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原文·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二章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4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三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第四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五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六章
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祍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3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第七章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 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第八章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用户评论(0)展示条数:20条 - 20条
- 50条
- 10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