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下05:关尹、老聃古之博大真人哉

2018-08-06 14:43:36 1546
声音简介

文字由先生讲课整理而成,经先生修改后摘录如下:


01/『关尹、老聃』节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


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


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02/关尹、老聃闻风而悦


天下道裂,君子闻风而行。墨翟,禽滑厘,救世之急;宋钘、尹文,图傲乎救世;彭蒙、田骈、慎到,以道自居;皆因刻意而失正,老聃、关尹始博大而至极。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连续三个“以”。刘凤苞说:“绘出老子顶上圆光。”


这是古之道术的呈现。道术的呈现,不是知识性的存在。把古之道术异化为知识性的存在,试图动念去归纳、演绎、消化,以举旗帜在人间推广使用,弘道便异化为谤道,救世便异化为害人。


何为“以本为精,以物为粗”?把“本”当成是本体来解释,把“物”当成知识化层面的“末”来解释。只要这个思维一动,我们就置身于本末之外了,我们就成了观察者。一旦如是观,必陷二元之坑,失了本末。我们不可以站在本末之外去“思考本末”。


“以本为精”,切忌望文生义,把妄想的根本当成精妙的东西,把形色的物当成是粗的东西。这种识见一起,就把自己埋了。不离自性,方有闻见之用。


“以本为精”,当下正在看书或者听讲座的你,生命的“本精”在哪儿呢?当省知我们大多数人已分不清楚精粗了。每天所思所想,念兹在兹的,多是粗鄙。圣人们祖述远古不是怀旧。世风堕落的标志,即是人越来越粗鄙。生命不能立于“惟精惟一”,只是随贪欲而生灭,便是粗鄙之人。如此,哪里还有精英之人可言?


“以本为精”不是外有一个“本“可依,是行止不离“道”。离开道之精妙,一刻都不能活,这是大玄关。


“以有积为不足”,有积即是不足,世俗以缺少为不足,有心积攒,即是贪乏。


“澹然独与神明居”,澹然,即无杂无扰,静定。澹然,则见独。见独则与神明同在,有神居焉。静,跟身体动静没有关系。静,知止,能安。人人皆赖此“至静的东西”而视听食息,这个“至静的东西”,一旦被我们搅扰,人就会被“风动、幡动”带走,会被是非越带越远,越陷越深。


所谓开悟,所谓自救,不在外力,只是生命能恬淡而已。不是别人能救你,一切圣贤不过是指一条各自“归静”的路。心不愿静,必为颠为灭。


“澹然”、“独”,一“静”之转,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这就是“见独”功夫,见独者则神明居。《天下》开篇就是“神何由降,明何由居”,这个“神”“明”不外在。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


关尹、老聃闻风而悦,是真正的会心。道,恒古不易,无创新可言。后来者能闻、能守、能从,即是循道而趋者,即是日新之人,此关尹、老聃所以闻风而悦者。


03/古之博大真人

 

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常无有”如何建构?既然是“常无有”,就没得建,此为建无所建,“无心得而鬼神服”。老聃之妙境在这!


“建之以常无有”和《逍遥游》的最后一段“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同气味。“无何有之乡”,如何树?——没得树!没得树,才能树。我们说“三十而立”,真的没得立,才立住了。


“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很多注解都在玄想层面。刘凤苞将“建之以常无有”解释成“建之于无形”,将“主之以太一”解释成“太始之初,即有此一”。这种解释很容易引诱人进入思辨的层面。


“主之以太一”的“主”,不是我们动私念以为我们当家做主,要试着贴船下篙地去感通和体贴。


生命的“太一”之状,无从感知,凡可感、可视、可触的都是“粗”。我们对镜子看,对水看,看到的那个自己根本不是我。我们照相、自拍,那也不是我。自己摸摸自己的左右手,那也不是我。“太一”却跟我们形影不离,我既是粗,我也是精,粗精一体殊状。是为“太一”。


“以濡弱谦下为表”,“表”是常无有、太一于人身之显相。生命立于常无有,太一之境者,其为人应世必濡弱谦下。大人者,必温柔敦厚。故濡弱谦下,不是秀出来的,行住坐卧,都是太一、神明所呈现出来的表,以此为表。


