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调二黄(陕南汉剧)

8.2万

流传在陕西的古老皮黄腔——汉调二黄戏专辑


  汉调二黄戏,又称陕二黄、山二黄,系古老的皮黄腔剧种,曾为陕西第二大剧种,流行于陕西的安康、汉中、商雒、西安,旁及川北、陇东、鄂西北、豫西等部分地区。因原来用双笛伴奏,笛以竹作“簧”,故称“二簧”,现多写作“黄”。清末京剧“京二黄”入陕,为区别起见,遂称陕西固有的这种皮黄剧为陕二黄、土二黄。陕南汉水流域一带,一般又多称汉调二黄、山二黄等。建国后,安康、汉中将汉调二黄改称汉剧,但与湖北汉剧名同实异。

  汉调二黄来源今已不可考,据陕西老艺人相传,“唐玄宗李隆基兴办梨园,演歌舞戏曲,坐部弟子中有黄幡绰者善演唱‘黄管体调’,此调流传民间,遂有二黄之称。”该剧种于清代盛行于陕西,发展为关中、商洛、汉中和安康四大地域流派,其中汉中、安康风格相近,遵湖广音(西南官话),唱腔优雅缠绵,通称“汉江派”。关中、商洛派风格一致,吐字念白多秦音(西北官话),唱腔高昂豪放。

  汉调二黄戏的脚色共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老、杂十个行当,表演讲究细腻精到,唱腔真假嗓并用,悠扬婉转。生、老旦一般用真声演唱,旦用假声演唱,净则使用虎音。汉调二黄的脸谱样式众多,比京剧和秦腔更为考究,目前收集到的有四百五十多个。

  汉调二黄传统剧目丰富,仅安康一地就有一千二百多种,已挖掘整理出本戏420个,折子戏517个。尤以列国戏、三国戏为常见,其中的代表性剧有《文姬辨琴》、《胡笳十八拍》、《战蚩尤》、《尝百草》、《黄天荡》、《清风亭》、《二度梅》、《打龙棚》、《梁红玉》等。汉调二黄具有“剧词长、本头大、全本戏多”的特点。“例如《四郎探母》有三十多个‘我好比’;《打渔杀家》有十多句‘莫非是’;《斩李广》有‘七十二个再不能’,《白逼宫》的汉献帝要唱够三十多个‘欺寡人’;《天水关》‘传令’及‘收姜维’,孔明一定要唱完大半部三国演义。《上天台》的刘秀,一定要唱近一百多句的唱词……”(李静慈《略谈汉调二黄戏》1952年《艺术生活》第八期)

  汉调二黄由西皮调、二黄调两种主要声腔组成。旧社会,老艺人们习称为“下把”、“上把”或“下调”、“上调”,而不知西皮、二黄之称谓。上把定弦5-2,“千斤”向上移位一个音,多表现悲愤、凄凉、惋惜等情绪;下把定弦6-3,“千斤”向下移位一个音,多表现舒畅、明快、豪爽等情绪。下调(西皮),唱法上讲“眼起板落”即“过牙子板开口”,有导板、一字、二六、三流(快二六、流水)、摇板(浪里钻)、散板、飞嘹子、快板、滚板、数板(扑灯蛾)等板式。上调(二黄调),唱法上讲究“板起板落”即“顶牙板开口”,板式有导板、慢三眼、原板、摇板、散板、飞嘹子、滚板、平板等。上调变弦法称反调(反二黄),也叫阴板。杂腔中有四平、昆腔、徽调、梆儿腔(吹腔)、唢呐调等。弦乐伴奏乐器以胡琴、月琴、高音二胡,俗称“三大件”。武场面乐器早年使用大道锣、大钹、马锣等,建国后以汉江派为首改为苏锣、京钹等,民间自乐社仍沿用传统乐器。唢呐和丝弦曲牌共有四百余种,较流行的一百余种。

  经研究认定,汉调二黄形成较早,各地其他皮黄声腔剧种都与之存在渊源关系,它对川剧、徽剧、京剧等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关于汉调二黄和京剧的关联,有几位京剧界的名人曾如是说:

  “皮黄(京剧)不但不是北平所产,且不是始自安徽、湖北。经廿余年的研究查考,他实产生于陕西南境与兴安府东边一带。他所以名汉调者,乃汉南汉中之汉,非汉口之汉。”(齐如山《皮黄之来源及改造》)。

  “还有一种汉二黄,但和湖北的汉调不相同,和京剧反极近似。”(程砚秋《西北戏曲访问小记》)。“1780年至1807年二十七年之间,西安的戏剧一定是发生了很大的一次变化,1780年前的秦腔供奉老郎,怀疑《秦云撷英小谱》中记载的秦腔、魏长生带进北京的秦腔都是陕西“土二黄”;而1807年后的秦腔供奉庄王,演唱的是今天的梆子秦腔。”(程砚秋、杜颖陶《秦腔源流质疑》)

  更多文字记述、音像资料汇辑于百度“汉调二黄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贴吧讨论。

(本文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汉调二黄介绍及朿文寿撰《陕西前秦腔——汉调二黄》等资料摘编)


声音46评价1