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2】《无欲的悲歌》:在当今时代,小人物该如何自处?

2023-05-20 06:23:2716:37 3.9万
声音简介



金句


自从了解了人,我就爱上了动物。


生活教会她的爱情只能固定在一个不能更换、无法替代的对象上。


所有的个性都消失在典型性中,就连忧伤都只是开心的一个阶段。

第二集《无欲的悲歌》:当今时代,小人物该如何自处

 

各位好,我是上官文露。

 

在上一期的节目里,我们与大家分享了汉德克母亲短暂的一生,解答了这个始终没有姓名的女人,为何在知天命的51岁,以吞药自杀的方式从容赴死。其实在听闻母亲死讯前,汉德克对于母亲的了解,也并没有比我们多多少,探究母亲之死,也是他重新了解母亲的过程。从原生家庭,到她的婚姻、爱情、思想乃至所处社会,汉德克将母亲的生与死,化为他最成功的作品,就像多年前他的出生,是母亲爱情的结晶,也是上天给予最好的礼物。

 

作为书中隐藏的叙述者,汉德克其实向读者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那就是母亲那般细致的点点滴滴,哪些是他的真实记忆,哪些又是他作为作家丰富的想象呢?我们亦将在今天的讲书中,回答上一期节目我们所提出的问题,汉德克为何会觉得母亲之死是一种骄傲呢?母亲之死对于这位作家的创作有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魅力在哪,会让诺奖垂青于这位从底层爬上来的刺儿头小说家?


从问题再回到故事。其实从接到母亲死讯的那一刻起,汉德克就想写点什么,只是身为一个写作者,你不能只依靠着情感来“落笔”。为什么而写,怎么写,是他很长时间以来在思考的问题。汉德克和母亲的关系好吗?开头,作者这般写道:“从母亲去世到现在已经差不多七个星期了,我想趁着葬礼时那股强烈的想要写写她的欲望还没有变回当初接到自杀消息时的麻木无语,让自己开始工作。”这里能显现出的信息有两点,第一,关于母亲的自杀,汉德克并没有事先预料到,第二,他与母亲的关系,比他想象中更遥远,而他对母亲的感情,远比他想象中更为复杂。

 

汉德克的童年并不幸福,这是显而易见的。上期节目里,我们说过他的私生子身份,母亲在二战期爱上了一个德国军人,并在这位有妻室的老男人身上寄托了自己全部的爱情,而后怀着汉德克,嫁给了一个不爱的人,说是要给汉德克一个完整的家。那这个家完整吗?书里的继父没有稳定的工作,酗酒,有时还会殴打母亲,在汉德克童年记忆里,始终是母亲在厕所里的哭泣声,出来后有红红的眼睛,红红的鼻子。

 

我想,汉德克之所以能写下许多我们闻所未闻的细节,像冬夜里把奶钵放在窗户夹层,可以做成掼奶油;晚上做了夜壶的盆,第二天用开水仔细清洗后拿来揉面等等,因为这些事,都是汉德克的亲身经历。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你很难会喜欢这样的生活,自然也很难会喜欢这样一个被生活磨掉朝气和理想的母亲——曾经离家出走的潇洒,变成了对生活破罐子破摔的接纳;一个因为不爱对方,而偷偷拿针流掉孩子的女人,如今为有孩子而感到自豪;一个曾不屑于父亲苛刻自我的女人,如今省吃俭用,把家里里外把持住,竭力让生活在有限的预算里过得更好;一个曾像飞蛾扑向火一般寻找自我的人,最后成了那种嘲弄孩子理想的母亲。

 

小说里有这样一个片段,是说冬天发了失业补贴的钱后,母亲一个酒馆一个酒馆去找继父,最后看到的是空空如也的钱袋,两个人大打出手后母亲拒绝和父亲说话,不敢招惹母亲的孩子们便与父亲相伴,换来的是母亲对孩子的疏远——汉德克在这一刻怕过自己母亲吗?我想除了害怕,或许还有失望,再长大一点,汉德克对母亲的这种隔阂,很快变成了一种俯视。

每个人在长大的过程中,似乎都会经历这么一次身份调转,父母渐渐变得矮小,他们的话也越来越没有震慑力,曾经他们教育你不要做这不要做那,如今你反过来,将他们的缺点看的一清二楚,越来越不耐烦,也越来越不屑他们的教导。汉德克也同样,他写母亲的胆怯,神经质,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喊来喊去,写母亲的可笑和无知,自作主张买了一件新衣服也要兴奋半天,还学青春期的小孩抽烟以示叛逆。

