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问易 02 第一问《易经》是本什么书?

2023-07-29 23:57:4722:46 8057
声音简介

第一问 《易经》是本什么书?


乐之:童童、蒙蒙好。童童、蒙蒙:乐之叔叔好。乐之:两位现在忙什么呢?童童:我读初二了,蒙蒙妹妹正准备考初中呢。 蒙蒙:乐之叔叔,您以前对我们说,等我们长大一些,就给我们讲《易经》。现在我们长大了,可以给我们讲了吧?乐之:很好,蒙蒙很好学,乐之叔叔也很乐意教。 蒙蒙:乐之叔叔,我爸爸说《易经》很难学的,他都看不懂,我们现在能学懂吗? 乐之:记得我讲过的话吗?打开任何一扇窗口,看到的风景都无穷多,而这样的窗口也


无穷多。《易经》这扇窗轻易打不开,但哪怕开一点点缝,总能看到一些风景吧! 童童:对,乐之叔叔曾说过,《易经》的道理无处不在,老百姓天天用到,只是没觉得 罢了。古人说,这叫“百姓日用而不知”!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即使我们学不全《易经》的深奥道理,但总能有所收获。 乐之:童童说得对。台湾学者傅佩荣说过:《易经》不学肯定不懂,学了也不一定懂,但只要学懂一点,就会受益无穷。 蒙蒙:乐之叔叔,那您今天给我们介绍一下:《易经》是本什么样的书? 乐之:简单点讲,《易经》是我们的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书。这本书的著作者应该不止一个人。


蒙蒙:何以见得?


乐之:你们知不知道焚书坑儒的故事?


童童:我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禁止百姓以古非今,诽谤朝政,下令除记载秦国 历史的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的书以外,将民间私藏的各国史书、《诗》、《书》等著作 全部焚毁。焚书事件发生后引起儒生们不满。接着秦始皇还想长生不老,便让人寻找或制作 长生不老药。方士侯生、卢生答应帮秦始皇找药,但拿了皇帝的赏赐就逃跑了——因为他们 知道找不到长生不老药。这些人逃走也就罢了,还和儒生们嘲笑秦始皇异想天开,想长生不 老。秦始皇恼羞成怒,下令将诽谤、嘲笑他的方士、儒生四百六十多人坑杀了。


乐之:嗯,自那以后,很多书都失传了。但《易经》却完整地保留下来,知道为什么吗? 蒙蒙:医药、卜筮、种树的书没被烧毁,说明《易经》属于这三类书中的一类。 乐之:蒙蒙聪明。《易经》在古代确实属于卜筮的书。 童童:乐之叔叔,什么是卜筮? 乐之:古人用龟壳、蓍草占卜吉凶的行为叫卜筮。那时科学不发达,人们遇到困惑的时候,就向神灵求助。主持卜筮的人是卜官,卜官经过神圣的求卜过程,将龟壳烧灼让它显示 一些裂纹,将蓍草执持而得到一定的数字。卜官认为:经过占卜后,龟壳裂纹和蓍草数目是 神灵的启示和告诫,卜官便根据这些裂纹和数字断定吉凶。


蒙蒙:这也太神奇了。这和《易经》有什么关系?


乐之:我们的先民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些符号,发明了占卜的方 法,经过几位大圣人的整理,就形成了《易经》这本书。正因为《易经》在古时候是用来占 卜的,因此能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灾难中幸存下来。


蒙蒙:《易经》原来真是一本占卜的书啊!但是,我们现在知道占卜是迷信行为,为什 么迷信的东西还能流传下来呢?


乐之:《易经》最初虽然是一本占卜的书,但经过后世圣人的整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因此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我们号称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追溯源头,总会从 《易经》中找到一些痕迹。它流传下来,说明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强健。世界上有四大古文明, 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均因外族入侵或内部离乱而发生中断,只有中华文 明没有间断,我们是不是应该感到自豪呢?