“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空虚不是什么都没有了,空虚不是对万物之有的排斥。后世唯物唯心之争,不觉间,陷入了各自为是的排斥之中。唯心的人讲一切东西都是假的,唯物的人说一切都是真的。魏晋时,“崇有论”“崇无论”之争,多半亦如此。究其因由,或识见不足,或意气,或政治策略。


“空虚”“万有”不二,此亦色不异空。空虚即是不毁。一切物相,皆非实相。这不是思辨,是本来。


刘凤苞的解释是:“既曰空虚,何以谓之为实?盖真常不毁,运实于虚也。实即里也,对‘表’字言。凡有形象者,皆有成毁,空虚则不成亦不毁。”


刘凤苞这样注,依然把空虚当空虚,把物体当物体,不免落草。不存在一个不成不毁的独在的空虚,空虚即在成毁中。仁者当思:不是物外额外地再有一个空虚。空有不偶,彼是莫偶。


不是假“二”为“一”,“二”就是“一”。莫在“二”上翻个“一”,“二”上“一”即是三,长此以往,“虽有神禹,且不能知”(语出《庄子·齐物论》),连大禹都会晕的。“一”之外没有个“二”,“二”之外没有个“一”,大家注意,此即“空虚不毁万物”,佛言“不空”。


接下来,分讲关尹和老聃。


04/关尹的会心呈现


很多书上记载说,关尹是秦关的一个守官,也叫尹喜,也有传说他是老子的弟子。在庄子这里,关尹排在老子前面,我们最起码知道他是一个真人。他们是不是传说中的师徒关系?老子的《道德经》是不是被他逼出来的?多是附会。读书贵在“取其大者”。


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


“在己无居”,即是空虚不毁万物,佛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唯不居不执,才是“在己”,宇宙万物才粲然自见。庄子所谓:唯止能止众止,一心定而万物服者也。无中生有,真空妙有,可以与此互参。


“在己无居”,才是真静!《庄子·天道》篇中:“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念起念灭,无居无留,即无所住。空空荡荡,饱满圆融。无形不见,无物可匿,鬼神不可藏其密矣!真如本相,自明澄见,喜怒哀乐,不增不减,此为“形物自著”。


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


“其动若水”,动如水流就下,循道而趋。“其静若镜”,如镜止止,能止众止,形物毕见。“其应若响”,金石有声,考之则鸣,其应若响,昭昭大公。


 芴乎若亡,寂乎若清。


“芴”,后一段讲庄子“芴漠无形”也是这个字。“芴乎若亡,寂乎若清”,语真人之状,芴乎寂乎,不见端倪,广大精微,无迹可循。若亡若清,非清非浊,非亡非有。思不得,摸不得,说不得,见不得。荡荡默默,乃不自得。


 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


能与物同,乃与物和。故和其光,不标异,得者不有,故不求得。佛说“以无所得故”。同和得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此句犹当于“随”字着眼。“未尝先人”,不预谋,无为谋府。不去做臆测般的预设,老子说的“不敢为天下先”。《德充符》中哀骀它“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这个哀骀它,并没有见他多么能耐,人长得又特别丑,大家却都亲近他。女的见了他舍不得走,国君见了他就想把国家给他,哀骀它不要,国君都觉得难过。能够随顺应和,如风如水,一指头都能让它让路,但是它的力量却可以折大木,蜚大屋,足以摧枯拉朽。庄子说:“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


随,则不迎不拒,不粘不脱。圣人随成,随则循道,须臾不离,无容私焉。


05/老聃的会心呈现


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圣贤们的每一句话,我们都要提醒自己:不要置身事外地去看,一定要贴住了,须臾不离。只有须臾不离,我们才不会被知识甩出去了。否则,一旦我们在书外读这些句子,以研究者的身份,就不得其门而入了。


“雄”“雌”是不二的,是互为生灭的对应,常人多在雄雌之间选项,见雄不雌,见雌不雄,成为雄雌之外的第三者,却不知万物时时处在雌雄交集之中,此即是弘一大师所云“悲欣交集”!人,一旦乐起,悲就会起。在歌厅里嗨半天,过去之后,就觉得既疲惫又无趣。


