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圣贤的胆量和智慧

2023-05-23 09:22:1228:19 4万
所属专辑:张庆祥讲孟子
声音简介

都说伴君如伴虎,何况是在杀人不眨眼的战国乱世!然而,孟子竟敢向齐宣王诤谏,真是勇气和智慧兼备,他还活泼类比、生动举例,分享选才用贤之道。中华文化的真正内涵,有待我们谦卑学习!

梁惠王章句下·第六章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章句下·第七章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梁惠王章句下·第八章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梁惠王章句下·第九章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斲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孟子跟齐宣王举个例子,他准备用一个例子来教育教育齐宣王。他说举个例子吧,好比你的臣,有一个人把他的妻儿托给他的朋友,然后他到楚国要去办事。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等到他从楚国回来的时候,发现他的妻子,不是已经托给他的朋友照顾了嘛,结果被他挨饿受冻了。过度的寒冷叫做“冻”,过度的饥饿叫做“馁”,“则冻馁其妻”。如果是这样的话,请问你应该怎么办呢?意思是说,如果你的朋友这么没道义,也这么不值得委托,那你应该如何?王曰:弃之。齐宣王就说:不必跟他交朋友,跟他断交、绝交啦。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那么我再请问你一下:如果你的臣里面有一个人做士师,“士师”就是古代管狱官的,管狱政的。他不能治士,“士”就是狱官下面的小官,他是专门来查狱、断讼的等等。说一个狱官他是负责整个狱政的,但是他下面那么多的小狱官却没有办法把它治理好。“则如之何?”那么请问你应该怎么办?王曰:已之。说作为一个主管不能管好他下面的人,那我要这个主管干嘛?然后把他辞退了,叫他回去吃自己啦。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孟子说到重点了,他说托给他朋友妻儿结果挨饿受冻,绝交。然后做一个主管不能管好下面的部下,那怎么样?叫他回去吃自己啊。那请问如果有一个人负责的是四境,意思是指天子或诸侯。“四境之内不治”里面一塌糊涂,百姓没得吃,没得喝,贪官污吏一大堆,请问您应该怎么处理呢?王顾左右而言他。看左边,看右边,说别的事情,不说这个事情,他这是很不好意思的时候出现的举动啦。

他知道孟子在说谁啊?说他。他是什么职务?他的职务是诸侯。诸侯是什么职责?就是要让百姓安居乐业,不是嘛?让所有国境里的人都得到公平的待遇,都有时间可以去耕种,都有时间可以孝养他的父母。结果妻儿受冻,老弱死在沟壑的一大堆,这是谁的责任呢?他很清楚就他的责任。那他的责任他应该怎么办呢?如果照刚刚的回答“弃之,已之”,现在应该要怎么样?要下台呀,不是这样吗?“顾左右而言他”。哎呀,真是很尴尬!孟子真是很大胆,不过他这种诤谏方式比较不会出问题。他并没有跟齐宣王说:“齐宣王,你的国境这样完全是你的职责,你应该下台。”那他会怎样?他就人头落地了,满地找头了。但是他用这种诤谏的方式非常安全,可是也很大胆。因为那种尴尬,伴君如伴虎,你不知道他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可是他也敢这样做。

坦白讲,如果我们是孟子,我在想如果是我的话,我可能也没这个胆,如果你,你有没有这个胆?可能你也没这个胆。为什么我敢这样料定?我告诉你,有时候你的朋友犯错,你连跟他讲一句重话的勇气都没有,你没发现吗?在君王面前你还敢说吗?我看是不敢的,对吗?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我们什么都不敢,我们就会骂孔子,我们就会骂孟子,说“你看他如何,他如何”。我告诉你,如果是你,你会如何?你一个字都不敢说,你信不信啊?实在讲,孔孟的勇气,我们不能只是读文章,你应该设身处地想想当时你站在那个地方,你站在齐宣王面前,旁边有很多殿前武士,很多非常善于雄辩的文武百官在旁边,然后你敢讲这个话吗?

