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孟子为何不屑与管仲晏婴相提并论?

2023-05-26 20:24:2018:47 3.4万
所属专辑:张庆祥讲孟子
声音简介

战国时期,晏婴、管仲辅助齐国成就霸业,孟子却为何不屑与他们相提并论呢?古圣先贤看事情的角度和深度可是不简单,常说时势造英雄,个中缘由我们也来品味一番

公孙丑上·第一章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现在我们讲公孙丑上篇。《孟子》总共有七篇,然后七篇都分成上、下篇。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公孙丑是齐国的人,他是孟子的弟子。他问孟子说:“夫子当路于齐”。说如果有一天,像齐国这样大的国家让你去执政,“当路”就是执政,当权的意思。如果有一天你在齐国当执政,“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像管仲当时相齐桓公,晏子他是相齐景公的,然后都让他的君王,像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的功业有这么大。晏婴他是在齐国经历了好几个诸侯,灵公、庄公、景公都是他所辅佐的,叫做晏平仲。像晏子、管仲那样让他的君王称霸,这样的功业可以重现吗?“复许”,就是可以重现吗?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说:“哎呀你呀,公孙丑你真是齐国人呐,你只知道有个管仲跟晏子而已!”那管仲跟晏子都是齐国的嘛,齐国的执政。比这个有价值的人你都没看过是吗?你真是见识这么狭小啊,你只认识齐国人。


或问乎曾西曰曾西是曾子的孙子,有一个人问曾西说,吾子与子路孰贤?说你跟子路来比,谁比较贤明?曾西蹵然曰,举脚踏在地上叫做“蹵”,是说很敬畏的样子,曾西非常敬畏的样子,他就说,吾先子之所畏也。说:“子路吗?子路我哪敢跟他比呀,连我的祖先曾子都那么敬畏的,我哪敢跟子路比呀!”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然后那个人又问曾西说:“那你跟管仲来比的话,你认为谁比较贤明啊?”曾西艴然不悦曰,“艴然”就是很生气、暴怒,曾西就很不高兴地说:“尔何曾比予于管仲!”你为什么要把我拿来跟管仲比呢?很不高兴,这意思就是很不屑。各位,当人家把他拿来跟子路比的时候,他怎么样?非常戒慎恭敬,我哪敢跟他比呀?当人家要曾西来跟管仲比,他怎么样?不屑到底了,还很生气。为什么?他说了,总得说个理由吧。


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说管仲得益于齐桓公整个国家委托给他,“如彼其专也”,他的权限是那么样的专权,权力那么大。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齐桓公让他当相国,时间好几十年那么久。功烈如彼其卑也!他的功烈仅仅只是让他的齐桓公成霸道,而不能成于王道啊!尔何曾比予于是!你为什么要把我跟那家伙拿来比呢?那个“是”就是那家伙,刚刚还讲管仲,现在讲“是”,讲第二次就是非常不屑的意思。这说起来曾西是曾子的孙子,曾子德性高超,大家都知道的,那么到了曾西,德性已经略逊一筹了。连这么略逊一筹的德性的人,都还看不起管仲。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那孟子就说,说:“管仲连曾西都不屑他了,你以为我愿意跟他学吗?我愿意跟他比吗?你实在是未免太小看我的志气了。”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然后公孙丑他就很纳闷,说:“你知道吗?管仲让他的君王成霸主,晏子让他的君王非常的显名,很显耀于一时。如果说管仲、晏子还不足以效法的话,那到底要效法什么呢?”各位,为什么这一段会写在《孟子》里面,这个很重要,这攸关于一个人是非的判断,价值观到底正不正确。那我们就从这里面的文章,我们慢慢来咀嚼,可以导正我们不少的观念。当然我们很多人都耻笑,那些拘拘腐儒高谈阔论,却也没有哪一个人真正为国家做什么事啊。那你们这些拘拘腐儒还批评管仲、晏子吗?晏子跟管仲起码让他的君王那么霸显,还有什么不好吗?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孟子说:“为什么我说管仲、晏子根本不值得效法呢?因为以齐国的土地那么大,国势那么强盛,而当时的战国那么地乱,民不聊生,他要来王天下的话,正逢其时。“由反手也”,就跟举手投足一样,易如反掌那么简单。这么简单的事他们两个都没做到,凭什么要我效法他呢?我就不屑他,曾西都不屑了,你还以为我喜欢跟他比吗?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公孙丑说:“照您这样说,那我的疑惑就很深了。”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你看看,文王那么样高深的德性,而且他活到百岁之后才崩天、才过世的。犹未洽于天下,“洽”就是平治,都还没有办法让天下能够太平。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他的儿子——武王跟周公,继承了文王爱民的政治,然后才能够把他的政治推行,然后才能够平治天下,一统天下。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如果你刚刚说要王天下易如反掌的话,那文王搞了百年都还没搞成功,那我认为文王根本不值得效法,文王比管仲还不值得效法。公孙丑讲这样有没有道理啊?很有道理啊!我们的疑惑也就在这,对不对?那我们看看孟子怎么样来自圆其说,到底是自圆其说呢,还是确实有理呢?我们就往下看。


