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花布产自上海?细说花布的三重身份

2023-05-19 02:38:0309:11 2838
声音简介

在日前《古董局中局》首映会上,东北大花布又一次闪亮登场。“夺宝小分队”穿着花袄魔性合影,李现人虽没来,但战袍必须披上。这不禁让我们想到2015年张馨予在戛纳电影节红毯上的“惊鸿”一瞥。


△《古董局中局》大花布F4

  互联网潮起潮落,但花布却永不过时,常看常新,这或许令我们心有疑惑:大花布,真的属于东北吗?花布是怎样与东北勾连起来的?大花布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潮流密码?

  一方花布:色彩的社会生活史

  如果你喜欢看电影,便会发现在影像中服装的色彩与花纹在冲击与撼动着我们对于时代的记忆与印象。就像顾长卫的电影《孔雀》,朴素的蓝灰色衣衫、蒙蒙的街巷与小瓦、斑驳的天空与树丛,构成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方小镇的迷惘风景。

△《孔雀》剧照

  与这样朴素的蓝白灰不同,红绿配色的花布充满了一种浓烈的情调,不低调也不沉穆,从某个时代的角度看,它或许很土,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它却很美。

  花布是何时翩跹进了人民的生活之中呢?

  在1956年出版的《美术杂志》中刊载了张金梁,傅敏生的一篇文章《人民需要美丽的花布》中写道:“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加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我们印花布图案设计工作者,应该创作出很多美丽的花布图案,使广大群众穿上好看的花布衣服。很多群众都反映不能买到他们心爱的印花布,这对我们印花布图案设计者来说,不能不感到惭愧。”

△解放初期的服装

  薰琹在全国印花布设计、生产、销售工作改进会议上指出:“为生产更经济、实用、美观的印花布而努力。”

  这样可挖掘的历史材料还有许多。从中我们或可得到三个启示:

  首先,建国初期,由于苏联与我国的全面合作,文化与服饰的交流也十分密切,风靡苏联的列宁装、乌克兰式套头衬衫、布拉吉和苏联大花布等服饰也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苏式连衣裙

  第二,50年代成立的上海华东纺织管理局,承接过新旧政权交替后重塑文化审美的重任,号召设计师创作更多美丽的花纹图样,贴近且引领人民生活时尚。当时便有“百鸟朝凤”“农家乐”“鸳鸯戏水”“孔雀牡丹”“牡丹凤凰”等图样深受人们喜爱。

△上海华东纺织管理局图样

  第三,上海作为当时中国纺织印染业的中心,汇集了融通中外的设计人才,较早地应用了现代印花技术,将冲突的色彩与动植物的元素与中式审美结合在一起,形成风格鲜明的“东北大花布”。

  “东北大花布”的源来,或许不乏苏联与西方的影响,但更主要是新中国的设计师们对于人民与服饰、生活与色彩的全新诠释和创作。虽然受制于当时印染技术,只能够实现四五种套色,无法刻画更精美的图案和色彩,但这样的花布已经体现了新中国服饰审美和印染技术的前沿水平。

  饱和度高、色彩丰富的大花布在二十世纪50年代的中国代表着某种潮流、时尚与生机勃勃的生活态度,也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把内心的色彩外化,将饱满的情感凝聚。

  二次复兴:东北的神秘力量

  如果说,大花布的出现是一门社会生活史,那么花布与东北的联系则是一场媒介传播史。

  试着挖掘脑海中对于红绿大花布的记忆,或许可追溯于东北二人转、春晚小品、赵本山、《乡村爱情故事》……等等极具东北特质的词汇。

  而代表东北的草根小品、民俗歌舞、本山品牌正是兴盛于新媒体尚未普及的2000年左右,毫无疑问,春晚是那时的一场全民瞩目的视听盛宴。1997年赵本山、高秀敏、范伟《红高梁模特队》,1998年赵本山、高秀敏《拜年》,2006年赵本山、宋丹丹《说事儿》,2009年赵本山、小沈阳、毛毛《不差钱》……在这些本山系小品中,东北与红绿色的大花布、对撞感的视觉冲击、浓浓的乡土气息绑定在了一起。

△春晚小品与东北大花布

  我们或可有这样的推测,在二十世纪50年代,上海华东纺织管理局赋予了大花布第一次生命,当时大花布尚承载着人民对饱满色彩与时尚生活的追求,而随着印染技术的提升和社会审美思想的变化,饱和度过高的大花布便成了俗气、艳丽的代名词,渐渐被冷落。但以草根、乡土、喜剧为核心的东北文艺正需要大花布这样充满冲击力的花纹图式,不断在其作品中深化这种视觉记忆,也由此赋予了大花布第二次生命。

  大花布与东北的神秘联结,不仅仅来自于东北文艺作品,也来自于数百年来人们对于东北这个地区的定式想象:冷冽、荒凉、民风彪悍、饱含乡土之气。对于从未亲自踏上东北这片土地的人们来说,那里的风景是灰色调的,有辽阔的黑土,冰寂的雪原与灼灼的烟囱;那里的乡土是神秘的,有闯关东的汉子和泼辣如虎的女娃……

△灰色东北与彩色东北

  恰好,配色纷繁的大花布,正如灰水中的一抹翠色,黄陇上的一道艳阳,映进人的脑海,再也忘不掉。这种强烈的色彩冲突,让东北一下子在人们心中深刻起来。大花布代表的是东北的暖,东北的热望,东北的艳丽,是白山黑水中不可或缺的点缀。