 

包括母亲的两段情感,汉德克也没留情面,说生活只教会她把爱情固定在一个身上,某种程度上,汉德克对待母亲的态度,可以用刻薄来形容,他把这个中年女人的一生精细的剖开,巨细无遗的展示给观众,还要指出哪里是丑陋的,哪里是可笑的,这或许源自于他作家的本职,时刻保持着客观,保持着对人物的分析,直到故事的讲述,越来越接近母亲的死亡之谜,汉德克情绪才有了明显的波动。此前克制的叙述,到了某一个时间点,汉德克突然变得愤怒起来,追根溯源母亲因何成为这样,他写下这样的字句:“母亲的尊严,是被有条不紊的剥夺的”。罪魁祸首呢?这个不公平的社会,这些年贫穷的生活,不幸的婚姻和原生家庭,还有那一个个不曾让她省心的孩子。

 

因为临近母亲死亡这段时间的记忆,是最清楚的,也让汉德克不得不直面自己从未真正了解过母亲的事实。在得知母亲自杀的第二天,来不及思考整个事件始末的汉德克坐在飞机上感觉到一阵狂喜,这是必然的,因为他清楚母亲过的是怎样麻木丧失自我的生活,他之所以始终没有写出母亲的姓名,我想也是在暗示这一点,汉德克的母亲和这世界上千千万万的母亲一样,他们在为这个家庭付出乃至牺牲,却得不到应有的尊敬,也失去了自己的生活。而母亲这最后一次决绝的反抗,无疑颠覆了汉德克对于她的认知,用更通俗的话来讲,自我选择死亡的母亲,对于一个自我而先锋的作家而言,毫无疑问是心中理想的母亲,这是一个敢于追求自我的女性。这不难理解对吗?

 

但我在反复的阅读中,我发现了一点时间线上的区别,事件发生七个星期后的汉德克,狂喜荡然无存,虽然我相信他仍旧是为母亲自杀而骄傲的,但这种感觉又不是失去至亲的悲伤,他只是变的焦虑、易怒和敏感,他始终无法下笔,更无法真正面对这件事,为什么?再让我们把时间线拨回母亲自杀前,当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了,生活也不再贫困了,闲下来的母亲试着通过读书的方式找回自我。几个子女中,她与汉德克的联系其实更紧密,她向汉德克要了书单,并在阅读中和汉德克分享自己的事,死前的几个月,她始终在给汉德克写信,分享她情绪上的变化和心事,其中她反复强调的字是,孤独。

 

而汉德克在干吗?早早独立生活的他,此时正在德国写作,他是否有给母亲回信,我们不知道,但从小说的细节来看,他并没有把母亲的信放在心上,他全然忽略了母亲的求救。在某种意义上,求救,不也是一种反抗吗?母亲的这一条路,或许是汉德克扼杀的,倘若他竭尽全力的帮助母亲,是否死亡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回到我们前面所说的问题,母亲的死给汉德克的创作究竟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关于这位诺奖得主最有名的段子,莫过于1966年4月汉德克在“四七社”砸场子的事,在场的名家包括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就当着一众人的面,汉德克大骂当时的德语文学全是垃圾,什么普鲁斯特、卡夫卡、乔伊斯、博尔赫斯,亦都不在话下。

两个月后,惊为天人的《骂观众》剧本问世,彻底成就了汉德克的狂妄和不羁。回看1971年以前的汉德克,离经叛道,实验先锋,而1971年以后的汉德克,拿起笔,首次回归了严峻的现实主义,母亲的自杀,像一个催化剂,让他的视角,向下,再向下,看向底层,看向他所熟悉的那些人。好些作家,都会有一段时间爱上现实主义,重新思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而出身贫寒,中途辍学的汉德克,更明白小人物、普通人的苦,也更知道自己的使命感。就像《无欲的悲歌》,这不单单是汉德克写给母亲的悼文,其实他也在为所有被社会所异化,为那些失去自我的女性发声。大家或许还记得母亲在饱受病痛时喃喃自语过的一句话,她说,“我根本就不是人了”。而后,我看到一条评论,说书里面的女性,的确比起人,更像是没有自我的提线木偶,任人摆弄定义。

 