“知雄守雌”,即是立于“不二”,不陷雄雄雌雌的偶性二元。不二,不是言词技巧,不可以技术性地操作。一旦动技术的念头,就操作不了。“主之以太一”,唯一以贯之,我们才能从容地活在两两的世界中。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溪”“谷”,有川有壑,才有导引水流的路径。


我们活在成毁拔河的人世间,哪儿才是顺流而下的路径?道的枢纽在哪呢?人常常苦于找不到一个门径去修学,找不到一个门径去读书,尽管天天说自己是修行人,却不知抓手在哪儿?


本无过去,亦无未来,只是当下。每一个当下都是未来、过去挤兑出来的,于二中不二,是见地。雄雌、阴阳,莫偶莫别,圆融贯通,不偏不倚,有物有则,即得溪谷,可以导流天下矣!


“知其白,守其辱”,有些文本这里是“知其白,守其黑”,是黑是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莫陷在“彼是”的夹击中。“彼是莫偶,谓之道枢”,道的枢机,只是“莫偶”。世界有偶性的相,但却不可以偶性来度世界。


 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


“人皆取先,己独取后”,这也是“未尝先人,而常随人”,“取后”就是“随”嘛!


“受天下之垢”,太多的人在字面上解释,在情绪上解释,在归纳上解释,把“垢”当成物质层面的垢。这个“垢”跟现象界没有关系。刘凤苞说“地所以能载者,藏垢纳污,而不择于物也。”我们得知道,这样讲只是提醒,不可以坐实。如果坐实了,这个世界好像就没有是非了。


“垢”,藏而不显,与洁对应。处垢知明,守辱知白。忠言逆耳,美言不信。


生命的真如,跟世俗的认知多是反的。世俗说是非善恶,未必是非善恶。世俗汲汲于名利,名利假相,即是“垢”。常人所认为祥,神人所以为不祥也。“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庄子·大宗师》),这都是“受天下之垢”,要做会通。


人皆取实,己独取虚。


每一个看似对偶的句子,在关尹、老聃这儿都不是去分拣。


“人皆取实”,是人们把虚和实当两个,然后去选一个“实”。在世俗的支离层面,虚和实是两个。“己独取虚”,在老聃这儿,一个“虚”,囊括一切,没有虚之外的实了,所以才叫“己独取虚”。虚,不是实的偶,不是时空上的虚空,而是充满。


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


没有地方可以藏,所谓“行身”就是行身于世,如何在这个世间行走。我们都是行身于这个世界的,如何行?——“徐而不费”。


刘凤苞解释说:“徐,安舒;不费,不耗神,不竭智,常任自然,所以舒而不费。”


“徐”,不急不厉。“清风徐来”,“徐”是道行自然之状,生命是从容的。一个性急的人,也不可能一年长两岁,这就叫“徐”。天命在我们身上的运行就是徐徐的。人不顺天命,则替天急,替命急。背天逆命,必患害并至。


“徐而不费”,就是“立于不贷之圃,食于苟简之田,以游逍遥之墟”(《庄子·天运》)。“不费”,跟人打交道,跟物打交道,跟世界打交道,才可能“胜而不伤”。天地长养万物,“损有余补不足”。人汲汲于无底的贪欲,就把天地给挥霍了,把天地挥霍的结果,造成我们没地方去了,这就叫“费”,人终于把自己的生活“过废”了。


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


人人都求非分之福,巧者以自以为是的方式,自挖坑,自掘墓。福祸如随,一念求福,福则外矣,福外则祸至。《尚书·洪范》讲“向用五福,威用六极”,“极”就是各种各样不堪的东西。只要取彼,此就来,福祸是相依的,摆不平。


“己独曲全”,《道德经》中说“曲则全”。所谓“曲全”,没有我们一厢情愿的完备,“若不足”即完备,所谓“知不知,至矣!”才是真知。人生在此家就不能生彼家,生穷人家不碍穷通,生富人家何妨富至。这不是悲观或乐观的理由,穷富皆不碍生之全。


