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画丨苏轼《枯木怪石图》:凭什么破中国古画拍卖最高记录?

2019-08-02 11:24:0914:44 2409
声音简介

2018年11月26日晚,被传为苏轼画作的《枯木怪石图》(一名《木石图》)在香港佳士得拍卖行以4.636亿港币成交,创下了中国古画拍卖最高记录。


这样一幅天价画作究竟妙在哪里?凭什么这么贵呢?


听听邵仄炯老师的讲解,相信能给你一些答案。


画卷欣赏 

宋 苏轼(传) 枯木怪石图卷 纸本水墨 日本私人藏


想获得高清大图,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哦~


本集文稿 

最近我看到一个报道说,收藏在日本、被传为苏轼画作的《枯木怪石图》,今年将亮相在佳士得的拍场上。起拍价大概是4.5亿港币,折合人民币大概是4亿元左右。要知道,在古画拍卖史上,成交价上4亿元的拍品,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


乍一看,你是不是心头一愣,画面上只有一块石头、一棵枯树,而且长得丑丑怪怪的,凭什么这么贵?但我想告诉你的是,这件画作的绝妙之处,就藏在这怪和丑之中,并且,这幅画是艺术史上一个创新符号,开创了中国美术史上文人画的一条新道路,从此中国画有了一个新方向。


那么文人画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先来细细赏析这幅画,相信你就会有答案。


你先看,画面上有两个内容,一个是这棵没有叶子的枯木,一个就是一块卧在山坡上的石头。光秃秃的树,怪怪的石头,从一般的审美角度来看,不是很美。我想让你掏钱去买这样一张画,如果你不知道是苏轼画的,估计你也不会愿意。所以这个内容我想是苏轼自己要画的。而且这个画他也不会拿去展览,更不会拿出去卖钱,只是一种绘画时的心情的抒发。这样的作品我们后来又有一个专用的名字叫做墨戏,墨水的“墨”、游戏的“戏”,就是文人画画时的心态,把它当成一种游戏来对待。开心的时候可以游戏,不高兴的时候也可以游戏,总之要通过这种笔墨的游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我们再来看看这幅画的画法。这是一幅水墨画。什么是水墨画?就是没有颜色的,用墨的浓淡、干湿来表现出画面的层次。文人画的技术就是书法,书法就是黑白的,所以黑白成为了文人画的审美调子和趣味。你再走近画面仔细看,树上有什么细节?是不是都是线?粗的细的浓的淡的,对了,你想书法是不是线条艺术?所以文人画就是用线条的一些变化来表现对象,而且很随意。他是用写字的方法把对象的意思表达出来,后来我们又常常把文人画定义为写意画,就是这个含义。


接着,请你把目光移到画面右上方枯木树头的那个“转弯”,我认为这一转是全画最重要的特点,是神来之笔。在我几十年看画和作画的经历中,从来没有看到过其他作品中有如此画树的。即使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怪形状,我想一般画家也会回避它的。但文人画就是一种随性的发挥,不打草稿,胸有成竹的样子。苏轼为什么这么画呢?我猜想是这样的:他画树画到了纸的2/3处,一时发觉树头树枝画不下去了,于是随机一转,鹿角般的树枝从左方伸出,没有安排,也没有刻意,这样一转就大有文章了。


有一种说法,笔迹反映人的心迹。苏轼的好友、北宋大书法家米芾评价他说:子瞻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十寸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其如其胸中盘郁也。就是这个怪怪奇奇的盘曲实际上道出了苏轼当时的心境。


元丰二年,当时仕途刚刚起步、胸怀远大政治抱负的苏轼被政敌诬陷说他在诗文中有诽谤朝廷、蔑视皇帝之嫌,结果被关进监狱;九死一生出狱之后被贬到偏远的黄州做一个不起眼的小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此后,苏轼的人生就如同他笔下的这个枯木,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皇帝的猜疑,同僚的排挤,让他的心情非常的抑郁。画中树干的这一转,无疑是隐喻了他人生境遇的一次转变,和心中的盘郁之气。


你郁闷的时候,会做什么呢?暴吃暴喝还是大哭一场?总之要找一个出口来发泄。那么《枯木怪石图》也许就是苏轼郁闷的一种发泄吧,文人的郁闷是如此风雅,最后成为了美术史的亮点。从此之后,文人画不仅用诗文,用书法,而且还会用绘画的形式来抒发情感了。所谓的托物喻志,也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再仔细看看怪石的左侧,有一些浓墨撇出的生长中的小竹叶,坡上有几笔小草好像随风飘扬起来。这个小细节看似无关紧要,其实我想就是苏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一丝希望。



怪石横卧,落尽叶子的古木似乎是树叶凋零的暮秋与冬日,时运有起有伏,人生不会永远是低谷。随着四季的更替,生命不会终结,小草与竹叶是生命的一种再现,隐含了苏轼对生活生生不息的期盼。


