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普蕾演奏:勃拉姆斯第一、第二大提琴钢琴协奏曲 320K

2.2万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1897)是德国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富有诗意,语句热情,感觉美好,同时带有戏剧性味道。他严格遵循维也纳古典主义传统,在创作手法上十分严谨。《E小调第一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和《F大调第二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两首乐曲的创作年代相隔21年,第二首属勃拉姆斯的晚期作品。两首乐曲的效果不尽相同。第一首大提琴多在较低的音区表现,而第二首则有较多的高音区明亮音色。但两首都具有一种雄性的阳刚之美。



E小调第一大提琴钢琴奏鸣曲(作品38号)

1.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

2.第二乐章:近似小步舞曲的小快板

3.第三乐章:快板

      这首奏鸣曲是继贝多芬五首大提琴奏鸣曲之后的大提琴奏鸣曲代表作,是作曲家在1862~1865年间完成的。全曲三个乐章都是用小调写成,而且节奏速度都是快板类型。

 

F大调第二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作品99号)

4.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

5.第二乐章:富于感情的柔板

6.第三乐章:热情的快板

7.第四乐章:很快的快板 

       勃拉姆斯F大调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作品99号)创作于1886年。

       这首奏鸣曲是作曲家在完成他的第一首大提琴奏鸣曲21年后创作的。当时50岁开外的勃拉姆斯,已经创作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首大型作品《第四交响曲》,进入他人生创作的顶峰时期。这首《F大调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也是勃拉姆斯晚期的力作之一。根据勃拉姆斯一贯的创作作风,这首作品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后完成的,由此使得这首作品篇幅长大、结构复杂、乐句宽广、乐思充满思辨、欢乐与伤感等多重意味的特点,无论对演奏者与聆听者来说,都是一部重量级的作品,所以有人形象地把它比作一部交响乐,足见一斑。

        《F大调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F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在“汹涌波涛冲击般”的钢琴震音下,大提琴奏出歌剧咏叹调式的旋律,呈示部的发展充满了热情。发展部为升F小调,力度减弱,大提琴奏出柔和的半音阶化的新旋律,钢琴加入后达到顶点。再现部以第一主题为基础,它的变形相当的优雅。第二乐章是一首深情的慢板,升F大调,三段体,在这一乐章中,作曲家充分发挥了大提琴的抒情性,钢琴则与之呼应展现了完美的对位,这是全曲最为优美和出神入化的乐章。第三乐章,热情的快板,F小调,速度极快,随时出现偶尔的休止,与节奏的变化,以体现幽默的风格。第二段是回旋曲和奏鸣曲有机的结合。第四乐章,很快的快板,F大调,回旋曲式。这一乐章在正主题之后,副主题的出现明朗而活泼,后略显忧愁。正主题再现后,转至D大调,第二副主题出现,钢琴的三连音充满内在的动力。尾声是由大提琴拨奏暗示着主题的音调。

         这部作品十分长大,一气呵成,钢琴与大提琴都运用了十分复杂和困难的演奏技法,表现了多层面的乐思。欣赏者需要反复聆听,逐步感受作曲家音乐语言的特殊魅力。

        杜普蕾对勃拉姆斯作品的诠释,保持了她一贯沉稳而内敛的性格,这和勃拉姆斯的内在风格不谋而合,从第一乐章开始她在低音域所营造出的神秘宁静而略带忧愁的气氛,就深深地感动了人们的心灵。她手下的每一音符,都散发出独特的韵味,在低音域时的音色更具魅力。在第一首奏鸣曲中多处低音的乐段,我们都能感受到她动人的琴韵。杜普蕾表现出较大起伏的情感和哀愁,深刻地冲击着聆听者,使人听完后无法平静下来,这就是杜普蕾魅力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