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全方位的学习与落实,以经典为蓝本,以长养精气神为主轴,学与行并进~
人一能之,己百之,虽愚必明~~

择善固执,不半途而废,每个人皆能有所成就!




第二十章哀公问政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个“诚者”,诚就是成功的成,它是生成长养之功,成己成人的行为。所以诚是什么呢?诚是成性才叫做诚。那性是什么呢?性是道,道在人的身上叫做性,而性显现于一个人的身心行为叫做什么呢?叫做诚。而这个诚,对佛家来说是性之成,是性之见,叫见性。


天道呢?随时随地都在施展它的生成之功,你会到处看都看得到这些事情。你把一棵树,给它枝给砍了,你过了几天就看到它发很多芽,你只要给它一个生息的功夫他就发芽了;然后,一棵苗没有水枯了好久了,快死了,可是一有水,它随时都在等时机,一有水它就马上蓬勃发展了。这个天道的特色就是这样,随时随地都想要长养,即使是到了冬天万物凋零,也只是为了春天能够再度蓬勃发展,所以这个就是天德。如果我们说人有本性,如果天有本性的话,那个本性里面最大的特质是什么呢?就是生成。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所以,当我们人的身心都充满着一种为人好、希望别人生成的德的时候,这个诚就跟天当时赋予我们的本性是一致的,所以叫做天之道。是我们本性里面早就俱足着这种只要一给机会,它就会生生不息的生成之功,是不需要造作的,道家说无为而成,无为它本来就在的,叫做天之道。


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是指需要我们去行持,而后才能圆满,叫诚之。那人们的修行是为了什么?为什么我们做这个、做那个?是为了效法天地,是希望与天地合德。而天最伟大的德性是什么?是生成。说成本性里面,就叫做诚意的诚。所以“诚之者”,就是存我们的心、行我们的行为、率我们的气血、尽我们的性,尽性合天,渐渐地由末而返本之道,所以叫做人之道。我们所做的事情、我们该去做的、该去行持的、该去学习的、该去向圣贤效法的、该去落实的,都叫做“诚之者,人之道也”,这是人道。人道就是为了什么?人道的价值是因为为了符合天道,人道若不能符合天道,那这个人道也没什么价值可说啦。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说这个“诚”,它的原始状态总得说说呀,圣人的境界,他是完全吻合大自然的境界,他是“不勉而中”。“中”是中什么东西?中了那个本性里面的生成的本质。“不思而得”,不需要思虑就得。得什么东西啊?就得了本性之中的生成之功,天赋给你就这样啦。


从容中道”,“中道”是什么意思?中道就是不偏不倚的,那不偏不倚是指的是哪一个主轴呢?就是天赋给你的那个生成的主轴,那个生成的特质的主轴,你很从容就已经中了。那什么叫从容?从容,如果以道家来说就叫自然或无为;如果以佛家来说叫做什么?叫自在;如果以儒家来说呢?就叫从容,所以从容也就是自在、也就是自然、也就是无为。


那么“不勉而中”就是不需要去勉强,“不思而得”就是不需要去思想、去挤头脑、去造作。它不需要这一些所思所行,一出来就已经中了那个天赋的本质,不偏不倚的道。就是心念一发,总是为人好的;行为一做出来,总是对人有益的;不是刻意去勉强的,这种是圣人的道,圣人不外乎是一个“诚”而已。


所以《易经》里面有一句话,说“天下何思何虑?”说要造这个天下,要生这个天下,天下里面的圣人如果能够以人合天的话,“何思何虑”,不需要思不需要虑,因为最好的机密,老天爷造在你本性中。你只要致于诚,马上就生生不息,不需要造作勉强,这个就是圣人所学的就是一个“诚”字。


那么儒家叫圣人,那是因为从人道上来说的;佛家叫做佛,是以出世来说的。其实是同样的阶级,同样的果位。为什么我这样说呢?因为圣人是合天的、合道的;佛也就是见性、合道的,这是一致的。性就是道,道就是天,这是同样的东西。


所以这个天最大的德是什么呢?是生成。所以当我们人的心里面一诚,然后我们的身心就无不生成,我们的气机百脉都走向在生生不息的道路上。所以有了诚之后,心念行为自然无不宜,到处都很自然、都很恰当。天不会违其道、地不会违其理、人也不会违其性,这个就是所谓“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就算是五百年后的圣人再出世,再看看这个人的心念行为、种种的气节,也无话可说。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说这个”诚“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是从容中道,这是天道。那么我们现在走的是人道,我们不是圣人,不是天纵睿智的,我们只是个凡夫,那我们是需要有一些行为,才能够尽人合天,那我们走的是”诚之者“的道路。那”诚之者“应该怎么走呢?就是“择善而固执之”。


