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至善求于心还是外在事物之理?

2023-07-15 16:16:2118:30 14万
所属专辑:张庆祥讲传习录
声音简介

朱熹认为是要在事事物物上要求正理,而王阳明的却说是心外无理。这是为什么?门人徐爱继续问。阳明先生说:就算外面的事物都能格得来,仁义礼智信也就通通在外了吗?讲到此处,张讲师引用《孟子》中的一段话来论证。原来早在朱熹前一千多年的孟子与告子之间,就经历了一轮激烈的辩驳呢。这段引述与此篇中朱熹与阳明先生的观点如此类似,经典果然是经得起反复推敲的呀。张讲师深入讲解了心的本体为何,以及思维与内心的差别。欲深入王阳明心法,不可不知区分这两者管辖范围的区别。这一集当中,张讲师举了很多区分案例,并教导有效的方法来通往内心的光明。

1、懂得很多道理却做不出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我们怎么做,能够让我们自然而然做出正确的事情?

(二)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各位好,今天我们继续讲王阳明的《传习录》。传习录是有关要复兴中华文化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在鸦片战争以后,八国联国啊——船坚炮利——把中华民族打得头都抬不起来,简直沦为一个次殖民地的地位。从此之后,中华民族的人对于中华文化都感觉到非常自卑,然后都向往西方的文化。


那么现在呢,我们才知道西方文化其实有很多弊端,开始省思要怎么样来恢复中华固有文化,那么王阳明的心学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的点。王阳明在龙场的一悟,把《大学》里面的心法做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描述,那我们现在接着继续往下看,我们看《传习录》的本文。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徐爱继续问王阳明说,《大学》里面说“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徐爱的疑问就是说,《大学》三纲领不是有个“止于至善”吗?“止于至善”是说凡事要停在最好的地步,叫做“止于至善”,朱子是这么解释的,把这个“至善”形容成事事物物最恰当、最好的待人处事的一个点上,叫做至善。


那么徐爱继续问呢,说知止而后有定,说止于至善的下一句啦,《大学》的本文是知止而后有定,知道凡事是止于什么样的最好的地步,而后呢我们的学问才有一个定向,才可以往那个定向去努力,这个是朱熹的解释,所以说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朱子认为事事物物都有至善呐,那么先生您说的跟朱子所说的好象是互相违背了,怎么样违背呢?主要是王阳明的学说是心外无理,心即是理,心就是理,《大学》的格物,格的理是心上的理,把心导正了,一切都正了,心歪了什么都歪了,但是朱熹呢认为,在事事物物上要求正理,跟您说的呢是不一样,您说只要把心导正就好,朱熹说不是这样,是事事物物都很重要,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王阳明回答徐爱说,在事事物物上找一个最好的办法、最好的境界,比如说尽孝,怎么样做是尽孝的极至呢?比如说对朋友要守信,怎么样做才是守信的极至呢?比如说我们对人要友爱,怎么做才是友爱的极至呢?各位,如果你都把它经推到极至——从事事物物上去求手段去求方法,这个是朱熹的解法,朱熹认为这个就是格物——但是王阳明说如果你在事事物物上,各位,世上的事物有几件你知道吗?那何止千千万万件对不对?人一辈子碰到的事情何止是上万件可以计算的!——如果每一件事情上都要去研究它的至善,做到最好地步,就算你做得来,这个就是等于把仁义礼智信往外解,就是你认为仁义礼智信都在外面。各位,他说却是义外,这个“义外”,道义的义,“义外”也就是仁在外面、义在外面、礼也在外面,仁义礼智信统统在外面。


“义外”这两个字,是出现在《孟子》的文章里面。《孟子》的文章里面,告子他就认为说仁在内义在外,这个是告子的错误,因为有这个错误,所以孟子跟告子产生了一番的激辩。在告子的上篇里面,原文是这样的:告子曰,“仁内也,非外也他说爱人的心是在里面,不是在外面,义,外也,非内也。说道义的义,就是我们要帮助一个人,我要敬长,各位我们说要孝亲是仁,敬长是义嘛,敬长是因为他比我年长,他的年长是外面呐,所以我敬他,所以说义——道义——是在外面,不是在里面,然后,这听起来也很有道理呀。


各位,我们乍听之下,学问就是有时候有点儿深啦,不好懂就是这样。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孟子就反问告子啦。告子曾经求学于孟子,但他对本性内的真性体会不深,后来又游学于他方,然后呢体会到“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然后又来找孟子辩论呐!孟子说什么叫“仁内义外”呢?


