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修行中自诚明,自明诚的顿法学不来,还有致曲的渐法可以用,由身外的言行做起,由心性外的地方开始做起,其关键就在于择善固执。

修行正确的话内在必有发生,如果你修了半天,除了苍老以外没什么变化,那就是没有修在主轴上。想了解内在造化的过程吗?请听张讲师的精彩讲解。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第二十四章  至诚之道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下一章:其次致曲,曲能有诚;不是从“诚”之“明”不然就“明”之“诚”嘛,还有什么别的办法?那我也不是那种上根器的人呐,中根器的人,我也跟不上,那我怎么办呢?“其次致曲”。


致曲是什么意思呢?致曲就是一种弯弯曲曲的道路,虽然捷径我不能走,直线我也不能走,我体悟不到,那我可以怎么做呢?那弯弯曲曲的道路,我还是可以走,就是所谓渐进的功夫啦,所谓渐法、顿法。顿法就是由“诚”之“明”、由“明”之“诚”。这边致曲就是指渐法,由身外的言行做起,由心性外的地方开始做起,就是致曲


曲能有诚”,致曲的方式最后也能生出诚。当然曲能有诚,也就能有明了嘛。那之所以称为致曲,乃是由行善积德,慢慢累积起来的,说更明白一点就是仁义啦、五常啦,渐进委曲来达到这个诚。就是我去做一个仁,去爱护别人,去帮助别人,最后做出来也会有诚;我去行义,最后做出来也能有诚;仁义礼智信都行,选一个字好好去做,或几个字好好去做,最后也能够体悟到一点“诚”。


那用的也能够有诚,这还关键在于致曲这个人,还要能够善用,怎么样善用?必定要择善固执,如果不得其道、不择善,然后就开始去行持,虽曲也不能够有诚。所以致曲要先择善,如果不得其善,也不能够固执而有诚,所以叫做曲能有诚。能有诚,能有诚只是代表能而已啊,不代表一定诚。其关键就在于择善。所以择善是很重要的啦。


我在内地常常有人跟我自称说,他是课虫,他到处学。那也没关系,到处学算是会博学啦,那博学之后呢,“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是不是要一步一步来啊?你不能只是会博学,而不懂得怎么明辨,最后你就不知道怎么择善,也不知道怎么固执啊,你有没有发现你有这个问题,对吧?那你要必须知道说,先圣先贤判断的标准是在哪里?这些不行,不行,我们就回到基本功好好做,怎么做?仁义礼智信,我们来好好做,来“致曲”也可以啊。


这个“诚”这个字它是尽性之行,它的功效是无量的。因为天地万物不外乎是一个“诚”而已啊。可是说,它的一开始不外乎是由于“致其中和而已”啊。那中和是什么?就是在“喜怒哀乐之未发”跟“发而皆中节”而已啊。不外乎这件事情而已,从这里来检验它的生成之功。


如果我们明了这个修道之教,它本来是非常平易的。可是呢我们这些学者,因为不明这些道理,以为什么参天地、赞化育之功,是一个非常奇特、尚玄好奇的事情,天外天的事情。所以使得这个至诚之道,到现在几乎完全断绝、失传。你一定不曾听过说“诚”原来是性,“诚”跟性有什么关系?“诚”到底有什么高深?你一定念过很多讲到本性、讲到明心的书,可是你从来不屑这个字,从小到大你不曾正眼看过它,因为失传了,不知道先圣先贤,他们所传的东西有这么圆满、有这么精深博大,这么样的圆融。


至诚”这两个字啊,它是天道。是上等人行持的,是圣人行持的。那它示范给我们众生叫什么?叫做就是人道,那人道的修持其实是什么?就是修仁跟义啊。行仁义,然后固执它,也能够有诚。


《论语》不是这样说嘛,“克己复礼”、“非礼勿视”、“视听言动”有没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话。这些其实就是这边所谓的致曲之道。那也就是我们存养、省察、择善固执之事,就是这个致曲的意思。


那么,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讲这一段。说能够有一点,那这个“诚”肯定不是诚信的诚,是一开始的“诚”。


诚则形”,有了成己成物的心,然后那个诚在中间,诚于中,渐渐会形于外,叫诚则形。


形则著”,著是显现,浩然之气,这个志一动气啊。内心有点诚,则长一分的浩然正气,慢慢的生长出来,精气神慢慢累积、慢慢爽朗。


著则明”,这个是明白或是光辉充塞,本性渐渐地明朗。有没有启开自己生生不息的造化,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啊,叫做。精气神慢慢显现、造化慢慢启动,你自己会知道。


