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人一一献给那些快乐的记者编辑们 作者张夫里

2020-12-09 13:53:34 69
声音简介
作者 张夫里
柯受良唱到:我不做大哥好多年...

1980年代初,电视正在崛起,广播依然是大哥。当时,鹤岗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每周一次,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只能传到哈尔滨,各地电视台有人常驻省电视台,制成录像带,搭火车送回来,播出时已是第二天晚上。你可能听过刘兰芳讲《岳飞传》万人空巷的故事,也可能熟知《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里夏青、葛兰字正腔圆的声音。再早一点,你也许对这样的情景记忆犹新:夏日的夜晚,大人们摇着蒲扇,围一堆篝火,小孩们追逐嬉戏,一伙年轻人神秘地围住一个匣子,拧动旋钮,伴随着滋滋啦啦的声音,突然出现了杨子荣打虎上山的嘹亮唱腔,欢呼声响起。或者,你有幸有一台小收音机,夜深人静时,躺在被窝里,不停地调整频率,听春丽的《青年之友》,听谢莉斯、王洁实轻柔的校园歌曲,还有不知哪里来的软绵绵声音。

那时,广播是迷人的,记者是年轻人的梦。

揣着学生时代的情结,我跳槽又跳槽,终于来到了鹤岗人民广播电台,当了一名记者。于是,我看到了那些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一个又一个可爱有趣的记者编辑播音员们。我融入其中,与他们共同经历了那个简单又快乐的年代。

当时鹤岗电台在一个老旧的二层小楼,外墙是苏联建筑常见的黄色。室内有地板,楼梯也是木头的,走路咚咚响。有编辑部,文艺部,技术部。编辑部在二楼一个大房间,编辑在套间,外面是记者,桌子一堆儿一堆儿的,每一堆是一个报道部,简称之后,都是国务院级别:煤炭部、农林部、政教部、地方工业部。后来搬进了新楼,编辑部占了一层。

王兰,早期的编辑部主任,也有叫她站长的,以前鹤岗电台叫鹤岗广播站。在我眼里,是个快乐的小老太太,其实那时候她还不老,却是元老级人物,军队转业来的。爱开玩笑,爆粗口,发脾气,口头语是:x你妈的。小眼睛一闪一闪地,爱从眼镜上面盯人。她讲当播音员时的段子。天气预报不准,她正播着“今天白天,晴”,又狐疑地看看窗外,下雨了,就忙给气象站打电话,对方回答:一会儿停。她便接着播:有雨,一会停。有了经验,再遇到这种情况也不问了,现场直播:“今天白天,晴”,然后停顿,看窗外,“有阵雨。”

张相武,状如潘长江,却比潘长江丑,奇人。个短步长,走路垂头,快,叨叨咕咕。爱在路旁地摊看小人书,爱在办公室仰脖发呆。初识他是在新华公社砍秋白菜,见一人歪戴黄棉帽,腰扎麻绳,寻思,威虎山下来的小炉匠吧?估计顶多初中文化,写字一笔一划,像木棍搭起来的。一米八个头的记者刘文敏字写的好,看不起张相武的字,一日,手拎一张纸,大喊:“这是谁写的?象小学生!”张相武仰天长怒,凛然大叫:”我,怎么的?”即刻把刘文敏镇住了。

周英戈和侯鹤南,高度相近,宽度相仿,爱在一起玩,常有人分不清,称之为两个小胖子,其实一黑一白,泾渭分明。他俩多次挟持张相武请客。张相武领着这哼哈二将到饭店,上了酒菜,那边喝得正香,这边他不吃不喝,发起呆来。忽然顿悟似的,说句“你们喝”,算账走人了。张相武原来在鹤立林业局,当新闻报道干事,有从业经验。人小度量大,只为新闻而来。他一来,把电台搅得好热闹,研究新闻一时成风尚。调(diao,四声)角度,玩导语,抢头条,对上报道,好新闻评选,氛围极浓。他有思想,点子多,角度刁,常在省里获奖,在中央台发稿,绝对是大家。给我们上业务课,讲到他著名的鹤北林业局改革的那篇消息,不说其重大主题,只说写法。一共四段,模块化,怎么组合都是一篇逻辑严谨的好新闻,堪称经典。

贾松智,都叫他老贾,王兰骂他老什么登。瘦且高,养花玩鸟,写过诗,做一手好菜,我们常上他家蹭吃蹭喝。他家在广播局南房头,仅存的两趟社宅(日本房),他家是其中一户。平时拉着长脸,不苟言笑,突然会换个人似的,搞出点幽默来。一次溜达到文艺部,笑嘻嘻地对点歌那档节目的编辑说,点播一首歌,问什么歌,说:《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哈哈,这么大岁数了还想撞腰,大家笑了,老贾也开心了。老贾爱跟王秀清开玩笑,这里讲个能说出口的。老贾拿个沙果对王秀清说:给,这不是为了爱情。或:贾松智保卫王秀清热被窝。都是电影名。老贾好像一直当编辑,改稿用毛笔,蘸红钢笔水,腰椎挺直,一本正经。虽然那就是用毛笔写的钢笔字,但在那极窄的稿纸横格里,却清晰可辨,形如其人。