告子就说,曰:彼长而我长之,故谓之外也,他说义呀就是敬长,我们尊敬一个有贤德的人——一个知识比我们好、德性比我们高、年纪比我们长——我们尊敬他,所以叫做外。因为他年纪比我长,所以我尊敬他,那他比我长,明明是外面的啊不是里面的呀,他学问比我好道德比我深,也是在外面呀,不是在里面呀,所以我尊敬他……各位,当我们碰到一个值得我们佩服的人,我们也会尊敬他,但是他为什么值得我们佩服呢?那个条件是在外面的,告子这个说法也很有道理,可是孟子怎么回答呢?


孟子说,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孟子反问告子说,是他年长这样就有义了呢?还是我尊敬他的这件事情、这个存心才叫做有义呢?


各位,我们说对人有情有义呀,什么叫做“有义”?是他年长所以有义?还是“他可怜我帮助他”,“他可怜”所以有义?还是因为我的“帮助他的行为”有义?还是我发自内心要助人的时候那一刹那为“义”呢?是哪一刹那为“义”呢?这个孟子一问呢,就让我们更明白了,说敬长是义,是因为他长就义了,还是我敬他才义?各位,如果他长——在那里,我还是跟他鞠躬,但是我对他内心其实是不屑的,各位有没有义,还是不义,对不对?所以最后那个决定有没有义在哪里呢?就在内在的存心呐。


这个就像什么呢?发自内在——就像说我们冬日的时候(冬天的时候),我们要喝汤——热的;夏天的时候我们希望那汤个是冷的。冬天比较冷,所以喝热汤,我们这个是用逻辑解释对不对?这是合时宜,义就是宜,合于时宜;夏天比较热,我们就喜欢喝冷的,那这个义到底是冷还是热?不在这里,义是在于内在的一种需求,是发自内在,从内在发生出来的,所以我们去端热汤;从内在发生出来的,所以我们去端冰水……这个“发自出来”从哪里发自出来——从内在。而不是在于夏天我端冰的,所以合于义,冬天我端热的所以合于义,问题就不在这个外在的条件,是在于内在有这个需求,从内里发出来的。


孟子的意思是告诉告子说,说仁义礼智信本性所具足,如果没有人欲之私,没有名利的干扰,我们做出来自自然然发自于内。所以在《孟子》里面就有所谓“义袭”,“义袭”就是没那个心,外面却穿着很象道义的外衣,叫做义袭,袭就是披着外衣,披着羊皮的狼,穿的东西就叫做袭啦。


我刚刚举这段是想告诉各位,前面“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王阳明的意思是说,至善指的是内在圆满的心德、光明的心德、光明的本性,如果你把“至善”解释成事事物物上去找,刚好就中了《孟子》里面所批评告子的义外,义外就是你有嘴无心呐,只是在念经一样,嘴巴在讲没有那个心呐,这就不叫作至善,这个至善是虚假的。


至善是心之本体,现在王阳明继续说,至善这两个字指的是内心,至善指的是心的本体。什么叫做“心的本体”?本体的意思就是说它的天生本来如此,它没有受过任何的污染,它是最本然最纯净的,无一毫人欲之私去掩盖它、去掩蔽它的,就是你内心如赤子心一般的,那样般的纯净,叫做至善,所以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说你要明明德也好,你要亲民也好,要亲亲也好爱民也好,那个根本的点在哪里呢?要从至善开始,至善是什么呢?内心里面的纯净无瑕,从这一点开始。