  其他地方难道没有这样的大花布吗?又或者,东北人都这样穿红配绿吗?当然不是,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其实普通东北人的服饰与其他地方已别无二致。但这种刻板印象,虽然简化了人们对东北的理解,却因为它足够鲜明而常常被作为东北的“卖点”推介给大众。这种有意识地选择,也给大花布打上了浓浓的东北烙印。

  因此,大花布并非产自东北,但东北却生产了大花布的记忆。在影像媒介的传播中,大花布完成了它从大众服饰到地域服饰的变形,在“东北大花布”的称号中获得了新的意义与归属。

  三重身份:花布的潮流密码

  有趣的是,在互联网语境下,大花布又有了一层新的身份,而这次,花布不再指向“土”,而是“潮”。

  2015年,随着张馨予在戛纳电影节红毯上的大花袄造型的曝光,就引发微博上的cosplay热潮。

  那时候,不管是明星大咖还是城市建筑,不论是复联英雄还是动漫少年,都没能逃过这股席卷全国的“最炫东北风”。

△当城市穿上花棉袄

△复仇者联盟花布造型

  俗话说,“世界的尽头在铁岭,时尚的尽头在东北”。直至近来,东北大花布仍然是明星网友们的带货潮品。

  △宋轶的走秀style

△Supreme 的2021 春夏系列

△贺峻霖的手机壳

△辛芷蕾的大棉袄

△以及网友的表情包……

  东北大花布似乎早已告别了原有的乡土语境,在互联网中培养出新的审美功能与文化意涵。东北大花布为何能够走红?对于当下的大众来说,东北大花布代表着什么?

  首先,东北大花布的“土气”基因满足了网友戏谑玩梗的狂欢需求。“听说你们城里人都喜欢这么玩”“东北大花布是检验颜值的唯一标准”“爆款,你们敢不敢买”“如果我变成这样,你还会爱我吗”……诸如此类的花布梗火爆全网,成为人们调侃自嘲的优质话题。这更类似于当下流行的“土味文化”,是一种底层粗狂生命力的体现,是以感官为主的猎奇审美。

  第二,东北大花布为“潮流”与“时尚”提供了“变土为潮”的优渥土壤。一方面,娱乐圈和时尚界纷纷下场玩转花布,虽然其中不乏标新立异和吸引眼球的目的,但客观上也让大花布沾染了时尚的气质,模糊了精英与草根之间的界限。另一方面,东北大花布本身蕴含着的东北喜剧氛围和传统乡土特色与潮流文化相碰撞,演绎出某种雅俗共赏的审美特质,为其增添了大俗即大雅的人文色彩。比如东北乐队二手玫瑰,将东北大花布的视觉精髓融入怪诞的音乐风格之中,为人们造了一场情怀之梦。

△二手玫瑰乐队

  在当下,东北大花布已经成为了架接乡土与城市、解构精英与权威、制造反差与惊喜的一种符号,它将东北原乡的粗犷与鲜活以一种小小恶作剧的方式呈现出来,更具有生命的肌理感。同时,由于它游走于时尚与艳俗之间,这种不确定性激发着人们的探索激情和创作欲望,让它成为互联网流动的词汇,不断焕发新的审美价值。


  结语

  大花布从被创造到复兴再到网生,经历了数次语境的转化,也实现了自我的审美变革。在这一过程中,大花布身上也叠加了服饰文化、东北文化与网络文化的三重身份,成为一个颇有意趣的物象。

  或许,东北大花布的有趣之处便在于,它既是检验颜值的“唯一标准”,也是测试创造力的“不二法门”,因此有人望而却步,却不乏有人前赴后继。

  您对东北花布的新流行趋势有何看法?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渡弦

粗犷(guang)三声

猜你喜欢
贼少花布御

机灵鬼智斗匪徒创江湖.....美女警卫甘拜下风.警匪两人临危受命,消灭一伙势力庞大的海盗,一系列传奇故事,缓缓展开...

by:禁极大人

东北大炕

这是典型的东北农村,李家屯,一个近百户人家的村庄,姥姥的二姨,就是出生在这个村子里。在二姨成长的岁月中,这个民风淳朴的村子里,还是出了不少这样那样的诡异事情的

by:晓凡有声

东北大仙

爷爷临死前坑了我一把,要了我半条小命,被救回来后,我就成了妖仙的打工仔。从此我地府、鬼窟、古墓奔波劳碌,各路野仙也得伺候全乎了。不过我得到的好处也不少...

by:力哥讲故事

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因一度盛行于沈阳,而沈阳于清末曾设奉天府,故曾有“奉天大鼓”之称。民国十八年(1929年)奉天省改称辽宁省后,又曾称作“辽宁大鼓”。东北大鼓最初的表演形...

by:清辉映菡萏

东北黄大仙

东北黄仙善有恶,一恶仙害人引出风水大师一怒斗法黄仙总瓢把子一场人仙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by:鲁智深民间故事

东北大先生

东北大先生本姓戴,应该叫戴先生,因为叫的人多了就走了嘴,叫成了大先生。大先生既非道家又非佛家,更不是那顶香出马的老仙家!一手的乡间土方,管你什么僵尸邪祟,妖鬼怪...

by:九貔墨声

情系大东北

情系大东北节目介绍活力大东北,好戏在关东。预计80期时长60---80分钟1开场曲:唢呐独奏2小帽3传统正戏4片尾曲:二十四节气

by:转迷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