下一段,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齐宣王跟孟子又见面了,孟子跟齐宣王说,什么叫故国?就是有文化的古国,四方所瞻仰的国度。比如说,我们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就是故国嘛。那什么是故国呢?“非谓有乔木之谓也”,不是有很高很大的树木、神木,那些就叫做故国。故国之所以称为故国,之所以称为有文化,不是有书籍而已,不是有故事而已,是现在就要有世臣。有世臣之谓也。什么是世臣?就是历代以来都有积修古德的良臣,叫做世臣。说什么叫做故国啊?是因为有良臣,这些良臣能够承袭古圣先贤的文化下来,能够承袭古圣先贤的气节下来,这叫世臣。

王无亲臣矣,可是今天我看看你的身旁,没有所谓的世臣,没有一些可以亲信,可以信任,真的可以办事,可以承袭文化跟德性的,没有。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过去你曾经晋用过很多新晋的臣,新晋的人才,你亲自引进的那一些不知道现在去哪了?这是在讲什么意思?在讲说,你以前说他很行,可是现在一个一个都辞退了。这在暗喻说,你当时任人就不清了啦!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说我怎么样知道说,看得出这个人才干好或不好?不好的我就不要用他了。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孟子就回答说:国君要选拔人才的时候,如果疏于审查,不得已如果没有把他审查好。“将使卑逾尊,疏逾戚”会变成什么后果?后果就是本来应该放在卑位的,结果把他放在尊位,尊位的变成在卑位。本来应该疏远的,变成在很亲近的地方,该亲近的变成很疏远了。这样就不得了了,这是应该要非常谨慎,所以进贤要很谨慎的。各位,进贤要很谨慎是大家都知道的,这不必说啦,问题是你怎么知道他贤不贤?你要知道一个人贤不贤,你本身要不要贤不贤?你要贤在前,不然你怎么知道他贤不贤?如果有一个人问你一句话说“我怎么知道他贤不贤呢?”各位,会问这句话的人到底贤还是不贤?第一个够谦虚是真的,第二个他贤吗?肯定是不太贤的。贤的看得出贤的啦!有程度的看得出有程度的,没程度自然是看不出有程度的,这很自然的道理嘛。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进贤的时候怎么办?如果你本身不是很贤明,那你要很谨慎,怎么个谨慎法?“左右皆曰贤,未可也”,左右的人都告诉你说这个人很好,还不行。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大夫,所有的大臣都说这个人很贤明,你还不是不能马上全然相信。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国人皆曰贤,大夫也说贤,左右都说贤,然后你因为要很小心,你还不可断然取信。“然后察之”,你要亲自考察看看,看看他的言行,到他的邻里住的地方看看,去看看他交的朋友。你说“干嘛这么麻烦?用个人嘛。”用一个人上来,他要坐在高高的位置上我们才需要这么麻烦,如果他坐在低低的位置上,我们不必这么麻烦,不是嘛?因为他很高,你要晋用国家的三公,晋用国家宰相,你不需要这样吗?你要非常负责任的,你要去考察。

见贤焉,然后用之。大家都说好,你也看到真的是好,然后用他。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我记得在《孟子》的最后面有讲到乡愿的问题。孔子有说到一个事情,乡愿,德之贼。骂人是骂得很重的。说入我门而不入我室者,只有这个乡愿他一点遗憾都没有。孔子说乡愿入了我门而没有学到我一点东西,我一点都不遗憾,为什么?因为这个人很会装善良,他的言行举止在邻里之间都博得善名,问题就是不能够让我们的众生踏在古圣先贤的正道上,没办法。同流合污却有的了,说“大家都在赌博,我们也赌一下有什么关系嘛,与民同乐嘛!”他会这样说。说你这个善人贤人怎么赌博?“我哪是为了要赌博,我是跟他们同乐一下。”有没有?这行吗?这不行的,这不是古圣先贤的风范。但是现在的人就会说“哎呀,随缘嘛。”我说吃素好,我说你怎么昨天又吃肉了呀?他说“哎呀,随缘嘛。”旁边的人就鼓掌说“对对对,要随缘,要随缘,不要给人家带麻烦。”各位,我一直提倡吃素,他一直随缘,最后谁赢啊?随缘的一定赢。谁的掌声多啊?随缘的掌声一定多。又可以吃肉、又可以掌声、又可以随缘,多好啊,程度好像又很高。这种乡愿古圣先贤恨得牙痒痒的,说入我门不入我室,一点都不遗憾的,就是这些乡愿。这些乡愿多不多啊?很多!所以必须考察,就是为了要筛选掉那些人,因为一般的人看得懂的就是乡愿。而在那么多的善人里面有一些人坚持他的原则,没有办法获得十方的掌声,可是确实是真正的有德者,这些一般的人是看不出来的。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要杀一个人也是一样的,所有的人都说这个人不能用,你先不要听,只是存疑就可以了,参考就可以了。“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所有的大夫都说不行,还是不要听。当时的孔子周游列国,到了魏国、到了楚国、到了齐国,他只要一进到他们的朝堂,各位,他们那些大夫是说还是说不可?统统都说不可,几乎都说不可。那些诸侯也就听那些大臣的话,说不可了。所以,真正的栋梁之才出现了,也不是一般人看得懂,况且是一般人都很怕有一个栋梁出现的时候,会影响他的名利地位,当然都会持反对意见。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连国人都说不可了,旁边也说不可,大夫也说不可了,然后亲自去看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看到他真正的缺点展露了,然后不要用,这个人去之,不在我考虑之列。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为什么左右都说可杀,还是不能听,为什么?有的人是挟私怨而报复,暗中中伤都有的。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大官也都说可以杀了,还是不要听,因为要非常审慎。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等到国人都说可杀了,然后还要亲自再看看,审视一下他的案件。见可杀焉,然后杀之。确实有不可原谅的罪然后杀掉,是为民要除害了嘛。各位,如果有一只熊到了你们的村庄,起先咬了几只鸭子就走了,你说要不要判它死刑呢?保护动物的人可能就会说:它只是在抓他的食物,怎么能判死刑?然后过了几天这个熊又到了你们村子,然后把猪都给抓了、狗也抓了,都吃掉了,判不判死刑呢?我们还是心有怜悯。如果这个熊过几天又出现,把你家的小孩抓了,隔壁家的小孩都抓了,然后你们家的老人也抓了,统统吃掉了,各位要不要判死刑?这个时候大家就比较没有异议,说“对呀,如果还不判它死刑它后天再来怎么办?”对不对?是不是要判死刑?判死刑。所以在我们的价值观里面,似乎是有一种:如果他的危害甚烈,那我们应该把他跟世间隔离的这种原则是在的,古圣先贤就在的。那我要问你,如果有一个人罪大恶极,给他放在社会上他还会一直不断再犯,应不应该把他隔离?那古圣先贤就有这个办法,就应该把他隔离。