“苟免于咎”,不求有功,但求少过。夫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他都不能说无过,庶几没有大过,这叫“苟免于咎”,勉强地免于咎。哪里会有无咎的完人呢?人因其不完,才有可能与神明贯通,成为完备的人。人动念给自己设置要成为一个完人的目标,就会祸害自己,祸害家人,祸害天下。


以深为根,以约为纪。


什么叫“以深为根”?生命深深的根在哪儿?不就是我们的元神良知嘛!父母之先,它们就有。人出生的时候,它们应声而到。那才是最深的东西,拔不掉的。那个东西一旦连根拔了,人就去了。


 “以约为纪”,“约”字大妙。刘凤苞解“守其一,则无纷也,故能纲纪万端”。如果是外在要求自己守一,不可能完成,人须贯通到那个点上,才不知守一而一。贯通,就是“以约为纪”。八大山人八十岁写道“行年八十,守道以约”,就是这个“以约”。何以守道以约?


“约”有捆束,约期、约定的意思,跟自己有一个约期。“约”也有节约,纲要的意思。都有个惟精惟一在,不杂才约。


“约”既是一个境界,也是一个行为。所谓修身、刳心,不就是“约”吗?我们安生有主,不漂移出去了,不就叫“约”嘛。开车走在路上,遵守红绿灯叫“约”,跟着护栏走叫“约”。这个“约”,也是人跟自己的命,有一个约会。


“以约为纪”,“纪”就是纲纪——生命纲纪、纲常。在人世间行,不单单是靠国法、王法来给自己约束,即便生活在一个无政府的国度,都能生活得很有伦序,因生命有天理,有自律。天命是生命的本然路径,按照这个路径,遵守生命的交通规则,这就叫“以约”。


八大山人以“行年八十,守道以约”,来总结他的人生。不管他是明王孙,还是清遗民,太多的磨难,没有磨灭他生命根本上一以贯之的东西,他的生命就有了依归,就能止住了。不只是止在画画这个事上,而是止在他的天命中。循此天命,便是率性,率性之谓道矣!


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 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


坚毁锐挫,天理天道之必然,无可逃,莫侥幸。人不敢不畏,不敢不敬,不敢不如履薄冰。亢必有悔,物壮则老,不可以弄过了,生命对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约纪。无法用技术化的思维控制,这是生命的自觉。


宽,则无崖异;容,则不争夺,不排挤。人与世界交,其要在“不削”。凡自美、自大、自伐、自功者,必削!克核太至,不能容人,不能容物,削割以适己,终被人削。“不削”,温柔敦厚也。


跟商人打交道,遵守商业合同是必然的。但是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都是商人的关系。我们有没有把跟谁打交道都变成商人关系?跟父母我们有没有动商业思维?跟师友、跟朋友、家人有没有动商业思维?这些都是要不断地自省的,这才叫“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


关尹、老聃,精粗妙微,无不至极。庄子赞曰:“古之博大真人哉!”“古”不只是指古代,是亘古及今的博大真人啊!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1308666txor

🙏🙏👏👏

听友78102530

我听的非常入迷,我还想听更多如何联系老师啊?

老_bai

听得似懂非懂,却特别想听,听了一遍又一遍,还是有点迷糊!继续听讲!

猜你喜欢
张真讲庄子之天下

庄子其人庄子(约前369-前286),安徽蒙城人,先秦伟大思想家。庄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存世著作《庄子》33篇,又称《南华真经》。天下——万物的...

by:张真讲庄子

解读庄子【一路听天下】

《庄子》内七篇,《逍遥游》从时间与空间的大视野,开出心灵自由的理想;《齐物论》站在道的高度,打破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开出万物平等的多彩世界;《养生主》以技论道...

by:一路听天下课堂

《老子庄子选》10(庄子 天下第三十三 绍南文化)

与绍南文化编订的《老子庄子选》相配套...

by:绍南文化

庄子公开课|庄子

【内容简介】庄子是中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灵活多变,善于将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by:大吕文化AI电子书

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庄子》对工具理性也进行了深刻批判。《庄子》进一步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到了汉代以后,尊庄...

by:超级无敌航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