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从《礼记.王制》看古代行政区域和官职设置的科学性

2023-10-08 21:15:4318:01 1922
所属专辑:张庆祥讲礼记
声音简介


"本文选自《礼记.王制》,重点讲述古代行政区域和官职的设置。如:设置方伯、州、连、卒,其官长的名称为伯、帅、正等,天子以下设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九卿、二十七个大夫以及八十一个元士。这个制度是井然有序、环环相扣的。

同时每一国有派三个人下去监督、视察,当诸侯的顾问、帮忙、出好主意来治理国家。"


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帅,三百三十六长。八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千里之内曰甸,千里之外,曰采、曰流。

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国三人。


好,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讲《礼记•王制》篇,我们接着上一次的本文往下看。

千里之外,设方伯。

这个千里,古代的王畿就是千里,就是王都,这个京城的范围,就是千里。这千里以内的这些税收等等,都是供天子以及天子的王畿之内的一些采地,诸侯、卿大夫,他们所共享的。那千里之外,就王畿之外,另外有诸侯,那之外就是一个井田,一个井田,一样有一个千里范围的为一个井,就是一个州。那这一个州,每一州都有设一个州长,方伯的伯,伯就是长。

千里之外,设方伯。就是王畿之外,还有八个州,这八个州的面积都是这个各千里四方。这里面的州有很多国,对不对?但是这么多的国,要设一个统领的人,那个人就是州长,这个州长就是里面的诸侯,大家去推举这个很贤良的人,来做州长,统领一方。

五国以为属,属有长。

另外,在这个州里面,除了有州长,州里边的国,五国为一个单位,叫做一属,属就是互相联系的意思。那因为一州有二百一十国,这个前面讲过了,所以你给他除以五的话,就是有四十二属,那每一属,有设一个属长。这个属长当然也就是以里面的这个诸侯,所推举出来。

十国以为连

十国设一个连,连就是连接的意思啦。总共二百一十国,也就是有二十一连。

连有帅

每一个连,就设一个帅。

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

那么三十国联合起来叫做卒,卒也就是这个卒伍,就是一个队伍的意思了。那么两百一十国算起来,就有七个卒。卒里面,设一个长,这个长,叫做正。所以里面,现在所看到,属也好、连也好、卒也好,这一些都是一个单位、一个单位的名称,就是聚合起来的名称。那伯、或帅、或正,这些就是这个官长的名称。方伯就是从诸侯里面推选,从公侯里面去推选贤者。那么至于所谓的属、或连、或卒,这些就是从伯子男里面去推,推一些贤者来当他们的官长。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到,这个制度是井然有序的、环环相扣的。

二百一十国以为州,

这一州里面,就是有两百一十个国家。

州有伯。

每一个州推举一个有德的人,作为他的州长。像是现在这个美国一个州,叫做州长。其实他如果各自独立的话,就是跟国是一样的啦。

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帅,三百三十六长。

这么算起来,这个八州就有八个伯,那么总共,就有五十六个正,有一百六十八个帅,三百三十六个长。这个就是一个编制里面,有多少主要的干部。

八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二人。

那么这个八个州,各自统领自己的属下叫“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天子之老二人是什么呢?就是东伯、西伯。以前的文王,我们知道啦,文王就叫做西伯,对不对?这两个人,就是把天下分为左边、右边。

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  

东伯西伯叫二伯,这二伯怎么产生呢?就是以中原天下天子的王畿,然后分左边、右边。那不是左边、右边总共有八个州吗?那么这八个州各统领4个州。那四个州有一个人统领,另外四个州有一个人统领,分左右两边,这两个人叫东伯、西伯,就是直属于天子的二老。

那八伯呢?八伯各以其属率领他的属下,直属于东伯、西伯,而东伯、西伯呢?直属于天子。那么事情就变得很简单的了,就是天子,他要管天下,其实只要管多少人?就两个人。哪两个人呢?就东伯、西伯。那东伯、西伯要管他的半壁江山,古人为什么讲半壁江山?就是东伯、西伯啦。那东伯、西伯管半壁江山,那么下面有多少个人,他要去统领呢?那就是州长。州长有多少人呢?就是四个人而已啦。

所以各位我们这样,就能够理解这个是分层节制的、按部就班的、各有所统的,然后用最节省的力量,统管最复杂的天下,这个是古人的一个简单的制度。我们从现在的社会来看,不论你是公司也好、国家也好,层层节制,各有所统。这个几乎上也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就是最古老、最古老的封建时代的制度,跟现在说起来,这种统领的体系也没什么多大的差别。

