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不论是成德达道的事还是日用寻常之事,做好一个豫道,就能游刃有余;做好一个“诚”字,从最浅显处到最高深的达道,上智下愚的人都可以有所成就, 这也是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之所在。 


第二十章哀公问政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现在我们看本文: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个呢,就是预备的预,是一样的意思,但是有游刃有余的意思,绰绰然有余裕。这个“豫”是假设某一种境遇要来了,然后我们先演练它的处理的方法,或者是演练怎么样来持守我们的德性、气节,以平常的事物,来试练他的学问跟他的行持,所谓有备无患,就是这个豫。不论是成德达道的事,还是日用寻常的事,都要用这个豫道,都是一样的。


《中庸》是以成德达道为它的首要的宗旨,所以必须先在他的学习跟行持这两个方向,就是学跟行这两个方向来检验。而学习跟行持从哪里去历练呢?就要从境遇上面。那所谓境遇就是事物当显现在我们的面前,不论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我们跟它交接应对的时候可以非常的恰当,在正道上叫做恰当。这个都要事先演练,绰绰然有余裕,则有赖于我们平时的时习跟存养。


《论语》的首章不是学而时习之吗,“时习”就是“凡事豫则立”。这个“豫”字就是豫道,就是《论语》的时习。这个“时习”就跟登楼梯一样,你站在第一步的时候,你要为第二步去设想。


好比说你现在在做人家的下级,你必须为上级去设想。就是说我当上级的时候,我那时候应该怎么样对下面呢?才是正道,那我现在在做人家下面,我就要想好啦。在野的人,要为在朝的人去想;在顺境的,要为将来的逆境去想;在你心情平静的时候,要为你心情动荡的时候去想。如何还能够走在正道上?如何还能够游刃有余?凡事早为准备,那事物一来的时候就能够游刃有余。


所以初学的时候,为什么常常要强调说,来试练你的心性啊?借着这个家庭、借着人伦、借着工作、借着各种时机,去试验呢,而不是去调整处境,就是来什么处境,我们练什么处境;不等事物发生了,然后我们再开始在那一边打算,还没来,我们就要先想好了、先历练好了,这个就是学行的第一步。


好比我们黄庭禅的种种课程的练习,包括最近的一些山训的训练等等,在高空面对、触摸他的恐惧等等,这一些都是豫道。在后文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等,就是把这个豫道拿来用,其实都是“豫”。


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疾;道前定,则不穷。


说话呢,如果在说话之前,就能够掌握一个方向,能够时习出一个它的道理来,它的方法来,那么“则不跲”。这个“跲”本来是指绊倒了,倒下来了,这边是比喻说话不通畅或者说不出话来,口吃。如果该说什么话,碰到什么局面该怎么说,事先有先演练过,那么就不会碰到的时候,说不出话来。同样的,事情如果还没发生,事前已经先演练过,那么到时候你就不会很困穷,不会想不出办法来,不会办不好。


“行前定,则不疾”,那个“疾”就是仓促。如果我们要去哪里?去之前,我们先规划好了,那么我们就不会到时很仓促,跟无头苍蝇一样乱钻呐。


“道前定,则不穷”,“道”就是指处事的方法,或者是治国的方法,经营公司的方法都可以,修行的方法啦。这些方法如果我们事先思考过,演练过,那么我们也不会困穷。人的过失,大半是在忙乱的时候才发生,那时候六神无主,所以先时常先有预备,不论任何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就游刃有余。


学道也是一样,学道要先操演他的心性。这是为什么呢?为了要将来以应万变,因为将来你会碰到什么人、什么事、听到什么话、碰到什么处境,谁也没把握嘛。那是不是还能够保有你的气节,握准你的心性呢?那谁也没把握。那就要事先在动心忍性的时候,来加以操演。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黄庭禅办各种课程的原因就在这里。


这边的所谓“前定”,就是随事情之来,然后就地而时习。这是照着你日常生活所碰到的动心忍性的事务,一项一项去时习,这就叫做“前定”。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这边就是在讲预备之道。你处在下位,如果不能够得到上位者的信任,百姓是没办法治理好的。这个是以治理国家来说的,当然在公司也是一样。为政之道跟中庸之道,就在于上下都能够各安其位、各司其位。所以在上位者,他也有必要先去思考好一个正道,怎么样去待他的属下,对于他属下的大臣也好,或者是庶民也好,早就已经想好一个正道,要来跟他交接,这个是从上面来说的。


