易理解成它是技术强大的一个法宝。即使到了后期,人们意识到爱学习技术是不够的,必须要学习技术背后的科学,那么我们着眼的仍然是科学的技术特征,是西方科学能够转化为强大的技术。


我们过去常说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你看,这里面没有包括生物,因为这句话流传的时候,生物还没有能够转化为生产力,还没有生物技术这一说。


五十年代末中国向苏联科学水准看齐的招贴画


我们着眼的是数理化对于我们的国防、工业的贡献。那个时候我们是在一种拯救民族危亡的背景下来谈西方科学的,带有很强的紧迫感,很强的功利色彩。


这种科学科技不分的现象常常表现在我们现代汉语的表达里,比方说我们经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这里面就存在一个很大的一个含混之处,那究竟是技术是生产力,还是科学是生产力?


我们知道有些科学是可以转化为技术的,有些科学暂时不能转化为技术,将来可以转化为技术,因此它是潜在的生产力。还有一些科学,从我们现在来看就不知道它什么时候能转化为技术,也许永远转化不了技术,特别是像数学里面一些很理论性的东西,很难设想它什么时候能转化为生产力,那么在这个情况下,它的意义又何在?


所以纯粹的科学,它的地位在现代中国文化里是十分不确定,十分尴尬的。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当年那样一个贫穷落后、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国家,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就有必要来思考,究竟什么是科学。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浅小莫莫

古代重科技不重视科学

求道守理

科学救国

涧潭游鱼

无论听吴教授的课还是看评论,都很长见识!好!👍

猜你喜欢
科学美国人口语听力合集

持续更新中......《科学美国人》致力于报道对科学和技术的深刻观察,以及激动人心的科学进步。它擅长准确定位科学新动态,总是能提前揭示重要前沿的科学想法,是启迪...

by:二厘馆英文俄语

中国人的气质——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中国人的气质》是一本1872年来中国的美国传教士在中国生活多年后写成的书,从一个西方人的角度向我们讲述了晚清时中国人的生活。书中通过对比西方,也向我们展示了当...

by:蒹葭大帝

中国人的性格|100年之前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本书内容包括了有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中国人孝悌为先、中国人知足常乐、中国人的生命活力、中国人的忍耐力、中国人的勤劳等内容。

by:幽龙随想

中国人

这是一个被验证的系统,在商业里,任何商业被验证的商业机构都需要跨越时间与地域;首先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其次还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可行;网络21经过20年的发展,在全...

by:KEVINXIA

【完】海客述奇 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 吴以义

透过19世纪七八位中国读书人的眼睛,看看维多利亚英国得以傲视同侪、称霸全球的科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观念,看看这些科学观念从一个文化进入另一个认知结构完全不同的文化...

by:西南野女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孙中山

这是唯一一部在撰写时得到孙中山本人帮助和认可的传记,是孙中山传记的权威版本。全面生动展现孙中山先生奋斗不息的一生。演绎出清末民初那段动荡不安又波澜壮阔的历史。

by:温暖的幸福_oe

初中科学

科学是开启智慧的钥匙,引领我们走向知识的殿堂。学科学,爱科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by:开心果乐乐乐

《中国人体科学》杂志--特异功能研究权威期刊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体科学学会

by:人天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