故曰国人杀之也。所以当古圣先贤,即使是明君杀了这个犯人之后,最后用过这些程序之后,就是说国家的法令不允许这个人,是国家法令杀了这个人,而不是国君一个人杀他这个人。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能够做到这样的,非常仔细细腻的去审查,这样才配称得上是民的父母。

这一章我们就知道,古圣先贤也难免动用死刑的。死刑不是不能用,而是在于公不公正的这个界限而已,他的罪恶大不大,大到什么程度,与其牺牲无辜的人在他的刀口下,不如让这个人隔绝掉。如果他有确凿的罪证的话,应该有这样的法律存在,才能保护好人。只不过是古圣先贤不冤枉好人,非常仔细的去审查罢了,而不会去害人。

下一段,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齐宣王问孟子说:我听说古代的汤是圣王,竟然把他的君王桀给放了。“放”的意思是安置在某地叫做放。就是说他已经犯了重罪了,不杀他,但是我把他安置在某地,然后请个人看着他,跟软禁差不多,不过他可以自由行动,但是有人护守着他。“武王伐纣”,武王把纣王给伐了,有这个事情吗?商汤把夏桀放到南巢之地,武王去伐商王的时候,是纣王自己登上鹿台自焚的。自焚完之后,武王以黄钺斩他的首来示众。孟子对曰:于传有之。孟子说在书上是有这样写的。

商汤的事情我来补充一下,商朝的汤王是“契”的后代,起初在夏朝他是做诸侯的,住在“亳”这个地方。因为夏桀很坏,他想让天下更好,就差人带着厚厚的聘礼去聘请伊尹来做他的宰相。伊尹是个贤人。伊尹接受他的聘请之后,汤王看夏桀这么坏,他就把他最好的人才推荐到夏桀那边去,看看能不能谏言一些东西,改正一下他的毛病。前后伊尹到夏桀那边来来回回去了五次,把尧舜禹汤等等做仁君的大道理都告诉桀王。但是这么大的圣贤来来回回五次,桀王始终不听感化,也不听他的任何劝导,越来越暴虐。最后汤王不得已出兵攻打夏桀,打胜之后没有把他杀了,就把他安放到南巢这个地方去。所以你看古圣先贤他们办事情有没有程序?他的国君很坏,他不是一下出兵就打他,他是在想,他可能被他旁边的人蒙住了耳目所以才会是这样。然后到处去搜罗贤人,终于找到了伊尹,伊尹拿来之后不是说拿来自己用,说“你这么好的人才给我用,我们去打夏桀吧。”没有!他把最好的人才主动提供给谁?给夏桀去用。

