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船载酒忆当年 》杨苡哥哥,杨宪益传

4.8万
这本书就叫《漏船载酒忆当年》,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的回忆录。回顾杨宪益先生的一生,还真有一种“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的洒脱和精彩。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杨宪益是谁,他和夫人戴乃迭(英)合作翻译了众多国内外名著,包括《红楼梦》、《离骚》、《儒林外史》、《地心游记》等。想了解他最简单办法,去京东搜一下“杨宪益”,你就会发现原来那么多名著都和他有关!

杨先生是富豪之子,青年时代留学欧洲,语言天赋极强,也因为文学结识妻子戴乃迭。学成归来,恰逢抗战时期,在西南地区教学。解放战争后,他负责做翻译的工作,也受到过毛主席的接见。文革后他和妻子双双入狱,被澄清后,重拾翻译工作。这本书讲的,就是上面这些人生回忆。

挑一些有趣的事说说。

杨宪益出生在个富贵家庭,“家里有的是钱”,他父亲是天津银行行长(民国时期的天津可是比肩北上的大城市)。他从小就爱买书,买外国的书。父亲去世后,家境逐渐衰落,但是还能支付他远游美国,求学欧洲,实在是很幸运。

在欧洲求学的时候,他学会多门语言,攻读文学,也因此结交了不少国内外的朋友(比如钱钟书)。也有很多奇遇,比如去德国玩在一个剧场里碰到了希特勒。抗战开始了,他自己编一些报纸给国外的华人们看,也组织一些剧目为抗战筹钱。

当然,欧洲求学最大的收获还是结识了夫人戴乃迭。这个英国女孩,因为文学与杨先生结缘,并和他一起回到了战火、贫穷的中国,相濡以沫近六十载。他们回国的时候也很有趣,已经没钱了,怎么办?卖书!杨把自己这几年买的书卖了大部分,换了路费,剩下的装箱子带回去(结果这箱书辗转多年,阴差阳错的再回到他手上)。 看到这里也是唏嘘,我们爱书人急赤白脸的买了那么多书,它们以后是个什么结果呀?

回国时沈从文介绍他去西南联大教学,各种原因没有去成(西南联大还等了他一学期没开课),后来他也很后悔。因为他在重庆、贵州的教学经历,颇有点《围城》里方鸿渐、赵辛楣去三闾大学教书的意味。怎么说呢,打工人都知道,遇到个讨厌的领导有多腻歪人。后来他去了梁实秋的国立编译馆,还和老舍做了邻居,结交不少朋友,也有很多趣事。

比如,新婚之夜被警察查房。和梅贻琦等人一起出游,路遇暴雨,就停下来喝茅台。还有他搭大车出门,司机喝了酒轧死了个当兵的,还把他留下当人质回去取钱。

解放时,他在南京。本来可以带他去台湾,但是他选择了留下来。南京期间,他还帮忙国家保留下来四千多件甲骨文。

后来他调去了北京,毛主席接见他们文艺工作者,还问他:“你觉得《离骚》能够翻译吗,嗯?” 他们几个还冒失的去敬主席酒,儒雅的周总理替主席和他们喝了一杯。

后面文革了,他和夫人在家喝酒,有人敲门说谈些事,就给带走了。(和英若诚的那本《水流云在》很像,看来是一样的套路)戴乃迭也被带走了,杨宪益比较乐观,但是戴乃迭没有他那么乐观,健康受了些影响。四年后平饭出狱,他回了家再看,当年那瓶喝了一半的酒还在,物是人非。他们的儿子被调到外地工厂,因父母被捕的原因,得了神经病,再后来自杀了。这个事对夫妻的打击非常大。

后来,夫妻二人继续着翻译事业,包括未完成的《红楼梦》和一些新的译作,出国参加一些文学交流。

戴乃迭去世后,杨先生写了一首缅怀诗:

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
结发糟糠贫贱惯,陷身囹圄死生轻。
青春做伴多成鬼,白首同归我负卿。
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来银汉隔双星。

这本《漏船载酒忆当年》,用平和的语气,讲述了杨宪益先生坎坷浮沉的一生。杨先生近百年的人生,跨越民国和现代,是士大夫、洋博士,也是革命家、翻译家。

算命的说他“白虎星照”命,他果然也5岁丧父,64岁丧子,生活给了他很多磨难,但他都温柔的接纳,吐露出珍珠,这份“漏船载酒”的洒脱值得学习。
声音101评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