千里之内曰甸,千里之外,曰采、曰流。

“那千里之内”就是指王畿内啦。这个天子所管辖的有这个方长千里见方的这个土地。这里面的这些地方,所采取来的这个物质、矿物啊、税收,就是供天子的日常生活所需的,那这个地方就称为“甸”。那里面有的出谷物的,有的出税赋的等等之类。

千里之外,曰采。

那么千里之外,就是已经封给人的。为什么叫采?就是采取里面的物资,以为税赋来供给这个公家之用,然后来治理天下。千里之外,比较近的地方,还比较近王都的地方,我们就说这是采地,所以古代很多人不是说,这个人在哪一个地方做县宰,有没有?或是皇帝、或是诸侯赐他什么一块采地,就是这个税收全部是归他的,完全是地方自治啦。

曰流

那千里之外更远一点的地方,就叫做“流”。那“流”在古代来讲,九州之外更远的夷狄之邦,也叫做流。这个流就是有的时候会纳一点贡,有时候会不需要纳贡。那就是说,今年如果是天灾连连,那就不需要纳贡了;那如果今年是很丰收那就勉强纳一点贡吧,这种地方呢就叫做流。那流到底是多远呢?因为殷朝,夏朝,还有周朝,因为朝代越来越跟我们越近,他的地域越广,本来在夏朝的时候,中原的地还是很少,所以从王畿之外到底是五百里,还是一千里,还是一千五百里为流,那这个是都是不一定的,不过我们大略可以看得到他的一些制度。

所以各位,从以上这段文章你也可以知道,虽然贵为天子,并不是全天下的物资、矿产都归他所用,没有。相反的,他是把天下的物资全部归属给该当地地方的政府,当地地方的国家人民来享用的,那天子自己要吃要喝,以及要发放这些薪水,给他的王畿之内的这些王公、臣,也都是要靠他自己千里见方的这块地,所产出来的东西来供给的。所以这个看起来比我们这个现在的制度,其实是不会有更差啦。甚至还会是更好,他是彻底的一个地方自治的一个制度。

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所以天子以下所设的官制,我们大致了解一下,当然,这个从夏朝、殷朝到周朝都有变化,因为社会越来越多、人口越来越多、地域越来越广的话,那么他所要设的管辖的人就要越来越多,那我们来先看一下他大致上的这些规划,大略是什么?

天子以下设三公,“三公”就是太师、太傅、太保称为三公。这个三公,都是这个阶级是非常高的了,古代的阶级就分成九级,就是所谓一命、二命、三命一直到九命。三公就是属于九命。

九卿:下面天子,下面设九个卿,二十七个大夫以及八十一个元士。那天子的士,其实元士就是士。在一般的诸侯也叫做士,只是天子的士,要跟诸侯的,亦跟地方的有所区别,所以叫做元士。元就是散的意思啦。你现在所看到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这个是夏朝的制度。夏朝的制度,所谓这个官员设一百位,其实我们刚刚这样加起来是一百二十位。现在古书里面都喜欢说夏制,就是之官百——夏氏之官百,就是夏朝的官才百,就是一百个就要管天下了。那是因为当时的国家小、人口也少,当然越后面的这个官的数量就会增加。周朝的官,州里的官是三百六。

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好,再看这段。天子以下呢?就有所谓的大国有次国、有小国。那大国,指的是公侯伯子男里边的公侯,那他的地域会比较宽一点,七百里左右。大国的国君所设的官制下面有三个卿,那这三个卿就是所谓的这个司徒、司马、司空,主宰这些事情。

这三个卿是由谁来派任呢?命于天子

大国的国家里面最主要的三个政府长官,其实是由天子直接派任。那其他的除了这三个以外,其他的呢?才是这一个国家的诸侯国君所派任。所以这个就是避免说,这个大国的整个施政会偏离了天子他的王政的主要的一个轨迹,不能够偏离王道太远了,那这三个人既然是属于天子派任的,当然他就是直接听命于天子,他虽然下放到诸侯那一边当卿,然而是天子直接派命的卿,所以是一半听命于诸侯,更主要的是,有什么事情可以直达天庭,这个就是古代的制度。

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至于这个下大夫设了五个人,然后上士设了二十七个人,这一些都是由国君自行来派任命令的。这个就是一个大国里面,最主要的国家的这种长官,也只不过就是这一些人而已啦。