那反过来说,从下面来说,比如一个基层的公务员,或者是公司的一个基层的员工,也是要预先求得一个正道:怎么样获得上面的信任。那为什么要获得上面的信任?现在的人总喜欢说,他信不信任我关我什么事?那是他的事,我走我的路!这是一个自私的说法啦,一个气量狭小的说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以一个国家的经营来说,在下位者就是基层公务员,是最接近百姓的,百姓有什么样的隐情,这个想要让上面知道,要透过这些基层的人,这个基层的人也是当上位者的助手,他怎么样要把这个国家所颁布下来的、一个加惠子民的、有益于百姓的事情,是要靠基层的人才能够推广。所以如果这个基层的人,得不到他的长上信任的话,第一个,他无法把长上的恩惠推广给民;第二个,他无法把百姓受到的委屈传达给上面。上面的君,如果不器重这个人、不信任他,甚至怀疑他,上面的恩惠就下不来,不敢放;下面传上去的话,上面会怀疑。之所以怀疑,不是因为怀疑百姓,而是怀疑这个人,那是因为这个人的德性可议,种种的操守可议啊。


所以这个是在讲说,在下面的人一定要先获乎上面的信任,这是最基本的。你要把你的德性拿出来、把你的气节拿出来、把你的做人的原则拿出来,大家磊磊落落看得到,看得到你是个什么人,所以我信任你,我信任你的时候,敢放手让你去做,我知道不会有什么伤害,而且一定有好处,那么百姓就会获得好处,叫做民就可得而治也,那民的委屈也可以上达。


所以这个就是古人站在一个自己的分位上,他就会想说,怎么样先把我的分位的本分搞好,把我应尽的职守尽好,让人家知道我要真心的去办事情,让他们放手让我去办,让他们安心。而不是像现在的人如此的狭隘、不屑,毫无敬意的说,他信不信关我什么事啊?我能够过我的生活最重要了,我说这是一个心量狭小的人才说的。


当然有的人就会举很多反证,说,那我在我的单位里面,我行得直坐得正,可是我长上个个都是贪官污吏,他们都不信任我,那我怎么办呢?那我要拿到他们的信任,我要怎么拿到他们的信任呢?


这个同样的道理的,如果说单位里面的人都有这种风气,你一个人,小小的兵、小小的卒,你也不可能改变什么。那你说人家都拿回扣,都拿贿赂,都拿红包,那你怎么办呐?你说我一个人不拿。你一个人不拿你也成就不了什么事,假设是这样,如果能成就得了什么事就改变他们;如果你承受不了呢?那你说我拿不拿?好,你拿,可是拿了之后,去做加惠百姓的事,古代有很多这种人。


古代有一个英雄叫廖添丁,说偷人家的东西是不对的,这个廖添丁专偷人家东西,那偷人家东西怎么成为英雄呢?那是因为他专偷富人的东西,然后给谁呢?给那些贫穷的人。所以后来有没有人说这个廖添丁是个小偷啊?从来没有过,说他是个义侠。那有没有人说廖添丁贪财呢?也从来没有听过,对不对?那你说那我不得已在我这个公司也好、我的单位也好、我的环境也好,我的上下都不成才,官官相护,那我想要在里面行个正道,我可以怎么办呐?你可以跟他们同样的行为,你不同样的行为的话,那除非还有一个选择,你走。那如果你不走,你又无法改变他,那你同样的行为,可是我可以把这个获益做什么用呢?用在百姓上。那我相信从来也没有人会说你贪,说你不应该啦,也不会有这个事。然后等到你得到上面的信任,上面会看呐,诶?这个人跟我一样拿红包,可是,他磊磊落落地把昨天拿到的两百块通通用在百姓上,后天拿到的一千块通通用在百姓上。上面的会想:“这个人也不简单哦,这个人会跟着我们一起做事,可是他做事还比我多一件,就是对百姓很有好处。”你得有让人很佩服的地方,古人就有这种权变之宜。


为什么我讲这些呢?我想说要获得上面的信任,你肯定就有反证,现在的人之所以古圣先贤学问学不好,就是因为你不去思考:“常道是什么?”你总是去思考:“那一些上面、下面都搞坏了之后,那我如何、我如何……”所以你没有办法去学古圣先贤的经典。古圣先贤经典就是常道你要先学会,他之所以在上面,应该是一个有德性的人,应该是一个有才干的人,我们做这个想象,而我应该以什么样的常道来对应他,获得他的信任,然后,在我的工作岗位上,不愧对我的职守,我们以这样子来想象。


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想要得到上面的人的信任是有方法的,可以预先做一些应有的准备的,哪一些准备呢?这个就是“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为什么要“信乎朋友”才能够 “获乎上“?因为所谓“信乎朋友”、“获乎上矣”也不外乎是你的声誉,而反映你的声誉最切实的,应该就是你的朋友,最切身,他最了解你。所以在上位者想要了解你是一个什么人,他会先听到他的朋友怎么推荐你,说你是怎么好,说你是怎么坏。