各位,你想一想,你最好的人才,还是最好的宝贝给谁用?没有,永远藏在自己的府库里面,不是吗?可见得当时的汤王完全没有要伐夏桀的心,他不是想要一个臣的位置把君扳倒,完全没有这个心,而且希望把他扶正。一次、两次、三次、五次都无法扶正,而后伊尹受不了了,伊尹回来就建议汤王说:伐他吧,不然的话再也救不了这些百姓了。汤王不得已才伐他。我们常常喜欢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是什么?就是这种东西。中华文化就是我前面讲过,你看:古公亶父、公刘不愿意打仗,不愿意损失一兵一卒,他就是有能力打仗但是“放弃了吧,只不过是要我土地,土地通通给他,我走了”,就是这样的人。中华文化的深厚的底蕴就是存在于这样的一个地方。

曰:臣弑其君,可乎?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这个事吗?孟子说于传有之,说有的啊。“曰:臣弑其君,可乎?”这样子说来以臣的位置来杀他的君,古圣先贤允许的吗?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贼仁者,谓之贼;伤害了仁德的人叫做贼。贼义者,谓之残,伤害了义理的人叫做残。“残贼之人”,应该叫他独夫一个。“闻诛一夫”,我只听过说汤诛了一个独夫,武王也是诛了一个独夫而已,没有听过弑其君的。这个定义很重要!各位,古人说的“君”是什么东西?“君”就是德性足为众生的表率,由他来带领众生走向正确的方向叫做君。如果坐一个君的位置,却没有这个德性,也不怎么做坏事,我们就说昏君,昏昏沉沉的啦。如果他坐在君的位置整天干坏事,百姓于水火之中,那叫什么?就不能叫做君,就叫独夫!既然是一个独夫占据了重要位置,篡了君的位置在那边为恶,我们应该如何呢?古圣先贤就要伐他的君。

从这章说来,各位,孟子、孔子是帮诸侯套住了这些众生,然后去为他效忠,效那些愚忠吗?是这样的人吗?不是啊,你看这一篇就知道。而且在《孟子》里面也好,在《论语》里面也好,差不多一概的都是这样的言论。君如果可以坐得正、行得直,适合那个位置就应该坐这个位置,如果不行就应该下来,古圣先贤一直都是这样。但是从我教国学一直到现在,常常听到有太多太多现代的人,动不动就要批评孔、孟为诸侯马前卒。实在讲,就是因为没有看书,你没有把《论语》、《孟子》的内容看透。你既然没有看透,为什么批评呢?就是因为没有看透才批评。所以听人家道听途说,讲得义愤填膺,你就跟着义愤填膺起来。这就是造成我们这些中华文化会断层很多的,古圣先贤会被误会的真正的原因就在这个地方。所以我希望各位好好的用心的把《论语》《孟子》,把四书都好好的再读一遍,让我们重新认识为什么他叫至圣,为什么他叫亚圣,一定有他的原因的,我们对他的误会未免也太深了。

下一段,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孟子跟齐宣王见了面,他可能在齐国很久,跟齐宣王谈了很多。说要做一间很大的宫殿,我们一定要找一个真正的有能力的工匠,然后去找很大很大的木头,才能够做很大的、巨大的宫殿。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工师真的找到了一个好大的木头,你就很高兴,就说这个人肯定会做得出很好的房子。以为能胜其任也。就认为说,能够找到这么大的木头就是一定能盖出好房子的。

匠人斲而小之,则王怒,匠人要把宫殿盖好,一定要慢慢的去雕刻它,越雕越雕,本来看起来很粗很大的树木越雕越小了。“则王怒”,王一看就发怒了,我要盖那么大的宫殿,你越雕越小,到底能不能盖那么大宫殿?以为不胜其任矣。他以为工师根本不能够盖这么大的宫殿。

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又是在拐个弯规劝这个王。说一个人从小去学徒,比如说工匠,去学雕刻,去学木工,去学什么工都好。“壮而欲行之”,到他的年纪慢慢大的时候,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就想要发挥他的才学。“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你现在去找一个师傅,做木工的也好,做车工的也好,做什么工都好,他已经是出师的才艺在身,你却是一个外行。你请了一个工匠师来帮你做事情,你应该听他,还是他应该听你呀?他是内行,你拜托他是因为他是内行,所以我要听他的,我要去受他的教,所以我能够得到好处,不是吗?然后这些出师的人,这些师傅来到你这,你说:你们以前的通通不算,你听我的。问题是这样,问题是你内不内行?你不内行,你一点都不内行。你也没有学过雕刻,也没有学过木工,什么工都没学过,但是你却要坐在高高的位置上说“因为我出钱,我是老大,你们都得听我指挥,怎么样雕刻全部都得听我的。哪边该转弯、哪边多深、哪边多浅,通通都得听我的”,只要一不听我的,我就不高兴。“则何如?”如果有一个人这样,行吗?他这样问王,王一问,不敢回答。