明则动”,那个气啊,若流水一般,在我们的任督二脉、奇经八脉自然开始旋转流行起来了,丹田开始蠢蠢欲动,叫做明则动。


动则变”,就是阴极反阳,阳极反阴,叫做。开始剥阴取阳、通关过窍,开始转为六道的轮回的运行方式、转为返本还源的造化方式,叫做


变则化”,返本的造化开始发生,八卦而四象、四象而两仪、两仪而太极、而无极,慢慢一层一层的化合而回返本还源,叫做变则化。


这一节是儒家的说法,儒家的说法往往都有一个特色,因为不喜欢启人尚玄好奇,所以它的字用得都非常的平实。可是你要真正的去看里面的意思,不去往内在的本性跟精气神、跟法身的长养来解的话,这些话任你怎么翻译,对你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你对于内在的法身、精气神有所修持,你一眼就看穿里面讲些什么东西。其实这一节就是道家讲的炼己筑基、九节功夫,什么安炉立鼎啊、三花聚顶、五气朝元、降龙伏虎啦,就是所谓这边的“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这些道理是一致的。


这个“诚正”是佛家的明心,明心而后,各尽其性,各复其命啊,复他的法身的造化。所以这边所说的“形、著、明、动、变、化”等等,各有其功,各以“诚正”为它的次第,就是为它的基础啊。这段是在说,修行啊只要你修得对,内在必有改变,内在必有动,内在必有变,内在必有化。如果你修了半天,里面呢实在是没有什么变化,除了苍老以外没什么变化,那就是没有修在那个主轴上啦。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只有至诚的人,至诚就是复了天心的人呐,满腔满腹处处都是为人设想、为人好的。只有这个至诚的人,能够引领我们到见性,进而到法身的变化的圣境,叫做至诚为能化


三分的诚,可以养三分的气,七分的诚呢,养七分的气,十分的诚,则养十分的浩然正气。十分的气,物极必反就要生变化,就要通关过窍、剥阴复阳,就要返本还源。


至于所作所为都耗气的人,我们古人就称为小人。修行一辈子,内在除了老一点以外,他不能够有一点生成的变化发生。所以,有一句话说,“苟不至德,至道不凝”,没有至德,那么他的道在他身上是发生不了任何变化的,所以,修行就是以至诚为本。


好,我们再讲一章:至诚之道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至诚之道”就是生成之道、本性之道。做到极致,“可以前知”。未来发生的什么事,若有感应啊。


那么,讲得平实一点,看一个人的作为,就可以知道他的存心了。看他的存心,就可以知道他的成败。所以有经验的人,看一个毛头小子什么样的心念、什么样的作为、什么样的德性,大略也可以知道未来的发展,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啊。


那么,说得深邃一点呢至诚的人,可以通天命、知数理、可以穷人事、可以尽物情,所以呢可以前知呀。你看那个《孔子传》里面、或者《论语》里面、《孔子家语》里面,孔子多少次料他的弟子会如何?事情会如何?没有一次不准的,他都知道子路不得其死,还没被剁成肉泥之前,不知已经说几次了。


不只是人中之龙啊,他可以如此,就是物里面也有非常灵巧的,像麟凤龟龙之类,也是一样,各有前知啊。所以一有哪个地方有什么戾气发生,那一些祥兽、祥龙啊,早就先逃之夭夭了。这个是麟凤龟龙这些四牲里面,也都各有非常灵秀的,都可以前知啊。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一个国家将要兴盛,除了可能有很多的祥瑞呈现以外,很多的祥瑞的征兆,最大的就是它的忠良、良臣群集在一块;一个国家将亡的时候,除了那一些各地产生的那一些征兆,最重要的是那一些妖孽,所谓妖孽就是乱臣贼子或者是败坏朝纲的乱政,这些呀,看这些迹象,就可以知道未来的发展。


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见乎蓍龟”,古人呢,遇有大事,尤其古代的天子啊,每年固定有几天会卜筮、卜国运等等,或有大事、大的征兆发生的时候,请国师、占卜啊等等。从蓍龟里面,由神明启发,告知天下的大事,跟未来行定的方向等等。这主要是为民求福啊,而不是为个人一己的祸福而已啦。


动乎四体”一个圣贤看人的举止、看事物的迹象,也可以知道他的祸福。


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祸福要到呢,好的,也会知道;不好的呢,也会知道。像这个古代的案例里面很多山川现出什么样的现象,而后应验了什么样的事情,等等啊,这个也很多的。