那么内心是什么呢?各位我们现在出现“内心”这个字,因为我们要了解王阳明的学说,我们不得不去要花一点儿时间去分别呀!思维是脑袋里所想的,逻辑上的东西,内心是什么范围呢?内心是喜怒哀乐的范围,内心是七情的范围,内心是情绪的范围。比如说我现在很愤怒,这是属于内心的范围。我的逻辑告诉我说不应该愤怒,文明的人不应该愤怒,这个是属于逻辑的范围,也就是意念。意念——脑袋中、脑细胞里面的思想在转,属于意念,是属于逻辑的范围,但是内在的怒不可遏,我告诉自己说我不应该生气,我是一个有读书的人,我是一个文明的人,我不应该生气,可是你偏偏怒不可遏!


各位,现在是不是有两个东西在拉扯?这个很明白地告诉我们说逻辑思维(脑海中的思想)跟内心的感受是两回事,各位你要听清楚哦,脑袋是思维的领域,内心是感受的领域,所谓的感受是什么呢?我们感受到的内心的温暖、内心的动荡,内心的哀伤,举凡指向情绪性的,都是一种感受,那感受发生,思想又不愿意这样的时候,两个就会拉扯。所以至善是心之本体,指的是内心在毫无七情六欲干扰的情况下,它的本来纯净的样子,它里面本来就具足着什么?一种为人好的心思啊,一种仁义理智信啦,在里面呢本来就已经具足了。


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他说什么是至善,就是心的本体,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说什么叫做明德,明德就是本性里面所具有的德性,那是什么东西呢?把它划分来看,划分说呢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德呢!我们说五常,我们也可以说五德,什么是至精至一,精跟一就是怎样?就是廓然大公,没有一点人欲之私的蒙蔽,没有被七情所蒙蔽。各位,我们的思想,一个事情该怎么做,我们为人处事该什么原则,我们对待家人对待父母应该怎么和气,这个是大家都懂的,我想这个大家都没有问题,读过小学以后大家都没有问题,为什么我们做不来?做得这么痛苦的原因在哪里?就在你内心的情绪,内心的好恶,内心的比较,内心的分别,所以这边所谓的至精至一处是什么呢?是指内心把对待分别统统放下,把你对名利种种的执着,把你对情绪的种种捆绑全部放下,至于怎么放下我们后面再慢慢来说明。


实际上,黄庭禅所教导的呢,就是怎么样让我们认识内在的情绪,认识内在情绪的本体就在这个胸膛之间——一股气的运作,各位我们很生气的时候是不是都捶心肝?为什么你要捶这里呀?为什么你说很揪心呢?为什么说你里面有个铅块一样重呢?为什么说你里面硬硬的一团呢?因为这里就是有一个情绪的体——一个气,一股气在里面作祟。这个气对我们来说有深深的影响,当我们仔细地观照它,慢慢地观照去认识它,到慢慢慢慢地你认识到它原来只是一个可以以各种形式存在的能量,它可以对你毫无影响,这个叫做什么呢?叫做至精至一处,就是你不断地观照自己,观照你的七情六欲发生的种种过程,观照七情六欲未发之前的清静的本貌;再来呢,了解到七情六欲里面呢可以有一个安然走出来的道路,什么道路?就是观照气机的实相,这个是禅学的范围,比较深,我们后面慢慢谈。


那么,当你解脱了内在的胸口这股气对你的影响的时候,然亦未尝离却事物。说“至善”就是说从心上求,因为对你的捆绑是心嘛。逻辑上是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做,为什么我们做不好?我们知道我们应该原谅人,各位,你搞了半天,搞了几十年了,搞了好几年,你有没有原谅你同事啊?你有没有原谅你先生?没有啊!逻辑上大家都知道说我们要原谅别人,为什么原谅不了呢?因为心里有个控制在,这控制是什么呢?一团气。这一团气如果我们仔细慢慢地抽丝剥茧去观察到至精至一处,原来就是一个能量,一个毫无意义的能量,自然可以流动的、可以存在的能量,当我们解脱了这个情绪、七情的束缚之后呢,做出来自自然然在待人接物处事上,自自然然不会违背应有的规矩,自自然然做出来对人就有一种关心,对人有一种友善,这个就是在事事物物上的至善自然就跑出来了。


