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康塔塔精选(全集精选)

巴赫康塔塔全集精选。

指挥:Harnoncourt

关于巴赫音乐的美,贴一篇网摘的个人感触《巴赫,光的缔造者》 :

第一次听到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曲,我正端着杯子从大学寝室一头走到另一头。那刻时光便突然在我身上静止,我不想也无法再移步,直到整首曲子安然结束才复活了过来。那支曲子的演奏者是EVA里男主碇真嗣,凭借这点似乎就连他的中二特征都可以暂时原谅。我想说的是,巴赫的曲子是光,足以射穿混沌黯淡的人生状态,让智者顿时领悟真理,给浑噩者当头棒喝,赐失败者继续战斗勇气。巴赫与莫扎特孓然不断,后者的曲子可以用美妙来形容,可以是赐给人类的欢乐,但巴赫用他的曲子告诉你,人并不需要肤浅的欢乐,人只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与梦想活下去的生物。我们与飞蛾其实非常类似,后者会为烛火、灯光等所吸引,人也会被一种“光”所吸引,这种光并非是物理上的光波,而是精神上的、美学上的“光”。而创造并传递“光”,正是巴赫最为擅长之事。


巴赫是谁?他自称上帝的谦恭仆人;人们评价他为神的声音的传递者;而我称其为光的真正缔造者。他令凡人看见希望之光,看到尘世里的救赎之手,看见自己的卑微与幸运。当人的状态很糟糕,需要远离他的音乐,因为他的完全不具备治愈效果,只会令你的创伤与疼痛更甚;只有拥有充足的精力,人才能从他的音乐中获得灵感,因此以祭祀般对待他的音乐是最为恰当的,祭品是你的精神力量,回报是整个灵魂得到洗练。我知道一定会有人听了巴赫的音乐却丝毫无感,纯然无法感知到光的传递。肯定会有这样的人。所以我更加发现自己的幸运。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光”?从第一次听到巴赫时的懵懂到现在,已然过去九年多,当时无法回答的问题,现已有了答案。什么是这里所说的“光”?光就是一种信仰,是人对美的本体的崇拜与信奉。只有对美拥有苦行僧般的专注以及信服,人才可通过美感来感知到这里所谓的“光”。而感知到更多的“光”之后,才能使人的内心更为纯净唯美。我知道我所说的这些大家很难理解,其实到这个层面可以借鉴于基督教中的一些教义去理解,譬如因信称义。什么是因信称义?给大家普及下:基督教认为人的得救并不是靠遵守宗教信条,不是靠行善事,更不是靠每周去教堂礼拜,总之不是靠人个人的行为。因为基督教认为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罪,就算是世人眼里的圣人的行为在上帝眼里都是不配进天国的,上帝的标准是很高的。你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配进天国吗?得救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信靠耶稣基督,将自己交托给耶稣基督,因为耶稣基督自己是无罪的,他为世人赎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若信靠耶稣基督,心也就自然而然更加接近基督,善举也将越来越多。(从逻辑上来说)人的得救是因为信奉基督,这是因缘,人的善举是因为信奉基督而导致的,这是果报。基督教也罢、唯美主义也罢,信仰在这方面都是相通的。

“巴赫1685年(清康熙24年)3月21日出生于德国埃森纳赫,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7月28日逝于德国莱比锡,终年65岁。终其一生,巴赫在世之时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18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处于一种封建贵族割据的分裂状态,一个城堡便有一国诸侯,领土不大的德国居然被瓜分为352个各自独立的小国。大大小小的领主们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势与豪华,一般都设有歌剧团和宫廷乐队。民间艺术家们为求生存,大都沦为宫廷或教会的乐工、奴仆(当时的德国,无论在宫廷还是教堂,都把乐师当作与勤杂工、看门人、厨师等完全相同的奴仆来看待),巴赫自然也在劫难逃。尽管他辗转各地,频繁地更换工作地点,但始终未能摆脱卑微的仆役地位。”看到这段文字大家是不是会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此刻拨动拇指的你是否也沉沦于尘世之中,或者自以为埋没在尘世之中郁郁不得志?巴赫会用他的音乐告诉你,关键不是要改变多少世人对你的看法,也不在于活着取得多少财产享受,那些都是浮云!人啊,要懂得去发掘、创造、传递生活中的“光”,这才是正义。


声音0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