好比这个水静了自己就会平,你说什么是水平?水动的时候看不出水平,水静的时候自自然然就会呈现。性呢,静的时候也自自然然展现里面的生成之功;道呢,静的时候,里面的生成之功自自然然也会展现,所以修养之道,就是以定静为它的基础。


而“择善”是择什么东西啊?择善其实是去妄,妄想的妄拿掉。什么是妄?不能生成的办法、不能生成的想法,跟生成有害的种种都要去掉,叫去妄。当我们把妄去掉的时候,自自然然就静,性自然就显现了。


那么“择善而固执,”“固执什么意思?固执是说固存他的心,什么心?成己成人的心,抓好,只要一有跟这个违逆的就要去修正,随时随地存的都是对人有益的一种心。


不论方法,只论对人是不是真的长远有益。这个方法也许是大家所认同;这个方法也许是看起来乍看之下大家所不能认同;这个方法也许是软的手段;这个方法也许是硬的手段;也许是诚实的办法;也许是欺骗的办法,都有可能,这个权变的办法不论。只论那个结果最后对于人是不是长远的好处,对于精气神是不是长远的长养,固存这样的心,叫做固执。


所以这个固执,择善而固执的固执,是吉意而不是凶意。一般的人说固执是凶意,做了坏事还改不掉叫做固执。那这边所谓的固执是说,抓牢了叫做固,千万别再放走了,就是那个长养的心。


那也就是大学所谓的”知止”,止在那个最好的点上,止于至善,那这个至善得从你学习的开始什么是你的至善?就是择善。择善能够长养精气神的,对社会有长远好处的。而不是短暂看起来很虚花,但是长远来说残伐人类的精气神的。把那些坏的都拿掉,好的都留下,就叫做择善。


这个择善是劝我们说,凡事总得先分出个善恶好坏嘛,而后我们才可以去固执它;要去固执肯定就是它是好的,所以我固执它、去行持它,而它产生结果,最后会开花结果,对不对?那如果一开始是坏的,那我还去固执它,那以后开花结果,那肯定伤害就不小,所以这个择善、固执的择善也就是大学所谓的格物。把这个物理、把这个事理给格正了,想清楚了,拨正了。


那你说我怎么知道格得正不正啊?我怎么分辨得对不对啊?这些答案全部都在经典里。如果跟本性是相违的,是造作的,那我们把它放一旁。经典告诉你说,你所求的是从里面来还是从外面来呢?如果是从里面来的,答案如果是这样,那么你为什么要找很多外面的东西呢?这个人给你加灵、那个人给你一颗什么药,到底这是从里面还是从外面呢?这不是很容易判断吗?所以说,当你去格物的时候,你如何判断它是正是邪?是对还是错?答案都在圣贤的经典里面,足以让我们去参考的。


所以你想要达到身内的诚,首先先要择善,择善还不够,择善之后要固执,它才成气候。学问并不难,难就在于什么?行持。就在于要好久的时间、好长的时间,你要做同样很简单的事情,而后才会产生成效,这就是”择善而固执“。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那要博学,先触类旁通,先学这个、学那个,因为你有学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所以我们才能够去类比。


“学”,我们有很多知识,可是这些知识未必得当,所以要“审问之”,要“问”,问什么?要问当还是不当。那什么是当不当呢?跟生成你的本性有没有关系?跟长养人的精气神有没有关系?如果有的,我们就说:嗯,他是得当的。那得当的有好多种,有的是长养你的身体;有的是长养你的心;有的是长养你的性;有的是长养你的命,那就不同,对不对?


那我们“问”,问说你想学什么?然后才有一个方向呀。“问”,如果你不去思索,那答案也未必真;那你去思索是以什么为本?就以跟先圣先贤所留下来的经典,合不合来作为蓝本,所以你一定要去“思”。


可是“思”,如果你分辨不出来,那“思”还是没有用,那怎么去分“辨”?就是要跟长远来比,你说长养精气神,你说做任何事情就是让人家快乐嘛,这个话听起来对不对?好像对。可是快乐能不能长养精气神呢?有没有一种快乐是会损害精气神的呢?很多吧。所以,你不能只是说让人家快乐就是好,不是看一刹那,要看长远。


还有一个办法你要能够通达权变,不是死在一个办法上,这个主轴不变、最后的目标不变,但是方法是可以变的。你要去”思、辨“,可不可以变?可不可以权变?所以你不去”思、辨“的话呢,那也许也会错失你的主轴。那“辨”,辨完了,确实是这样了,辨而不行,也毫无益处啊。所以最后的“行”,必须“笃行”,“笃行”就是很精进。