好比说,我们以父母来说,父母很爱小孩,对不对?我相信不是每一个父母都读完育儿经之后才生小孩的,古代也没有这个育儿经啊,但是每一个父母生完小孩之后啊,都可以安然地把孩子慢慢养大,为什么呢?因为父母都有一颗爱护小孩的心,你不需要太多技巧,你只要有爱护小孩的心,你自自然然该吃的时候你就会拿给他吃,该给他换尿布的时候你会给他换尿布,该洗澡的时候你会给他洗澡,该带他去兜风你会带他去兜风,你会觉得这个妈妈把小孩照顾得真好,其实她有没有读过育儿经呢?没有。所以各位如果我们说要把小孩带好要有很多技巧,但是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什么呢?那颗心——那个保护他的心、为他好的心,那个就是一个明明德止于至善的点上,就是在哪里呢?在内心。内心先至善了,做出来的事情呢,万事万物呢就能够有条不紊,就能够达到最好的点上。所以这是一个本末的问题呀,根本在心,而不是在外面的事事物物。


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这个本注是什么?就是朱熹本来的解释,朱熹本来在解释明明德跟新民的时候呢,他是这么说的:盖必其有尽于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各位,这句话就是朱熹在解释明明德、新民的时候所用的,王阳明说朱熹本来的注解里面说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其实朱熹曾经讲对话,这句话是对的,言外之意是说至于其他的话呢,在事事物物上求至善,这个话就解错了。各位,朱熹什么时候说在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呢?朱熹在解“止于至善”的时候是这么说的,还有朱熹解格物致知,解格物的时候说穷究万事万物的道理,我想这个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可见得朱熹一会儿说至善在内,一会儿又说至善在外,比如说这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各位这指内还是外?这明明指内,可是当讲到细节的时候,其实跟自己是冲突的,他马上讲到在外面的事事物物去求至善,是冲突的。


所以到朱熹晚年的时候啊,自己写下《朱熹定论》,《朱熹定论》被编在《传习录》的下集,里面呢有三十几篇是朱熹自己承认说他年轻的时候是解错的,解得前后颠倒,根本文章没有差多远前后是颠倒的,所以王阳明说其实朱熹也有说对的,就像这一句呢是对的,这个时候王阳明所要说的意思就是说,至善是在内心,格物也是格内心,不在于外面的事情。那我相信各位听到这里,现在一定会有很多疑问啦!这个疑问跟徐爱是一样的,我们看徐爱怎么问。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山河已秋y

太机车了,听了想睡觉

听友475253040

至善;明明德

听友232544530

我购买了,现在只能试听

一粒小虾米

❤“有一老人感染新冠,因去隔离场所无子女照顾,只能一个人待在家里隔离。假设孩子新冠,作为父母肯定一心陪着去照顾。”老师爱小孩的心,就是无一毫人欲之私。

猜你喜欢
《了然于心》

人生百态,愿您自在如风,《了然于心》,尽享生活之美。

by:_子杨_

幸福源于心态

【内容简介】该书认为:幸福与否,并不能以任何标准去评判,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也各有不同。其实,幸福就是一种心态。只要你肯用心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就能感受到幸福的...

by:贰飞文传

当爱了然于心

总裁娇妻带球跑,时隔多年,重新出现的她到底带着何种目的?携手一生,是幸福的开始还是更深的陷阱?豪门恩怨,爱恨交织,看一场平民女生的传奇故事,商场争夺的诡谲阴谋。

by:缓缓清歌

人生在于心安

良好的生活心态决定生活的高度和质量

by:赵_简子

【完】一见倾于心

作者:李小墨周沫的生活很简单,高修启的生活更加简单,简单跟简单相遇,擦出的火花...

by:青风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