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国学课 | 放下执着才能跨越障碍

2024-01-31 22:02:2007:21 3.6万
声音简介




《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中曾说:“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南怀瑾先生解释说,这里的“藏”字,借用一个名称来讲,就是佛学中所说的执着,抓得很牢。一个人对于生命之中的一切,都想把握得很牢,其实生命永远都不会让你完全把握。所以要想将人生牢牢把握,就是这里所说的“藏舟于壑,藏山于泽”,把船藏在山谷里面,把山藏在海洋里面。如此隐藏,在普通人看来,的确十分牢固。


人们往往不知道,虽然我们认为藏得很好,但是有个大力士,半夜三更不知不觉地把山和船都背走了。南怀瑾先生认为,中国古籍中的“天圆地方”,是指地有方位,曾子就曾讲过地球是圆的,且一直在旋转,所谓“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的观念,由来已久。这里庄子是说,一般人不懂得,以为自己坐在地球上很稳当,实际上地球一直在转动,仿佛山在夜里悄悄被人搬走。


有一条河流从遥远的高山上流下来,流过了很多个村庄与森林,最后它来到了一个沙漠。它想:“我已经越过了重重的障碍,这次应该也可以越过这个沙漠吧?”当它决定越过这个沙漠的时候,却发现河水渐渐消失在泥沙之中,它试了一次又一次,总是徒劳无功,于是,它灰心了:“也许这就是我的命运了,我永远也到不了传说中那个浩瀚的大海了。”它颓废地自言自语。


这时候,四周响起了一阵低沉的声音:“如果微风可以跨越沙漠,那么河流也可以。”原来这是沙漠发出的声音。小河流很不服气地回答说:“那是因为微风可以飞过沙漠,可是我却不可以。”“因为你坚持你原来的样子,所以你永远无法跨越这个沙漠。你必须让微风带着你飞过这个沙漠,到达你的目的地。你只要愿意放弃你现在的样子,让自己蒸发到微风中。”沙漠用它低沉的声音这样说。


小河从来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放弃我现在的样子,然后消失在微风中?不!不!”小河无法接受这样的事情,毕竟它从未有过这样的经验,叫它放弃自己现在的样子,那么不等于是自我毁灭了吗?“我怎么知道这是真的?”小河这么问。“微风可以把水汽包含在它之中,然后飘过沙漠,等到了适当的地点,它就把这些水汽释放出来,于是就变成了雨水。然后,这些雨水又会形成河流,继续向前进。”沙漠很有耐心地回答。


“那我还是原来的河流吗?”小河流问。“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沙漠回答,“不管你是一条河流或是看不见的水蒸气,你内在的本质从来没有改变。你之所以会坚持你是一条河流,因为你从来不知道自己内在的本质。”此时小河流的心中,隐隐约约地想起了自己在变成河流之前,似乎也是由微风带着自己,飞到内陆某座高山的半山腰,然后变成雨水落下,才变成今日的河流。于是,小河流终于鼓起勇气,投入微风张开的双臂,消失在微风之中,让微风带着它,奔向它生命中某个阶段的归宿。


人生不可能完全被掌控,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生命中总有些难以预料的事情,有时无须太过执着,正如感情,感情是一捧细沙,握得越紧,越容易流失。自以为一切尽在掌握中,一切藏得严严实实,其实却十分不牢靠。


生命历程往往也像河流一样,想要跨越生命中的障碍,达到某种程度的突破,有时必须放下“执着”。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一个李漫漫

佛曰,不可说

rry5acpuu49yuwk6vrr7

配乐极美!

13904386ybx

小故事很好听,深入浅出,非常智慧!

猜你喜欢
南怀瑾的32堂国学课

国学的智慧,是中国人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它体现于伟大的、悠久的中国传统,浓缩于古圣先贤贡献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凝结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禅宗等...

by:喜乐界

我的南怀瑾的国学课

拂拭心灵的智慧读本修身立命的永恒准则。与我一起跟随大师的脚步,叩击智慧的街道。

by:不被定义者

南怀瑾的32节国学课

拂拭心灵的智慧读本,娓娓描述中展现立身之道,诙谐平和中传达人生智慧。

by:俊樱

南怀瑾的32堂国学课

拂拭心灵的智慧读本,修身立命的永恒准则;讲经说法,娓娓描述中展现立身之道;读史悟道,诙谐平和中传达人生智慧。

by:浅笑安然_n4i

南怀瑾的32堂国学课

国学的智慧是中国人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它体现于伟大的,、悠久的中国传统,浓缩于古圣先贤贡献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凝结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禅宗等...

by:0青蓝冰水0

南怀瑾大师的国学课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市,中国当代文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1]南怀瑾先后就读于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

by:摘星与君闻

南怀瑾国学精髓

1918年,南怀瑾出生于浙江乐青柳市区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涉猎遍及诸子百家、拳术剑道、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等,并深...

by:悟空____久而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