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第二讲(4)宋元明清的三教融通

2023-06-24 01:24:3108:05 3503
声音简介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宋元明清的三教融通

我们看陆潜虚大师的注疏,他用“恬惔寂漠,虚无无为”这八个字,就把《庄子》三十三篇的精神概括了。他认为整个《庄子》三十三篇,就是讲这八个字。这可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丹道大师啊!他的《楞严经注》,在明朝比当时佛教的好多大师都要高明。他讲《庄子》的时候,很多同时代的禅师也达不到他那个高度。

那天在新会,“小堂主”那几位师兄,特别是杨师兄,可都是饱学之士、饱参之士,他们能推崇陆潜虚的思想,可见都是了不得的人。

不过,明朝这些丹道家,他们讲丹道的妙处,基本上都是以禅讲丹,以禅宗的功行方法来讲内丹。其中最大的差异就是性命双修。丹道家认为,“性功”就是禅宗明心见性的部分,而且他对禅宗的那种领悟和阐述,可能比同时代禅宗里的那些禅师都还说得更亲切。为什么呢?因为道士们不可能现现成成地接受禅宗的语言,而禅师则可以接受唐宋以来现现成成的禅师语言。正因为丹道家对禅宗有这样的吸收转化,你说这个东西是他的现量境还是比量境?当然大多是现量境。而同时代禅师们的那些机锋语录,你就说不清楚是否是抄袭前人的。明清时的禅师一开口,就是《五灯会元》里类似的机趣,感觉可以随口而出,很容易。但是,道士、丹道家在讲丹道的时候,讲性功的时候,就不可能直接把禅宗的语言拿来用。他得用道教的语言来讲这个东西,但是讲出来的东西,又是禅宗的东西。你想想,如果他没有内证,他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吗?

前些年,我看元明清的丹道家,也就是道教内丹派大师们对丹经的一些阐述时,惊了一下。我对那时的禅宗很熟,但是对道教不熟,看了以后,我还是大吃一惊,道教讲丹道怎么如同说禅呢?最近,又看了陆西星道长《南华真经副墨》,我觉得当年的那种感觉没错!他把《庄子》三十三篇都讲了,精彩啊,好多都是禅宗的精神,但又没有用禅宗的语言来说,全部都是用道家的话来说的。我们从中就可以见到,儒释道三教在宋元明清时的交融程度。这也说明那时的道士能积极从佛教里吸收营养,把佛教的优势转移过来。

宋明理学也是这样。二程也好,朱熹也好,陆王也好,都是主动在禅宗里边大施“拿来主义”,把禅宗的宝贝掏出来,重新对儒学进行了一番梳理,重新进行了一番诠释。他们吸取了佛教乃至禅宗的精粹,并且在士大夫中间广为传播,于是宋明理学大师辈出,在明清时的人才,已经远远超过了佛教。就中国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在宋代以后,宋明理学取代了佛教的地位,成为了中国意识形态的主流。而从南北朝一直到宋代,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佛教。为什么会失落呢?就是因为儒家把佛教的好东西拿过去了,重新组装出来,弄出来的东西更合中国士大夫的口味,也就把当时中国人的心吸引过去了。

道教的发展那么艰难,一直是危在旦夕。实际上,道教中也是革命了好几次,比如王重阳的全真教,就跟符箓派划清了界限。丹鼎派的内丹心性之学,从唐代以来一直是在暗处延续。如果没有那几位大师积极吸收融汇禅宗,道教可能基本上就消沉了,很难发展下去。所以,我们看中国的传统学术,儒释道三家的这么一种撞击、沟通乃至融汇,对后世中国人的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扫除社会性的束缚

这里要强调一下,道家所说的德和儒家所说的德,它们是有差别的。道家所说的德,是自然性德,不是儒家的社会伦理道德。

儒家的伦理道德是“仁义礼智信”这一系列社会性的人伦之德。道家的性德,讲的是生命的自然之德,也就是我们五脏六腑、眼耳鼻舌身意这一系列的东西。我们的自然之德应该健康,不受亏损,没有缺欠,从而功能完美地为我们的生命服务。这个就是道家的德,而且是全德。如果生命受损,德就亏了。道家修炼是把生命之德,把生命的功能健康地释放出来,并贯穿于整个生命过程,就是得道,是得到了生命、自然之道。

人的眼睛为什么看得见?它就是看得见,没有为什么。当然,在佛教里说眼睛能看,是因为有“九种缘”。九种缘也是自然而然的。耳朵听得见,听见也是自然而然的,佛教说有“八种缘”。思维能想,它也是自然而然的。我们的是非之心,人与人之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这个能判断是非的心,就是佛教里说的根本智、无师智。基本功能就是一个肯定、一个否定。

我们举心动念之间,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个是、一个非的判断。行还是不行?善还是恶?好还是不好?这些都是我们的本能。没有是非之心不行,你要去强化它也不行。这个是非之心你怎么去强化它?没法强化,你强化了就叫污染。

我们受这么多的社会教育,受这样那样的教育,教育我们这个事能做,那个事不能做,这是社会强加给我们的一些是非之心。在道家看来,这也是一种污染。道家讲的“全德之人”,他是顺道、循道而行,都是强调一个自然性。修身养性,返璞归真,也是扫除社会性的种种束缚。我们修行佛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这样那样地搞,对的,大家都要搞。但是你搞到最后,无佛可成,无法可修,无道可行,无众生可度。还是要回到这个上面,才是真正的解脱,才是最高、最真、最纯的佛法。

所以,庄子为什么要批判种种“刻意尚行”的人和事,就是让我们要放下、不执著,这样才能“德全而神不亏”。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刻意观察

看透简单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看人读心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可以学会的技巧。

by:财富导师_Angel

刻意放手

我们很容易知道一个人的年龄、学历、工作、收入,但我们如何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作为丹麦哥本哈根幸福研究所的首席执行官,迈克•维金的日常工作便是探寻世界上那些幸福的...

by:泛若舟

刻意练习

我们经常会羡慕那些在某些领域有特定专长的人,好像他们拥有我们欠缺的某种天赋,比如完美的嗓音、聪明的大脑或是超强的记忆。其实,只要我们是普通的正常人,没有先天的各...

by:海子1986

刻意练习

杰出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会的技巧!迄今发现的最强大学习法,成为任何领域杰出人物的黄金法则!

by:东篱村居

牂牁三叔讲《刻意练习》

对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黄金标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当所有人都以为能力出众源于“天赋”时,众多天才童年受过专业训练...

by:牂牁三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