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狂人日记》| 那些我们都在做的事,可能是“病”!

2023-07-14 20:31:5517:33 7.8万
所属专辑:许子东重读鲁迅
声音简介

重读鲁迅,今天是第十五期。

从今天起,我们开始读鲁迅的小说。

第一篇当然就是《狂人日记》。


素读《狂人日记》


我们要实验一下之前说过的“素读”概念,假设忘掉所有已看过的分析、鉴赏、研究,直接接触作品文本。


虽然大多数人早就读过《狂人日记》,但我希望大家能想象自己是1918年《新青年》的一位读者,在杂志上翻到这个作品,第一次看到鲁迅的名字。

在评论这种已经被很多理论分析包围的、引起很多文坛争议的作品时,我个人的经验是先用“简单速读法”,即用一句话来概括每一章的情节,然后把所有的人物列一张表,梳理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在情节单和人物表之后,再思考作品到底有什么意义。


现在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速读《狂人日记》。


开始是一段文言文的引言: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

这一段大概的意思是,有一对兄弟都是作者的朋友,哥哥说弟弟一度病了,现已痊愈,又去做官了,但留下两本病中的日记。作者回家看日记后,了解到此人的病叫“迫害狂”,日记中语无伦次,很多荒唐的话,且没有标记日月,字体不一致。故作者现在把日记抄出来,以供医家研究,书名是生病的人自己病好以后起的。


这些文言和当年杂志上其他文章一样,应当是不引人注目的。但这段引言很有作用:作用一,是让看文言的读者在看白话前先有个过渡;作用二,是用文言代表正常人,用白话代表痴狂神经病的人,有反讽的效果;作用三,主人公病好后又去做了官,这结尾的深层含义要等小说读完以后大家才明白。


第一段: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这段话有点语无伦次。我不见他用了第二人称,“他”是指一个人还是月亮我们并不清楚,赵家的狗看他更加不大合理。鲁迅一上来先给读者一个陌生感,让人不知所云。


第二段:

概括来说就是赵贵翁等七八个人,包括小孩,都在交头接耳地议论“我”,村里其他的人都在看“我”。因为二十多年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结下了仇。


第三段:

这些围观“我”的人其实也都是被欺负的,可他们还对“我”这么凶,所以“我”就被弄回了家,关在书房里不让出去。这时“我”听说狼子村有人在吃恶人的心肝,“我”查了查历史,原来书上每一页写的仁义道德字缝里却都是吃人二字。


第四段:

大哥找了医生来为“我”看病,“我”觉得他们都是想吃“我”。


第五段:

《本草纲目》里边也写了人肉可以煎吃。大哥也说易子而食食肉寝皮这些史上的吃人典故,讲得头头是道。


第六段:

赵家的狗又叫了,

狮子似的雄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第七段:

大哥不敢杀“我”,但是他们要逼“我”自杀,吃死肉。


第八段:

有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来对着“我”笑,说不是荒年怎么会吃人?我觉得他是同伙。然后那个年轻人说了些事情“从来如此”。我回答从来如此便对吗?


第九段:

周围这些人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都用疑心极重的眼光看来看去。

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都想吃我。


第十段:

“我”劝大哥,人应该进化,不该吃人。哥哥跟“我”讲了很多吃人的例子,比如易牙蒸子、徐锡林等。

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第十一段:

怀疑妹妹也被吃了,以前割了肉给生病的父母吃才算好人。


第十二段:

“我”可能无意当中也吃了妹妹的肉。


第十三段: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这样我们就用最简单的每节一句话的方式把小说的基本情况大概记录了下来。小说的重点是前面几段,众人围观,主人公发疯,后面病情加重,不断地怀疑被吃,引用了很多历史典故。


鲁迅写小说靠四种兵器:象征、写实、讽刺、抒情。

小说一般是写实加象征,有时需要加第三项;写实就是故事的细节和人物,象征就是符号、意象、隐喻。写实加象征的小说又有偏重,一类偏重写实,非常注重细节、人物和故事,但写实的情节背后可以读出一些象征的意义,比如《孔乙己》《祝福》《肥皂》等;另一些以象征为主,通篇都是意象、符号和隐喻,比如《狂人日记》、《示众》、《药》。


《狂人日记》是象征加写实的典型。但后来的评论以及很多教学参考材料都只看它的象征而不看它的写实,直奔反礼教主题,而忽略了写一个精神病人病情实录的意义。我认为好的文学意象应该是高度的写实,同时又隐约的象征。《狂人日记》里有好几层意义结构,这让它看上去简单,其实复杂。而每一层结构又都必须从写实、象征两个层面分别来解读。