就好像当时舜之所以被尧给举用,那是因为共工有一个孙子叫做四岳,尧曾经问四岳说:天下有什么贤人可以让我用用?刚好这个四岳就是舜的朋友,他知道舜的德性了得啊,他就把这个舜推举给这个尧。所以如果你的品性不良,你的朋友不能够相信你,不能够欣赏你,在很多很多的时候,你就没有办法得到上面的信任,因为上面的人是看你的朋友啊。所以你要先预先在你的朋友相处的时候,去时习好你的忠信之德,以便于以后人家从你的朋友问到你任何事情,然后我们的朋友可以据实的去反映,这个就是所谓的豫道应用。


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想要让朋友了解、相信我们的忠信之德,也是有方法的,可以预先在某个地方时习的。在哪个地方时习?就在家里。家里怎么时习呢?“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如果你没有办法使你的双亲在家里,因为你的孝顺而心悦诚服,你想要信乎你的朋友也很难。这是为什么道理?因为古时候的人,如果他的双亲,因为有一个不孝子整天不高兴,古时候在这种状况下,他是不敢外交的,一个逆子还没有把家里安顿好之前,他不敢泛涉远求去外交,还有不孝之子被邻里所不齿,根本就没什么朋友。所以如果能够有德而闻于众,必须这个人已经在家里事先侍奉双亲、兄友弟恭的事情,基本上是圆满的。所以朋友才能够因为他的声名洋溢,所以才愿意跟他交朋友啊。因为不孝之子是邻里不齿,根本就没人跟他交朋友的,有人跟他交朋友,肯定他在家里的表现各方面,基本上有一个层次以上,所以才说不顺乎亲,是不信乎朋友,很难取得朋友的信任。


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这个孝顺的道理、兄友弟恭的道理,也是在某一个地方可以先演练的,哪一个地方呢?就是自己的身体上。如果你返观、返修你的身体不诚,要顺乎你的双亲、要兄友弟恭,这个还是有困难的。这里特别提到一个身上,从天下国家、从获乎你上面的信任,然后到达你的朋友,然后朋友说到你的家庭,现在由家庭说到你的身体,就是你自己啦,那你自己身上的什么呢?就是一个“诚


这个“诚”,从最浅显的修行,要包括到最高深的修行,都是一个字“诚”。所以“诚”这个字很特殊,要讲很久讲不完,原因就在于,它好像可以讲得很浅,好像每个人都可以懂;可是在某些关键,你又发现好像很深,好像不是我能懂的。因为古圣先贤在思索,怎么样把一个重要的学问,找一个字,让上智下愚的人看了之后,都想要往前进,想啊想,就一个字最恰当,就是这个“诚”,诚意的诚。那我们先说说浅的,待会慢慢说说它的深的。


这个“诚”简单来说,就是随时有着一种成己、成人、成物的存心,或者是具体的说,作为。存心看不到,那我们看作为总行吧。就说他做出来的事情,或他说出来的话,反映到他内在的思想,是一种希望人家更好,各方面更好、身心灵各方面的更好、事业的更好、家庭的更好、什么都更好,举凡比现在更好都叫做“诚”。这个诚意的“诚”,把言字旁去掉的时候,就是一个成功的成,对不对?它就是成就的意思。那这个“诚”就是比今天更圆满,任何方面的:比如精气神也算,事业也算,学问也算……各方面只要能够比今天更好,我希望他比今天更好,都叫做“诚”。有成人之美,就是这个“诚”。


所以,这个“诚”字是指内心上的,不是表面上的一种生成,或者是藏着伤害的那种生成,是长远的主轴上确实是可以生成的,有帮助的,才叫做诚。


双亲之所以能心悦诚服,是因为这个孩儿尽孝、孝悌之行,能够齐家,慢慢非常满意,所以才能够顺亲,对不对?顺亲之前如果一个人的心里,处处没有流露出这个希望父母更好,然后推广这个心,希望兄弟更好,希望我们的这个家族都更好,举凡跟他的亲族相接触的、邻里相接触的,都能够做的事情,坦坦荡荡、磊磊落落,为什么?因为都是让人家更好。如果是这样的话,双亲就会非常的安心呐。


这个安心就来自于自身上“诚”的修养,所以说先诚正而后能够修身,《大学》是这样说的,而修身之后能够齐家,这个是有顺序的,所以顺乎亲的道,要从哪里开始预演呢?就是身上的“诚”,内心的“诚”。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这个也是在讲,“诚”虽然是这么重要,那“诚”之前要先做些什么?先讲诚身。诚身就是使你的身心都能够真正的走向生成、长养的路,就叫做诚身