好,那么到这里,相信你已经知道文人画的几个特点了,我再来为你总结一下。


第一,画家的身份应该是士大夫,所谓士大夫就是经过科举而取得功名、有一定官位的人,他们会诗词,会写文章,而且非常擅长书法。也有的画家到后来没有功名,不走仕途,纯粹以一个文人的身份来从事画画,我们从广义上也把他们叫做文人画或者叫做文人画家,比如元代黄公望,明代文徵明。而苏轼是一名士大夫,而且他经常要参政议政,所以他的文人画多数是以业余状态来画的。


第二,就是文人画是画家为自己画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不需要讨好别人,它不同于专业画家,要听从皇帝的要求,今天新的宫殿装修完了,室内要挂几幅装饰的作品,这里需要四季山水啦,那里需要花鸟人物啦。明天皇室举行一个重要的仪式,你又要把这个场景画下来等等。这些东西都不是文人画的菜,文人画的画没有功用,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就是他自己有感而发的作品,不是为别人画的,完全是自己的一种心性心情的表达,也就是说有独立的审美意义。


第三,我个人认为,文人画的内容一定是有局限性的。苏轼曾经说过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人画理论,就是把绘画的题材分为两类,一类叫做有常形的。“常”是经常的常,所谓有常形的就是人物、建筑、鸟兽、器物这些。还有一类就是没有常形的,就是他画的枯石、怪木、云水等等。专业画家一般都要画有常形的东西,而且技术非常精湛,让人惊叹。但文人画喜欢画的就是这些没有常形的东西,这就可以发挥他们自己的想象力,也可以自由地发挥他们所擅长的笔墨线条。而且没有常形,你画得好不好也不会让人有机会批评你,比如这幅《枯木怪石图》,它的树和石头画成这个样子,你没有理由说他画得不够。每次想到这里,我都不得不感叹,苏轼真是一个聪明的艺术家!所以我认为艺术家一定要扬长避短,而不是知难而上。其实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也是如此,学会扬长避短,往往更能让自己发光。对吧?


最后一个条件就是技法。画画一定要有技法,专业画家的技法是经过长时间训练的,技法越多,表现能力就越强,表现方式也就越多。那么文人画的技法是什么呢?比较武断的说,我觉得文人画没有什么具体的技法,也可以说文人画一般不屑于太多的技法。主要就只有两点,一是画内的技法——书法,书法是文人画最擅长的,第二点就是画外的技法,他必须擅长诗文,还要善于表达自己细腻丰富的情感。


这四点,就是我多年研究文人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几大要义,和你分享。


中国画发展到北宋,各种主题、技巧、画法都很成熟,但艺术发展的脚步还没有停止,如何走下去,艺术本身不知道,它要等待大艺术家的引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枯木怪石图》中这棵扭曲的树干无意识的一转,恰巧转变了中国画进程的方向,从此,不讲究像不像,而在于表现画家的修养和人格的文人画正式进入了美术史。


最后我想说的一点就是从这张图中,尤其是石头的怪怪奇奇,枯木的扭曲姿态,我们可以读到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方式,也是文人画背后的哲学,就是“审丑”。当然这个丑与我们今天的丑的印象是有差别的,同样审美也是一样的。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对于一件古代美术作品的欣赏,无论审丑还是审美,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到画作当时的语境,你才能走进他,欣赏他。


中国画的审美提倡的是中正之道的美,比如说画中的线条不能太硬,不能太柔,不可以太直,也不能太弯曲。要适当地把握好这个度。这是中国儒家中庸思想在艺术中的反应。相反,道家的庄子在艺术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审丑”,这个不同于我们现在说的“丑”,比如搞笑啊、恶心啊,简单的说丑就是偏离了儒家中正之美!


老庄哲学就是道,道是万物的规律。所以无论美与丑都是自然之道,只要有道的存在,美丑是平等的。既然美的东西可以画,丑的东西当然也可以表现。苏轼的怪石、枯木,也许与庄子道的思想遥相呼应,画上这枯木的一转,又转出了中国画从审美到审丑的新方向。


课后作业 

这幅画上,除了这树干的一转,你觉得还有哪个特别奇怪而有趣的局部呢?

在下方评论区分享你的独特见解吧,很有可能被老师回复哦!


添加课程助教微信号:xmly18,入学习群获取更多学习资料和福利~


艺术日签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猫没睡

最爱苏轼!

猜你喜欢
苏轼词

苏轼词古典文学经典

by:夏筠依依

苏轼传

这是一部以苏轼传世作品为依据,结合对宋代历史文化的分析叙写苏轼的一生生活轨迹、政治作为、文学创作,以及他领悟人生的思想升华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by:青禾原

苏轼传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在政坛上大起大落,落差令人难以想象,十几年的贬谪生活是他人生中最沉重的经历。经受了无数的磨难,苏轼最终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by:嘟嘟的异想世界

苏轼传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

by:故磊溪边

苏轼传

无论人世如何变迁,月光总在那里,照临万物,无怨无悔;无论沧海如何浮沉,宋词总在那里,飘飘洒洒,清清淡淡。令人对待人生有一份深度和开阔!

by:欣赏生命之美

苏轼篇

苏轼文章小集

by:我行其嘢

苏轼传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

by:蹒跚的小白

苏轼集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

by:明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