童童:当然感到自豪!乐之叔叔,您说《易经》经过后世圣人的整理,那《易经》的作 者到底是谁?


乐之:汉朝的史学家班固提出一种观点:《易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大概是“人更三圣, 世历三古”。意思是说,《易经》中的八卦是上古时期的伏羲所画;中古时期的周文王曾被 商纣王囚禁,囚禁期间他将八卦演绎为六十四卦,并为之作了卦辞和爻辞;到了下古时期, 孔子为《易经》作传、解经,最终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因为《易经》到了周文王 手中才有六十四卦和卦辞、爻辞,《易经》也被称为《周易》。孔子读的《易经》就是《周 易》,因而孔子对周文王非常尊崇。


蒙蒙:从上古到下古,中间有多少年?孔子也是《易经》的作者吗?


乐之:传说中的伏羲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至少也有 5000 年了;孔子生活的 年代是春秋时期,距今也有2400多年了。从伏羲画八卦到孔子解经,中间隔了3000年左右。 由于年代久远,我们只能根据古籍记载和古代传说,认可班固的观点。据我所阅读的古书记 载,孔子是个爱学习的人;他生活的年代没有纸张,书籍都是用刀刻在竹简或木简上,然后 用牛皮绳将它们编联起来供人阅读。孔子读《易经》的时候,将编书的牛皮绳多次翻断,留 下了“韦编三绝”的故事,说明他读书非常刻苦。他读《易经》很有心得,便用儒家的学理 解读《易经》。传说他为《易经》撰写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 《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等,合称“十翼”,又称《易大传》。正因为有孔子 用儒家义理解释《易经》,后来的人们才能够读懂《易经》。“十翼”就像它的名字一样, 为《易经》插上了翅膀,让它得以传播。尽管后来有人考证“十翼”不可能是孔子一人创作, 更可能有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参与,但孔子作为离我们时代最近的圣人,他与《易经》的亲 密关系是不容置疑的;他对《易经》传播所作的贡献也是不容置疑的。


童童:乐之叔叔,那《易经》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乐之:经过几千年的传播和后世学者的阐释,《易经》有多种面目。我给《易经》画的 像是这样:先民们在从结绳记事的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些表情达意的符号, 这些符号成为文字的起源。先民们进一步将这些符号整理并用来占卜,为战争、祭祀等行为 预测吉凶,便有了一系列的占卜之辞。周文王在此基础上再创作,希图为后人认识世界、认 识社会留下箴言,便有了《周易》这部书。《周易》的占卜之辞记载了一些历史事实,如“帝 乙归妹”、“高宗伐鬼方”等,也有人把它当成历史书;后来,经孔子用儒理解经,《易经》 成为传播儒家思想的一本哲学书;道家将其“阴阳”观念发扬光大,确立了朴素的辩证思维; 诸子百家中其他各家也从《易经》中汲取智慧,共同发展、充实、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 因而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总的来说,《易经》是一本体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智慧 的书。


蒙蒙:乐之叔叔,《易经》中还有历史故事啊?


乐之:当然。不过,由于当时文字不多,记录的历史故事往往就是几个字。比如前面提 到的“帝乙归妹”,实际上是这样一个故事:商朝时期,西边的周部落势力日益增长。商王 武乙决定“西狩”,震摄周部落。但周部落找准机会,暗中下手,杀死了武乙。武乙的儿子 文丁继位后,杀了周族首领季历,商周关系恶化。季历的儿子姬昌继位后积极蓄聚力量,准 备为父报仇。文丁死后,其子帝乙继位,商王朝东南方也有部落反对商朝,帝乙为了避免腹 背受敌,也为了修好与周部落的关系,决定采取和亲的政策,将妹妹嫁给姬昌。姬昌认为攻 打商朝的时机未成熟,同时为了给自己积蓄力量争取时间,同意与商联姻,商周重归于好。此事史称“帝乙归妹”。蒙蒙:一个故事才四个字啊?后人怎么读得懂? 乐之:这些记录历史的文字,也是后人研究历史和《易经》后才发现的。不过,即使将


《易经》当历史书看,它也不是完整的历史书,不过是记录了一些历史片断而已。如果不加 解释,现代人当然看不懂。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反复翻阅才有心得,如果不结合孔子 的其他言论和著作,即使读《易大传》也是有困难的。


童童:现在读《易经》的人,是不是都要参考后人的著作和解释?