曰:“文王何可当也?”至于文王吗?孟子说:“文王我们怎么能够跟他比啊?我都不能跟他比,不要说管仲不能够跟他比啦。”以下就来说明原因,为什么文王我们是无法想象的深厚的德性,根本没办法比的。


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为什么当时文王他所处的年代是殷朝?他是殷朝的末,最后才开启了周朝。殷朝的末年刚好碰到纣王的暴虐无道,不是吗?这个殷朝从汤是圣君,一直传传传,传到了武丁,武丁是谁呢?武丁是纣王的父亲,就是殷高宗。传到了纣王的父亲,“贤圣之君六七作”,这中间百姓记忆非常深刻,而大有为的君有六七个人,所以天下百姓的心归向于殷朝,已经是非常非常久远的事情了。因为久所以难变。所以碰到了纣王,虽然这么暴虐,可是大家的心,还是心心向着这么多的圣贤的先王,还是向着这个殷朝,内心还是希望他的国家好,虽然现在碰到一个昏君,可是心里还是希望他会变好,所以大家还是很拥护的。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王的父亲武丁,因为他前面还有六七个圣贤,所以他“朝诸侯,有天下”,作为天下的共主,易如反掌。纣之去武丁未久也,武丁才刚走,纣王就继位了,父子之间才一代而已,那武丁也很得民心的嘛。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所以武丁的“故家遗俗,流风善政”,殷朝整个“流风善政”流传下来,依然都还非常地完整,政府机关里面还有很多善政,还有很多善人都还存在着。


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然后纣王的身旁又有谁呢?又有他的父亲武丁留下来的很多贤臣,比如说微子、微仲、还有王子比干。“王子比干”就是帝乙的儿子,也就是纣王的叔父。还有箕子,箕子也是纣王的叔父。还有胶鬲,这些都是贤人。“相与辅相之”,这么多贤人就在纣王的旁边在辅相他,纣王坏是坏他一个人的,坏在皇宫里面,但是他旁边对外面的施政,还有这些贤人撑着。“故久而后失之也”,所以到很久,百姓的心到破碎要一段时间,对不对?从拥护到破灭要一段时间,所以他很久才能够失天下。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每一寸土地当时都是殷朝的,都是纣王的,每一个百姓的心都是向着殷朝的。可是文王正在行仁政,纣王正在坏,而文王正在行仁政,而文王兴起从百里的地方,很小的国家,正在积他的德性。前面不是讲大王去邠然后到岐山下,然后过了两三代才到文王,所以以一个那么小的国家,大家都还不是很认识他。他虽然有德性,可是只有比较近的人,跟他有接触过的人认识他。而纣王虽然那么坏,可是旁边却有一群贤人把他围着,毕竟整个天下当时是纣王的,而不是文王的,所以文王地那么小,要兴起是非常非常困难的,逆势而兴起。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那你们齐国人不是有一句话吗?孟子跟公孙丑说,你是齐国人,你只认识管仲跟晏婴,你们齐国人不是有一句话吗?“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智慧再怎么高,如果没有时势难以造英雄;“虽有镃基,不如待时”,虽然你畚箕,锄头都准备好了,可是如果春天没到,还不如等着。你冬天下着厚厚的冰,任你怎么样努力地去耕耘,有用吗?那个功用很小,不如等待时机吧。这在比喻什么?比喻文王,没有位也没有时。他不是天子,然后他的“时”是碰到大家都拥护殷朝的“时,所以要让纣王下台很困难很困难的。


