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追寻汉武盛世的真实面貌,看尽大时代中的个人命运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喜马讲书”重金招募撰稿人,详情点击进入>>>

精华笔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原题其名为《太史公书》,至东汉桓、灵之际才专名为《史记》。所谓“纪传体”,就是以帝王本纪和人物列传为纲来建构史书;所谓通史,指此书不是写一朝一代的历史:《史记》记载的时间年限,上起上古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选取的角度并非聚焦于《史记》这本书,而是聚焦于作者司马迁本人。在本书中,司马迁不仅是一位秉笔直书、冷静观察的史家,他“与武帝相终始”、“尽于孝武之事”。他不但是汉武帝时代的参与者和见证人,还与汉武帝本人有比较密切的私人关系。我们可以说,司马迁一生的经历,他对身边人与事的种种评判,深刻影响着今天我们对这段风云变幻历史的看法。


1.司马迁的童年生活怎么样?


汉景帝中元五年,司马迁出生于夏阳县高门里,即今天陕西韩城西南。司马迁在家乡度过了他幸福的童年时光。从社会环境来说,自文景之治到汉武帝统治的头几年,在汉初黄老政治影响下,国库充实、家给人足、社会平静。这与秦末汉初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后来司马迁在《史记》中,充满感情的怀念了这段美好的岁月。


当然,司马迁笔下的文景之治,在今天看来难免带有梦幻色彩。比如司马迁对当时强烈的贫富差距视而不见,对社会治安的种种问题也时常美化过甚。但必须承认的是,在汉初,大范围凋敝的背景之下,朝廷不过分介入社会的政策确实取得了成功。在司马迁的童年时代,如果没有发生水旱等自然灾害,普通人家就可以基本吃饱;国家仓库里积累了不少粮食和钱财;全国境内没有大规模的战乱;社会环境也相对宽松自由。这在古代社会,确实是罕见的盛世了。


从家庭环境而言,司马迁童年拥有常人无法匹敌的文化资源。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即位几年后升迁为太史令。司马迁年幼聪慧,十岁就通晓古老的先秦文字。不过,年幼的他在家乡,可能被很多家乡父老视为叛逆少年。因为在很多年以后,司马迁因言获罪,还在《报任安书》中揣测,家乡父老对他的悲惨境遇不会有多少同情,反而会幸灾乐祸的嘲笑他。


2.司马家族是否早在上古颛顼时就世代从事太史之职?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太史在先秦并不是专门写作史书的人,而是精通天地阴阳鬼神消息的人。他们凭借对天地鬼神消息的了解,给统治者提供建议,这使得这个职业在商周被格外尊崇。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坚信:司马家族是一个古老的家族,他们早在上古颛顼时就世代从事太史之职。到了周朝,司马氏更是“世典周史”。一直到动荡的周宣王时期,才失去了这一家学传统。


这段古老的家族史在今天看来难免有些虚无缥缈。我们能够确定的是,春秋时,司马迁的祖先因为一场政治事件从晋国来到秦国。留在秦国后,司马家族的著名人物司马错和他的孙子司马靳,是秦国的著名将领。司马迁的高祖司马昌是秦始皇时代的“铁官”,曾祖司马无泽是汉高祖时代长安城管理市场的官员。司马谈学天官于唐都,学《易》于杨何,可见并非家学。


3.司马迁为什么一生崇拜游侠


司马迁一生都毫不掩饰对游侠的崇拜,这甚至成为他青春记忆中特别浓墨重彩的一部分。究其原因,首先,司马迁是时代变迁的亲历者,他依然怀念自由张扬、价值多元的汉初。其次,司马迁喜欢传奇人物。这些平民大侠的传奇经历,与司马迁渴望青云直上、青史留名的内心冲动暗合。


4.司马迁跟汉武帝的关系怎么样?


也许在很多人的潜意识中,司马迁与汉武帝从来都处于明里暗里的对立状态。但事实上,司马迁不但是汉武帝时代的参与者和见证人,还与汉武帝本人有比较密切的私人关系。青年司马迁在郎官系统任职。在西汉,郎官虽然只是低级官员,却身处宫廷这一权力中枢,有很多亲近皇帝的机会,是汉代年轻人眼中炽手可热的好差事。


元狩五年,三十九岁的汉武帝生了一场严重的疾病,在他乞灵神君、举行巫术仪式这一最私人、最隐秘的时刻,司马迁也陪伴在其左右。可见,司马迁是汉武帝最为亲密的亲信之一。即使在多年以后,司马迁因言获罪、遭遇宫刑,汉武帝仍将其留在身边作秘书,足见二人的私人关系。他们的性格有不少共性:表现欲强、精力旺盛、聪明热烈。这不但是君臣二人的个人特质,更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这在汉武帝统治前期,尤其明显。