今天的女人,比那个时代更自我吗?广告上不断强调女人美了才完整;每一餐饭总是少吃一点,再少吃一点;职场上的歧视,始终没有消失。今天的男人,又真的自由吗?男儿有泪不轻弹,仍旧是一种强加的束缚,家庭的重担,始终在男人的肩上。所以说,别让社会定义了你是谁,也不要成为定义他人的帮凶。小说以这样一段话结尾:“今后,我会更详细的写这一切”,其实侧面验证了汉德克内心的使命感。1976年,汉德克兑现了承诺,写了这本书的姊妹篇《左撇子的女人》,虚构了“母亲”的另一种命运,我们会在后面与大家更深入的讲解。诺贝尔文学奖在汉德克的颁奖词中写道:“他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围和特殊性”,我想这个评价是实至名归的,这本书,将唤起所有人与母亲之间那特殊的情感联系,如同浪潮一样,将每个人的心灵抚慰。

 

回到书中,不知道是否有听众在看到本章标题,“小人物如何自处”后,一直带着问题在听本期的讲解呢?其实,这里的小人物,不单是指母亲,也是你和我,是这世界上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也包括我们的作者汉德克。生而不易,其实不是个普遍的认知,这个世界上多的是人出生时就在终点线,而剩下的大多数人,都希望找到那条最适于自己,最轻松抵达终点的方式,但像文中的母亲,她的人生之路布满了障碍,又该怎么办呢?

 

反抗,是她这一生都在做的事,大到选择死亡,小到去给自己买一件新的衣服,去读一本好的书。汉德克亦经历过近乎绝望的生存和写作危机,他给出的解决方式,是到一处无人知晓的地方,开启离群索居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与这个世界独特的相处方式,读书,学习,总能最快让你找到这个方式。

 

因为这本书不长,所以我真的希望大家有时间能去翻看一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奇妙,作者的叙述方式颠覆了以往我们对小说的感觉,那就是真实。故事被揉碎了,一个陌生人的死亡,竟成了我们同样无限唏嘘的记忆,你几乎能看到一个作家,或者说一个儿子,怎样坐在书桌前伏笔,措辞,看到他的情感如何从压抑克制,到破碎汹涌,又回归平静。半自传的书写,让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变得无限接近,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和汉德克,几乎是一体的。如果要形容他的文字,那着实是我所见过最有魔力,最具蛊惑的文字。

 

到这里,其实并不是整本书的结束,我们在下一集有声剧中挑选了书里最极致的情感描写,希望与大家一同分享汉德克对母亲的记忆,再听一听,这位母亲的心声。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樱诗漫语

读到母亲自杀的细节让人内心特别震撼。母亲一生对命运的反抗,让人特别麻木,绝望

瑶草年年

汉德克母亲向他倾诉孤独,51岁自杀,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抑郁症

江天旖色

阮玲玉自杀了,翁美玲自杀了,三毛自杀了,我们小区的孙小姐自杀了,,,,人生是一场旅行,她们只是看够了,想早点回去罢了,哪儿来那么多不如意?多如意才算如意?生活是天堂还是地狱,还不是由着自己怎么想。

龙潜在野

很棒很棒的

Lin_lin_

有点拢音

猜你喜欢
无欲的悲歌

彼得·汉德克,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当代德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活着的经典”

by:小艺氏

无他好书精读

阅读速度决定阅读质量如果看书速度太快,可能会错过书中精彩片断,也有可能囫囵吞枣;看书速度太慢,又可能断断续续,忘记一些前提,而不知其所以然。沉浸式的阅读体验,需...

by:蕴水云歌

精品精读|权力与无知

《权力与无知(寻求暴力的根源)》是罗洛·梅探讨暴力问题的一部力作。该书秉承作者一贯主张的存在心理学观点,将暴力视为人存在深处的原始生命力的一种体现。由于人们在现...

by:羽伴育心

秋波读书3|《无欲的悲歌》

“自从了解了人,我就爱上了动物。”11972年,彼得·汉德克的母亲自杀了。身为作家的儿子觉得“她把所有秘密都带入了坟墓”,他认为那是母亲的一种解脱,甚至为此而骄...

by:兰草秋波

精读妈说

90后精读妈的原创公众号唯一指定音频节目,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公众号:爸妈精读(ID:bmnfrc),育儿投稿请加微信:fushulq。进育儿群请加微信:f...

by:富书

精读短萃

好声音练习荟萃,每天一篇短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美好,抒怀大千世界的奇幻与魅力

by:海星空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