今时则易然也。到现在战国时代,要把那些暴虐无道的君王,把他一个一个扳下来是很简单的,因为什么?因为基本上百姓都很痛恨他们的君王,这么样的暴虐无道,就跟殷朝的末年,大家痛恨纣王已经是昭然若揭的事,那个是一样的事情。所以到武王的时候,要伐纣就很简单,文王的时候要伐纣就非常困难,这个是时势所难。到现在已经不一样了,现在这个时候,就等于武王可以伐纣的时候了,大家都对他的君王非常痛心疾首的时候,世上已经乱到不行了,已经没得乱了,引颈伸盼就希望有一个人能够像武王一样出现。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夏后就是夏禹。夏禹的时候、商汤的时候、还有周文王的时候,那个时候他们这些圣王兴起。“地未有过千里者也”,他们当时兴起的土地都没有超过千里的,像周文王也不过百里而已,才十分之一。而齐有其地矣;而齐国现在就已经有千里的地。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你看齐国里面不论走到哪里,都听得到狗叫、听得到鸡叫。“达乎四境”,到哪一个地方都一样。就可见得,住在齐国里面的人民非常多,所以“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所以,以齐国要行王政的话很简单,地也不必另外去辟百姓也不必另外去聚,百姓本来就很多了,兵源充足了。“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如果现在齐国愿意行仁政的话,在管仲的时候也好,晏婴的时候也好,如果他能够让他的王行仁政的话,成就王道是“莫之能御也”,一统天下是“莫之能御也”。在这样的乱世,大家引颈伸盼一个良君出现的时候,真的有一个像样的良君出现,谁能够阻挡得了他能够王天下呢?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况且古圣先王没有出现,古代久久就会有一个圣王出现,五百年、七百年就会有一个圣王出现。到现在为止,古圣先王没有再出现,“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没有比现在更长了,好几百年都没有一个真正很大的圣王出现。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百姓水深火热也没有比现在更凄惨的了。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饥饿的人很容易养的,给他什么都很甜美,很口渴的人很容易养的,给他什么饮料都好喝,对不对?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所以孔子说,在这种水深火热的这种时代,“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如果有一个人,一个有德性的人出现,他这个德性要流行起来,要让大家都知道,他的速度是快得不得了,比邮差送信件还快。“置、邮而传命”就是邮差送信。德性好不好,流传起来很惊人的。因为你有一个好的名声,那么大家都在引颈伸盼,大家都在传,哪里有一个真正德性很好的人?啊呀,他为什么不来当我的君呐?这个是因为时机的关系。以战国的乱世,可以说百姓都是“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只是没有一个像样的君,真正愿意出来行仁政,所以错失了可以一统天下的一个大好的时机。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说现在的战国时代,“万乘之国”如果愿意行仁政,那么大的国家又行仁政。“民之悦之”,百姓多高兴啊。“犹解倒悬也”,“倒悬”就是困苦,就好像来解救我们的困苦一般。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所以他所要做的事情很简单,而他的功效却必定会非常非常得大。他做的事情怎么样简单?那比文王、武王要简单地多了,因为现在大家对他的君痛心疾首,国家是非常非常地乱,而他的功效一定很大。


惟此时为然。这个时候要成就王道是最为简单的事情,就连这么简单的事情,管仲、晏婴都没有能够做好,所以才说“功烈如彼其卑也”。给他们两个人管理国政这么久,整个国家交给他,国君都不管事,管那么长的时间,只能够成就霸道而不能成就王道。那说管仲、晏婴你们在学什么?你就没有把古圣先贤的道理,好好跟你的国君来说一说。


像这一章用意是在教导我们怎么样明辨是非。如果我们以功业来论高下,显然文王当时的功业没什么可谈的,后来的功业是武王做的。要跟管仲、晏婴来比的话,文王还比晏婴差。但是经过孟子这么一说,把当时的时势考量进去,我们就知道说,“文王何可当也!”文王哪里是我们能够比的,哪里是管仲、晏婴能比的。换个立场来说,如果文王站在管仲的位置上呢?那一下就王天下了,那不必等到武王出现了,各位这样懂吗?如果是孔子还是孟子,站在管仲或者是晏婴的位置上,那早就王天下了。如果给它重演一次,晏婴不同角色给他们扮演一次,这个历史整个都要重改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面来说,一个圣贤君子,不是看他最后面的哪一个人成霸,不是看这个。是看当时的时势,他有没有做他该做的事情,有没有发生该发生的效应,而他们竟然是错失了大好良机。所以曾西不屑跟管仲比,那你以为孟子愿意跟管仲比吗?现在把这个原因说完,我们知道,噢!看事情不能看表面,要把骨子里看穿,把当时的时势,它的背景都给研究一番,噢!原来是这样,才知道说古圣先贤是不简单的。

更多内容欢迎访问黄庭禅官网 https://www.htz.org.cn,或关注微信公众号“黄庭禅”、“小树苗内心成长营”,添加交流群请加志工微信号htzchina。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摩羯同学读经典

看仁德,非功业 事道,非事君 时位也

听友183990892

武丁中兴,他有个很有名的老婆妇好,武丁怎么成了纣王的父亲了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孟子译注 白话孟子

孟子是儒门亚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的思想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的先秦儒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他的“仁政思想”和“性善论”等对...

by:pioneer2017

孟子

全书以孟子与诸侯谈治国之道、仁政思想的对话开始,然后逐步展开。有与弟子谈古圣先贤功绩、三代兴亡经验的问答,也有关于为臣、为士、为人之道的阐述和对不同学派思想的辩...

by:刘三姐的三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