乐之: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当然看得更高、更远。《易经》是古代先贤通过观察人与自然 并思考、实践后总结出来的一些符号和文字。正如《易经·系辞下传》所说:“古者包牺氏 之王天下也,仰则观像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是通过观察天文现象、地理状况、 人身特点、社会关系等后,通过八卦来表情达意、指导社会实践的。其目的就是让人们趋利 避害、趋吉避凶。我们也可以通过对自然、社会的观察、思考,在实践中得出自己的看法, 来印证老祖宗的观点。


蒙蒙:乐之叔叔,孔子是不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解读《易经》的?


乐之:我想应该是这样。《论语·述而》记载了这样一句话:“子曰:‘加我数年,五 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也’”。我想:孔子有了丰富的社会实践和人生阅历后开始研究 《易经》,终于明白:懂得了《易经》的道理,做人做事是不会有大的过错的。正因为如此, 孔子的《十翼》才会帮助后来的人们更好地理解《易经》。


童童:哦,我似乎有点明白了:《易经》其实就是一本告诉我们做人做事道理的书。


乐之:童童聪明。学文化,就是为了更好地做人做事。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做 人的问题。1988 年,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一个主题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 获得者国际大会。与会者经过讨论,得出了很多结论,其中一个结论就是:“人类要生存下 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而孔子的智慧里也有《易经》的 养份啊!


蒙蒙:《易经》原来是一本这样的书啊!乐之叔叔,您就快点教我们《易经》吧!


乐之:别急!还有一个问题你没注意呢!古人讲的《易》、《周易》与现在讲的《易经》 有什么区别?


蒙蒙:不是一回事吗?


乐之:当然不是。孔子之前,传说《易》有三种版本:《连山》、《归藏》、《周易》。 有人说,《连山》是夏朝的《易》,《归藏》是商朝的《易》,《周易》是周朝的《易》; 还有人说,《连山》、《归藏》是汉朝人伪造的《易》。另外,有人说六十四卦是周文王演 绎出来的,也有人说是舜帝演绎的。对于这些争论,我无法分辨;这么多年来争论不休,谁 也无法说服谁,对此我们存而不论。我教你们学《易经》,以讲基本知识和思维方法为主。 那些易学专家们虽有争论,但总有共识,因此我只告诉你们一些公认的常识:现在通常讲的 《易》,主要还是周文王演绎出六十四卦以后的《周易》;孔子为《周易》作传之后,《易 大传》与《周易》的内容在传播过程中混在一起,被后世约定俗成地统称为《易经》。我 现在讲的《易经》就是包含了《易大传》的《周易》。而《易》这个名称更多地被认为是 《周易》诞生之前的通称。以后我们所学的《易经》,不管用《易》还是《周易》这个名称, 都按现在约定俗成的内容理解。《易》、《周易》就当成《易经》曾经有过的书名罢了。这 样讲是不是能理解呢?


童童:光是书名就这样复杂啊?《易大传》与《周易》的内容在传播过程中为什么会混 在一起呢?


