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通识系列课

8715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课程告一段落我来,试图总结一下:


首先,选择从头到尾听到这的都很难得。


    以前我不明白一个词——<日新月异>。我们的时代,科学和技术迅速又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即以熟悉的生活,于是,随着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这个时代,“变化”成了新常态。——我们此刻正处于巨大的变革阶段之中。既包括整个人类的文明,也包括文明之下各种的文化。此为——日新月异。

 

    1840年是一个拐点,许多变化、文化是从那个时期影响至今,当时就如同把中国古典文化放到整个世界的文明背景之中,就像一个书生突然被扔到了一场正在演奏中的交响乐舞台上,伴随着茫然和不知所措,忙于在看似杂乱无章的交响中摸索着旋律;茫然间意识到,我们既是歌者也是歌曲本身,既是演奏者也是欣赏者,乾坤宇宙依然广阔;于是,张开双臂,抬头微笑,见古人,见来者,见我,见他者,见天地,见众生。

 

    吾乃传承千载礼仪之邦,声教播于海外,三千年前殷周之际,周公制礼作乐,就提出了礼乐文化。其后经过孔子和七十二门徒、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化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古代文人学官的必读经典,而且也成为历代王朝制礼的基础。隋朝科举开放,儒家文化深入民间,对于中国古典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之深远,不言自明。

    伴随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自然成为了东方文明的重要特征。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国古典文化,乃至东亚文化圈,就必须从了解儒家礼乐文化的渊源及流变开始。

 

遗憾的是,“全民国学了”以来,礼乐文化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受到种种责难。有人认为礼乐文化是封建糟粕;有人认为当今时代完全不同于古代社会,精神追求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古典文化对于我们已毫无益处。

 

    需要理解的是,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万世一贯的,纵观人类文明起源至今,可以说,文化与时俱进才是常态。一个变革持续一二百年也是常态,比如秦始皇至汉武帝,比如西方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若不经过几代人努力而莫能深彻,而往往孕育下一个纪元的变革且又需数百年。而人类的寿命不长不短,恰好无法完整经历这整个的过程,但也并非没有方法去理解文明的存续和文化变革之间的联系。

 

  什么是文明,什么是文化?

  我不知道什么是文明,但是我作为存在的本身正在表达着人类的文明。


我经常被问道:讨论人类文明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好像很遥远,我体会不到文明的存在。

我说:因为我们正身处于文明之中,中国有句诗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文明不但不远,反而很近,遍在却不可见,百姓日用而不知;比如你的这句“文明似乎离我们很远,甚至体会不到文明的存在。”恰恰就是在表达着文明。


  我们每个人,既是歌者也是歌曲本身。

  文明既包含了我们每个人,我们每个人也都是文明本身,

  文明是全息的,一既全,全既一。

如是,如是。。。。。。。


——静水/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