第一个意义结构:疾病与正常


比如第一个意义结构,疾病与正常。

把前面十三个题要连贯起来,就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病情实录。语无伦次、逻辑混乱、充满幻想、幻觉,包括小孩要害他,医生、家人都要害他,都是他想出来的。另外鲁迅是学过医的,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曾说:

我写小说,大约所仰仗的全是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知识。


“狂人”形象作为被迫害狂的精神病人,他的所有临床病症细节都非常真实。绝不能忽略写实这一面,只有在写实意义上主人公是真的病了,在象征意义上这个社会才是真的是病了;只有确定主人公病了,故事层面上那些家人、村里人、医生等等才都是好人、正常人;只有突出了那些要害主人公的人是好人、正常人,他们都是遵照传统礼教来关心爱护生病的我,这才构成了象征意义上整个社会的有病。


就像现如今我常在课堂上问学生的问题,有什么事情是大家都在做,而你认为不对的。其实很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也有可能是“病”,轻如房奴、娱乐至死,重如放弃独立思想,可惜还真需要有“神经病”的人才能够揭露。再次强调,只有主人公真的是神经病,才能证明他周围的人正常;只有证明他周围的人正常甚至善良,这个社会和礼教才真的有病。就像《祝福》中,柳妈劝祥林嫂捐门槛也是出于善良和好意。


后来的教材评论略过了“狂人”精神病的写实,而是直呼他为战士。比如理解“踹了古旧先生账簿,看出几千年历史”这样的段落为直奔主题、直接批判,那就如同《随感录》一样,而不是小说艺术了。显然,《随感录》与《狂人日记》相比,小说的影响力要深远得多。这便是小说的力量。


第二个意义结构:个人与群体


《狂人日记》的第二个意义结构就是个人与群体,这也是鲁迅在后来小说里反复出现的意义结构,也需要从写实和象征两个层面来阅读。


五四时期鲁迅便称颂“个人的自大”,认为“一切新思想多从他们出来,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从他们发端”等。从《狂人日记》开始,鲁迅的小说里就常常有一种情节结构模式,评论家钱理群总结为看与被看

简言之,就是一群人与一个人的对立模式。后来的小说《示众》、《祝福》、《药》都是这样的结构。在《狂人日记》开始的时候,鲁迅也是让个人占据主角位置,焦点放在个人身上,在先驱者和群众之间;但到了后来,鲁迅就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分析吃瓜群众了,中间的人反而不再重要。


在写实层面上,“狂人”是病人,是弱者,应该等待被解救;在象征层面上,“狂人”是英雄,是强者,要解救大众,救救孩子。

英文里“疯子”和“狂人”都可用“madman”代表,但在中文里疯子狂人则有着非常重要的差别,是完全不同的意思。而也正是这个疯”与在意义上的差别,构成了小说主题上非常重要的核心。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一个总纲,也是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的一个总体内容提要。

我们下期再见。


预告通知

下期继续主讲《狂人日记》,出自小说集《呐喊》。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西野圭九

再次听感到一种强大的力量

嫣菀

哈哈好有画面感

嫣菀

我第一次读是在小学时候看的爸妈的高中语文课本。一堆课本和几本小黄书一起在爸妈的床头柜里。爸妈的课本上数学书前会有主席语录。语文课本里有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包身工。百合花。当然还有鲁迅的狂人日记,药。小学的我药还能看个半明白。狂人日记这种亦幻亦真的荒诞范就有点没看懂了。不知道吃人是比喻。以为是真的

听友203379643

谢谢许教授

猜你喜欢
狂人日记

鲁迅原名是周樟寿,后来自己改名成为周树人,出生时间是1881年9月25日。曾经去日本留学,就在1918年用自己的笔名发表了狂人日记。时代的斗士,独特的视角,人性...

by:蛙面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鲁迅

by:LHY连

狂人日记

鲁迅代表作文学使思想充满血和肉,它比科学和哲学更能给予思想以巨大的明确性和说明性;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

by:宇_亭

狂人日记

义工介绍:大家好,我是闫子鹏,一名在校大二学生。我热爱公益,曾多次参加社区、学校的志愿活动。希望通过朗读帮助更多的人接触阅读的世界。音频类别:mp3录制计划:全...

by:了凡积善之家FM

狂人日记

鲁迅小说集,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开山之作,天地间至情文学,本套狂人日记系列中,收录了鲁迅全部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还有多篇怀人记事散文。这些小说多描写底层社...

by:高源讲故事

狂人日记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字豫山,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

by:木南凯旋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

by:传承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