乐之:书名倒不复杂,只是其形成的历史有点复杂。至于《易大传》与《周易》在内容上相混的问题,我起初也犯迷糊:周文王创作的卦辞、爻辞是原创呢,还是对古人占卜记载 的总结呢?孔子解读《周易》,作《易大传》,怎么能从简单的卦辞和爻辞里读出周文王的 思想呢?后来我看到孔子学琴的故事,知道孔子与周文王有同理心,便认可了《易大传》的 思想,并进一步认识到:《周易》的卦辞和爻辞应该是文王为表达心中的理想,借用了古 人的占卜之辞,并对他们进行了加工整理。既然孔子与周文王有同理心,《易大传》不过 是用更通俗的语言解释了文王的卦辞和爻辞,其内容本就一致,所以传播中就混在一起了。


蒙蒙:孔子学琴的故事我听过: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习一首乐曲一段时间后,师 襄子对孔子说:“我虽然是以击磬做的乐官,但我还是擅长于弹琴。如今,你已学会了这首 琴曲,可以进一步学点别的了”。孔子听了,并不急于学其它,回答说:“我还没有学到弹 奏它的技巧啊。”孔子用心投入,练习一段时间后,很快学会了技巧。于是,师襄子便对孔 子说:“你现在已经学会技巧了,那么可以学点别的了。”孔子回答说:“可我还没有了解 曲子表达的意趣啊。”孔子继续专心练习一段时间,了解了曲子的意趣。此时,师襄子又对 孔子说:“你了解了它的意趣,现在可以进一步再学点别的了。”但孔子依然想继续深入, 回答说:“我还不晓得曲子的作者是谁啊。”于是,孔子专心一致,每天弹奏,用心领会曲 中深意。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孔子有所深思,站在高处向着远方眺望说:“我已经知道 作者是谁了。他长得有点黑,身材修长,有着广阔的胸襟,长远的目光,他眼光辽阔,囊括 四方。若不是周文王,谁能如此啊!”师襄子听了,十分惊讶,立刻离开坐席来到夫子面前, 两手交叉于胸前,表示敬意地说:“君子,真是无所不通的圣人啊,此曲的名字是《文王操》。”


童童:真是神奇!孔子还真与周文王有同理心! 乐之:对,理解了这一点,在以后学《易经》的过程中,就容易理解两位圣人的思想了。 蒙蒙:乐之叔叔,您现在开始教我们《易经》的内容吧。 乐之:别急,你还不一定能坚持学下去呢!


童童:乐之叔叔,您为什么这样说呢?


乐之:因为《易经》确实难懂,难学,很多人读了原文,不知所云。准确点说,《易经》 是我们的老祖宗认识世界的密码。这样吧,有什么问题,下次再说,今天只要对《易经》有 个初步印象就行了。你们也可以在网上查一些有关《易经》的资料,增加一些感性认识。


  童童:谢谢乐之叔叔。


  蒙蒙:乐之叔叔再见!


  乐之:童童、蒙蒙再见!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巨逗向阳花Q郭小峰

这个适合多大的孩子收听啊!我家孩子五岁,听了一会儿,他说听不懂

zZ童谣

受益匪浅,静下心来听很享受,深深的被老师的声音所吸引

晚安voice

孔子为《周易》作传之后,《易 大传》与《周易》的内容在传播过程中混在一起,被后世约定俗成地统称为《易经》。我 现在讲的《易经》就是包含了《易大传》的《周易》。

猜你喜欢
童蒙问易|人人能读懂的《易经》解读书

【内容简介】《童蒙问易》是作者反复阅读、钻研《易经》之后,按自己的理解写作的一本人人能读懂的《易经》解读书。本书以童蒙问答方式,深入浅出地对《易经》进行导读,将...

by:晚安voice

童蒙养正

“童蒙养正”的思想来源于《易经》。《易经•序卦传》:“蒙者,蒙也,物之稚也”,指出“蒙”是事物在幼稚阶段的状态。事物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会有迷蒙,儿童生长规律亦然...

by:十法界不离一念心

童蒙读物

《弟子规》也是学习中国文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作者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作者是王应麟(1223—1296...

by:聆听者智

童蒙止观校释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很可惜只录了2集,后面录制的部分不能发出。)

by:终南山外

《童蒙止观》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說。章安記為十卷。(《摩诃止观》)二曰漸次止觀。在瓦官寺說。弟子法慎記。本三十卷。章安治定為十卷。今禪波羅蜜是。(...

by:云南深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