5.青年司马迁壮游的目的是什么?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施行的是郡县制,地方统一归中央政府管理。但处于起始阶段的郡县制并不健全,这也成为秦帝国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汉初吸收秦朝灭亡的教训,施行了郡县与封国并存的政策,分封了不少诸侯王。诸侯王名义上受中央政府节制,实际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力,这对维护汉初政治的稳定、节约行政成本起到了重要作用。


讲求政治平衡的黄老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作为国家政策来推崇的。但到了汉武帝统治时期,随着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官僚集团的逐步健全,加上汉武帝本人的雄才大略,汉武帝开始以各种手段裁撤诸侯国。民众逐渐被国家统一编入户籍进行管理,国家的统治下通到了最基层,这就是后世所说的“编户齐民”。


在汉武帝看来,如何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是他登基以来一直疑惑的问题,司马迁正是去寻找答案的。根据卫宏《汉旧仪》记载,司马迁这次旅行活动很可能得到了官府的赞助和支持。他坐着政府的公车,前往各地探访搜集文献。司马迁希望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为编户齐民的大一统社会服务,为汉帝国重现昔日盛世提供智力支持。


6.司马迁对李广和卫青、霍去病的印象是出于个人偏见吗?


不是。卫、霍出身骑奴,由于外戚的身份得势。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出身“良家子”的李广大加赞美,对卫、霍则印象不佳,但这并非是司马迁个人的偏见。事实上,司马迁在《史记·佞幸列传》中尚能克服偏见,表明卫、霍以才能进取,与之后的佞幸有一定的不同。相比相对客观的司马迁,西汉持“从道不从君”理念的士大夫阶层,对从不拂逆君主、遵行“妾妇之道”的卫、霍之流,更加鄙夷。在他们的眼中,外戚一无所能,仅仅凭借裙带关系就把控了大量的政治资源和人脉,士大夫阶层所有的不得际遇都是外戚造成的。

7.司马迁对汉武帝统治中后期的看法


司马迁对汉武帝为所欲为、“后来者居上”的轻浮态度产生了质疑,对汉帝国劳民伤财却收获寥寥的东征西讨进行了反思。在《史记》的《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中,司马迁全方位记载了汉武帝时代的宏伟功业。但这样疯狂的开疆拓土带来的不仅是荣光,也摧毁了汉朝普通人的生活。司马迁身处其中,在《平准书》中记录下了经济崩溃的场景。根据司马迁的观察,此时的汉帝国“中家以上大率破”,大量中产之家破产,社会陷入严重危机。


农业社会能够积累的财富非常有限,花钱如流水的汉武帝很快就挥霍完了文景之治的积累。这一时期频繁的自然灾害造就大量流民急需财政救济;长时间的战争导致大量人员伤亡,没有足够人力进行农业生产;大量的军费开支也如同吞金巨兽。


除了对内开支巨大,汉武帝对外也一掷千金。大量投降的匈奴人在农耕社会没有生存能力,国家要替他们买单;汉政府款待西域客人时也大摆排场。与此同时,不少新开拓的土地无法做到有效治理,白白耗费巨额军费和行政支出。


巨额的亏空导致酷吏政治大兴,他们巧立各种名目搜罗钱财。国家垄断了盐铁和铸钱,并建立平准、均输,即直接由国家来规定物价和参与经商。朝廷开始向商人征收一种新的赋税:算缗。相应的,如果商人隐匿财产不报,告密者可以掠得被检举者的一半财产,这就是告缗。


在司马迁看来,汉武帝的功业已经由热烈夹杂着残酷转变为彻底的残忍,已经超过了小民能够承受的极限。社会危机愈演愈烈,政治危机也在萌发,终于在汉武帝晚年爆发了政治大灾难——巫蛊之祸。




书名: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

推荐语: 追寻汉武盛世的真实面貌,看尽大时代中的个人命运

作者: 刘勃

主讲人: 益海

主播: 石头

策划编辑: 陈聪明

总编辑:左宓



八里秦淮

封狼居胥卫青?

东方如水 回复 @八里秦淮

他外甥

回复@八里秦淮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无趣日记

司马迁想叙述历史,传承历史的思想很伟大,也很先进

翁意

奇怪的是每个朝代都会有一个顶峰盛世然后就那啥了

王凯讲故事 回复 @翁意

了解历史

子非丶宇 回复 @翁意

所谓的顶峰盛世只是相对而言,指那个朝代最和平最繁荣的时期

墨舞留白

卫青遇到了主力,封狼居胥?

小C日记

我买了还没看,先听一下大概

为什么不能青史留名

铩羽而归,铩,一声

当前评论用户

54189

简介:好读杂书,好闻怪诞,好观百味。

TA的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