赵连贵,老人儿叫他赵连鬼子。其实不鬼,就是叫着玩,顺嘴。人不错,与人无争。总穿一件褪色的中山装,头发混乱,懒散,说话慢,动作迟缓,凡事不急不躁,两只猫坐在肩上,都可以旁若无猫地喝酒。到我家做菜,找不到锅铲,操起炉钩子一通搅合。在单位值宿,光溜地一级睡眠。出门下楼先上厕所,叨咕一句:老驴上套,不是屎就是尿。我到电台前已从鹤岗文学杂志上认识他。他是煤矿诗人,读他的诗,能吃到煤渣子,闻到二锅头。我发觉,写诗写散文的人多写不好新闻。赵连贵基本不会写新闻,写诗的本事也用不上,只好当了文摘类编辑,每天基本上是剪刀加浆糊。上午,他最想的的是到哪喝酒。中午,他最惬意的是找到了喝酒的地方。他常跟记者去矿上喝酒。煤矿重视宣传,有钱,好客,来人必喝,喝高度白酒,啤酒不算数。用水杯喝,大口喝,半杯喝,整杯喝,不喝不行,稍有不慎就醉了。除了写诗,他还有一件光彩照人的事。建九一九转播台,挖坑埋稳定铁塔的拉线,挖到一人多深了,闷热,他索性全脱,白条猪一样,惹来女人一顿臭骂。

张傲立,赵连贵管她叫小闹丽。确实闹人,爱哭爱笑,爱说爱闹,蹦蹦哒哒,我则戏称之大智若颠。张傲丽是政教部主任,交际广,名气大,常跟市领导坐小车出去采访,偶尔与别的报道部撞车,还发生过争坐哪个小车的趣闻。插个花絮,说是有个小记者,女,跟市委书记到外县采访。说明:这是后来的事,不是我们这茬人。假设书记姓某,小记者接个电话,大声回复说,我跟某书记在一起呢,今晚不回去了。旁边的人都听到了。回到正题,政教部会多,稿子急,张傲立却有倚马可待的本事,字写得再快也傲立不倒,板板正正,似钢笔字帖。

陈琦、夏志友,前后两任台长。陈琦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字像人一样清秀。爱跟我们凑热闹。周五开毕例会,中午同到老贾家喝廉价的羊血汤,跟贾大嫂开玩笑。那时,记者敢干,代表作是由陈琦主导,张相武操刀的报道某煤矿副矿长见伤不救的事。说是该副矿长坐车路遇一伤者,拒绝求助,扬长而去。报道既出,震动鹤岗。后来还有我和周英戈、刘霞创办的以舆论监督见长的《万花筒》节目,公交车里都在放,名气极大。我、郭天旭和鹤岗日报的董殿惠、李祥参与报道了南山区不守合同,撤销南山区胶合板厂李守仁厂长的事件,省电台播了。最后李守仁赢了。这当然取决于市政府的决断,也与我们的参与不无关系。当时,副市长卫德洪主持协调会议,尽管不需报道,也特邀我们参加。

夏志友,背后都叫他老夏。说话极快,一急就口吃,可能是语言跟不上思想。看他的字,那就是看天书。他曾给周英戈、侯鹤南手谕四条指示,他俩一条也没看明白,又不敢问,就求教老贾。老贾戴上老花镜,看了许久,也只认出了两条半。后来周英戈痛定思定,苦练本领,成为老夏的考字专家。老夏工作叫真,我们编好的新闻节目会改得一塌糊涂。为敲定一篇头题,会激动得把脖子弄红了。特别是每周一次的部主任例会,跟过堂一样。各部主任都要报下周的选题,老夏一个个盘问,评点,必须枪毙几个。煤炭部主任刘相柱手下有哼哈二将,年少贪玩,递不上报单,编了一些很唬人的选题。刘相柱便替他俩蒙混过关。老夏明察秋毫,穷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空客FL

特意选择了晚上安静地听完。我几乎忘记了是我写的,伴着轻轻地诉说,我被带入其中,与老伙伴们相遇,完成了一次愉快地旅行。谢谢🙏

猜你喜欢
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事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聚焦于历史上的名人,探索那些鲜为人知、充满趣味性的传说与故事。

by:录嘢鲜衷

那些年那些人+高

①那些久远的,听过、却又不太熟悉的人②有着陕西地方特色的名著---贾老师的哦!

by:不之夭夭

凉城-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年月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在内蒙古下乡20多年的天津老知青的回忆录。本部作品的前两集还没有上线的时候,我试着发了下朋友圈,当时就有旧部惊呼:哇,郑部长的小说,快更!也...

by:谢谢有声书

那些年那些事

亲爱的小伙伴们大家好,我是你们可爱的猩猩船长,欢迎大家今天来乘坐猩猩号飞船,飞船即将起飞,请大家系好安全带抓稳坐好,以免被甩出去!~~将将将!~~~落地平安~~...

by:月亮的猩猩

那些年那些事

“那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负重前行”有些人在我们的生命中不曾出现,却为我们做了很多很多,那些年的那些事是真实发生的,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是不该被我们遗忘的……

by:牛油果溪溪OYsisters

那些年,那些事,那些遭遇

过往的日记诵读,在广东惠州和深圳漂泊的日子。

by:补桐书屋

那些年,那些歌

快乐的时候,你听的是音乐;难过的时候,你开始懂得了歌词。一首歌,一个故事,一种心情,一段回忆!每天为您推送经典好歌,伴你重拾往日的情怀,回味记忆中的经典,感受那...

by:紫月千语

那些事那些人

那些年我们一起关注的事,那些年我们一起关注的人。记录我们生命中那些人人和事事。

by:南麓秦岭

那些人那些事

最接地气的热点讨论最直接的话题分析最贴近生活的点点滴滴生活中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主角,让我们一起来聆听,直击热点,享受生活,记录那些人那些事

by:主播白夜

改革开放40年: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本节目为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重点图书《改革开放40年: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的有声版。

by:湘音_快点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