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那再次一等的、小一点的国,那么他的卿设了三位,其中有两位是天子直接派任的。那有一位呢?这个“次国”,因为他比较小。然后,他不能够事事都直接接于这个天子,所以他的规模各方面都会缩小。这个大的国,天子直接派任三个人,反而是一种注重这个大国的意思。次国比较小,那上面当然还有方伯统领,所以天子直接派任的只有两个。“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这个跟大国是一致的。下大夫,这个就是由国君自己派任。

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

那小国下面只设两个卿,这两个卿都是他的国君自己派任的,天子没有派任。

那这一段,其实他的文字上应该是有脱误了,就是小国应该是三卿,我们看这个文章,因为文意前后不通。小国应该有三卿,原文意思应当是一卿命于天子,二卿命于其君。所以这个原文应该为小国三卿,一卿命于天子,二卿命于其君。这个是因为渐次、渐次的递减嘛。

各位看大国的时候,是三个卿都由天子命令的;次国的时候呢?三个卿有两个是天子直接派任的;小国呢?三个卿里面有两个是国君自己派任的,有一个是这个天子派任的。

所以这段的文章虽然现在坊间所流传的是原文是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但是古代的以来,所有注解的人,以及考证这些事实的人都发现了这个不是事实,因为小国也有三卿。所以原文应该为小国三卿,一卿命于天子,二卿命于其君。

这个就是要在这个大家要注意一下,但是我们现在又不愿意说把他的原文给改了,因为毕竟留下来的考证的到的原文就是这样,但是事实上不是这样,所以所有注释的人都在怀疑这段是有所脱误。

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至于“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也都是由当地的国君直接派任,那我们可以看得到说,下大夫五人及上士二十七人的人数。大国、中国、小国是都一样的,那所不同的就是说,天子所派任的卿的数量是不同的,大国有三人全部是天子派任的;中国由两人是天子派任的;小国只有一人是天子所派任的。

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国三人。

这个天子除了派任各国有他的卿,能够去帮忙治理国家。各位,天子派卿下去的意思就是说,派一个有能力的人,有德性的人去帮助诸侯国,帮他治理国家的意思啦。大国因为国家大,所以要去帮助他的人比较多,所以三个人,三个卿都是天子派的。次国就只派两个人,小国只派一个人,这个意思不是去监视,那真的要监视国土民情另有其人,就是这边所说的“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天子派他的大夫,这个叫做三监,三监就是三个人去监理这个国家的施政。

监于方伯之国,那这个方伯所领的这个诸侯,那方伯就是东伯、西伯,他有领这个所统领的诸侯,然后各州有各州的州长,有统领的诸侯,那么就要派人去视察,看看他们的治国成效如何,好或不好都要上达天听。

国三人,就是每一国有派三个人。所以各位如果考察到我们《尚书》里边所讲过说:这个纣王被杀了之后,纣王的儿子武庚,不就是继任为殷,殷国的国王了。那么这个武王就派管叔、蔡叔、霍叔为三监,就是到他那个地方,就是去监督他。那所谓的监督,也就是视察,去视察说他现在的施政、教育到底有没有符合王制。

一个王者,他统领天下是以仁政来统天下的。在地方施政的诸侯,也要以仁政来管理他的国家。到底情况如何呢?如果你直接问那个当地的诸侯说,你国家管的怎么好呢?那他一定说起来都是好的,对不对?所以天子就每一个国派了三个人,去实地去考察,并且也可以当这个当地诸侯的顾问帮忙,出好主意来治理国家,这个就是所谓的三监,每一个国能有三个人。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冬荐稻

真正地方自治,均富的時代。 遠古的王制

听友216699805

王制第五(3) 千里之外,设方伯。 五国以为属,属有长。 十国以为连,连有帅。 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 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 八州八伯,五十六正, 百六十八帅,三百三十六长。 八伯各以其属, 属于天子之老二人, 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 千里之内曰甸, 千里之外,曰采曰流。 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 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 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 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 监于方伯之国,国三人。

东坡学者

王制34--40

1881725lzbg

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帅,三百三十六长。八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千里之内曰甸,千里之外,曰采、曰流。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国三人。天子之县内诸侯,禄也;外诸侯,嗣也。制

猜你喜欢
禮記鄭注礼记郑康成注

禮記鄭注網上課程:北京時間每週六晚七點講朱子家禮,週五晚七點講禮記。請加入qq群:370494014(朱子家禮研習會)其餘時間可就家禮或經學問題提問或討論。...

by:明朝經學研習會

礼记

出于个人兴趣,朗读《礼记》。版本为沈阳出版社的《四书五经》全注全译豪华卷

by:听友499356573

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

by:故磊溪边

礼记

国学经典精粹

by:刘欢A

礼记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

by:十法界不离一念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