不明乎善”,善我要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善”?不是大家认为的那种善,而是有助于长养自己或别人的精气神,或者说身心灵各方面的长养的,我们就称为“善”,能够长养精气神。而你的所作所为、你的思想看起来也许很好,但是都在残伐人家的精气神,我们就不会说是“善”,古圣先贤就会说这是恶。举凡削伐人类的精气神的事,古圣先贤都不会做,所以他们不是不会发明一些东西啊,而是根本不屑做,因为他知道很多东西发明了,是残伐了人类的精气神。


《易经》是说,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说最后成功是要看有没有完成你的本性,可是到达本性之前,总要给你几把楼梯啊,那几把楼梯就是“善”。可是什么是“善”呢?就是长养人类的精气神的事情。众善都明了,而后才能够成性,性成了之后,叫做诚身,身就诚了。所以诚身其实就是见性的代词,佛家所说的见性,在自身上。


所以诚其身之前,要先干嘛呢?先预先明乎善。先在善恶分辨上做一个判别,如果善恶分别不出来,你就无法成己成人,你修行不外乎就是长养精气神这件事情而已。那你不能够分辨出好坏,所做的事也不知道对错了。而圣人就是由分辨事情该不该做?可不可以做?是善的还是恶的?该不该学?从这里作为一个起点来诚身,然后诚身之后呢?再顺乎他的双亲、信乎朋友、而后获乎上,获乎上之后呢?才能够一展他的抱负,把自己的理念或上面的理念、对于百姓有帮助的理念,好好的在社会上好好施展一番,这个就是所谓的他的事先的先后的次序,就是豫,凡事豫则立,豫道


刚刚这样稍微解说一下,这个“诚”字我们稍微可以嗅到一点味道,它包含德性的始终,明善可以说是“诚”的开始,尽性则是“诚”的终了。而知、仁、勇三达德,是众善要开始推行的时候,要落实的时候,又是一个开始。


譬如说“仁”,知、仁、勇,“仁”很好,可是仁却不一定能够长养、能够生成,因为仁过多,也有所谓妇人之仁、所谓善柔之仁,对人类、对社会也有伤害。所谓“知”,知也不一定生成,很有智慧、很聪明,但却也演变成莫大伤害的也很多;所谓“勇”,勇也不一定生成,对不对?造成莫大伤害的也很多,所以不能只谈知、仁、勇。


“知”,要不能离开生成的主轴,然后“仁”而又有成,仁有成我们叫至仁;“知”有成,我们叫至知;“勇”有成,我们叫至勇,这个才叫做三达德。所以德性不能够离开一个长养人类精气神的方向。


你礼义廉耻也好、你知仁勇也好、仁义礼智信都好,不论哪一个德性、哪一个美德,不能离开长养人类精气神的这个主轴上,这个才叫做“诚”,诚意的“诚”。


所以“诚”是修道之本,是任何的美好的德性,都不能离开这个字的,是修齐治平、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达道的最终的终了。所以这个字从修行的功夫最浅,一直包到最深,它并不容易了解。所以说这个字一出现的时候,我们要看上下文,才知道说它讲的是一个诚恳呢?还是一个诚实呢?还是见性呢?还是诚身呢?还是达道呢?不一定的。要看上下文连接我们才能够知道它的方向,总而言之,这个字不简单的。




回复@火蓝刀锋_yy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雲開山人

听张先生的课程,解了多年的疑惑。苦读《传习录》多年,尚不及先生循循善诱,收获的方便和清晰。圣贤的精髓,不止那些言语,此间的深意,不遇明师,是很难解惑的,定然也会“走火入魔”。感谢先生。🙏

听友65325697 回复 @雲開山人

看到您这个留言,更坚定跟着讲师学经典就对了

雲開山人

自省自己这么多年如陀螺般原地旋转,不能踏进聖学之门半步,也是因为一个【敬】字。不敬,亦不会【诚】,不诚就不会受到【教化】。没有受教化,人同禽兽无异。孔门之学,绝非繁文缛节,亦非迂腐固守之举,是如此的光明正大,仁心仁德。不是圣贤迂腐,是后人没读懂。先生功德盛达,祝福先生。🙏👏👏👏

三渡渡人渡己 回复 @雲開山人

学了会傲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20210901于东莞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20210719再来一遍

pearl000

他信不信关我什么事,我能够过我的生活就够了。这是一个器量狭小的人说的话

听友46277894

谢谢老师了

当前评论用户
TA的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