故至诚如神。所以至诚的人,通神。是因为人的性呢出于天,诚呢可以通于神。所以圣人时时保其清净,可以永契神明。那么神人感应呐,非常的福通,这个并不是为了要求祸求福,或者是求一些知道未来的事情,不是。神所要感念的是人对他的几分敬,人所要感念的是神对他的爱护、对他的护佑。人之所以敬神,保持着非常的至诚,不为了求什么功名利禄、不为了求什么小孩子上大学,不是为了这一些,是一种诚敬。而就这一分诚敬呢感通于神,非常的快速,在前面呢我们有讲过。


那么,佛家讲止观、道家讲清净,其实是一样的,跟这边所谓的至诚,是一样的。都是智慧如神,是相同的。所以从这段你知道说,儒家并不是没有讲人神的感应,儒家并不是没有讲前知的神通。只是孔子的这个儒家呢,儒学的人,用语呢,喜欢用至为平淡的话,讲非常深邃的道理。你只要一字一字慢慢看下去,不要去疏漏了他的精神,你就可以知道呢他要讲什么。为了是不要去启人怪力乱神、尚玄好奇的心呐,所以极少谈那一些天外天的事情,希望把天外天的事情,都把它极为正常化,让上智下愚,都各有取义的意思啦。


那儒家以这个“诚”这个字为主旨,那么从刚刚讲,讲到现在,各位已经稍微可以理解,“诚”这个字含着始终、含着大小、含着本末、含着内外、含着一开始跟最后的成就,通通含着在内。所以一个“诚”字含义至深,它的行为也至广,可以有起居动定呐,待人接物哇,成己成人成性最后到成道,莫不因“诚”来立起这一个学问。所以这个“诚”啊,本于天,合于人,是一个不简单的这个字。


那么我要举另外一个字来作比对。现在的人从西洋的学派里面,学了一个很不错的字叫做“爱”。要告诉你宇宙就是一个爱,总觉得这个“爱”这个字就胜过了一切的德性。实际上,比如说我现拿中华老祖宗的这个“诚”,跟各位比对一下。


“爱”这个字跟“诚”差异在哪里?“爱”这个字呢,不断的付出给对方,也是为对方好,但是你用“爱”这个字有什么缺点?他一昧的付出爱的时候,会有溺爱的危机出现。而溺爱的危机出现的时候,他没有权变的办法,也没有权变的暗示,他还是只能给予爱,因为爱是唯一的德性。


但是,儒家用“诚”这个字则不同。因为“诚”这个字的基本的主轴是:成就的成,成功的成,生成的成,长养的成。它的主轴、精义是定在这个主轴上。所以讲“诚”这个字的时候呢,他会抓住一个生成长养的主轴,是不会变的,至于其他的方法都可以变,唯有生成长养是不能变的。所以我随时可以爱他,让他生成长养;当我爱他发现他吃定我了,发现爱对他没有用,只能害他的时候,为了让他更长远的生成长养,获得更大的益处,他会转变手段,去试别的手段。也许是软的手段,也许是硬的手段,他会去权变、应用、使人可以由近至远,由现在到以后,得到最远大的生成的效益。


也因此,像古代的禅师啊,你会发现他的手段时软时硬,有时对你很好、很关怀,有时拿起棍子从你脚后跟敲下去了。你说孔子打不打人呐?在《论语》里面他不就是拿起拐杖敲谁的脚后跟吗?对吧?你说这么伟大的人怎么会做这种事情,这么暴力呢?不是的,那个人实在也不像话啦,软的手段用了好几年啦,毫无起色,不给他一点颜色看看呢,他根本就不会醒过来的。


像这样的事情,所以用“诚”这个字,不会永远陷溺在和颜悦色的、这么小、这么狭隘的一个方式上,它会有更权变圆融的办法。但是不论你权变圆融,并不是鼓励你去暴力,而是鼓励你抓住生成、长养、对他有长远的好处的这个主轴上,是不会变的。


所以,我只是做一个简单的比对,让你了解说,中华文化为什么我们之所以称为博大精深?因为它不是那么浅显易懂可以明白,它不是范围那么的狭隘在小小的限上,它不是那么样的固执,不会知道怎么变通,它讲一个字已经从头要包到最尾,它讲了一个字已经各种办法包含在里面,但是呢,唯一的主轴跟目标,那个主轴是永远不会变的。这就是博大精深的精义的所在。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






张敏_ipr

张老师:传习录中讲的更好,仁与爱比

回复@张敏_ipr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雪儿惜时

张老师这一节讲得太好了,很精准。赞叹!

听友7840622

这一集太精彩了

吉平2010

学经典,明是非,好的事坚持做。

邢wenhua

有一分诚,就生一分浩然之气

pearl000

修行只要修的对,内在必有变化

当前评论用户

002

简介:我喜欢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