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说有的人是这样提倡,说要公平地给予天下人,每一个人同样的爱,这听起来有没有道理?这听起来很有道理。听起来伟不伟大?很伟大。那我要问你,做得到还做不到?做得到吗?你一天有几个小时?你分配给你的家人之后,其他人还剩多少?所以分配到最后,就是分配给你父母的时间,跟分配给一个路人的时间是一样,这合不合人伦呢?那就算是一样,那我们再把它平均,平均给七十亿个人,每一个人都要分配到你的时间跟你的爱,各位,你做得到吗?好,那你肯定是做不到,那做不到那这一句话就白提倡了,懂吗?这个话再怎么伟大都变成骗局。


所以,不能只是学到一个很伟大的一个理念,没有用的,博学还要审问,然后慎思、明辨,最后确定可以落实了,为什么叫笃行?那个行就是可以落实啊。所以,古圣先贤提倡的很好,说施由近始,再好的学问,从最近的人可以落实,然后再尊贤,加上尊贤,尊贤就是把可以落实、有能力落实的人举到高处,可以教导大家,让大家看得到。你只要做对这两件事,一个就是这个孝亲,亲亲;一个是什么?尊贤,就是我们上次所讲的。你就发现,如果每个人都这样,贤人都可以跑出来啊,而且每一个人就近都有双亲、都有兄弟,所以,每一个小圈圈、每一个小圈圈,都有人照顾到了,这个办法可以落实。那你就不会被那一些哗众取宠的论调给骗了。

所以诚身之前,要先择善,因为择善,所以来谈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说,干脆就不要学;既然学了,一定要学到能,否则不可以半途而废。那个“措就是放弃,措是放置,就是放弃。干脆可以不学,如果学了,不学到一定的能力不放弃;干脆不问,问呢,如果不问到知道了,那我也不放弃;我也可以干脆不想,可是如果我开始想,要想到得出个道理来,不然我不放弃;干脆不分辨,如果要分辨要分辨到明了了,不然我不放弃;最后呢,干脆不实行,如果是实行,我不会半途而废,我一定要实行到最后结果要出来。


这几句话是告诉我们说,不要半途而废。“学”跟“行”这两件事情,是因全其生而设的。“学”就是学怎么全其生的道理;“行”就是去落实、去验证全其生的道理,这个就是“学”跟“行”的根本,那必须要坚持,在这几个过程都要坚持。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当我们进入这个学跟行这几个步骤的时候,也许我们资质比较差,人家一次就能够学会的,我百次,最后也学会,那会的时候跟那个他一次学会是一样的,都是会嘛;人家十次能够学会的,那我比较笨,那我做千次,这样可以嘛。不过这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已经确定、已经择善过了,确定正确的事,之后呢,抓紧它,除非落个水落石出的功能出来,否则我不放弃,我甚至可以花比别人十倍、百倍的力气,但是没有关系,为什么?因为成功的时候是一样的。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这样择善固执之,“果能此道”,什么道?择善固执之道,固执嘛,百次千次、在所不惜。


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笨的也会变很聪明,变很明理;很怯懦的也会变得很勇敢,这个是鼓励人要多复习正确的学问。但前提是正确的,正确是什么呢?能长养人的精气神的,长养人的身心灵的,不是嘴巴说说,去落实的时候,是具体可行的。大家举的旗号都是讲身心灵,问题是能长养你吗?


所以,必须先择善,必须先明辨,这就是格物以什么为本?先圣先贤的经典为本。经典很简单,反正都告诉你,在内。顺乎天性的自然,从不讲在外,不讲怪力乱神。都讲你的本质,纯真的本质,这是他们的大统的原则,不论哪一教的经典拿来,这是大概的原则,都是这样。所以,有了这个原则之后,去坚持,择善固执,不半途而废,每一个人都能够有所成就的。 



unclwen

回复@unclwen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bef055

不离长养精气神的主轴!!!

听友29669657

黄老师,给我带来教化,是我们中国人骨子凋亡最宝贵精神支撑!

120905 回复 @听友29669657

老师姓张,是黄庭禅教育机构创办人

邢wenhua

这个天最大的德是什么呢? 是生成。 所以当我们人的心里面一诚,然后我们的身心就无不生成,我们的气机百脉都走向在生生不息的道路上。 所以有了诚之后,心念行为自然无不宜,到处都很自然、都很恰当。 天不会违其道、地不会违其理、人也不会违其性,这个就是所谓“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寧靜致遠_8r

太好了,先生博学。功德无量

13919323nai

感谢老师精彩讲解

当前评论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