他在比喻什么?比喻说,治国要不要专家?要吧。要教导仁义,要不要有仁义的专家?总要吧。有个人他也不是学木工、也不是学车工、也不是学修车子,什么都不是,他是学什么?学怎么治国,怎么从根本里面做好教育,让天下的人充满仁义道德,做事情都能够得其根本。他为了治国,从小就专心致志在这个方面,然后慢慢长大的时候,终于知道说怎们样教育会让百姓最容易接受,怎么样的方式会让教育流行的速度会最快,怎样的方式让国家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可是却能长治久安。他都学好了之后去找国君,然后一去到国君那里的时候,我要施政这样也不行,施政那样也不行。国君说你那些通通不对,你都要听我的。问题是这样,这个国君有没有学过?没学过。外行人去教内行人的事,举个简单的道理来说,在关公面前教关公耍大刀,各位如果你内行比关公还厉害,那还可以。纯然你是没有拿过刀的,然后你却要教关公耍大刀,你是不是不识趣呀?古代战国时候的诸侯就是像这样,根本没学过治国,但是却要教这些孔、孟怎样治国,或者是只要他那边当官的,无论如何都得听他的,是不是像这样啊?则如之何?该怎么办呢?

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现在有一块非常非常好的璞玉在这。还没有切割的玉叫“璞玉”,外面往往是包着石头。有一个很大的璞玉在这里,“虽万镒”,二十四两为一镒,“万镒”意思是很大很大,实际上是没有玉这么大,是个比喻而已。“必使玉人雕琢之。”这么大的玉,这么价值,你一定会找一个最有功夫的工匠来雕琢它。

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万镒的璞玉值钱还是国家?当然是国家。你雕刻一个璞玉都懂得去找最好的工匠,然后我全部听他的,让他去设计、让他去雕琢,而不是我来动刀吧。国家比璞玉还要重要。那你治国的时候却说“姑舍女所学而从我”,说你以前通通所学的都不算,放着吧,然后你来听我的。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那不是很可笑吗?就好像你不曾学过雕琢玉,可是你却要去教老师傅怎么雕玉,真的是在关公面前耍大刀,成何体统。

孟子说这段话给齐宣王听,这什么意思啊?是说,你会治国还是我会治国?我从小学的就是仁义跟治国。然后我到你这,你都要告诉我说怎么做怎么做,你都不听我说怎么做怎么做。我告诉你说,这样做可以:把仓库放开来“关市集而不征”你也不听;我告诉你说抽税抽十分之一就好你也不听;我告诉你说春天的时候千万不要打仗、不要违背农时你也不听;问我很多很多,我说了很多你都不听,你要我跟在你旁边。因为当时很多诸侯都要出钱养孔子、养孟子。孟子、孔子哪会让你养着又不听他的,又要孟子、孔子去听他的。又不是养小老婆,他哪里肯让他这样养呢?所以很多诸侯要出钱养他们,他们不让他们养。


更多内容欢迎访问黄庭禅官网 https://www.htz.org.cn,或关注微信公众号“黄庭禅”、“小树苗内心成长营”,添加交流群请加志工微信号htzchina。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摩羯同学读经典

文史不分家 读文学,得配合历史

吉平2010

选拔人才要审查好,自己要是贤才

听友294142382

老师讲的细腻。

听友51330084

老师的讲解,如行云流水,清晰,明了,个中的深意也都阐释了,很喜欢。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奇闻诡事录|一起练胆量

灵异事件、未解之谜、奇案诡事、真实事件…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你想知道确无法知道的,甚至是你不想知道的…《奇闻诡事录》将带你走进诡的世界!快速更新,优质播音,精...

by:主播戏子

圣贤书

处世之道,圣贤有流传千载的经典。学习会彻大悟,让自己人生更美好!

by:盖秀荣

读圣贤智慧|静心|养心

顺缘能让你懂得感恩觉醒善良逆缘能让你懂得接受增长智慧感恩是做人的财富感恩是修行的资粮

by:圣贤智慧之光

圣贤心得

体悟圣贤人生!

by:安阳易学苏华

圣贤归来

您让心享受心让您事成

by:小酒窝XJW

圣贤嘉言 智慧魅力

我的老师张士广,1962年11月出生,北京人,法名净心,字谦光,号传道者。张士广老师精选中外经典著作、成语释义等,每周7天不间断更新。周一至周五每天上、下午更新...

by:滕漓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