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心路》

7847

玄奘三藏是汉传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南北朝时期的鸠摩罗什、真谛三藏,及稍晚于玄奘的唐代义净三藏。玄奘三藏出生于隋代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圆寂于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关于玄奘生卒年月,不同版本略有出入),出家50余年。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他不顾安危,西行求法,所到之处,声名远扬。归国后,译经达74部,1338卷,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玄奘三藏不仅在佛教史上有着令人仰之弥高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及中外文化交流,也有着不可取代的影响。但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社会民众却颇多误解。因为小说《西游记》的盛行,很多人把玄奘等同于那个懦弱无能、不辨正邪的唐僧,使他的真实面貌逐渐模糊。其后某些影视作品的恶搞,更让这个形象面目全非。
  前些年,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开讲玄奘西游记,深受欢迎,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玄奘三藏的历史形象。其后,中央电视台拍摄大型史诗剧情纪录片玄奘之路,通过乱世孤旅,绝域求生;生死兄弟,亡命凌山;穿越草原,踏上圣土;随风而逝,西天取经;享誉佛国,归心似箭;呕心沥血,圆满六个篇章,讲述了玄奘三藏为法忘躯的求道决心,和九死一生的西行历程,使大众对其生平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个中史料,主要来自玄奘口述、辩机笔录的《大唐西域记》,及慧立、彦悰编撰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我们认识玄奘,不仅要了解他的经历,还要通过这些经历,认识其中的精神内涵,以及这些精神对我们的意义。这是当代人特别需要的。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混乱不堪,心理问题层出不穷。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于,我们把追求都投向了物质。或者说,我们已被不断更新迭代的各种产品占据了全部注意力,根本无暇旁顾,无暇关注精神需求。这样的人生是辛苦的,也是茫然的,空洞的。
  而玄奘三藏的求法历程,体现了至高的精神追求。更重要的是,这种追求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不论对个人还是整个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们今天效仿先贤,走上玄奘之路,也要认识到其中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